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如果各位去首尔旅游,在韩国国会大厦的门外竖立着两座大型雕像,一个是韩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
另一个便是李舜臣,可见其在韩国人心中之地位,其乃是十六世纪的李氏朝鲜名将,因在壬辰倭乱中抗击倭寇,英勇殉国而称为韩国历史上的一代民族英雄。
而近代以来,李舜臣更是被韩国人捧上神坛,被誉为东亚第一战神。
2014年七月上映的韩国历史战争电影《鸣梁海战》,其便是讲的李舜臣如何率军在鸣梁海峡击败倭寇的故事。这部电影在当时的韩国火爆程度堪称现象级。
其从一上映便在不断的刷韩国电影市场的各项记录,从最高首日票房(68万人次)到最最高单日票房(125万人次)再到高平日票房(98万人次)……
其最终观影人次总计超过1760万,票房收入达到了1357亿韩元,刷新了韩国历年观影人次纪录与票房收入。这不仅仅是韩国本土电影之最,连曾经火爆全球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都甘败下风乃是。其也由此成为了韩国第一部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1000亿韩元票房纪录的本土电影。
而这部电影在韩国更是拿奖拿到手软,当年的电影大钟奖盛典,《鸣梁海战》拿下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影帝在内的十项大奖,绝对的叫好又叫座。
当然,电影绝对是一部好电影,无论是演员、服装道具、剧情设置、拍摄手法,视觉效果,其都有着称道之处。说实话,其绝对可以碾压中国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
但更让人称奇的,这毕竟只是一部商业片,其却在掀起了一股李舜臣热。他那句“今臣战船,尚存十二”,成为好比“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热血名句。
这一切的一切,都堪称现象级,而这些热度,不仅仅来自于电影本身,更来自于他们的东亚战神李舜臣。
李舜臣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竟然能当得起韩国人如此热捧?
其实仅从韩国历史而言,李舜臣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首先十六世纪末的壬辰倭乱,是韩国历史上参与程度最高,并且取胜了的一场战争。换句话说,这是他们最值得自豪的一场战争,毕竟赶走了倭寇,赢得了胜利。要知道历史上,他们基本上都是被日本人欺负的主。
不过这场战争,其实是李氏朝鲜被倭寇暴打,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就连朝鲜国王都差点而被赶到明朝流亡了。最终还是明朝派大军相助,这才赶跑了倭寇。而那些硬仗、大仗,比如什么平壤之战、露梁海战,那都是明军担当主力,朝鲜王朝的军队起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至于明军没有参加的,那几本就是完败。比如朝鲜水师和倭寇水师的第一次大决战漆川梁海战,朝鲜完败,损失了188艘军舰,几乎是全军覆没。
所以仅仅就军事角度而言,李氏朝鲜虽然是胜利者,但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这就很尴尬了,你说好不容易以胜利者的身份扬眉吐气一次,却不知道该从哪里来夸自己。
还好有个李舜臣,其乃是那场战争中朝鲜军队表现最为出色的将领。所以他们必须得捧李舜臣,因为没得捧了。
自两国开战,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便率领朝鲜水师抗击倭寇,在朝鲜大军全面溃败的情况下,李舜臣算是唯一一个能给倭寇带来威胁的人物。其指挥的玉浦海战以及闲山岛海战都给予倭寇海军以重创。
此时的李舜臣称得上是全村人的希望。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鸣梁海战。此时乃是朝鲜水师最困难的时期,前面的漆川梁海战,由于李舜臣被离间下狱,沉船将军元均甫难堪大任,导致朝鲜水师损失惨重。朝廷不得不重新启用李舜臣。
战前,李舜臣的手里,就只有12艘战船。
但是李舜臣没有退缩,称“今臣战船,尚存十二”,意思就是我还有十二艘战船,我还能打。颇有些死战不退的悲壮味道在里面。
其实就这一点来看,他李舜臣就称得上英雄二字,值得推崇。
而在鸣梁海战中,李舜臣就是用这12艘战船,以少胜多,击败了倭寇130余艘战船的大舰队,创下了海战史上的奇迹。
当然了,这个数据是韩国给出来的,其实争议颇多,甚至还有说是击败了300余艘倭寇战船的。
事实上,当时李舜臣的水师击败的只是倭寇的一支先锋船队,数量大概在30艘左右。因为鸣梁海战之后,倭寇的水师依然攻克了全罗道水师大营,并完成了对于陆上部队的接应任务。如果鸣梁海战李舜臣对战的是倭寇主力,这只水师又是哪儿来的?
其当时的情况大致是就是倭寇水师在进攻全罗道水师大营的时候,与李舜臣部队遭遇。李舜臣部队撤退,倭寇派遣水师追击,然后被李舜臣引入鸣梁浅海,借退潮之机反击,最终击败了倭寇。
而因为敌我悬殊太大,之后李舜臣便引兵退走,倭寇主力因为害怕再次中计,便没有追击,而是继续向全罗道水师大营进发,最终将其攻克。
所以,鸣梁海战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果,其实都挺一般的。远不如后来的露梁海战,要知道那可是上千艘战船的大决战,就连朝鲜水师都有百余艘战船。而且李舜臣甚至还在这场战役中阵亡,以身殉国,相较而言,无疑更加悲壮。
但这些都不重要。
对于韩国人来说,鸣梁海战才更值得歌颂。因为那是李舜臣的独角戏,是他们独立战胜了倭寇,没有借助他国的力量。而且这是在“今臣战船,尚存十二”的超级劣势情况下,当时的朝鲜水师内部,一片低迷,尽皆言败。
可是他们嬴了,即使这场胜利不大,也足以自豪。
即使露梁海战李舜臣战死殉国,那也不足以与此相提并论。因为那场战役,他李舜臣不是主角。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韩国人那强烈的民族自卑情绪。
为什么我要说自卑?
李舜臣是英雄不错、是名将也不错,就算是称其为韩国的战神那也没问题。其相对于韩国的意义不亚于咱们的岳飞霍去病嘛,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东亚战神”是个什么鬼?
你得知道,那场战争,李舜臣只是个配角,其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就战绩而言,露梁海战中歼灭倭寇两百余艘战船的明朝水师主帅陈璘,还是70高龄,肉搏杀敌的副将邓子龙,哪个比你李舜臣差了。更不要说韩信白起这样的人。
即使是日本的织田信长、武田信玄这些人,估计李舜臣都还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吧?
其实纵观世界历史,那些能被后人奉为世界级英雄的人,哪个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他们哪个不是百战名将、横扫天下?
李舜臣连朝鲜半岛都没走出来过,东亚战神,确实有些过分了。
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谢谢邀请:不太了解。
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韩国与北朝鲜,组成朝鲜半岛,偏居于东北亚,历史上是一个国家。
在古代历史上,朝鲜半岛和日本长期以来是中国的藩属国,特别是朝鲜,与中国的政治关系非常紧密。在古代历史上,朝鲜多次遭到日本的侵略,特别是1592年到1598年的壬辰卫国战争,在日本几乎灭亡朝鲜的背景下,明朝出动4万大军,打败了日军,最后在1598年彻底打败日本,光复国土。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部的韩国和北部的朝鲜,随着韩国经济奇迹的出现,韩国民众的心态变得自大起来。十年前韩国制造一艘驱逐舰“世宗大王”号,排水量达到11000吨。韩国人便吹嘘该舰是东亚第一舰。由于受地域和人口的限制,历史上韩国的军事家与中国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根本没法比。可悲的历史和自大的心态相结合,就出现了扭曲的历史观,韩国民众要数典民族英雄来寻找历史定位。历史上的乙支茂德,姜邯瓒,李舜臣便进入他们的视野。乙支茂德是高丽王朝抗击隋军入侵的主将,姜邯瓒是高丽王朝抗击中国辽朝入侵的主帅,由于过度宣传,他们两人会刺激敏感的中韩友好关系,他们便自然地想到了李舜臣,这位在壬辰卫国战争中取得鸣梁大捷和露梁海战胜利的民族英雄。
如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对韩国民众的做法大可不必反应过度,因为宣传李舜臣有利于增强韩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韩国的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增强中韩友好关系。
如果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就要认真对待。没有明朝派出援军,日军将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在反抗日军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中,明朝军队是主角,朝鲜军队是配角。在战场上。明君主帅陈璘和副帅邓子龙的作用要大于李舜臣,把李舜臣说成是东亚第一战神,是言过其实了。
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用心回答,交流历史】导语: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好!韩国人之所以喜欢捧李舜臣,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韩国与日本目前存在竹岛(独岛)领土纷争,而李舜臣为抗倭名将;
虽然我们经常提到韩国和日本时,经常合并称呼“日韩”,那是因为它们两个国家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经济、文化等发展方面有着相同处。但是其实,韩国和日本的关系非常不好,可以说,韩国人在世界上最讨厌的国家就是日本了。
过去:因为从历史上,日本就是个类似于海盗的国家,中国人抗击倭寇,韩国人同样抗击倭寇,且韩国人在地里位置上更接近日本。历史上日本究竟侵略了韩国多少次呢?小的袭扰不算的话,大的侵略战争大致就有四次。分别是:
1️⃣第一次侵略:公元四世纪,还是倭国,尚未形成天皇制度,日本就已经侵略了韩国。对标倭国的历史年代坐标轴的话,就是东晋-西晋以及十六国时期。
2️⃣第二次侵略:公元663年,唐朝为了支持臣服自己的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唐朝及朝鲜联军发动了“白口江大战”。这一仗打的日本侵略者落花流水,几乎是全军覆灭。
3️⃣第三次侵略:明万历年间,日本强人丰臣秀吉崛起,他一心想要通过占领朝鲜半岛进而图谋东方大国。明朝那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出兵援助了朝鲜,最终将日本的侵略者赶出了朝鲜。
4️⃣第四次侵略:甲午战争后,日本战略朝鲜半岛,一直统治到了二战结束,时间长达35年。也就是说,在这35年中,韩国人是活在日本的侵略统治之下的。
现在:韩国和日本,还对一岛屿有着争议,日本称之为“竹岛”,韩国称之为“独岛”。说是岛屿,其实就是因为二百万年前火山喷发的两个岛屿和礁岩群。从地理位置上讲,该岛屿最近处离韩国本土为49海里,而离日本本土约为86海里。所以,韩国人一直坚持该岛屿为韩国的,而日本也是寸土不让,就这样僵持着。
所以,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韩国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日本都是有着很大的仇恨心理。而这种情况下,被视为抗击倭寇的名将的“李舜臣”自然就受到了韩国人的喜欢,几乎很少有例外。不断夸赞“李舜臣”,就会不断激励人们怀念抗击倭寇的成功,鼓舞自己,再接再厉,在未来与日本的竹岛(独岛)领土纷争中树立起一面强大的精神旗帜。
【二】韩国本身值得可称赞的名将不多,矮子里面拔将军;纵观韩国历史,本身朝鲜半岛就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独立文明,所存在的政权也都是依托于中华政权,是附属国。
对外:几次面对日本侵略者,还是在唐朝和明朝的帮助下才抗击成功,免于灭国。在对外战争中,过于依赖外部支援。所以,几乎没有出什么有名的将领,这时候靠着“唐浦战役”、“鸣梁海战”和最终战死沙场的“露梁海战”名扬四海的李舜臣自然就受到了韩国人民的追捧。说实话,“鸣梁海战”李舜臣指挥的确实可以,以十三艘战船硬是靠着勇气以及天时地利,打退了日本百余艘战船,在韩国历史上实属难见。
对内:朝鲜半岛本身起初也是四分五裂,长期存在着“新罗”、“百济”、“高句丽”等政权,相互之间攻伐不断。但哪怕是这样的内战,在外人看来也都是小打小闹,并没有能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名气的大的战争。其中,还牵扯到了唐朝援助新罗国攻打百济国和高句丽联军的外部势力介入。所以,对内战争也并未出什么名将。
所以,不管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战争,韩国历史上并未有较大较精彩的战争可值得称赞,也并没有太多卓越的名将涌现。这个时候,唯一在世界历史上,被其他国家所认可的名将“李舜臣”自然就被韩国人当做国宝一般,被不断的称赞甚至吹捧。
【三】韩国军事指挥权归美国,民族自卑感需靠李舜臣树立民族自豪感;在二战胜利后,韩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虽然拥有国家主权,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截止目前大约有接近30处美军基地,几万余人的美国驻军,并且美韩联军的指挥权是在美国手里。说白了,哪怕遇到战争,打还是不打,怎么打其实韩国人自己都说了不算,因为指挥权不在韩国人自己手里。
不过,随着美国“萨德反导”等计划的实施,韩国人也越来越明白美国只是将韩国当做一个战争的桥头堡。战争来临时,首先遇到攻击的就是韩国本土。且美军在韩国这样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上的大规模驻军,且掌握着军事指挥权,让很多韩国人觉得在国际地位上低人一等。所以,急于树立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韩国人,将李舜臣当成了一救命稻草,通过大力宣扬李舜臣的历史功绩,让很多韩国老百姓都以“大韩民族”为豪。
问题总结:所以,总体来看,韩国总喜欢捧李舜臣,是有原因的。因为李舜臣是最能够代表韩国抗倭战争成功的历史英雄,通过赞美他,韩国人不仅可以凝聚国人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在面对美军驻军时增强自我的民族自豪感,稳定人民情绪,让大家的民族主义情感有合理的地方去释放。这一点从韩国称赞李舜臣的电影《露梁海战》一经上映便超越《阿凡达》所创下的历史观影记录,达到惊人的1800万观影人次可以看得出来。
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因为在南韩的历史上,就那么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将领,所以就总拿出来吹捧喽。
韩国为什么总喜欢捧李舜臣?
这个问题说的非常有趣,我打算用相对论的观点来回答。韩国人对李顺成的推崇有合理的基础,也有夸大的成分,理由如下。
第一,李舜臣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1592年,朝鲜开始七年壬辰卫国战争,面对日本20万的侵略者,在几乎亡国的时候大明王朝出手,两国联手于1597年打败日本,取得美国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此过程中,海战成为重头戏,李顺臣最大的功绩就是组建朝鲜海军,与大明海军配合多次打败强大的日本海军。李舜臣最引以为傲的是指挥了以少胜多的鸣梁海战,率领13艘军舰对阵300艘敌,充分发挥军事指挥才能,展现出色的组织能力,值得肯定。
第二,李舜臣还是一位发明家。李舜臣能以少胜多获得鸣梁海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主持建造的龟船,这种战舰在当时世界都是极为领先,独树一帜,攻守兼备,成为击败日本海军的利器,在海战中武器的优劣,相比于陆战,对战争的影响更为直接,甚至能够起到决定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李舜臣,不但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武器发明家。李舜臣对古代战船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鹤立鸡群。李舜臣领导的几次对日海战,都有大明海军或多或少的帮助,这对其打赢日本海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鸣梁海战的光辉还是不能抹杀的。如果没有大明海军,不可能取得对日作战的制海权。正是李舜臣的突出表现,朝鲜在一片溃败中,才挽回一些颜面,在当时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中,李舜臣这样的将领极为稀少,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纵观古代朝鲜(朝鲜 韩国)历史,被世界认可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凤毛麟角。
综上,作为古代朝鲜主要继承者之一的韩国推崇李舜臣,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其现实意义在于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感,荣誉感,自豪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英雄的存在,而李舜臣是少有的合适对象,在韩国内部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在国际社会又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推崇李舜臣一点都不奇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