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比较特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其与咱们所常见的所谓师、旅、团;营、连、排是完全不一样的。日军的常规固定编制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其中师团是最高级别的固定单位,而联队级别最低的多兵种集合单位,至于大队中队这些就是比较单一化了。当然,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还有军和方面军等编制单位。但这些都不是固定单位,其下辖的师团都是便来变去的,其更多的是一个为了方便协同作战而组件的一个临时单位。

所以日军的编制,具体还是要从师团开始。

二战时期的日军一个师团人数在两万到三万不等,像最为精锐甲种师团,其人数一般都接近三万,其下辖两个旅团,以及四个直属联队(炮兵联队、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其军事主官的级别那都是日本陆军中将级别。

其如果对应来讲,相当于抗战初期的中国“路军”也就是后来的“集团军”编制,有人说军这个级别是不准确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比较混乱,人数普遍偏低,虽然军一级军事主官的军衔也是中将,但军级编制的规模,基本是不如日军师团的。

日军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以及其他的直属单位。其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少将,但也有特例。比如被八路军给击毙的日本陆军之花阿部规秀,他就是一个中将衔的旅团长。这种中将衔的旅团长在抗战后期,更多的出现日军特有独立混成旅团编制中。

日军的一个常规旅团规模在8000人左右,综合讲,仅就规模而言,日军一个旅团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整编师。

而日军的一个联队,最为日军编制中最小的集合作战单位,普通的步兵联队其人数规模在3000到4000人这个范围,到其军事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大佐。

仅从人数来讲,其是要超过中国军队一个团的。当然了,这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军队的编制不健全。如果按照德国编制,日军联队和步兵团是差不多的单位。

所以,这个大佐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团长,上校军衔。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一个步兵联队可以抵挡上中国军队几个师。这不仅仅是人数上的差距,更是武器装备上,其作为独立作战单位,是有着单独的炮兵和机枪支援单位的。所以《亮剑》中李云龙一炮干掉了坂田联队指挥部才会那么得意。

而在联队之下,是大队。其定额人数为1100人,重武器较少,但战斗力依然很强悍。当年关家垴上,孤军深入的冈崎大队面对我军两万多人的围剿,依托有利的地形优势,居然让我军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代价。

由此可见,双方战斗力之差距。

《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便是以此为原型,李云龙3600颗手榴弹解决战斗这却是有点不符合实际。

载往下咱就不多讲了,大概就是常规的对应,中队相当于连、小队相当于排、分队相当于班。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作战编制中,师团,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七七事变开始以前,日军编有17个常设师团,师团下辖2个旅团,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另有1个骑兵、1个炮兵、1个工兵、1个辎重联队。

原本师团是日军战时最高的作战编制,但在参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中,为便与统一指挥,于是,就有了军甚至方面军的作战单位,由若干个师团所组成。

其实,联队,是战时日军的一级作战单位,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战单位,日本的军旗,是由天皇亲自授予的,陆军中只有联队拥有军旗,其他任何作战单位,都没有军旗,从侧面也印证了日军联队在军中的重要地位。

联队,是日军比较独特的一种作战编制,不同于其他二战参与国军队的编制,只能说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比团级高,比旅级稍低的作战单位。

日军的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联队有将近3800人,其他国家军队团级有一般为1500-2000人,旅级有大约有5000人;因此,日军的联队在其他国家军队中介于团与旅之间,仅从军队员额来比对,这样比对就比较靠谱。

大佐,是日军步兵联队长特设的军衔,除了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联队长一般为中佐以外,资深的上述中佐联队长才能晋升大佐,步兵联队长的基准军衔就是大佐。

日军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1个装备4门70毫米92步兵炮的步兵炮中队、1个拥有大车和骡马运输中队、1个联队指挥部、1个弹药小队等。

从上可窥知日军联队下辖大队,大队下辖中队,中队下辖小队,小队下辖分队,其中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可分别相对应其他交战国军队的营、连、排和班。

大佐联队长以上的军官就是少将旅团长,少将旅团长以上,就是中将师团长,极少数的军长和军方面军司令不是中将,就是大将。

因此,联队是日军最主要的作战编制,天皇亲自给联队授旗,旗手由高大英俊的少尉或中尉军官担当,联队长上一个台阶,就是少将旅团长。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给大家分享张,头条大神提供的片。

我以前一直搞不明白,一个班10个人,为什么一个营500号人,按照三三制算,一个排30,一个连100任一个营也就300人呀。

后来才知道,军队里有很多附属的非战斗人员编制,

比如上图里日军师团一下的野战医疗体系,从中队里到师团里有医疗兵,担架队,一把野战依赖体系以营为基础建立医疗后送战,在团师里建立野战医院。

其次,从中队级别开始就有行李小队之类的淄重单位。携带口粮,饮用水等。。。。

日军一中队为最小作战单位,中队里加强一个机关枪小队,一个迫击炮小队。除了基础的三个步兵小队外,中队还要直属一个行李小队,炊事之类的编制。

日军编制大两个原因,第一日本军队认为自己火力弱,面对欧洲列国自动武器少,重武器弱。

另一个原因则是日军武器难伺候,比如同样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一般需要三个人的机枪组,步兵班里帮忙携带多余弹药。一个基础基数1000发。

但是日本歪靶子光机枪班组就5个人。一个指挥伍长,一个主射手,一个副射手,两个弹药手。弹药手有自卫和掩护职能。主要是背弹药,要知道歪靶子是弹夹供弹,

而马可欣呢,主射手,副射手,弹药手两个,差不多4~5人。

猜猜九二式多少人?光抬枪的4个人

据说一门92步炮需要一批驮马15人班组。还不算弹药。

所以日军战斗部队人数多就能理解了。

当然,中国军队特别是国军,他喵的,还有吃空饷,倒卖补给弹药等现象,在抗日战争这样的全面战争时期别的国家是不敢想的。据说淞沪会战前一个国军师最牛的在编只有6000人。全军只有十几门70毫米野战炮,你们速射炮,团,营直属火力只有82迫击炮这类的轻曲射炮。这样来看十几万人被几万人撵着打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说下大佐,可以理解为上校。也就是团长级别。一般是旅里的参谋主官或者联队长级别。

旅团长一般是少将。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二战时期,倭军陆军的编制体系是:军部—总军/方面军/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军部当然就是统帅部。

总军相当于德国集团军群、盟军战区总部。

方面军相当于德国集团军,盟军集团军。

军,属于临时任务编组。编制不固定。

师团,基本战役单位,甲类师团2.8万,乙类师团2.4万,高于国军的军及美国满编师。丙类师团1.5万,丁类师团1.1万,相当于国军的主力师,高于大多数国军师。

旅团,通常8000人,高于大多数国军师。

联队,3800人,相当于国军旅。

大队,初期的1100人相当于国军乙种团。后期最少也有500以上,相当于加强营或小团。

中队,180人,相当于普通营。

小队,56人,相当于连及加强排。

分队,13人,高于国军班。

由于日军高级军衔是将三佐三,比美国与国军的将四校三少一级,所以大佐是倭军联队长的标配军衔,但对应更宽泛的军职。军与师团参谋长、资浅旅团长和丁种师团长,方面军、军的内部机构主官都可是大佐。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每个国家的军队中,都会有军衔之分。不过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家对于军衔的划分和称谓会有所不同,而在这些国家当中,日本无疑是最特殊的,他们的军衔是一股清流,因为称谓别具一格,所以大家只能将其与我们常见的军衔来对比。

在二战时期,日本大佐是个多大的军衔?能调动多少日军?大佐在我们看来是日军里面很大的官,会携带佩刀,走到哪里都有警卫护送,下属见到他们都是毕恭毕敬的说话。而在日本的整个军队当中,大佐的上面就只有将、中将、少将3个级别,其他的都在大佐之下。

要是将其官职的大小和中国类比的话,就相当于我国的大校军衔。要当上日军的大佐,必须是一个足够有智谋的人,因为日军的大佐带的都是大部队,3000人组成的日军联队都可以任大佐进行调遣,他的周围还有10几名警卫时刻守护他的安全。

在大佐带领的联队当中,拥有的兵种也十分丰富,常见的作战兵种、后勤兵种都在其中,全部都任由大佐来调遣,这种人被称为野战大佐,意味着专门带兵打仗;另外一个大佐是机关大佐,他承担的任务是师团参谋长的职权,通常都是跟在首长身边出谋划策,不用真的去带兵打仗,却在军队中有很大的权威。

而且在日军中是真的可以实现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在传达命令的时候都必须严格按照层层传达的规定,不能越权,否则后果很严重。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二战时日军的编制分为军,下设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及小队。大佐是联队长一级的军官,相当于现在的大校。旅团长为少将,师团长为中将,军级司令官也是中将级军官,职务比师团长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