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甲午海战中,满清朝廷何止失掉了百姓的支持,连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都失掉了。除了清朝宗室,其他的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都不愿意再支持清政府。
至于老百姓,说实话,始终整个清朝,“反清复明”的口号就没断过,清初有天地会,白莲教,清中叶则有回苗各种民间活动,清末则有太平军,捻军,义和团。
康乾雍时期,民间还算稳定。可是到了嘉庆朝,民间问题就多起来了。打开《清史稿》,嘉庆帝刚继位那几年,嘉庆帝的本纪里,满满的是清廷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剿匪”“平叛”的记录。虽然各地民间活动规模都不算大,可是挡不住百花齐放啊,这里摁住了,那里冒出来了,南边堵住了,北边又闹将起来。嘉庆帝真有点疲于奔命的感觉。
鸦片战争后,终于太平军和捻军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清廷的民心早就失去了。不用等到甲午海战。
如果说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们对满清朝廷最后一次寄希望,那么东南互保则是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彻底跟满清朝廷割裂开来。
庚子之乱,西太后和光绪号召勤王,从李鸿章开始的“两粤”概不奉诏开始,东南各省纷纷私下跟洋人缔结自保条约,张之洞甚至提出,如果慈禧和光绪不幸被洋人杀死,则让李鸿章做大总统。
再加上清廷已经调不动地方军队了。淮军各省军阀自立,形成了清末的军阀割据局面。而小站练的兵也牢牢掌控在袁世凯及北洋三杰手里。
清末有知识分子在书里感慨,自太平军起义以后,全国各地大小官厅只知有总督,不知有朝廷。这说明,在地方统治上,清廷已经没有朝廷权威,大家反正只认各省最高的总督,不认你满清朝廷了。而这些地方督抚,大部分是湘军淮军各部首领提拔上来的,或者参与过清末团练的。
我们看看义和团当初的四字口号“扶清灭洋”,就很值得玩味啊。“扶清”两个字,说明农民已经跟清政府完全不站在一起了。你是你,我是我,分得非常清楚。在清初或许还有人喊一句“我大清”,现在则是响亮的“你大清”。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就是:你大清你跟谁俩呢?
义和团也恨洋人,之所以暂时跟你们清廷合作,只是为了打洋人。就算打洋人,也不忘了在背后偷袭清军。据说清政府聂士成部在天津抵抗八国联军时,曾遭合作的义和团背后偷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亘古不变之理。
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并未完全失去民心!
0
虽然,我们课本模式化回答:清政府落后腐败卖国,老百姓民不聊生等!
我们历史客观调查分析,造成抹黑清朝有很多是不思考的文人随声附和,和战前战后日本有预谋消灭篡改清国文献,白说黒或黑说白,抵毁大清帝国。
目的树立日本侵略有理,日本进攻中国是消灭落后,拯救百姓。其实质掩盖的是日本侵略者嘴脸!
甲午战争辽东陆战,有一位老人已经67岁,是在家里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年龄!
1895年春,听闻甲午战争辽东战场吃紧,受军中老友邀请,不顾高龄携家人及同乡几百人,行军一个多月,从安徽寿县赶至辽宁盘锦田庄台与日军大战!
老人家不幸中炮阵亡,其所率几百人大多阵亡!
这位67老人就是唐宗远将军!唐宗远将军在锦州清朝甲午战争纪念馆_昭忠祠供奉的2100余位阵亡将士排名第一位。
这位解甲归田的唐宗远将军就是中华的脊梁!
中国大地,只要国家需要,到处有唐宗远!
2018年9月18日,唐宗远将军后人20人来到锦州,在唐宗远殉葬地_中日甲午战争亮甲山遗址,祭奠先人看望同乡!
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甲午战争中大清的失败,是制度的原因。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实行了君主立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军事力量强大,社会发展处于上升时期。而当时的大清,实行的仍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且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内阶级予盾日益尖锐,晚清已到了快要崩溃的时候了。所以说,甲午战争中大清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这个问题客观点来说就是,大清国与百姓之间,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既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但同时也没有失去百姓的支持,下面具体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历史上的汉民族曾有过遭受外族侵略、改朝换代的经历,清朝也是统治汉民族历史最长的外来者之一。清王朝为了防止汉民族在政治上的东山再起,两个半世纪以来一直对汉人实行着愚民政策,近代以来,整个大清国到处充斥着吸大烟、裹小脚、无所事事、扎着大辫子的人群,被西方国家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整个大清国只是皇家的私有财产,朝廷只需要百姓缴纳国税,无需民众对“国家”有政治责任。在这种愚民政策下的大清百姓,在酷吏压榨下逆来顺受,民众不懂也不关心国家的命运。简而言之,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偌大的国家没有支援战争的民众组织力量。所以说,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大清失掉了百姓的支持,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能民间会有一些知识分子、有识之士、来关心这场战争,但大多数民众心中根本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里,反倒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相反地是有很多清朝的汉系阶层对日本人的进入抱有某种期待,甚至寄望新的外来势力推翻满清的统治。例如大清国在很多欧美国家的侨民对国家发生的战争表现出冷漠,当外国人问到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时,许多清国人都会直言表示不愿意为清国皇帝打仗,清国人关心的只是眼前的生意。再者,代表清国新一代青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也表示,对抵抗日本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在清国朝廷之上高谈阔论与日本开战时,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援国家战争的迹象,这场战争似乎就与大清国民众毫无关系,人们继续维持他们以往的生计。高傲的大清帝国历史以来蔑视近邻的倭邦小国,自信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以至于大清国的百姓都是这样认为。
然而,战争对清国民众来说是一种双重灾难,民众也成为了两国军队侵扰的受害者。第一主犯便是自家的清兵,在甲午战争中,清国的败兵善于伪装成平民百姓的样子混迹于百姓之中,将死亡的危险转嫁给民众,无辜的百姓成为了敌军乱杀的对象。第二大主犯则是来自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兵,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兵对战地民众赖以生存的房屋实施破坏,强征牲畜资源,大量屠杀无辜的旅顺百姓,将民房民船烧毁,使得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个人观点之所以说整个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没有失去百姓的支持,是因为没有普通民众会对这场战争抱有多大的兴趣,言外之意,在数百年清王朝的愚民统治下就未曾得到过百姓的支持,何谈失去?
当甲午战争在清国北方打起的时候,北方百姓不是被日军的暴行屠杀就是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相反地是在清国南方,歌舞升平,广州娼妓业繁盛,珠江沿岸聚船七八里,聚集成水上村寨。妓院以船为房,以胭脂粉为业,地方政府把娼妓业当作税收源。
似乎,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在何处打,会有怎样的结局影响都与清国百姓无关,这就是清王朝愚民政策统治下的结果。
以至于在甲午战争中侥幸生存下来的清国百姓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又要过上逆来顺受且无比繁重的赋税生活。
(原创不易,谢绝其他平台创作者抄袭!)
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当然不是。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并没有完全失去百姓的支持,包括知识分子,公车上书希望朝廷迁都再战就可以看出,清朝甲午战败不是因为失去百姓支持,而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因为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造成民欲战而君不敢用。如果当时发动全国力量打击日本,日本根本就不会取胜,满清的综合国力在日本之上,但是满清政府不敢大规模发动百姓,害怕打败了日本,汉族势力壮大,中国不再是满清政权的中国。
整个甲午海战,日本举全国之力,而清政府只是淮军和北洋舰队在作战,其他地方却相安无事,没有全国各地大批军队的调动,其他的几大舰队也没有支援北上,如此作战,焉有不败之理?
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是失掉了百姓的支持吗?
问题提的别扭,啥“大清国”?老百姓眼里,就是一群“乌龟王八蛋”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整个统治集团就是洋大人的买办,曾国藩,李鸿章等等几个“老奴才”在洋人眼里,猪狗不如,不过是“满清的几条赖皮狗”。老百姓支持?是妄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