“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确有其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书法造诣很高,算是个书法家。有一天一个人送来张字帖,说是他父亲写的,这个书法家看了看言道:“你父亲最近怎么身体不太好了?”

来人大惊说:“您怎么知道的。”

书法家说:“笔力弱了,转折之间也没有筋骨之力,一看就是老人的字,最近他心情也不太好吧。”

来人点点头:“我爸最近查出大病来了。是肿瘤!”书法家又说:“好好宽慰老人一下吧,积极配合治疗……”

我开始觉得很神奇,后来也理解了。我有一个朋友和我通信了很长时间。他喜欢用钢笔在那种淡色的日本花笺上描画细走。

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我感到那些字也很虚弱,也很苦恼。就那么歪歪斜斜的瘫坐在那里,好像若有所思,又好像惆怅不已……

这种感觉无法为外人言道。但是身边亲近之人是能够觉察到的。

他累了!前所未有的累了!

这是字如其人。

………………、

相由心生也是如此。

我大姑姐长得相貌平平。

以前是不好看,现在只能说不美丽,不能说不好看了。为什么呢?

以前她婚姻不幸福,她的脸似乎是一团被攥起来的报纸,被狠狠的攥着手里,还扭几下。扭曲之后,扔在地上再踩两脚,然后再把报纸打开。那些个皱纹在脸上纵横交错。肌肉扭曲,一个即委屈又充满了怨恨的中年女人,就是这样一张脸。

后来她离婚了。对她来说离婚不是坏事儿,反而是个解脱。没过几年,大姑姐的模样就开始变了……

还是那张脸,好像是长胖了一些,变得圆润柔滑。还是那些皱纹,但是走向全变了。嘴角边的是笑纹。眼角边的是鱼尾。抬头上的是欢喜纹,她一笑起来,这些纹就都在一起生动的跳跃着,仿佛在对你说:“各位您好吗?我挺好啊!”

她现在是个60岁的大妈。但是满脸喜兴。好像随时都含着一点笑容,在饶有兴趣地跟你搭讪。我总说她胖乎乎的,过年穿一件丝绒旗袍,很漂亮,再带上金项链,玉镯子。像个唱大鼓的,随时准备给大家来一段。过年的时候,给咱们乐和乐和!

她好像张嘴就能唱,让听的人也是一片欢喜。所以可以说她不美丽,但是好看呀!

…………………、

我还认识一个小姑娘,长得很美丽,但是不好看!

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又美丽又好看。所谓美丽就是五官匀称,皮肤粉嫩。像一个水蜜桃。

所谓好看,就是她有一双圆圆的小鹿眼,笑起来的时候眼里都是闪烁的星光,有时候她羞涩了,垂下睫毛,抿起小嘴,又像一只甜甜的刚吃了酸奶的小猫,一片心满意足。

看着她,你能想起很多美好的事物。

比如说,在阳光下晒着的小花被子。

再比如说,盛夏里一盒粉色的冰淇淋。

再比如说,一支圆舞曲,或是八音盒在唱歌……

但现在 她结婚三年之后,那张脸变了!

依然美丽,但是一点都不好看了。她经常委靡着,冷静着。或许楚楚可怜的看着你,好像满腹冤屈,满是惆怅!

还是那张圆圆的脸,但是下额尖了。像是一只受伤的小狐狸,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猫。她穿的衣服很华丽,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她丈夫喜欢,她总是穿那种华丽的重缎蕾丝,雪纺丝绸式的各种裙子,再配上那些耀眼的珠宝。光环闪烁,珠翠玲珑。

但是不知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她的衣服首饰都是借来的。不是她的。小姑娘不该这么穿。她被强行打扮成了一个华丽的洋娃娃。

可那张脸却是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不像是白雪公主,倒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最终选择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然后过上了她向往的锦衣玉食的日子。这种“得到”与“失去”之间的矛盾,在她的脸上成了一种加速器,让眼睛开始迅速的衰老了!

而这种迅速的衰老,她自己也察觉到了,因此又产生出了一种焦虑,慢慢地把整张脸都毁了,她现在像一只疲倦的金丝雀,经常安静的窝在笼子的一角。她总是身体不好,病怏怏的……这让她的“饲主”也束手无策。

“很不好看的”一种美丽,在 她身上出现了。让人心里感觉有点酸楚。

………………、

“过得好不好,就往脸上瞧!”

我们老家的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好多物质生活好的人可以用整容手术把脸填得满满的,刷得亮亮的,抹得嫩嫩的,可是眼睛骗不了人呀!一双衰老的眼睛在假面一般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兀。宛如塑料洋娃娃脸上的玻璃珠。

可在另一些人的脸上,皱纹虽然很明显。却能在谈笑之间可以和欢声笑语,相映成趣。原因就是他们的眼睛很亮。是那种亮晶晶的黑眸子,那里有星星在闪烁。或是有那种放在丝绒垫子上的奇艺宝石的感觉。在昏暗的珠宝店二楼小房间里藏着。一打开,哇!熠熠放光。

“目若朗星”就是形容这样的人。

过去相书上说“目若朗星”是大福之相!这来自是生活中心境的修为。

世间万物,妙在能取舍。

做人境界,妙在可自如!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看问题了,我认为: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说得有一定道理的。从哲学,心理学,行为学上分析,是很有意思的。

观人察物可以知性,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是说通过观察人写的字,可以判断出其人的性格格脾气特点,品质能力,思想志向,胸怀情绪等等,自古就有了笔迹学,通过审察字的笔迹,分析写字人写字时的心态性情思想情绪,再延伸开去,就可以预知其人的点点滴滴,所以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我还想在头条发文,教人看字识人呢。比如写字字体大,笔划工整,字体端正,末笔向外的人,个性是心胸开阔,认真自信,想得开的人。其中要详观人的其他情况,可以笔压轻重,运笔是否流畅滞缓,行距大小,字距大小,端不端正等等情况进行辨析再做逻辑推理,就可下判断,察知人的种种情况了,字写得很小的,性格绝不会是大方之人,说他生活奢侈就不可信了。学会见字识人,在处事交友谋生上是大有好处的。

现象反快本质,本质要透过现象来表现。相是外貌现象,心是内部本质,心如何想,如何做,是要通过相来表现发生的,或用外表,或用语言,或用动作行为来体现,所以相由心生是对的,说不对,是没有真正了解理解相与心的关系,把相与心都简单化,片面化了。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是一句很简练精彩又生动形象且饱含哲理,观察独特到位,深藏人生知识经验技能的箴言慧语,当然也是很有意思味道的谚语俗话。很值得玩味一番。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说“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

这里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修养等内心世界在外表的展露,或多或少、时隐时现的一种客观体现。

当然,并非绝对!

只有我们对其有所发现、有所了解,才能对问题的实质,做出正确的结论!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个人的字体现了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面相也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字如其人。练习写字,就像我们平时学习一门技术。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社会当中学习一门技术。通常都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够出师。为什么是三个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学习新技术的时候。我们不光需要手亲自去操作,还需要大脑去记忆。只有不断的重复操作记忆这些新技术,我们才能够彻底的掌握这些技术,才能够真真正正的把它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我们掌握了新技术,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里进入了新的东西一样。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在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在我们人体新陈代谢的时候,我们身体的细胞恰恰是100天一个生长周期。意思就是说,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新技术恰恰是我们新的细胞的功劳。而这些新长出来的细胞外面直接表现在我们人的身上。间接的表现在我们写字的水平上。所以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如其人。

相由心生。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精化气气化神,往往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仇恨别人,怨恨别人,敌视别人,那他表现出来的外貌就是狰狞可怕的人。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诚心礼佛,善待他人。那他表现出来的外貌就是慈眉善目的人。这句话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想有一个好的外貌,就需要我们每天时时刻刻修理我们的内心。就需要我们每天向着慈悲慈善,清静清凉的境界出发。

所以说字如其人,相由面生,这句话正确。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字如其人,并非字如其表,不在相貌,更多的应该在性格情怀。但想起秦桧蔡京赵孟頫之流,字是了得,但人品好像也不咋滴,总之不太准,只能说大概差不多似乎有一点点道理,文人聊以自慰罢了。



要说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这些大家,仿佛很有道理,人品高贵,潇洒飘逸,很符合字如其人。但怀素的草书写到至强至爆,哪能想像是一个捻珠座禅的僧人写的呢?所以,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谚我不一直不太相信。

一个人的字写得漂亮,同等条件下,是可以为自已加分的,至少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文化修养。一出手写出的字像“爬爬虫”,让人看了就很累很寒碜,也会给人一种没耐心、没文化、没品味的直觉。

学书之人,内心是尚雅的,也是上进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无疑是一种可贵,值得肯定。但光从书法水平去评价一个人如何如何,也是缺少科学根据的。比如,仅从我的照片和字,你能判断我是好人坏人吗?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不能让道德绑架书法艺术!金诗元说,书法未必如其人,但字如其人,听起来好像是矛盾的,认真咂摸咂摸,书法字如其人的确是个伪命题!

赵孟頫的书法其一,字如其人,不同于书法如其人。

为什么?因为书法是可以照帖训练出来的。从字迹学上讲,字如其人有一点道理,很多案子就是通过字迹告破的。

字如其人的说法,好像始于《颜氏家训》,后来大家就随声附和地说到了今天,越说越像书法“如其人”。

王铎的书法其二,坚持认为字如其人观点的,是用道德绑架书法艺术。

说赵孟頫、王铎是“二臣”,于是乎,就拿他们的书法跟颜真卿宁死不屈相比,最终做出了赵孟頫、王铎的书法具有献媚的软骨,说他们的书法跟他们的经历一样缺失耿耿烈骨。

董其昌在生活中是个祸害一方的恶霸,然后就在他的书法中挑刺……人格和艺术是可以分裂的,因为人这种动物太过于复杂!

毛泽东的书法其三,书法如其人,从已经形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书法家来讲,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才学,的确可以在书法艺术上体现出来。

金诗元一家之言,敬请同道雅正!

2021.02.18

于北京宝灵书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