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张邈和陈宫不一样。
张邈是袁绍的死对头,又是兖州士人的领袖,张家在整个中原地区都享有不错的名望。当初曹操收留张邈,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张邈牵制袁绍的势力。当然,曹操和张邈也非同一般。其不仅仅是曹操老家陈留的太守,而是曹操情同手足的兄弟。当初曹操起兵,张邈没少帮忙。二人还一起讨伐董卓,算得上是一起在战场上流过血的生死至交。
张邈背叛曹操之后,曹操失去了兖州这块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集团的实力大大缩水。
在此情况下,曹操不得不寻求袁绍的帮助。 众所周知,曹操最瞧不起的人就是袁绍,如今却因为张邈的背叛而低三下四的向袁绍求援。而且遭到自己最信任的好友背叛,那滋味更加不好受,曹操的心中简直恨透了张邈。
所以他报复张邈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张邈兵败逃走之后,曹操也是元气大伤,屠杀张邈一族,更像是一张投名状,一次来向袁绍表明自己不会再和张邈合作,从而降低袁绍对自己的戒心。
但曹操屠杀张氏一族行为,引发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兖州的名士们诸如许汜、王楷、陈宫等人纷纷投奔吕布对抗曹操。曹操虽然灭了张邈的全族,出了一口恶气,但却失去了全天下名士的心,可谓得不偿失。
曹操是一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往往会干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当初曹操的老爹曹嵩,被徐州的将领杀害之后,愤怒的曹操下令屠戮徐州城,徐州城内的数万百姓被曹军赶尽杀绝。
曹操的行为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曹操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
曹操对屠城以及灭族的行为十分后悔,于是想方设法的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求改善天下人对自己的看法。
曹操打败吕布之后,曹操昔日好友,如今的死对头陈宫被俘。
曹操为了向天下人展现自己博大的心胸,决定暂时防过陈宫一马,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陈宫。
至于所谓的因念及好友情谊而不杀陈宫,这一点我是不信的。曹操是谁啊,哪会顾及什么好友情谊,要知道他可是不痛快了,连发小许攸都会杀的人。许攸可还是曾帮助他击败袁绍的大功臣呢?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历史上许攸就是曹操杀地,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因街头胡言乱语被许诸斩杀。
所以,曹操当时不是不是不想杀陈宫,只是想作秀而已。而陈宫看穿了曹操的心思,所以一心求死。 陈宫对曹操说:“我曾经背叛过你,又帮助吕布于你为敌,我该死,你杀了我吧。”
曹操假惺惺的说:“陈宫啊,你有上老母、下有妻儿。你若死了,他们该怎么办?”
陈宫说:“曹公心胸宽广,施仁德于天下,绝对不会做出赶尽杀绝的事情。能将一家老小托付给曹公,我陈宫虽死无憾!”
《三国志》记载,“太祖未复言”。就是说,曹操听完陈宫这番话之后,被噎的说不出话来。
陈宫知道曹操早晚要杀自己,于是一心求死,同时将仁、孝两顶帽子摔到曹操的头上。如果曹操在陈宫死后,杀死陈宫的妻儿老小,天下人便会大骂曹操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伪君子,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不得不奉养陈宫的家眷。
陈宫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一家老小的安全,不给曹老板任何补救的余地,将曹操狠狠的套路了一把。
总结来说,曹操屠杀张邈、边让全族,以及屠戮徐州城的行为,其实是曹操在创业之初,政治经验方面不成熟的表现。
而后曹操在经过一系列的教训之后,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在对待陈宫时,便多了一分耐心,少了一分戾气。
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张邈和陈宫一起,背着曹操向吕布投降了。这两个人曾经都是曹操的至交好友。曹操其实挺伤心的。
这二人的结局是张淼被手下的部下所杀,家中三族被曹操杀光了。陈宫与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一起杀了,但陈宫死后,曹操却一直赡养着他的妻儿老小。
同样都是背叛,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我们先解释一个名词叫八厨。张淼是八厨之一。
八厨:是指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甚至倾家荡产的,东汉末年一共有8个人其中就有张邈。从这个词上我们可以看出张邈家中有钱有地位的。
同时我们再想到陈宫死后,妻儿老小竟然没饭可吃,所以曹操给成功的妻儿老小钱和粮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陈宫家庭实际上是比较一般的。
这就解释为什么曹操对这二人的家眷态度不同:一个有钱有势力的家族,你曹操把人的把人家当家人给杀了,这个家族的人会不会反叛报仇?千万别忘了他家里有钱有势力。
而另外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杀了也就杀了,赡养他的妻儿老小还能获得每名这一举两得的事儿,谁能不干。
曹操与张邈的关系比与陈宫的关系要铁的多的多。在正史中陈宫,迎接了曹操,将兖州献给了曹操,所以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
而张邈却是曹操的发小,曹操最开始起兵的时候,大本营是在陈留郡而不是在老家沛国谯县。(陈留郡的太守就是张邈)
甚至曹操在争讨陶谦(陶谦手下把曹操的父亲给杀了)的时候,曹操曾经对家人说,我如果没回来,你们就到张邈(字孟卓)那去(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这三人关系就这么铁,陈宫张邈怎么就背叛曹操了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不能天下人负我?不。
问题的关键点在这:陈宫和张邈都代表了兖州本土势力。而曹操老家的谯县,曹操算是一个外来势力,本土势力怎么可能让一个外来势力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记着:曹操称呼他的士兵一直叫青州军而很少叫兖州军,曹操作为兖州牧,怎么会叫青州军呢?
公元192年,100多万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被曹操打败,曹操得到了降兵30余万。重组为青州兵。
作为兖州牧的曹操,怎么不操练一批兖州军呢?这是因为曹操在兖州已经丧失了士族阶层的人心,原因就是因为他杀了一个本地人人,这个人叫边让。为什么杀一个人就会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呢?
就是因为曹操是外来势力,他想在兖州独家做大,而本地的氏族豪强们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就必然要对曹操进行制肘。
所以本土势力中的陈宫与张邈两人一合计,与其等着曹操做大,还不如先下手为强。这才先一起背叛了曹操。
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与对待陈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早期创业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对待陈宫的感情则为一般。
张邈是曹操早年非常要好的朋友,初平年间,任陈留太守,曹操之所以能起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张邈支持的。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首先是汉灵帝生前宠信的大宦官蹇硕被大将军何进所杀,何进又被十常侍所杀,然后就是袁绍、袁术两兄弟杀尽宫中太监和宦官,最后就是董卓进京乱政,不久曹操逃离京城洛阳。
曹操来到了陈留郡,陈留郡也就是张邈任职的地方,曹操平生第一次起兵创业就是在陈留郡,曹操除了依靠自已的家底,还得到了当时富商卫兹的大力支持,卫兹散尽家财支援曹操起兵,出钱出力给曹操招兵买马,曹操的第一支人马五千多人的部队,就是在陈留郡拉起来的。
张邈是陈留郡的太守,当时的父母官,如果没有张邈根本起不了兵,另外大力支持曹操起兵的卫兹还是张邈的部将,从种种关系来看,曹操能够拉起第一支队伍,与张邈的支持息息相关。
另外,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唯有曹操一个敢率领军队攻打董卓,而关东诸侯中支持曹操并且还拨付给曹操军队的只有张邈和鲍信,张邈将自已的部将卫兹派出给曹操,一起攻打董卓,后来卫兹也就是在这一战中战死,而曹操要不是因为曹洪让马,也差一点死在此战中。
曹操与张邈可以说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在曹操早年的创业生涯,张邈给予曹操的帮助很多,张邈曾经因为批评过袁绍,而得到袁绍的怨恨,袁绍让曹操杀张邈,曹操就是不肯,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势力非常小,是依附于袁绍,但是曹操并没有听从袁绍的命令而杀张邈,这说明曹操对于张邈的感情非常深厚。
曹操原本就是性情中人,知恩图报,我行我素,曹操与张邈的感情因为曹操拒绝了袁绍而更加深厚,曹操不仅非常信任张邈,而且把张邈当成自已最后的依托,曹操因为要攻打徐州陶谦时,还曾对自己的家人说过:如果我曹操战死,你们可以去投靠张邈。
换句话说,在曹操心目中,张邈是可以托付家人的人,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如同刘备将家属托付给赵云一样,可以说张邈就是曹操的赵云。
世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最信任的人,出卖了你。
张邈就是在曹操如此信任的情况下出卖了曹操,背叛了曹操,反而与陈宫一起迎立吕布,联合一批兖州人,夺了曹操的城池,占了曹操的地盘,杀了曹操的人马,你让曹操作何感想?
曹操可以说是相当愤怒,愤怒到了极点,虽然整个叛乱过程是陈宫主导的,但曹操并不知情,在曹操心目中,他根本就不相信张邈会反,曹操会认为张邈才是罪魁祸首,当时的张邈是陈留太守,是有实权,有军队的人,而陈宫不过是一个谋士,谋士如果没有军队,拿什么叛乱,所以陈宫和张邈背叛曹操,显然张邈才是重点。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因为自己父亲被徐州牧陶谦杀害,所以曹操在攻打徐州时,为了发泄怒火,每攻下一座城池,就用屠城来泄愤,这也是曹操早期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当曹操得知他最信任的张邈背叛了他,他心目的愤怒可想而知,曹操于是立即放弃了攻打徐州,转而回师兖州夺回城池,与吕布、陈宫、张邈等人发生了为时两年的兖州争夺战。
兖州争夺战是曹操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战役,打到最艰苦的时候,没有粮食吃,差不多就要人吃人,曹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差一点就要放弃,想着去投降袁绍,让自己的家属作人质,换取袁绍对自己的实际支持,但是程昱劝谏了曹操,如果曹操真这么做,就没有后来的曹魏政权了。
最终曹操在两年的兖州争夺战中艰难地击败了吕布、陈宫、张邈,当时吕布、陈宫、张邈逃走了去搬救兵,张邈留下了弟弟张超及家属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曹操围攻雍丘,城破后曹操又屠城,全城百姓包括张邈的所有家人全部被曹操杀害。
曹操之所以屠城雍丘,并杀害张邈的家人,是因为仇恨,是因为曹操非常愤怒他最信任的张邈背叛了他,他要用张邈家人的鲜血来惩罚张邈的背叛,警告将来有意背叛自己的人,同时也有杀鸡骇猴的味道。
与曹操对待张邈家属的残酷屠杀不同,曹操对待同样背叛自己的陈宫家属,却有意网开一面,不仅没有伤害陈宫家属,而且一直供养陈宫家属,这种区别对待,让人非常不理解。
道理其实也不复杂,陈宫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并不是多么的重要,不要把三国演义中的捉放曹联想到真实的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上,陈宫没有救过曹操,也没有与曹操一起经历杀吕伯奢一家的事件,曹操与陈宫的相识,是在曹操就任东郡太守之后的事了。
虽然曹操成为兖州牧有陈宫的一份功劳,但更多是因为曹操有战功,能击败当时进入兖州的黄巾军,并得到了兖州当地士族的支持,当然也有陈宫的一份推荐之功,但陈宫其实在曹操早期的集团中,并不是什么出名的人物。
曹操在兖州牧的位置上杀了兖州当地的名士边让,得罪了兖州的士人,也包括陈宫,然后曹操因为替父亲报仇,执意发动攻打徐州之战,同时在战争中肆意屠城,也让陈宫等部分兖州士人心寒,所以说陈宫的背叛,多少有些因为曹操所作所为被迫的原因。
曹操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在早期的创业过程中,年轻的曹操在政治上并不是很成熟,屠城这事常常干,但你看曹操晚年基本上就没有屠过城了,这就是政治成熟,既然陈宫是被曹操逼迫而反的,曹操内心多少有些愧疚的。
所以曹操在拿下吕布,俘虏陈宫时,还有些不舍得杀陈宫,毕竟是被迫的,所以曹操就故意以陈宫的父母、妻儿来劝陈宫不要赴死,可惜陈宫一心赴死,并以反意恭维曹操的孝和仁义,迫使曹操在道义上不能杀害陈宫的家属。
当然了,曹操对陈宫也没有特别的深仇大恨,不像张邈,是在非常信任的情况下背叛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曹操并不是很恨陈宫,也就没有必要屠杀陈宫的家人,虽然曹操有这个能力,也不担心这个名声。
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张邈是曹操故交,而陈宫则是曹操任东郡太守时,招募来的部下,可以说两人与曹操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张邈因为在起兵讨伐董卓时,与曹操志同道合,是少数真正与董卓作战的诸侯之一。汴水之战中,张邈被董卓所败,归附了曹操,受到曹操重用。
陈宫作为曹操的部下,在兖州刺史刘岱抵抗青州黄巾军战死之后,力劝曹操入主兖州。曹操正是听从了陈宫的谏言,有了起家的资本。他不但占了兖州,还收降了三十余万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练成了赫赫有名的“青州兵”。曹操摇身一变,成了争霸天下的枭雄。陈宫有大功于曹操,同样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按道理说,两人没有背叛曹操理由。
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从史料上的零星记载推测,应该是曹操与兖州名士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曹操因为是宦官家族出身,其祖父为有名的大太监曹腾,所以,兖州名士对其出身颇有微词。而曹操又最忌讳人说他的出身,一怒之下杀了边让等多名兖州名士。而这些人恰好是陈宫的好友,这就惹怒了陈宫,跑去游说张邈。
张邈则是因为他与袁绍有旧仇,而袁绍与曹操交好,屡次让曹操杀张邈。虽然曹操并没有听袁绍的,可是张邈心不自安。因此,在陈宫的游说下,拉上了自己的弟弟张超一起,趁曹操讨伐徐州陶谦之时,迎吕布入兖州,反叛了曹操。
曹操的军事才能,当然不是吕布、张邈之辈能比的。吕布大败,张邈、陈宫跟随吕布投奔了刘备。
当时,张邈的弟弟张超据守雍丘,张邈就将家人全部托付给了弟弟。曹操围攻雍丘数月,最终城破,诛杀了张超及其所有家属。而张邈受吕布所托,去找袁术求救兵时,被部下所杀。
曹操之所以杀张邈全家,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泄愤。陈宫、张邈的反叛,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幸亏有荀彧、夏侯惇竭力维护,才保住了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而且,吕布开始数次击败曹操,差点灭了曹操。这口气,曹操肯定是要出的。当然,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这并非最主要的原因。
二、曹操没有亏待过张邈,张邈反叛,曹操很难留住张邈。曹操在张邈落难时,收留了张邈。而且,袁绍几次三番要杀张邈,都是曹操力保。曹操留下张邈,要如何施恩,才能让张邈忠诚呢?除非曹操与袁绍彻底决裂,否则,很难再换取张邈的忠心。
三、张邈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张邈有家财,而且乐于济危救困,素有“八厨”之一的美誉。厨,就是以财救人,类似于给人饭吃。得人心,有号召力的人,在古代都是被君王所忌惮的。曹操无法让张邈完全忠于自己,当然选择斩草除根了。
四、曹操当时不便与袁绍决裂。张邈与袁绍有仇,最初曹操要借张邈之力,自然百般维护。但是,张邈反叛,那曹操就不如送袁绍一个大礼,缓和与袁绍的关系。
五、曹操要借袁绍之手,除去臧洪,给自己减少一个对手的同时,削弱袁绍的势力。臧洪曾经是张邈弟弟张超的部下,受到张超的器重。后来袁绍见了臧洪,同样认为臧洪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将其任命为了东郡太守。曹操围张超时,臧洪为了报张超知遇之恩,曾经向袁绍借兵救张超,袁绍未准。曹操得知了情况,为了避免张氏兄弟联合臧洪,再投了袁绍,必须斩草除根。而臧洪也因为怨恨袁绍不救张超,不再听袁绍调遣,最后被袁绍所杀。
而陈宫,在投刘备之后,夺了刘备的徐州。曹操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刘备,取了徐州,俘获了吕布、陈宫等人。曹操因为刘备提了丁原、董卓旧事,杀了吕布。但是,曹操当时是想留下陈宫的。可是,陈宫却宁死不降,曹操无奈只能杀了陈宫,留下了陈宫的家人。
曹操为什么留下了陈宫的家人呢?
一、陈宫仅仅是个幕僚。陈宫虽然足智多谋,是兖州名士,但相比张邈、张超兄弟,明显能量有限。张邈、张超兄弟可是位列讨伐董卓的群雄之列。所以,曹操不用过于顾虑陈宫家人。
二、陈宫非常睿智,临死前的一席话,让曹操不能杀其家人。
曹操要劝降陈宫,说:“卿如是,奈卿老母何?”意思就是,你陈宫死了,你妈怎么办?结果,陈宫答道:“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陈宫直接说,你曹操杀我陈宫的母亲,就是不以孝治理天下。曹操还敢杀么?这帽子太大了。
曹操一看:“若卿妻子何?”杀不了陈宫的母亲,那就杀妻儿。陈宫又来一句:“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陈宫这意思就是,你曹操杀我妻儿,那就是不仁。嘚,陈宫一句话又把曹操给噎住了。
曹操那个气呀,“太祖未复言”,不说话了。当然,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陈宫的家人肯定是没法杀了,陈宫的老婆也没法纳为小妾了,陈宫的儿子更没法认为义子了,那就做戏做到底。
“太祖泣而送之”,等到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在曹操看来,这也不是赔本的买卖,至少落了一个仁、孝治国的美名,可以让其招揽更多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作为一个人,自然也有喜怒哀乐,但是,作为一代枭雄,更多考虑的是对自己争霸天下的影响。因此,曹操灭了张邈全族,而厚待了陈宫的家人。
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曹操,作为一代霸主,身边聚拢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大多“从一而终”,但是也有几个中间“投递叛国”的,令曹操头疼不已。
最令曹操心塞的,就要数陈宫和张邈了。
《三国演义》中,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还大言不惭地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曹操真不要脸,于是离他而去。
然而,这毕竟是小说中的演义,真实原因绝非如此,那么正史中,陈宫是因何叛变的呢?
原因是曹操杀了边让。
边让是衮州名士,会写文章,能言善辩,后来做了衮州牧,成了地方一把手,董卓入京之后,天下大乱,边让只好辞掉了工作,赋闲在家。
文人有个毛病,就是闲不住腿,管不住嘴。边让做过大官,文笔好,风评好,眼界高,难免恃才傲物,自命清高,闲暇之时,就对天下人物逐一评头论足,其中就包括曹操。
边让对曹操的评价是: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也不是伙夫,而是一头无用的猪。
当年曹操三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哪忍受得了别人如此羞辱,于是暴怒之下,就让陈留太守杖杀了边让。
曹操此举有些鲁莽了,当时他毕竟年轻,太冲动了,倘若他稍微冷静一下,就不会做出如此冲动之举。
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一场大叛乱。
要知道,边让可不是等闲之人,他是衮州名人,拥有庞大的粉丝团,陈宫就是死忠粉之一。
当陈宫得知曹操杀了偶像之后,痛心不已,于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军阀张邈,又招来了一只猛虎—吕布。
他们趁着曹操东征陶谦,大本营空虚之时,发动了一场叛变,一时间,各郡纷纷响应,唯有范县、东阿在荀彧、夏侯惇的抵抗之下,得以坚守。
后来,曹操又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终重新占领了衮州,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牺牲了无数将士的生命,这个代价够大的了!
然而,曹操杀死了张邈和陈宫之后,对待他们的家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张邈家人是诛三族,对陈宫则是照顾妻小老母,按月发放抚恤金。
同样是背叛,为何待遇天壤之别呢?原因很简单。
张邈是个军阀,背景深厚,势力庞大,影响力大,虽然张邈死了,但他的残余势力仍在,假如不斩草除根的话,这些残余势力极有可能重新聚拢,拥护张邈的儿子与曹操对抗。
所以,曹操必须斩草除根,一绝永患。
而陈宫就不同了,他只是一个谋士,靠嘴皮子和脑瓜子吃饭的,势单力孤,善待其家人不仅不会带来隐患,反倒会给曹操带来惜才爱才的好名声,以及挽回误杀边让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是背叛曹操,为何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待遇截然不同?
“看人下菜碟”是一句老俗话了,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在对待故交好友张邈和陈宫的家人就进行了区别对待。194年,曹操攻占张邈的老巢雍丘时屠城,张邈的亲属故旧被屠戮一空;同时背叛曹操的陈宫家人一直控制在曹操手中,陈宫背叛和被杀(199年2月7日)前后,陈宫的家人都得到善待。差别如此之大,为何?
杀边让,张邈、陈宫叛曹——曹操与袁绍的决战被拖后最少3年边让是东汉末年的高官、陈留名士。他曾经是大将军何进的史官,出仕九江太守,后袁绍派遣自己的嫡系取代了边让,边让提前辞官归隐,地位比曹操高不少。
曹操的养祖父是大宦官曹腾,曹家因此得以在官场崛起,出身被东汉末年的名士们所诟病。边让作为名士当然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于周围名士私下都对曹操不满,但也不敢公开对付曹操这个枭雄。(边让像)
有与边让结怨的人向曹操控告边让等人对曹操不满,于是曹操将边让等名士处死了,威慑众人别对曹操的家世说三道四。
边让不是一个小人物,东汉末年的名士大都有家族、乡里的背景,这让陈留的名士们对曹操产生极度的不满,而且付诸行动对付曹操,这让曹操吃了大亏。
194年陈宫、张邈叛乱到199年2月吕布集团被消灭,用时5年,假如张邈等不叛乱,吕布集团可能在1-2年内就被曹操剿灭,这让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拖后了最少3年时间。
死磕到底——张邈。以陈宫为首的陈留名士由不满而付诸行动,他们劝说的对象是和曹操交好的兖州太守张
邈。(张邈剧照)
张邈是和曹操并列的东汉割据群雄之一,因袁绍的缘故,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私下交往特别好,共同对付强大的袁绍集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哪一个都想扩张地盘。陈宫看中张邈的军事实力,劝说他反叛曹操,独立门户,争雄天下。杀死边让也让张邈担心将来曹操会出手对付他个人,陈宫的劝说使得他下定决心反叛曹操。
当时兖州城内空虚,曹操与吕布对战正酣,张邈趁机夺取兖州,兖州治理下的州县纷纷归顺他,搞得曹操焦头烂额。后曹操击败吕布,陈宫、张邈追随吕布投奔刘备。他的老巢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他让自己的弟弟张超守卫雍丘,自己则去袁术那儿借兵,中途被部下杀死。
张邈的弟弟张超拒守雍丘,死磕到底,让曹操损兵折将,几个月才攻打下雍丘。损兵折将的曹操下令屠城,将张邈亲属、故旧全部杀死。
好马不吃回头草——陈宫。陈宫和曹操交好主要是在对抗青州黄巾军时,兖州太守刘岱战死,陈宫等人拥护曹操担任兖州太守,最终让青州黄巾军百万之众归降曹操。百万青州黄巾军的曹操私人谈下协议,弱小部众给与土地耕种,青壮年则编为青州军,让曹操势力大增。陈宫功不可没,被曹操视为心腹。
曹操杀边让惹火了陈宫,陈宫先劝反张邈,后追随吕布身边,一直和曹操对抗。198年的冬天,吕布在下邳,曹操劝降,吕布想投降被陈宫劝阻。陈宫出计策,让吕布领兵拒守下邳城外,而陈宫、高顺固守城池,曹操会因为粮草补给短缺而退兵。
吕布的妻子吹枕头风,说陈宫的妻儿老小都在曹操那儿得到优待,陈宫闹不巧会反叛,况且陈宫和高顺不和,不能这样安排军力。陈宫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假如实施,曹操将会无功而返,但吕布就是死守下邳,终于被曹操攻破。
199年2月7日,曹操屡次派人劝说陈宫归顺,陈宫坚决不吃回头草,他和曹操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三国志》记载):
曹操: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
陈宫:但坐此人(吕布)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
曹操:今日之事当云何?
陈宫: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
曹操: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陈宫: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
曹操笑问陈宫怎么今天成了阶下囚?陈宫直接说吕布不听他的计策才导致的。陈宫求死,曹操问陈宫自己的母亲怎么办?陈宫直接托付曹操,让曹操照顾。
陈宫这是劝说曹操以孝治天下,陈宫自己身死,曹操反而照顾陈宫的家人这件事让曹操获得礼贤下士的美名,让天下名士追随曹操,这是死谋。
曹操看人下菜碟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擅长权谋之术。曹操和张邈之间的友谊是政治友谊,两个弱小的集团报团取暖,共同对抗强大的袁绍集团。一旦政治上出现裂痕,两个人的政治友谊也就随即烟消云散了。
张邈有军队、有地盘、有人脉,可以独立,陈宫等人的加盟使得他和曹操彻底决裂。他的军队死守雍丘,让曹操损兵折将,事后曹操肯定进行报复,斩草除根,屠灭他的家人和部署,这是政治需要。
而陈宫的反叛则是曹操政治操作失误,错杀了边让等名士,反叛的出发点是曹操的失误。陈宫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杰出的谋士,曹操希望陈宫再次回到自己的阵营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在陈宫反叛之后仍然善待陈宫的妻儿老小。
再者,陈宫没有军队、没有地盘,对曹操没有多大的威胁,善待陈宫家小,别人也会顾忌陈宫,是否真的效忠于自己,吕布就是不相信陈宫而导致失败被杀的。(陈宫和吕布剧照,关键时刻吕布不听陈宫的计策身亡)
陈宫死后,曹操善待陈宫家人,博得爱惜人才的美名,让天下名士都觉得跟着曹操可以创出一番大事业,个人也可以获得名声和地位,曹操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曹操区别对待张邈和陈宫的家人是政治的需要,俗话不俗——看人下菜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