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我们通常认为,杨修之死,死于装逼。他人很聪明,才华横溢;但就是爱显摆,在即使是在老板曹操面前也不给面子。看破不说破,这个为臣之精华,杨修完全没学到。最终导致了曹操嫉妒,借“鸡肋事件”将其杀掉。但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中的杨修之死,别有他因。
杨修的两种死因
正史与演义中,杨修的死因、性格完全不同。正史中的杨修温文尔雅,饱读诗书,做事小心谨慎,为人低调谦和。最后是因为“站错了队”帮助曹植争储,卷入了曹操的家务事之中,才被曹操所杀死。而演义中的杨修持才狂傲,放荡不羁,处处锋芒毕露,屡次耍小聪明挑战曹操的底线,最终被曹操杀之而后快。
演义中,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无非是杨修数次猜中曹操的心思,使曹操嫉妒他的才华,或者是忌惮杨修的智慧,才杀死杨修。然而我认为罗贯中先生有故意抹黑曹操和丑化杨修之嫌。
因为正史中的曹操没那么小气,杨修也没那么不懂事儿,所以解读曹操杀杨修的真相,要从正史入手。
二、正史中的死因
正史中的杨修一直不被曹操喜欢,因为杨修出身“汉臣氏家”,杨氏家族世世代代皆为汉臣,子子辈辈皆位列三公,论底蕴名望,更胜曾经的汝南袁氏,杨家对汉室忠心耿耿,满朝文武人尽皆知,而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反曹势力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杨修的政治立场也十分可疑,杨修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操,整日在朝堂之上放彩虹屁吹捧曹操如何如何英明神武,但暗地里却和反曹势力勾勾搭搭,当然这一切全部都逃不过曹操的法眼。
正史中,曹操曾在给杨彪的书信中写道: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不与吾同怀,顾颇恨恨!翻译过来就是:你的好儿子,依仗着你这个老爹的势力,不和我穿一条裤衩,气死我了
曹操为什么要给杨彪写信呢?
因为曹操对杨修动了杀心,但又舍不得杀杨修,因为他毕竟是位人才,于是曹操写信告诫杨彪。
“阿彪,管好你的儿子,小心了我闸了他!”
那么杨彪听话了吗?很显然,杨彪未被免官之前,杨修还算比较老实,杨修是曹操的秘书长,将曹操的衣食住行处理的井井有条,曹操也非常喜欢杨修。曹操明知道杨修的政治立场十分可疑,为什么让杨修当秘书长呢?因为曹操想给杨氏家族证明,我曹操做事光明磊落,你们都看错我了。
到了中后期,杨氏家族和一些汉臣们虽然讨厌曹操,但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汉朝没有曹操,天下将会更乱,杨彪因为一系列原因而退出政坛之后,杨修便开始放飞自我了。
杨修当了十几年的秘书长,自认为了解曹操的心思,杨修觉得曹操偏爱曹植,未来一定会将王位(曹操未称帝)传给曹植,外加上杨家不受宠,渐渐没落,杨修必须找一个靠山来振兴门庭,所以杨修极力辅佐曹植上位,但曹操的心思岂能是小小的杨修能看透的?
起初,曹操的确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举棋不定,但曹植醉酒之后驾马车乘天子之道,以及曹植醉酒之后出征不带兵马,这两件事彻底使曹操心寒,反观曹丕为人谨慎,心狠手辣,更适合继承曹操的衣钵。
曹操在确定了传位给曹丕之后,便开始默默为曹丕肃清障碍,此时的杨修便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忌惮杨修的才华会威胁到曹丕,外加上杨修的政治出身始终让曹操不安,便给杨修按了一个“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了。
“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杨修泄露了军事秘密,犯了通敌之罪。(诸侯指的是吴蜀之流)
这不是搞笑吗?杨修怎么可能通敌?他在吴蜀两国连政治背景都没有。虽然弘农杨氏是个个超级豪族,但跟袁绍他们家汝南袁氏一样,在经过乱世的洗涤之后,早已不复当年之荣光。
所以说,曹操只是随便扣了一个罪名给杨修,因为曹操总不能明着说“我要传位给曹丕,所以杀杨修”,曹操又不傻。杨修死的并不冤,他愚蠢的认为自己能够猜得透曹操的想法,却不知到自己是在玩火,最终引火烧身。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答问成诗(曹操重用贤人,为何借口杀死杨修):低情商》
聪明高智浅情商,
出言不慎操面伤。
曹操不容“人负我”,
可怜杨修刀下亡。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人叹其聪明反被聪明误,屡屡夺了主公的风头,曹操嫉贤妒才而杀之,真的仅仅只是这么简单吗?
按《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杨修死后,仅百余日曹操病故。曹操曾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经历了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入塞北、抵辽乐,纵横天下所向披靡后,58岁挥师赤壁,意欲一统天下,怎奈落得兵败而逃,人生有了挫败感。
公元219年,这一年曹操已经66岁的垂暮之年,在动荡的三国时代,"五十不称夭寿”已是高龄。他亲领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奈何刘备坚守不出,只得论持久战打算。不到两月损兵折将,又失了军粮,众人士气低落,无奈撤出汉中。
眼见日渐坐大的西蜀,以及雄姿英发的东吴,曹操明白天下一统的愿望,只能寄与后人了。
《三国志》和《后汉书》与《三国演义》不同,并没有说杨修死于"鸡肋",只讲杨修的死,是好几件同类事件而杀之。
杨修死后,曹操曾给其父杨彪写信表示哀悼,赐与大量贵礼,派夫人卞氏上门抚慰。信中写道:
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意思是杨修大才,奈何不与主同心,屡教不改,为了不累及杨家,我只好替你清理门户了。这番话明显有杀鸡骇猴的意思。
而日后杨彪居然敢发牢骚说,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空有老牛舐犊情,令曹操无可奈何。
说明杨修之死,决不仅因为聪明太过,以曹操"唯才是举"爱才之性,恃才放旷并不致命。
系出名门的杨修初任丞相主簿,有第一秘书身份,应当说曹操是信任倚重的。当时军国大事与之交流,杨修总知内外,所作建议也令其满意,连曹丕都要巴结他。
所以"一盒酥”"阔门""鸡肋"之类夺风头的事件,必不致死。要知道当年弥衡"击鼓骂曹",曹操都没痛下杀手。置之死地的原因是,杨修同孔融一样站在曹植一边,成为曹丕继承大位的障碍,其政念与曹魏利益相悖。
曹操临死布局,连"分香卖履"都安排了,替子扫清道路,担个"害贤”之名,也不惧了。
杨修世家子弟,其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皆为四世三公之家,又有姻亲。杨修是袁术的外孙。在讲究门第的汉末,影响非同小可。
老子唱黑脸,儿子唱红险,曹操之"奸”,杨修既不能与己同心,纵有才也不过眼中"鸡肋",弃之必然也。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杨修的才能是很高的。史书记载杨修的工作主要是为曹操服务,说他"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能得曹操的称意,足以说明杨修有真才实学。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为什么杀害大才子杨修?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三国演义》说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痛下杀手。当然不否认有这方面原因,曹操也是人,也有忌妒心,这是人之常情。但这只是很小的因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杨修是袁术的外孙,但袁术早已死了,这方面影响不大。
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三方面因素:
一、杨修家也是四世三公,属于豪门,曹操对此有忌惮,不想杨修风头太盛。
二、杨修对曹操的了解,超出了常人的认知。杨修可以猜透曹操的心思,知道曹操要做什么。这让曹操心惊,曹操不想让人看透。
三、杨修犯了曹操大忌,介入立储。杨修站队在曹植一边,利用自己对曹操的了解,助力曹植争储,被曹操发现后,对他有了杀心。随着曹丕确立储位,曹操为了树立曹丕的权威,有意拿杨修开刀。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杨修确实是个人才,有学识,更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说第一秘书不为过。可这位秘书有时太恃才放旷,在曹老板都骑虎难下的时候,他又给老虎再抽上一鞭子。
而杨修每次看似确实猜对了曹总的心思,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结果却是让领导更加的难堪。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曹操杀杨修,然后又将其厚葬,充分将奸雄二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如果杨修无才,自然不会引起曹操的注意,也许就会如同一个普通人终老而已。 至于对与错,我个人认为杀的是对的,以杨修之性格,后期只会更多的向众人袒露出他所猜测出的曹操的心思,而这样长此下去,对曹军的军心影响太大。有蛊惑军心,散布谣言的嫌疑。
老板为了稳定军心,为了后期的公司正常运营,不杀他杀谁?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杨修出自名门大户,对曹操傲慢无礼。常常表现出风头,刺激了曹操的神经。曹操曾经给杨修之父写信反应,还是不见杨修的态度改变。因此在《鸡肋》二字的导火线下,曹操就杀害了杨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