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其实李世民还有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李恪,而李世民也曾经想要改立李恪为太子,但终究还是放弃了,并没有这样做,那么是为什么呢?
是他不想还是不能?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是李世民不想立李恪为太子,而他根本不能立李恪为太子。
第一,嫡庶尊卑有别。
众所周知,李恪是妃妾所生,是庶出,而且也不是长子,真可谓是非嫡非长了,所以论嫡论长都轮不到他。要知道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可谓是根深蒂固,向来是主张立嫡不立贤。所以在长孙皇后生有众多嫡子的情况下,庶出的李恪根本就不能被立为太子。
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这不仅仅是嫡庶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李治背后的支持者不仅仅是长孙皇后,还有长孙皇后背后所代表的门阀势力,比如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唐太宗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影响力,否则即使让李恪坐上皇位,那也仅仅只是徒劳。
第二,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
我们都知道李恪确实是很优秀,也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人,果断狠辣,然而也就是这点像让他与皇位无缘,让李世民彻底断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别忘了李世民是怎么坐上皇位的?那可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逼君而得来的。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诱惑力有多么大,亲情在权利面前有多么卑微,所以,身为父亲的他,当然不希望兄弟相残的戏码发生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而李恪虽然优秀却过于狠辣刚断,生性凉薄,假使他真当上了太子,在李世民百年后登基为帝,那么他会怎么对待那些对他皇位有威胁的兄弟们呢?
这一点可想而知,而李世民也深知,一旦李恪上位以他的心狠手辣,那么李世民的其他儿子必定都不会有好结局。
所以,李世民绝对不会立李恪为太子的。父母爱子之深,则为之计之远,李恪不立也不能立,这正是李世民身为父亲的一片舐犊之情。
第三,李恪身上有着前朝血脉。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这种夺朝之恨不共戴天,所以,李杨两家本就有着莫大的仇恨。前朝的余孽向来是为当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亲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亲外孙。
有这层关系在,试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恪,立他为太子?
而那些反叛隋朝拥护李唐的大臣又怎么会同意李世民立一个前朝之子。所以李恪生来就不可能有继位的可能,这从他的名字李恪的“恪”字就可以看出来,李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与李家皇位无缘了,李世民和朝廷大臣们都希望这位流着隋朝血脉的皇子能恪守本分,安心做个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皇帝的宝座。
所以,即使李恪多么优秀,多么努力,李世民还是不能选择流着杨氏血脉的李恪。
总观以上原因可知,李世民不能立李恪为太子,所以他才会放弃立其为太子的想法。
当然,说这么多,似乎好像李恪就比李治更适合当皇帝一样。不得不说,对于唐高宗李治,许多人都带有偏见,毕竟她的老婆抢了他的天下。
但事实上,李治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大唐王朝也在其治下一度走向鼎盛,比如那不可一世的高句丽,就是他的时代灭掉的。所以,我们不排除唐太宗是因为能力选择了李治。
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表面上是因为吴王李恪不是嫡子并且李世民已经立李治为太子不能朝令夕改,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世民选择太子,选的不止是太子这个人,更是这个人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其说他是要把江山交给晋王李治,还不如说他是要让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继续自己的统治思路。而吴王李恪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吴王李恪)
说吴王李恪之前,先要说清楚魏王李泰为什么没当上太子。李世民在位时,太子李承乾与第四子(长孙皇后第二子)魏王李泰相争。因为李承乾行事荒唐,虐待老师,喜好模仿突厥习俗,还宠幸男宠;而李泰甚得父亲欢心,仿效李世民设十八学士,也招揽读书人研修典籍,故而李世民心中二人份量此消彼长。最后逼得李承乾密谋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太子不得不废。可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宰相,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魏征、马周去世之后李世民最信任的谏官褚遂良却表态支持更“仁义”的皇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最后李泰还出言威胁李治,让李世民明白了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有好下场。李世民最终含泪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在其拜谢时说了“汝舅立汝”。
(长孙无忌)
这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李世民说是“汝舅”,也就是长孙无忌立了李治呢?也就是说,李世民对李治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才让他当了太子。李泰、李治同为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为什么他厚此薄彼?因为李泰身边已经有一个“魏王党”存在了。这些人多是功臣后人,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今后即位,这些人必然上位,自己只能回家养老了。而李治从小就没给当成继承人培养,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当为贤臣”。这样的皇子没人支持,如果扶他做太子,今后自己还不是随便操控吗?
而李世民本人呢?也看不惯房遗爱等人仰仗父兄余荫,一个个飞鹰走马,纨绔子弟。如果自己百年之后这些人把持朝政,那还了得?江山不是必然被败光吗?所以,看见长孙无忌支持李治,虽然也明白他的心思,但毕竟这是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也是和自己最合拍的“搭档”,认为只有长孙无忌才能保证他的“贞观之治”延续下去。所以,最终选择了李治做太子。
(吴王李恪)
然后就看吴王李恪了。李治做太子后,李世民对他一百个不满意。毕竟这孩子太懦弱了,文才武艺也没一个拿的出手的。于是李世民又动了换太子的心,他看中了第三子(非长孙皇后所生)吴王李恪。李恪据说是最像李世民的,文武双全,他不仅像李泰那样文才出众,而且精于骑射,英武非凡,比李治不知强多少。但是,长孙无忌反对。
李世民怒了,斥责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亲外甥你就反对?长孙无忌的理由也是相当堂而皇之:第一,李恪是庶出,李治是嫡出,废嫡立庶于礼不合;第二,刚刚立李治为太子,李治又没有过错,皇命岂能朝令夕改?太子岂能说废就废?李世民也无话可说。就这样,李恪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实际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长孙无忌的真实想法,无外乎就是两点:一来李恪确实不是自己的亲外甥,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凭什么帮你?二来李恪文韬武略,年纪又比李治大,一旦上位怎么可能任由自己摆布?所以,长孙无忌当然坚持不让李世民换太子。因为理由确实充分,李世民只能默认。
自此,长孙无忌与李恪就算结了仇,二人在朝堂水火不容。但长孙无忌毕竟掌握了李治,等到李世民驾崩,李恪没了靠山,长孙无忌也就一直虎视眈眈准备去掉这个眼中钉。正巧,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因为不满意丈夫不能继承公公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一直对房遗爱的长兄房遗直不满,就诬告其非礼自己。长孙无忌看到机会来了,亲自主审,用各种屈打成招的方法把一个普通的诬告非礼案做成谋反大案,牵扯出一群朝中权贵,皇亲国戚,基本都是长孙无忌的政敌,作为李治在世最年长的兄长,高居一品的李恪当然首当其冲。就这样,李恪被冤杀。不过“天道好轮回”,此后李治不满一直被舅舅控制,借废后一事发难,武则天帮助李治扶持了一群官员,最终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也惨遭横死。这当然是后话了……
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大唐王朝从立国到鼎盛时期,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太子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一来,没有任何皇帝册封的首任太子成为皇帝。二来,只要某位皇子和这个职位有一点瓜葛,但却没能当上皇帝,下场大部分都惨不忍睹。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的首任太子李建成,因手足相残被割去了脑袋。另外还有唐高宗李治的首任太子李忠,被武则天派人毒杀。即便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在被册立为太子后,也是莫名其妙的去世。之后,诸如唐中宗李显两度为帝册封的太子李重润和李重俊,一个被武则天杖杀,一个因谋反死于乱军之中。总之,大唐王朝中期以前的太子之位就好像有魔咒一样?
当然,在这种“魔咒”之下,一代圣君李世民所立的太子也难以避免。
通常情况下,在后世眼中,李世民心中的皇帝候选人共有四个,分别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以及杨妃所生的李恪。
四人之中,首先被立为太子的必然是嫡长子李承乾。那一年是公元626年十月,此时距离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事变仅仅过去了四个多月。而且,李承乾年仅八岁。以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寄予了厚望。
可惜,天不遂人愿,身为嫡长子的李承乾在成年之后性情大变,而恰好嫡次子李泰异军突起。
李泰这个人算得上是才华横溢,而且崇师好学,深得李世民欢心。由此,李承乾感到了深深地危机,感觉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要被李泰夺走。为此,李承乾竟然选择了铤而走险,决定效仿李世民,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弟弟李泰,并且谋反。
李承乾的把戏在李世民面前犹如关公面前耍大刀,结果自然是失败。
不过,爱子情深的李世民并没有处死李承乾,而是将他的羽翼全部处死,将李承乾徙居到了黔州。
李世民精心培养多年的太子被废,新一轮的角逐大戏即将开演。在这一次的竞选人员有三人,分别是嫡子李泰、李治,以及庶长子李恪。
按理说,此时的李泰是三人中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但李泰表现的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李泰曾对李世民说;只要册封自己为太子,那么自己百年之后,必然会杀掉自己所有的儿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治。
李世民听完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看着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竟然说出这种有悖伦理的话来,生怕他成为皇帝之后会杀光自己所有的兄弟。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手足相残,李世民选择了册封李治为太子。
李治成为太子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又突发奇想,怀疑李治仁弱,对着长孙无忌说;
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资治通鉴》你劝我立李治,而李治性格懦弱,我怕他不能守住江山社稷,这又该如何是好?我觉得吴王李恪非常像我,不如立他为太子如何?
长孙无忌听了这段话,心中自然是一百万个不乐意,因为李治可是长孙皇后留下的唯一独苗了(三个儿子之中,已经有两个和皇位无缘了)。于是,长孙无忌否定了李世民的提议,并说;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听了这话之后,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在这段对话之中,有一个疑点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李世民明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也明知道长孙无忌不会同意自己更换太子的,那他为什么会向长孙无忌提起这件事?为什么李世民不是对魏征或者李靖、李勣等人提及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从血缘关系上就没有任何继承唐朝大统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李恪的前半生中,他根本就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培养,也因此,李恪在朝中没有良好的政治基础,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
看到这儿,很多人疑问,既然李世民没有想过立李恪为太子,那他为何还要向长孙无忌提及此事呢?
向长孙无忌提及此事,很可能是让长孙无忌告诫李治要勤勤恳恳,不要走错路,重蹈两个哥哥的覆辙,否则你的太子之位也是不稳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为制造矛盾,转移李治政治斗争的目标。
其实,李承乾和李泰没有希望之后,李治只要不出重大问题,必然会继承大统。既然太子之位尘埃落定,那么,之前和自己有过竞争的两个哥哥,很有可能成为李治的眼中钉,肉中刺,毕竟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李世民生怕自己的三个嫡子手足相残,所以,尽量给失势的两个做了安排,都让他们到了自己封地。
但是相对而言,李世民就只给了李恪一句话,那就是告诫他;“父子虽然亲近,但国家法度也不能徇私舞弊,汉武帝曾经立下了汉昭帝为继承人,结果燕王刘旦不服,私下图谋不轨,结果霍光依然可以凭借诏书将他击杀,你作为人臣,一定要以此为戒!”
相比之下,这位庶长子所受到的待遇实在也太差了。显然,李世民对庶长子李恪并没有太多感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世民口中的霍光和燕王刘旦到底指的是谁呢?显然,燕王刘旦指的就是李恪,而霍光则是指贞观第一权臣长孙无忌。
事实也证明,李世民死后,李治登基,长孙无忌迅速发动了攻击,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中,将李恪打入谋反队列,最终李恪在李治的授意下被长孙无忌处死。
再后来,李治和武则天合谋,将把持朝政的“霍光”长孙无忌清理,然后再给李恪平反了冤案。但由于李恪曾经和自己有过争储的经历,所以,李恪的子孙一直都没有恢复应有的待遇,且流放在岭南。直到武则天失势之后,李氏皇族人丁稀少,李恪的子孙才得以继承爵位。
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一时间被誉为“贞观之治”。不仅如此,李世民也有知人之明,你看他对待手下大臣都能量才录用,可惜他对于自己的儿子却有些偏颇,比如对待太子之位,偏偏弄了个文文弱弱的李治,而对于呼声很高的李恪却不闻不问。
李恪是个人物,史载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李世民也对他很钟爱,可惜却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那么李世民为何不立李恪为太子,难道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我总结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李恪出身高贵,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因而李恪在当时的朝野内外有着崇高的威望。但这样高贵的血统令唐朝的大臣不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万一在李恪那里变质了怎么办,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
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别,李恪终归是庶母所生。而且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当时手握大权,在李世民身边非常有影响。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当年的夺嫡的功臣,而且也为大唐朝的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李恪的母亲虽然出身高贵,但毕竟是前朝皇帝的女儿,不受宠。
三、李世民曾说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囚禁了自己的亲弟弟(玄武门之变)。李治性情软弱,即使登上帝位,也会保护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废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时,废太子李承乾曾说,若李泰登帝位,则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这对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当然隋炀帝杨广也是这样做的,李世民不想让自己儿子兄弟相残,因此就找了个看起来比较软弱的李治。
四、政治传统的继承。李治软弱,他登帝位,肯定会继承李世民政治上的做法,延续贞观盛世,因为他所倚重的都是李世民这个朝代的人。但是李恪对自己贞观的做法的继承是否延续,李世民肯定还是怀疑的。这样不利于自己今后江山的长治久安。
总结,虽然李世民曾经对李恪有过“英果类我”的评价,但是为了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贞观盛世的延续,为了诸皇子和功臣宿将安危。即使李恪英明果断是太子的最好人选也不能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回答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上形成的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是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没立太子(储君,未来的继承人)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一般由嫡长子(皇后所生的大儿子)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如:朱元璋之嫡子朱标死,立朱标之子朱允炆),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妃嫔所生之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也就是选和皇帝血缘较近的皇室子弟)。但是 ,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从未停止。历史上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大戏一直上演。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
李世民本人也是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其登基后,即封时年8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喜欢的不得了。后因同母弟魏王李泰图谋太子之位,兄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李承乾深恨,暗杀李泰不成,又起兵造反,失败被抓。皇子谋反,一般只有死路一条,但李世民非常疼爱李承乾,只废去太子位,贬为老百姓。可以说,李承乾如果不造反,其他皇子想也别想能成为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恪,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先封汉王,后改封蜀王,最后又改封吴王。李恪英武果敢,李世民因喜欢其母杨妃,爱屋及乌,因此非常宠爱他。
史书记载:李治被立为太子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小名)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
因此,李世民确实有过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受制于封建宗法。因为,李恪不是皇后生的嫡子,怪就怪他是小老婆生的。
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则是在立皇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给他生了3个儿子,即承乾、李泰、李治。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7年)十月,李世民刚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即被立为皇太子,李泰受封魏王,李治受封晋王。太子承亁少时很聪慧敏捷,太宗十分喜爱,因此着力培养。但他年龄越长,却越来越堕落,喜好声色游猎,在太宗面前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由于其不仅屡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在失宠后竟网罗朋党意图谋友。承乾与叔父李元昌谋反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太子倒了,该立谁呢?按长幼次序,该立魏王李泰。李泰很有心计,在太子失宠之后,便竭力讨好李世民,取得了其欢心。在朝中讨论续立太子之时,出现两派意见,以山东南方士族出身的宰相刘洎、岑文本为首的大臣主张立魏王李泰;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豪族集团势力却主张立晋王李治。关陇集团是李家打天下、坐天下的支柱,长孙无忌又是国舅,李世民把他视为皇位顺利交接和辅佐下一代君王的理想人选。因此,李世民虽然喜欢李泰,但又不能不考虑长孙无忌的意见。在这节骨眼上,李泰借太子承亁之事恐吓李治,意欲让其主动退出太子之位的竟争。此事被唐太宗得知后,终于舍弃李泰,改立李治。另一重要原因是担心李泰当权出于其本性,会杀死承乾、李治及其他兄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再酿兄弟相残的惨剧。
太子虽定,但李世民心却难安。因为他对怯懦软弱的李治有无统驭大唐江山的才能,远没有把握。一天,他问长孙无忌:“公劝朕立了治儿为太子,但治儿仁儒,朕怎么能不为社稷担忧呢?”他提出改立杨妃之子吴王恪为太子。吴王李恪文武兼备,李世民认为他“英果类我”,并对他有意加以培养、教导,封他为远地藩王。他常对左右说:“我对李恪岂不想天天见到?但因他名分早已确定,所以我让他在外作藩屏,希望到我百岁后,好保卫唐室天下,让其兄弟没有忧患啊!”可见他对李恪倚重之深。李世民向长孙无忌表露易太子之意后,长孙无忌却偏向外甥,竭力反对立李恪,李世民也就放弃了这一打算。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对儿子的评价和看法是很恰当的,但仅因长孙无忌反对,就放弃自己的主张,把立储君这一国之根本处置得很草率,“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终至酿成后来李治在位时武则天当权,最后发展为武则天以周代唐,几乎杀尽李家宗室子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