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小人得志?
我无法理解,堂堂开国之君,一手创建大汉王朝的刘邦,为何会与小人挂上钩。
难道就是因为他诛杀了异姓王,诛杀开国功臣?如果这叫小人的话,那么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小人的帝王不要太多。
什么叫小人得志?其大致就是指一类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突然有一天走了大运,翻身有了权势,然后趾高气昂的炫耀,甚至于忘恩负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孙绍祖。其人家境困难,是个落魄的小人物,曾还一度跑到贾府求助。
后来孙绍祖走了大运,在京城当了官,一下成了大人物。正所谓“得志便猖狂”,孙绍祖逆袭之后便开始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而贾府衰败后,孙绍祖更是忘恩负义,强娶迎春不说,还虐待他,仅仅一年不到,迎春便香消玉殒。
这便是小人得志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而刘邦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忘恩负义。当初从沛县跟他一起出来的那群人,哪个不是高官厚禄,飞黄腾达?即使是屡次背叛他的雍齿,刘邦也依然没有报复,而是给予其爵位,让其荣华一生。
虽然有作秀之嫌,但也看得出来,刘邦怎么都与小人搭不上边儿。
至于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纯属帝王权术使然,谈不上功与过。
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问题。刘邦诛杀异姓王不是因为他小人得志,而是因为异姓王对他构成了威胁。
当初建立汉朝,刘邦为了早日击败项羽,大封诸王,由此形成了汉初一个郡国并存的局面。虽然汉王朝的诸侯权力不如春秋战国那般独立,但却依然是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
且不说春秋战国,就是项羽那都是前车之鉴。当初刘邦击败项羽,可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如若不是因为田齐作乱,可能刘邦当初还定三秦第一时间就是面对项羽的锋芒。而后来楚汉对峙阶段,如果不是英布反水,项羽也不至于腹背受敌。
所以,诸侯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当初打天下他们是助力,而如今坐天下,他们则是最大的威胁,谁也保不齐他们哪天就反了。
站在刘邦的角度,这种事情肯定要未雨绸缪,即事先拿掉他们的权力。不然等到他们造反,那就来不及了,悔之晚矣。
那为何要杀?
斩草除根这这四个字足以解释一切,对于这些威胁,任何办法都没有比直接杀掉来得更简单。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刘邦一开始并未起杀心,只是想夺权。但是,对于众诸侯来说,失去权力则意味着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届时刘邦想杀便杀。于是他们便谋反,既然都谋反了,自然是死罪,杀他们名正言顺。
特别是像彭越、英布这样本就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们手握重兵,又是项羽旧部。虽然后来投靠刘邦并帮助其击败项羽,夺得天下。但说到底他们只是因为利益而和刘邦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造反。
特别是是韩信被杀之后,他们有了前车之鉴,为了保命,造反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说韩信他根本就没有谋反,为何被杀?
没错,韩信他确实挺无辜的,堂堂汉初三杰,国士无双,一代名将,最终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就算是死,他也应该是死在战场上。
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人过于高傲,功高震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当初楚汉相争的时候,他便一度坐山观虎斗,以此来要挟刘邦,为自己谋取高位。要知道,这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是最不舒服的。
所以后来他韩信才会被刘邦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更何况,他韩信虽然功高,但这里面有刘邦的一份功劳。如果没有刘邦高台拜将,他韩信可能一直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而已。
对于刘邦来说,我既然可以给予你地位权力,自然也可以收回去。再加上异姓王本就是刘邦必须要铲除的存在,韩信被贬淮阴侯也在情理之中。就算没有钟离昧,迟早韩信都会被贬。
其实到这里,韩信如果老老实实,也就没事儿了。但是素来高傲的韩信他不服啊,而且还要表现出来甚至于与谋反的陈豨有所交割。目前对于韩信是否与陈豨合谋造反未有定论,但是对于刘邦来讲,他只需要知道韩信和陈豨有关系就行。
既然被确定有不臣之心,那韩信便非死不可,比较是韩信啊。如果不杀他,要是哪一天有人造反,韩信为将,谁能阻挡?刘邦可没有这个自信。
最为典型的反例就是长沙王吴芮,他也是异姓王,可人家为什么就活得好好的,连爵位都没有被削?因为人家懂得示弱啊,人家在封地从来不搞事情,老老实实抓生产。他还主动削弱自己的实力,将兵权和土地送个刘邦,让他分封刘姓子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诉刘邦,我吴芮绝无反意,忠心耿耿。对于刘邦来说,实力被削的吴芮已经没有了威胁,人家还那么热情。自然没有杀他的理由。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诛杀异姓王这事儿,不能全怪刘邦。
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小人不能以出身条件而定,心里阴暗,目光短浅,行为鄙劣才是小人特点。刘邦不是,排除已己,巩固权力,诛杀功臣,是历代王朝贯用手段。只有宋太祖例外!
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唉,能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比作小人得志的说法,还真是不多见。
我个人理解的:这里的小人应该是指古代地位低下的人,而不是与君子对应的那个小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小人得志”这个词还能形容一下刘邦。
毕竟汉高祖(准确说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也确实是从一个亭长起家,最后君临天下。
但是如果把他老人家建国后,杀异姓王的事比作是小人行为的话,那不合适,极不合适。
先说说这7个异姓王的结局。这七个异姓王分别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这7个人中一个投降匈奴做了叛徒,两个病死了,四个反叛了。
病死的两个(张耳和吴芮)算是正常善终,韩王信这个叛徒不在此列,他死在匈奴了。
剩下的4个人(韩信,英布,彭越,臧荼)都是因为造反,被刘邦杀的,也不算是冤杀。
所以我们简单的说,刘邦做了兔死狗烹的事情是不合适的。
重点说一下这4个叛乱的人中1个人:彭越准确的说这俩人是死于吕后之手的。并不是死于刘邦之手。
彭越死的有点冤,他一直是没有造反的心.在这里重点说一下他。
汉10年(前198年)9月,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到了邯郸后,感到兵力不足,就征召彭越领梁军参战。彭越称病未往,派手下将领带了一些人马前去邯郸见高祖听命。刘邦大怒,派人前去斥责。
彭越这下子害怕了,想亲自见皇帝,当面谢罪。部将扈辄说:“当初不去,受到斥责才去,去后就会被擒,于事无补。依我看,不如干脆发兵反了拉倒!”
彭越不听,依然称病,始终没反。后来他手下有个太仆得罪了他,这个人就跑到都城去告诉刘邦,彭越要造反。刘邦就派人把彭越给抓了起来。
这彭越也没反抗,老老实实被刘邦抓了。经过审讯,刘邦也觉得这人不会造反,就把他给放了。让他回老家养老。而就在回老家的途中,这人碰到了吕后。这彭越就对吕后一顿诉苦。
吕后以后就又把彭越给带回了长安。并劝说刘邦斩草要除根,刘邦这才把彭越给宰了。
所以说这个人死得有的倒霉。
而剩下的三个人包括韩信,英布,臧荼。他们是真造反了,并付诸于行动了。韩信还是被吕后杀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结果论来推导,刘邦是真想把这些异姓王都杀干净。各种机缘巧合,有的人也是各种作死,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同志还是不错的。
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在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刘邦贵为一国之君,尽显王者之风。他树立了丰碑,两汉蜀汉越500年,丰功伟绩,史上有几人。
所谓“小人得志"是与君子而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秦桧是小人,君子岳飞莫须有倒在风波亭。
刘邦是与大英雄楚霸王角逐中原之帝位,活生生力压楚霸王,决非小人行径。他曾见过秦始皇出巡,无比羡慕地赞叹:此仍大丈夫也!充满钦敬之情。当历史风云突变,让他有机会出人头地,不甘心做一个小亭长,勇敢投入历史的洪流中,显示了非凡勇气和识见。刘邦半世混沌,一朝醒来,站在涛头。最大本事能笼络天下英雄,大谋士张良能为己所用,大管家萧何能为己管理,大将军韩信能开发启用,皆是慧眼识珠,气魄超群。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楚霸王,为刘邦扫除了一切障碍,成就了刘邦立汉的伟业,不禁感叹:天要亡我!
一代战神韩信总结出自己指挥大军多多益善,但比起刘邦,指挥将才的本领还是自叹弗如。
刘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历史机遇的大门洞开,刘邦就显出捷足先登咸阳的壮举。成败论英雄,刘邦踏在了大英雄项羽的肩膀上,高大无比啊!
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开国帝王诛杀功臣,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确保自己的安全;其二、缓和社会的矛盾。诛杀功臣虽然对功臣有所不公,但是对天下百姓公,因此刘邦诛杀异姓王不算是小人,那叫帝王之术。功臣一般拥兵自重,有造反的可能,功臣一旦造反,不仅威胁帝王安全,还会导致天下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杀数十名功臣,保数百万百姓,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刘邦建立汉朝后,采用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郡县制跟诸侯制并存。汉初的诸侯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相比,虽然权力被大副度削减,但依然是一方诸侯,有造反的资本。刘邦考虑到周王朝分封诸侯的弊端,因此下定决心消灭异姓诸侯王,将异姓诸侯变成刘姓诸侯,再将刘姓诸侯转变成一般勋贵,进而实现完全的郡县制。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名将,皆是威震天下的诸侯,刘邦不杀他们,就难保天下不改姓。
帝王的眼光跟常人不一样,常人讲情义,讲哥们义气,帝王则考虑天下百姓的安危,帝国的长治久安。刘邦诛了异姓诸侯王,站在异姓诸侯王的位置看,确实对他们个人不公平,但是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看,他们有必亡的理由。刘邦当了皇帝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国被灭后,大部分土地归中央直管,少部分土地分封给了刘姓子弟。后来汉朝的七国之乱表明,诸侯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诸侯的存在就是战乱的根源。
秦朝建立后,丞相王绾要求郡国并行,史书记载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李斯则要求全国通行郡县制,史书记载“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最终秦始皇曰认为诸侯制是天下动荡的根源,必除之。“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必须把一个历史人物归纳为“君子”或者“小人”,某人只要不是君子,那就必然是小人。就像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之时直至北宋灭亡之前的几十年间,变法派和“顽固派”都纷纷指责对方为“小人党”,而以君子自称。那我倒要问了,君子和小人都是绝对的吗?刘邦奠定了大汉四百年基业,以至于我们现在都以“汉人”自称,他是不是该被人归入君子行列呢?但是他杀功臣啊,他利用项羽又丢弃甚至是处死了项羽啊,他是不是该被人归入小人行列呢?
这么一来,刘邦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很没意思了。我们没法说,如果刘邦不是君子,那就必然是小人。
刘邦称帝之后的确诛杀了不少功臣,比如韩信、彭越,同时也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反或者不得不逃,比如韩王信、燕王卢绾等等。但是后来的历史向我们证明了,刘邦如果不决心除掉异姓王,那么汉朝极有可能在刘邦及吕后都去世之后成为一个烂摊子。
但是仅仅消除异姓王是不够的,因为还有刘姓诸侯王呢!周朝分封制施行了几百年之后才出现的巨大弊端,在汉朝建国五十年之后就集中爆发了(七国之乱),所以,刘邦消除异姓诸侯王只是走完了稳定汉朝江山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他没来得及,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