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灭亡,总离不开两个角色。一个是太监,一个便是外戚。
比如东汉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外戚和宦官专政夺权。太监咱们都知道,一个只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皇帝近臣的特殊关系,往往会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养条狗,结果被狗给咬了。
而外戚则是凭借其皇家姻亲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来达到左右朝政的目的。
相比于太监,显然外戚更麻烦。太监毕竟是仰仗皇权,再怎么过分也不会取而代之。但外戚则不一样,一旦时机合适,那便是改朝换代啊。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便是隋文帝杨坚了,他不就是抢了自己外孙的位置吗?
而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吸收外戚干政的教训且一直想办法下条令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外戚干政的情况终究还是屡禁不止。毕竟是老丈人,总得照顾。
当然,也有例外,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朝代立朝的几百年内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这个朝代就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朝。纵观大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几无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
因为有感于前朝外戚干政的种种弊端,为了加强皇权,减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一条规矩。这规矩就是凡是他朱元璋的子孙,天子也好,诸侯也罢,他们的配偶都要从中下层寻找。
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所以这也造成了皇帝所娶的皇后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出身功勋之家,家族势力庞大。明朝的皇后们几乎都出身中下层人家,她们的父兄不是小官吏,就是穷书生,根本没什么权力,在朝中威望也不高。
而外戚要形成干政的巨大能力,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成为外戚,也就是说他们的女儿或者妹妹能成为皇后或者熬成太后。
第二,他们本身要拥有足够大的势力,继而凭借女儿或者妹妹的身份进行干政。就拿汉朝的霍光王莽来说,霍光本身就手握重兵,而王莽把持朝政,也同样是靠着王家的巨大势力。所以他们能利用外戚的身份进一步把持干预朝政。
但是,显然明朝的外戚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二个条件,所以明朝的外戚想干预朝政也难。
明朝皇后的出身到底有多低呢?
举几个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是邹平人,其父仅为永城县主簿。
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其父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
明宪宗的孝穆皇后纪氏,是广西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被俘入宫中。
以此观之,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低微,她们的父兄也不是什么手握重权之辈。因此,他们也就无力去干预朝政,所以明朝很少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
当然,纵观历史,不乏有后期发力的外戚家族,他们开始家族一般,但能凭借着皇后的关系而崛起。这一点朱元璋也想到了,其早早的立下规矩,后宫不可干政。
“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第二,明朝皇帝登基时年纪都基本已经比较大了,有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外戚要想干政还有一个很大的机会,那就是当小皇帝登基时。就比如说吧,先皇驾崩了,而此时继位的皇帝如果如果年纪尚小,那么外戚就有充足的理由干预政事了。所谓“主少国疑”,便是如此。
试想先皇驾崩,而原来的皇后晋升为太后,而此时的太后是一介女流,带着自己还没长大,不能处理政事的儿子,所以太后就需要找个可靠的人帮助自己代替儿子先处理政事,而毫无疑问,太后的娘家人,太后的父兄会成为这个人选。所以这时候外戚就能名正言顺地干政。然而,明朝的皇帝登基时大都已经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不需要依靠外戚来理政。
看看那些明朝的皇帝们,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46岁,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时27岁,明宪宗朱见深登基时17岁,明穆宗朱载垕登基时29岁。也就是说这些皇帝登基时都已经是大老爷们了,哪里还会需要外公舅舅这些外戚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呢?所以,明朝的外戚也就很难有机会能趁皇帝年幼初登基不识事为由,干预政事。
综合种种原因,是故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鲜有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外戚专权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王朝灭亡的原因都有外戚专权的影子,强如西汉就是被外戚王莽篡位而亡。但到了明朝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外戚几乎没有存在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困扰多个封建王朝多年的外戚问题在明朝得到较好的解决呢?
明代后妃普遍出身较低朱元璋在位时期,苦心孤诣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祖训。为的就是防范有人能夺走朱家的江山。因此对于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这两条朱元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令人编撰了一部《皇明祖训》,也即明朝皇族的家法。里面关于后宫的《内令》一章中就明确有两条关于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规定:
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这两条很明确的规定了一是明朝后妃不得干政;二是后妃必须从身份较低的家庭选择。其实后妃不得干政这条并非明朝首创,其他朝代也曾经有过。但是如明朝那么严厉还是比较罕见,尤其是从身份较低的家庭选择后妃的做法比较特殊。
我们从明朝的历代皇后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家法祖训。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是魏国公徐达之女外,其他皇后大都出身中下级官吏或监生家庭。后妃的家族出身低就相对难以形成较强的政治势力和团体。因此明朝首先在源头上就预防了外戚势力形成权力集团。
科举制使外戚势力缺乏生存空间外戚势力与宦官专权都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政治势力,如果没有与皇帝的姻亲关系或者皇帝的宠信外戚势力很难形成政治影响力。
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官员选拔制度尚不完善,主要采用察举制,也即依靠推荐和考察。这种制度很容易形成裙带和宗族势力,而且选才面很窄。这就必然导致皇帝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政治势力很有限。出于维护自身皇权稳固的角度出发,必然会从最亲近和最信任的群体加以重用,这就是宦官和外戚容易上位成为重要政治势力的原因。
而从隋唐时期开始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之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就逐步形成了一支通过科举上来的文官集团。这个集团没有世家大族的背景,他们的权力也只能依靠皇帝的信任,而且他们所受到的儒家教育也是以忠君为前提,所以也就成为皇帝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一支重要政治势力。
以明朝为例,在宦官势力强大到可以威胁皇权的时,明朝的文官集团就是维护皇权最好政治势力。但是文官集团的强大又让皇帝感到无法抗衡和驾驭,于是又抬出身边的宦官来压制文官集团,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大体上就是这两支势力的抗衡。刚才已经提到明朝的后妃出身都不高,虽然外戚大都会被封为伯爵或者侯爵这样的高等级爵位,但是没有通过科举入仕,同时因为明朝抑制外戚出任实职因此就很难在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外形成第三股政治势力。
综上,明朝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的主要原因一是明初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祖训家法,对后妃干政和外戚专权进行了预防。特别是严格把控后妃的家族出身,避免外戚势力乘势坐大。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形成了一个文官集团,这些接受儒家忠君教育和科举选拔上来的官僚集团成为维护皇权的新兴力量,这些文官集团势力强大,连皇帝都很难驾驭,不得不抬出宦官集团来抗衡,但是反过来他们又可以维护皇权,避免宦官和外戚等势力染指权力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外戚专权到明朝就销声匿迹的原因是因为明朝的政治环境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是因为皇帝本身想要巩固统治的需要。
在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皇帝想要坐稳他这个位子,是少不了其他人的力量的,就比如丞相、士族、外戚。
举个例子,就比如永嘉南渡之后,东汉皇帝为了能够在南方站稳脚尖,积极和南方士族进行合作,让南方士族来支持自己,而自己也给予南方士族相应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
然而为什么到了明朝,外戚就销声匿迹了呢?
首先呢,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我们知道朱元璋本人是贫寒出身,因此当上皇帝之后是相当有猜疑心的,生怕自己的位子不稳。
所以呢,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进一步加强。
同时还设有一系列完备的监察制度,如锦衣卫、东厂等,可以说是从制度上防止了外戚干政。
所以说,当时那个大环境就是吝啬给予外戚爵位官职的,这使得他们的职位一般只停留在空闲职位上,成为一个富贵闲人。
其次,皇室子孙选妃,一般不选择勋贵之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们有不少都娶了开国元勋们的女儿,但是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之后基本是把开国元勋,也就是跟随着自己打天下的老部下都一网打尽了,可以说是大肆打压外戚、官宦的。
这样一来,这让那些已经和宗室有婚约的开国元勋的女儿们如何自处呢?
虽然之前的婚约已成,不太好取消,但是之后的子孙,一般都会选择清白的中下层官僚、平民家庭了。
就比如明神宗的母亲孝定皇后李氏,她的家庭真的是非常普通,李氏的父亲原本只是一个泥瓦匠而已。
最后,是因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外戚专权,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为更多人提供了晋升的途径,使得更多地主阶级、寒门子弟能够脱颖而出。
而外戚想要进入朝堂只能参加科举,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得外戚进入到中央的难度加大了,这样就减少了外戚干政的几率。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跟明初皇帝们比较聪明有关系,他们能巧妙的平衡好外戚、宦官等集团,使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的,朋友们是怎么想的呢?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诚邀!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外戚专权历史上屡见不鲜,汉有王莽,北周有杨坚,唐有杨国忠等,从外戚出现的本质来分析无非就是以下两点:
第一,皇位继承制度的局限性。皇帝为了中央集权,只有将权利交给自己人,除了皇后就是外戚,过多倚重外戚,提拔委以重任,甚至掌握兵权。
第二,后宫干政,主少母壮。一旦遇到主少母壮,外戚最容易乘虚而入,干涉朝政,比如汉朝的王莽。
到了明朝,民间天子朱元璋充分吸取前朝的历史经验:秦亡于宦官,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明一朝,为了不重蹈覆辙,明朝创新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从结果上来看,明朝阻止外戚专权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他采取了一个制度——后宫选妃制度,使得外戚专权销声匿迹了。
- 后宫选妃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从预防前朝女宠之祸、外戚专权出发,在为其子孙后代组建家庭时,确定了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入后宫的制度。朱元璋曾立下规矩: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拂受!
裁抑外戚,严防恃宠干政,主要分为三个途径。
途径一:民间选妃朝廷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有些后妃甚至连身世都搞不清楚,使得外戚地位低下,难以形成大的政治力量,从源头上杜绝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途径二:给予高官厚禄,严格限制其参加政治活动朝廷会给外戚加官进爵,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有一条,严格限制他们参加政治活动。要知道,在明朝锦衣卫和东厂拥有天下情报机关和耳目,要想私下结党营私是不可能的。
途径三:一旦发现外戚染朝政的苗头,轻者削爵,重者下狱,一律予以严厉打击所以,一旦锦衣卫或者东厂得到对皇帝不利的消息或者苗头,外戚势必遭殃,轻者削爵,重者下狱斩首。
有了后宫选妃制度,外戚专权在明朝就销声匿迹了,可见这个制度是先进而且科学的制度,所以,清朝也沿用明朝的“后宫不可干政”的规矩,外戚很少专权。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何谓“外戚”?以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外戚就是君王母亲和妻妾的娘家,君王叔叔、子侄、孙侄妻妾的娘家,及君王姐妹、女儿、侄女、孙女丈夫的夫家,如外公、岳父、舅舅、姐夫、妹夫、外甥、表哥、表弟、侄子等等,他们就皆可被称为“外戚”。
而所谓“外戚干政”,就是外戚趁着皇帝或年幼(如秦代,秦昭襄王时期,因昭襄王年幼,宣太后得以以太后之位主政,由此其弟魏冉、芈戎得以把控朝堂;东汉,汉和帝时期,因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或昏庸(北周,北周静帝时期,因静帝昏庸,皇后杨丽华父亲得以执掌皇权,取北周而代之),或无能(西汉,汉惠帝时期,因惠帝无能,吕后临朝称制,其侄吕台、吕产、吕禄,侄孙吕通得以擅权乱政;唐代,唐玄宗时期,因玄宗昏庸,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乘机操纵朝政,“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领四十馀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事务鞅掌”)从而把持朝政,去擅自行使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皇权。
自夏朝开启“家天下”以来,“外戚干政”就是一个屡见不鲜的问题。多数朝代都有外戚干政擅权者,如汉之霍光、宋之贾似道,甚至是谋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杨坚。
可以说,“外戚干政”在中国的多数朝代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强汉、盛唐亦也未能幸免,自汉高祖始,终汉献帝,外戚干政是贯穿两汉407年的历史,吕氏(汉高祖刘邦皇后吕氏),窦氏(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氏、汉桓帝刘志窦氏、汉章帝刘炟皇后窦氏),王氏(汉景帝刘启皇后王氏、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氏),霍氏(汉武帝刘彻皇后卫氏),邓氏(汉和帝刘肇皇后邓氏),阎氏(汉安帝刘祜皇后阎氏),梁氏(汉顺帝刘保皇后梁氏),何氏(汉灵帝刘宏皇后何氏)等外戚纷纷出现,两汉近三分之二的历史的朝政皆被外戚所控,甚至最后西汉都是被外戚王氏所灭(东汉虽不是被外戚所灭,但也因外戚何氏而亡)。
而唐代的“外戚干政”问题虽没有两汉来得严重,但在唐中期也是较为频繁的,先是武氏(唐高祖李治皇后武则天)取唐而代之,“神龙政变”后,李唐复位,武氏失权。之后韦氏(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又伙同武三思祸乱朝政,而后更是毒害中宗,欲取唐而代之。再之后,“唐隆政变”韦氏被诛,唐睿宗李旦即位,此后睿宗让位玄宗李隆基,晚年玄宗宠信杨贵妃,杨氏乘机祸乱朝政。
只得说“外戚干政”在中国封建时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多数朝代,即使开国君主如何的英明,外戚干政问题始终都是高悬在新王朝头顶上的一个大难题。
但是,凡事都是例外,有这么一个朝代,其在276年历史中就从未真正出现过“外戚干政”的问题,这个神奇的王朝就是“明代”。有明一代,其虽然存在着如皇帝怠政、宦官弄权、党争不断、腐败盛行等种种问题,但却从未出现过外戚干政,甚至是乱政的问题,这不得不说是明代朝堂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那为何以前连强汉、盛唐、富宋都无法解决的外戚干政问题,会在明代得到完美的解决呢?这之中到底有何缘由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外因。
历代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皇帝或年幼或昏庸或无能,二是皇帝的妻妾、嫡母或生母有想要掌控朝政,甚至是取而代之的野心。如汉和帝时期,窦太后就以和帝年幼(和帝登基时年仅10岁)为名,从而名正言顺的临朝称制,而后,窦太后又有政治野心,妄图把控朝政,由此其兄窦宪得以是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再如晋惠帝时期,因惠帝无能,贾皇后又极具政治野心,从而贾模、贾谧等贾氏外戚得以是把控朝政。
可以说,外戚要想干政,他就必须满足以上两点,这其中只要有一点满足不了,外戚就很难把控朝政。如汉武帝时期,随着雄才大略的刘彻长大成人,曾经把控朝政的窦氏、王氏外戚就接连失势,再也掌控不了朝政。再如宋仁宗时期,刘太后虽临朝称制,但因刘太后并无想要完全执掌朝政的野心,所以仁宗时期并未出现外戚刘氏干政的问题。
而对于明代来说,这两点几乎就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首先明代16位皇帝,除明英宗(9岁登基)、明神宗(10岁登基)是幼年登基,其余的14位皇帝皆不是幼君,因此这就让外戚失去了干政的合法、合理与合礼性。
再是明代皇帝虽然怠政,有如嘉靖这般30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有如正德这般自封大将军的贪玩皇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代的皇帝多不是昏庸、无能之君,比如嘉靖皇帝虽30年不上朝,但却是能牢牢掌控住朝政,内阁首辅这样的重臣也是说换就能换。而正德皇帝虽贪玩,但他的能力也是不弱的,应州大捷是杀得蒙古长时间内不敢在进入明土半步。因此,基于明代皇帝多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由此外戚也就很难借着皇帝昏庸无能,从而去执掌皇权。
其次,明代诸帝对外戚很是提防,在洪武、永乐二帝制定的祖制下,即使明诸帝如何的宠幸妃嫔,他们最多也就是“优者厚田宅,列僮奴”,赐予外戚丰厚的钱财,却不会重用外戚,更不会给予外戚高位,所谓“后父初秩,不过指挥,侯伯保傅以渐而进”,即使是贵为皇后的父亲,最初也就是指挥使这样的虚职,之后最高也就是太傅这样“贵而虚”的职务,反正是不会给予要职。由此,明代外戚多数是“虽拥侈富之资,曾无冯藉之势” 。
同时,明代诸帝不但不会重用外戚,更是对外戚实行严格的管控,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对外戚是重点照顾,一旦发现外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惩罚就是“戚畹最当守法,否则罪倍常人”,无论何种罪行,皆罪加一等。
再是,明代的皇后、皇太后多是贤后,她们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得不说,明代的前朝虽是混乱不堪,宦官乱政、党争、腐败等问题是层出不穷,但后宫却是干净的多,其妃嫔,尤其是一国之母,多是“贤德淑惠”之人。这些后妃多数都能以身作则,她们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仅不会主动的去干涉朝政,甚至还带头抑制母族势力。
如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敕封其母族时,她都是以“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意思是国家的爵位和官职应该是给那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我的母家未必都是有用之人)为由,拒绝朱元璋的敕封。再如张太后,明英宗继位时,因其年幼,原本张太后是能名正言顺的干预朝政的,而且也有大臣支持她这么做,但是张太后却以“毋坏祖宗法”为由拒绝,且将朝政委于“三杨”执掌,而非母族执掌。
因此,正因明代诸后多数皆为贤后,她们没有干政的心思,更没有把控朝政的野心,甚至还会去带头抑制外戚势力。如此,在没有后宫的支持下,外戚自然也就失去了干政的条件。
最后,明代之所以没有出现“外戚干政”问题,这里面还有明朝官员的原因。众所周知,明朝官场虽是党争不断,也是腐败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明代的官员无疑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不怕死,也是最不怕皇帝的其中一批,如嘉靖四十五年,为了让嘉靖上朝理政,海瑞提前买好棺材,后向嘉靖呈上《治安疏》,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当然,明代官员的不怕死,不怕皇帝,这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忠心于朱明王朝,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忠心于明廷,为了维护朱明对于天下的统治,他们可以放弃所有,哪怕是生命,如嘉靖初年,为阻止嘉靖追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帝,从而动摇国本,在“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信念的支撑下,明代的官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相继有十六位官员被廷杖而死。
由此,正是基于明代官员对于朱明的“愚忠”,外戚这股能威胁到朱明王朝统治的势力自然就是百官所不容的。如明神宗时期,郑贵妃意欲借“国本之争”来让其郑氏介入朝政事务,甚至是把控朝政,此时明朝官员为了阻止此事的发生,他们是以死抗争,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外戚郑氏意欲干政的计划彻底失败。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内因。
明代之所以没有“外戚干政”,虽有皇帝年长,精明能干,一国之母贤惠淑德等外因的存在,但若没有明代所实行的各种抑制外戚势力的制度的存在,外戚干政问题也还是会有出现的可能性的。
首先,明初,洪武皇帝鉴于前代外戚干政的问题,“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朱元璋是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内教”制度。对内,朱元璋采用了“立纲陈纪”,即用定祖制的方法来杜绝妃嫔滋生出乱政的想法。他先是在宫门之上悬挂镌刻着后宫妃子不得干政,违者严惩的铁牌,以此来时时刻刻的提醒后世妃嫔不得干政。而后,朱元璋又定下“不封后家”的祖制,即不得给予妃嫔的母族以要职,以此来遏制住外戚干预朝政的能力。
此外,为从源头上切断外戚干政的可能,朱元璋先是严格限制住后宫妃嫔的职权,及其活动范围。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定下“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的祖制,即贵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她的权力只能在后宫,出了后宫,无论是何事,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皇后也无权管辖。其次,妃嫔一旦入宫为妃就不能私自与外界联系,即使是父母也不行,哪怕是书信,妃嫔亦不能私自往外传递,一旦发现就是以死论处。
而后,为防止朝中重臣成为外戚,从而利用其身份,再借助着其本身的职权去把控朝政,自永乐之后,明廷在选择妃嫔之时,就不再选择朝中重臣之女为妃,而是“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多数妃嫔皆从民间选出,如明武宗夏皇后、明孝宗张皇后、明熹宗张皇后,明思宗周皇后等就皆是出自民间普通家庭。
由此,基于明朝所实行的严格的妃嫔管理制度,外戚是很难借助着妃嫔的力量去达到把控朝政的目的得,而一旦外戚失去后宫的支持,他很难去名正言顺的执掌朝政。此外,明朝的皇后,及其他妃嫔多是从民间选出,而非从朝廷官宦之家选出,因此这些妃嫔的母家即使成为外戚,他们也是毫无根基的外戚,在朝中他们没有任何势力可言。
而后,再加上明朝又奉行“不封后家”的规矩,不会给予这些外戚要职,只会给予他们虚职,因此他们也没有任何资格去朝中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所以基于此,外戚根本就无法在明朝成为一股能影响朝政走向的势力,更无法成为把控朝政的存在。
此外,汉唐宋等朝代之所以会出现外戚把控朝政的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坐上高位的外戚缺少制衡,当时因其政治制度多数是采取“皇帝坐朝,宰相理政”的模式,即皇帝总控全局,而宰相则是总揽朝政。在这种政治模式的运行下,除了皇帝以外,就没有任何人能制衡宰相,因此,一旦皇帝出现怠政,甚至是昏庸无能,而外戚又成为宰相的情况下,外戚把控朝政的事情则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
但是,这种模式在明代被彻底的改变,先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辖六部,六部尚书地位相等,相互制衡,不再是一家独大。而后,明廷虽由内阁负责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但是内阁并非一家独大,能与之抗衡的还有宦官势力,此时内阁只掌握政务的建议(票拟)和实施,而该如何去实施(批红)却是由太监掌握的,同时是否同意实施则是由皇帝决定的。
因此,明代所实施的政治模式,说白了就是另类的“三权分立”,皇权总控全局,相权、宦权二者之间相互牵制,共同总揽朝政。由此,即使是明代皇帝出现有因宠幸妃嫔而让外戚干政的现象,外戚也是做不到把控朝政的,因为还有宦官的牵制,作为百分之百忠诚于皇帝的宦官势力,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外戚威胁到朱家天下的。
同时,你更别说,明代还有着一套完全忠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在他们的护佑下,外戚更难对皇权造成影响,更别说是架空皇权,执掌朝政。此外,除由皇帝直接掌控的特务机构,明代还有一套针对全国臣民的监察制度,从都察院到十三道监察御史,从六科给事中到提刑按察使司,他们都有权去针对外戚,在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下,一旦外戚有妄图干预朝政,乃至是威胁皇权,这些言官们就会死谏,甚至是直接将他们逮捕。
如此,在这种政治模式,及严苛的监控下,外戚却是很难去干预朝政的。先别说一旦皇帝有想让外戚干预朝政,或者是外戚自己有干预朝政的念头,这些言官们就会向皇帝死谏,直至皇帝同意放弃,或是惩戒外戚。而即使皇帝顶住压力,让外戚进入高层的行列,在宦官的制衡下,他也很难达成把控朝政的目的。
由此,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外戚,及其靠山后宫妃嫔都被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再加上至皇帝,下至多数文武百官都十分提防和介意外戚干政的情况下,明代的外戚自然就失去了干政的机会,此时别说是干政,他们连参预朝政的机会都没有。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毒瘤,在两汉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到了明朝,外戚却好像一下子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平民皇帝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苦,能够在乱世中夺取江山,完全是自己一刀一枪一兵一卒打出来的,而他的发妻马皇后也是一路和他共患难、创立帝业,所以他对于后妃的高贵出身并不感兴趣,更没有要门当户对这种想法。
相反的,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他还颁布组训,从根本上遏制了后妃以及外戚专权的可能性。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皇室选妃,需从良家妇女中选秀,这就扼杀了皇室子弟和大臣联姻的可能,故而明朝历代的后妃大多都出身一般,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持,难以形成威胁皇权的政治集团,从源头上杜绝了外戚干政篡权。
架空外戚实权无封地 无实权 爵位少
科举和内阁制度
不过,虽然清除了外戚集团,但政治的天平始终是需要相互制衡的。明朝为了更好的监视官员,设置了东西厂、锦衣卫,首领大多是皇帝的心腹太监,直接对皇帝负责,久而久之,宦官集团日益壮大,皇帝也需要他们来制衡文官集团。明朝后期,虽然宦官集团的首领不断更迭,但始终都大权在握,极受宠信,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像是“九千岁”刘瑾,“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魏忠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