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战斗力是实战练出来的吗?还是主要看平时的训练和装备呢?

冷战时期苏军强大主要是二战历练的吗?

我注意到了小标题里面“冷战时期苏军强大主要是二战历练的吗?”。

可以肯定的说,经过实战经验积累的部队是绝对不一样的,所谓“见血”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战场本就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许多训练场上的能手,临到真正的战场上去,反而会令人始料不及的变成庸才和懦夫。

所以,实战检验是军队战斗力最大的试金石,更是磨刀石。精锐从来不是单纯的练出来的,而是打出来、杀出来,在最艰难的战场上锻造出来的。

但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平时的训练水平与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息息相关,没有科学的培训,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技战术培养,没有正规的思想凝聚,没有先进的成体系装备,这样的军队送上战场顶多也就是个二把刀,不让人吃了都算万幸,只会越打越稀烂,越打越胆怯,到最后见了敌人就跑,哪里还能从实战中总结出什么经验?

所以说,实战绝不是人人都能上的试金石,刀子锻造的不利,上去只能把自己折断。

我们再看类比一下全世界那些战乱地区的人,比如阿富汗战士。连美国人都夸赞阿富汗战士身法矫健,枪法如神,耐力出众。他们许多人都是从小摸着AK长大,一辈子都在不足冲突与钻山沟打仗中度过,许多人还经历过冷战时反苏的培训和战争,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拿出去就是好战士,怎么也比美国那些18岁还在泡马子玩滑板的大头兵强吧?

然而事实是美国大兵的战斗素养显然高出阿富汗战士不止一筹,美国新兵没打那么多年的战争,没有躲在发臭的骆驼皮中硬熬寒夜的经历,更没有一把从小摸到大的AK。然而他们懂战术,演练过突发情况的应对,有更多的新型实际战例在平时进行学习,有更多先进装备进行辅助;也许这样的美军战士1V1还是打不过1个塔利班,但一支军队对一支军队,一个体系对一个体系,阿富汗人完全没有正面匹敌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不对称游击战去袭扰对方。

许多战乱地区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况,例如索马里摩加迪沙那一仗,虽然美军在战争目的上败了,但单纯杀伤数字上双方完全不成比例。

100出头的美军对阵6000索马里民兵和无以计数的暴民,还被围困在人生地不熟的街头陋巷;这边只有枪榴弹,对方却重机枪、火箭筒、迫击炮一应俱全,美军最后居然杀出条血路,靠脚逃出生天。以阵亡19人,被俘1人,伤70人,2架直升机坠毁,3架受伤的代价,少说也给对方造成上千的伤亡。

再说苏联二战时期,那些士兵绝非如今天某些抹黑的电影那样,什么拉来壮丁塞把子弹就拿机枪押上前线。虽然苏联确实有一些火烧眉毛不管不顾的情形,但绝大多数时刻,他们是非常注重士兵训练的。

苏联红军前期痴傻一样的表现,与训练基本无关,完全是肃反造成的军官和基层指战员缺口影响。相反苏联人并不缺乏基本训练,要知道一二战那会儿并没有今天这样和平,整体是个军国主义烟云四处弥漫的时代,许多国家的学生军训和国民生活中都有“军事化训练”这一环节。

苏联人更是如此,兴盛的民间射击俱乐部,四处提枪打鸟的护林员和猎人,还有各种民兵机关,所以在41年到42年重新大规模组建部队时,许多新兵蛋子直接就下了连队,因为他们对部队生活一点也不陌生。

不过那个年代各国的所谓“军训”也是水分充足,首先就不存在“淘汰”这一说法,征用的士兵,要么练死在训练场,要么战死在战场,除非严重的残疾。一般为期1-3个月左右的“基础训练”以后,就达到上战场的条件了。

这其中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都哼哼哈哈的过去了。比如某个胖子跑不动,没关系,你现在不会喘死就行了。某个士兵枪总上不了靶,没事儿,随缘弹没准更狠。什么?训不好教官有责任?几个月后你就是死人了别跟教官谈责任。像美军训练伞兵那样搞个整三年,当时简直是奢侈。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101和82空降师完全是一帮“老兵”上战场,他们表现的比同期几个月速成的美军强的多,也比22周训练的德军更具韧性。

苏联为了弥补训练的不足,专门为整营整团甚至整师的新兵蛋子部队装备了PPSh-41“波波沙”冲锋枪。这种武器不需要你多能瞄准,也不需要你战技如神,子弹够多枪身够稳,71发弹鼓保障一切。只要靠近到200米的射击距离,朝着敌人狂搂火就行,每分钟900发的射速比马克沁机关枪还猛一倍。

某种程度上,苏联人使用了一种残酷的消耗法,让新兵们整支队伍的前往战场送死,尤其是41年和42年的那些“赶工货”愈发如此。他们战斗力低下,战术水平奇差无比,纯粹靠着“入门装备”硬顶,基础训练之后的战术训练等于依靠战场自然完成。

1942年经历一系列血战之后,苏联高层终于也为新兵的牺牲动容了,他们调整了此前将部队顶上去耗,打碎了拼起来再耗,直到拼光拉倒再新建的做法,改为更科学的轮换修养制,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古往今来军队保持和培养战斗力的不二法门——上过战场的老兵整建制被拖回来休整,由别处调来骨干和新兵补充,中间进行低强度小规模的配合性训练,休整完毕再赴战场。

如此这般,苏军的战斗力开始迅速恢复,再也没有之前那种打光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情况。单个部队不断积累老兵,不断增添经验和荣誉,等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不断通过休整轮换的苏军部队就脱胎换骨了,之前那种被人成片收割的现象越来越少,到44年,日薄西山的德军已经不是苏军精锐的对手。

但这里我们仍然还要看到那种“积年老兵”的强悍,比如大家熟悉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它在斯大林格勒一个月不到击杀225人,二战狙杀敌人400名。瓦西里可不像《兵临城下》里那样是个新兵蛋子,他37年就在红海军,5年时间做到了代理军士长,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后,自愿调去前线。

苏联的红海军和空降兵部分,因为一开始建制就比较完整,在残酷的战争中留存下来以后,战斗力比起那些几个月军训的新兵蛋子强了不要太多。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斯大林格勒中,疯狂杀上岸的红海军传说。

军队的战斗力是实战练出来的吗?还是主要看平时的训练和装备呢?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实战也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前些年部队组织了战斗力标准大讨论,部队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战斗力。我们说军演再逼真,再形象,那也是牙齿和舌头的对抗,而遇实打实的标准是不同的。

2.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像戴旭说的那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三年给它打一仗,搞一家伙,像美国那样,我们贯彻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因此能够真正进行实战的机会确实是不多的。不过这些年来我们也在积极参加维和、护航等活动,让部队更多地走出去,感受实战的氛围。

3.战斗力是训练出来的,与装备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多的要看人装的结合程度如何,给你一把枪,你连用都不会用,那还不如别人拿个棒槌。而劣势装备条件下,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仍然有可能反败为胜,比如抗美援朝,我们是钢少气多、美军是钢多气少,虽然看似是平局,但毕竟没有让美国实现自己的意图,战略上还是我们胜面大一些。

4.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想提高战斗力,就目前来说还是要在严格训练上下功夫,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多向美军学习,找问题、找短板、找弱项,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够实现进步和发展。

如有关于报考军校、入伍参军及后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或留言。

军队的战斗力是实战练出来的吗?还是主要看平时的训练和装备呢?

主要看平时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冷战时期苏联的钢铁洪流一直到80年代还让欧洲胆战心惊,而那时候经历过二战的老兵基本快60了,主要还是那时候装备水平说得过去,训练水平也不错,而且数量众多。至于实战经验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平时研究别人的战术战例来获取,比较有名的例子便是美国人从越战结束之后就没什么大规模战事,就平时自己在家练,直接拉出去海湾战争照样是大胜。

当然了,训练跟训练也是不一样的,成天照着剧本军演和背靠背自由对抗是两码事,所以只能说军队的战斗力是需要有一定的战争经验(不一定是实战经验,也可以借鉴别人打仗的经验)、扎实有效的训练和演练、完善而且不落后的装备才能保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