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与靠妹妹上台的杨国忠不同,李林甫可是很有能力的一位宰相。当然他的能力不是治国,而是在“治人”。其担任宰相十九年,把持朝政,大权独握,朝堂上下没有谁惹得起。

包括安禄山!

安禄山本来只不过是一名待罪之将,他是因为在边疆打了败仗以后才被遣送回京城,如果按照一般的“剧情”发展,他在回到京城以后就会被下大狱定罪。

不过此人颇有一些头脑,他在进京之前就打通了为自己“求情”的人脉,更关键的是得到了李林甫的帮助。

根据相关记载,李林甫对唐玄宗喜好有着很深的了解,他总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让唐玄宗采纳自己的建议,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而安禄山在后期可以一步步“逆袭”,很大程度是得到了此人的帮助。

李林甫告诉他很多玄宗喜爱的事物,而后者也费尽心思的去寻找这些东西,以至于安禄山也成功成为了玄宗身边的“红人”。

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安禄山对这个人的能力是非常“忌惮”的,如果自己过早的暴露意图,此人也很可能让自己直接垮台。

此外,李林甫在他身边安排有“间谍”。

如果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李林甫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比较高的人物,安禄山的地位逐渐提升以后,或多或少的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些野心,李林甫以非常精确的洞察力察觉到了对方的野心,他也赶快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根据记载,他当时在安禄山的府上安排了众多的眼线,而且这些眼线都是精心准备,除了他本人之外,几乎没有人可以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安禄山虽然也知道自己身边有众多的“眼睛”,但是他用了很多方法都没能将这些人“挖”出来,所以他的行动也因此收敛了很多,在确保自己身边的情况安全以前,谋反一事是万万不能做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林甫的权威早就扎根于安禄山的心中。

前面说过在玄宗一朝混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几乎所有的当朝官员都怕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单单从外表来看,当时的李林甫只不过是一个年迈的老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震惊的地方,安禄山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很一般。

不过在一次朝堂集会之中,有大小二十多位官员对着李林甫行起了恭敬的礼仪,安禄山还从来没见过哪位官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种心灵冲击让他改变了对这位老头的看法。

从那时以后,他见到李林甫以后也不自觉的行起了礼,他心中对于对方的尊敬也就此建立了起来。

而且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总是能够巧妙的捕捉安禄山的心思,许多话安禄山还没开口,他就先讲出来了。这是李林甫混迹官场数十年所练就得察言观色得本事。

安禄山一胡人,没文化,哪里懂得这些。

直以为李林甫是未卜先知神仙,于是对李林甫更加的尊敬和害怕。

据说他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深怕哪里没做好。

安禄山称李林甫为“十郎”,(“十”是李的排行,“郎”是唐朝奴仆对主人的尊称)。

每次安禄山派属下去宫里交完公文回来,那就会十分迫切的问道:“十郎说了些什么?”

如果李林甫说了好话,安禄山就就高兴的手舞足蹈。如果李林甫对于他的“作业”不是太满意。

安禄山就会惶恐得大呼:“哎呀,我死定了!”

可以说,李林甫已经在安禄山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安禄山手握重兵,李林甫不死他也丝毫不敢放肆。直到李林甫死后,他才起兵造反。

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安禄山害怕李林甫并不是什么秘密,怕到什么程度呢,即便是数九寒天见了李林甫,也能害怕到汗流浃背。实际上,当时并不是只有安禄山害怕李林甫,应该说是基本所有的官员都害怕李林甫。

李林甫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却在玄宗朝做了十九年的宰相,这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我们都知道李林甫是一个奸臣,但是也绝不能否认他的才能,他建立的制度体系,甚至说他是当时帝国统御全局之人,即便是唐玄宗也已经慢慢退居二线。

很多大臣未必会怕唐玄宗,却一定会怕李林甫。安禄山最开始也并不怎么怕李林甫,因为他首先取得的是唐玄宗的宠爱。史载安禄山“性巧黠,人多誉之”,他很善于伪装,给唐玄宗留下的印象就是憨厚老实,他又很会做官,因为并不在朝中,所以总是用财宝贿赂往来使者,让他们为他说好话,不至于因为距离唐玄宗很远就被忘记。

他甚至拜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杨贵妃为义母来间接讨好唐玄宗。当然这是很管用的,又有李林甫的提携,安禄山也是官职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唐玄宗的宠爱,成为平卢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并加封为大夫,几年之后又加了一个河东节度使。藉由这种宠爱,安禄山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其他朝臣的轻视,甚至他对李林甫也并不是多么的敬重或者感激。

他的表现自然逃不过宰相李林甫的眼睛,于是,李林甫就亲自教安禄山怎么做人。正由此,安禄山开始真心害怕李林甫,这种害怕是直接刻进了骨子里。我们来看看李林甫是怎么做的。

当时李林甫是宰相,权倾朝野,群臣谁也不敢与之争锋,而当时的安禄山则仗着唐玄宗对他的宠爱加上胡人的本性,他入朝觐见的时候礼数并不周全。李林甫也不责怪安禄山,而是当着安禄山的面让同为大夫的王鉷觐见给安禄山看。安禄山看到同样受唐玄宗宠爱的王鉷居然礼数如此周全又谨慎小心。吓得安禄山大气不敢出,也由此,安禄山再也不敢有任何倨傲之行为。

又,安禄山每次和李林甫谈话,总有一种被看透了的糟糕感觉,他心里想什么还没有等说出来,李林甫已经察觉出来并抢先说了出来,这让安禄山不得不佩服,同时也觉得特别的可怕,毕竟谁也不想在别人面前变成透明的人,一眼就被看穿, 什么秘密都没有,所以,安禄山每次见李林甫都很紧张害怕,即便是冬天也能流下汗来。

再有,李林甫是第一口蜜腹剑之人,他是怎么对待安禄山的呢?《旧唐书》载“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李林甫脸上带笑,温言以待,将安禄山引到中书厅坐下,又把自己身上披的衣袍脱下来给安禄山披上,如此,安禄山心中一暖,在李林甫面前是毫不隐瞒,甚至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如果不小心应对,很容易就被李林甫卖了还得帮着他数钱。

有由此,安禄山是真的害怕李林甫,就像老鼠见了猫。所以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不敢有任何反叛之心,但李林甫一死就不同了,杨国忠完全压制不住安禄山。两人在斗法的过程中,安禄山终于反了。安史之乱由此开始,不过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人都没活长久。

安禄山大军挥师南下,杨国忠接连做了几个错误的决定,洛阳沦陷,长安沦陷在即。唐玄宗带着杨国忠等人难逃,只可惜到了马嵬驿的时候发生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这时候安史之乱不过才半年的时间,而又一个半年之后,安禄山也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谋杀了。

两人虽然早死,但是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甚至还要持续六年。这一场浩劫成为大唐的转折点,盛世长安成为回不到的过去。

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看了之前的答案,基本都不在点上。

这段老鼠见猫的记载,见于《旧唐书·安禄山传》: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骆谷奏事,先问:"十郎何言?"有好言则喜跃,若但言"大夫须好检校",则反手据床曰:"阿与,我死也!"李龟年尝敩其说,玄宗以为笑乐。

我把这段话的核心信息分成四段,第一段,就是李林甫为相,朝臣没有敢和他平起平坐的,安禄山仗着自己有圣眷,拜见时没那么恭敬,李林甫就把王鉷叫来,结果,王鉷持礼非常恭敬,安禄山悚然而惊,腰渐弯。

安禄山为什么看到王鉷如此就害怕了?因为王鉷也是玄宗朝宠臣,和他类似,职务上,二人“并为大夫”,也是一样,结果看到李林甫仍然毕恭毕敬,他一个塞外胡种,有什么可牛的?

这是畏其“势”,真正由权力带来的独掌中枢的威势。

而第二段,则是畏其“明”,两人对话,安禄山要说什么,李林甫全知道,内心毫无隐秘,所以见李在寒冬仍然流汗。

第三段,畏其“亲”,李林甫对安禄山态度亲近,安禄山只能乐呵呵地毫无隐瞒,以亲近人相处,但是,又根本不知道李林甫的“亲”背后是什么,只好随时窥伺他的好恶,追随他的好恶。

官场有云:不怕你有原则,就怕你没爱好。偏偏,李林甫无爱好,也就无从投其所好,而且态度亲昵,也让你无法防备,心理上已处下风。

第四段,李龟年这个伶人早有拐着弯的劝谏,唐玄宗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当做笑话。

那么,安禄山的这种畏惧仅仅来自于人际关系,或者说官场心术的恐惧吗?

当然不是,李林甫为相19年独掌朝政,在玄宗朝甚至整个唐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真正的本事并不只是窥伺圣意,排斥异己,什么口蜜腹剑之类的,而是他在唐玄宗登基多年之后,对于旧的“儒家道德秀”已经厌倦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垂拱而治”,过过舒服日子的心理诉求下,完美地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

帝之幸蜀也,给事中裴士淹以辩学得幸。时肃宗在凤翔,每命宰相,辄启闻。及房琯为将,帝曰:"此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至宋璟,曰:"彼卖直以取名耳。"因历评十余人,皆当。至林甫,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

这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亡四川,与给事中裴士淹论宰相,评价了十几个人,各个精当,到了李林甫,说,此人嫉贤妒能,推举的人每一个比得上自己的,裴士淹反问,你都知道,为什么让他干那么久?玄宗默认不答。

其实答案很简单,玄宗选的是宰相,而不是圣人。

这个宰相最好不要干预自己的生活,却能够将帝国复杂的利益关系、势力关系协调或者镇压下去,让自己在大权有保障的情况下,仍能安心游乐。

李林甫本人恰恰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位期间,修订法律,定律、令、《开元新格》,对于律令制行政体系进行了适应时代的修正,同时,对中央官制,以《唐六典》为蓝本进行了修订,更对混乱的地方财政收支体系进行了重构,还把早已破烂不堪的府兵+兵募的军事体系,重塑为整齐、有效的地方募兵制军区体系。

在其执政期间,压制了太子在内,王忠嗣等边将把持军力最强大的西北方向军团的联合势力,又用西北军团牢牢地压制着安禄山为代表的东北军事力量,形成了帝国内部稳固的力量均势。

而且,他在行政风格上与宋璟、张九龄等等武则天时代士风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志士迥然不同,更偏重实际业务和程序规则:

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善苑咸、郭慎微,使主书记。然练文法,其用人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故小小纲目不甚乱,而人惮其威权。

注意这句加粗的评价,即李林甫本人对于阿附他的人之外的人,都以“格令”持之,也就是严格依照行政法规和程序进行管理,所以“小小纲目不甚乱”,《旧唐书·李林甫传》的记载还有一些更有趣的词句: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前半截没加粗的是一般人最热衷的道德、权术评价,加粗部分,要注意,此人所有行为均以制度为先,原本自武则天时代盛行的文学诗人士子,在他的治下,再无通天捷径,所有秉政二十年,人人忌惮,但是等到他被杨国忠构陷,全天下皆以他的遭遇为蒙冤受屈。

可见,李林甫之能,在于治政之能,所以安禄山畏惧,这是对能力碾压自己的神一样的对手的恐惧,根本不敢有反抗之心。

只是到了李林甫老病不堪时,他才与另一个自己根本看不起的庸才杨国忠一起,意图掀翻李林甫,目的是为进入中枢为相扫平道路,这种期望,一直到天宝十三载,他依旧强烈,结果,在杨国忠这个自私蠢材的一步步逼迫下,安禄山终于举旗谋反。

可以说,若李林甫仍在,安禄山未必敢谋反,也未必能谋反得成。

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让我们先翻看一下安禄山的简历。

安禄山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这个人在唐朝绝对算得上一朵奇葩,他是胡人出身,老爸又早早的去世,跟着巫师母亲生活,更惨的是安禄山在小的时候连一个名字都没有,最后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叫安禄山。

为什么说他比较奇葩呢?

安禄山最适合从事的应该是外交官工作,他精通六个地方的语言,体重高达300多斤,肚子上的肥肉已经可以下垂到膝盖部分,即使如此的肥胖,300多斤的安禄山也是一个灵活的胖子,跳起胡旋舞可谓一绝。而且安禄山因为肥胖,穿衣服的时候还得三个人将他的肚子拖起来,并且叫一个李猪儿的小太监用脑袋顶住他的大肚子死扛,如此一番神操作过后,大家才能顺利将安禄山的腰带给他系上。

再看看下面两件事情。

他年轻时因为偷羊被抓,但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硅欣赏他的才华,将他收为了养子。

后来又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为了上位,二话没说,拜杨贵妃为干娘。

我是蛮夷,我很忠勇,又很可爱,安禄山打着这个标签极尽谄媚之言与溜须拍马之能。

再看看李林甫的简历。

李林甫在唐朝被形容为“口有蜜,腹有剑”的小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自己的仕途之路难免是靠关系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唐玄宗算是一个明白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给了李林甫一个很中肯的评价:

那就是——李林甫你这个家伙是一个有大奸大才的宰相,优缺点都很明显。

李林甫在后来能够稳居宰相之位,和他的阿谀逢迎有很大的关系,他巴结武惠妃,迎合唐玄宗李隆基,对于官场的这一套可以说是掌握的出神入化,而安禄山作为蕃人能够成长为盛唐的守边大将,也离不开李林甫的帮助。

看完他们两个人的简历,猛然一想,他们两个人可谓是拍马屁高手之顶级对决,胜败就在一念之间,但为什么安禄山经常嘴里念叨着,自己很害怕李林甫呢?

首先,人家宰相李林甫的权势熏天,官大一级压死人,让安禄山也为之畏惧。

不仅如此,安禄山经常会和李林甫聊天,但是李林甫实在太聪明,总能够猜到安禄山心中的所思所想。死胖子这套装傻卖萌的把戏可以骗过皇帝和贵妃,但在他眼中,却无处遁形。

假如我们沿着一条线索继续往深挖,你安禄山作为守边大将,你心中没鬼,怎会如此的害怕李林甫?说明他心里的确有鬼,老觉得李林甫完全能够看穿他。

安禄山的成功崛起,离不开李林甫的建议,李林甫曾经建议让蕃人戍边,而这些都是李林甫作为宰相所间接给予安禄山的直接权力,作为在唐玄宗时期有极高影响力的李林甫,他对唐玄宗李隆基有意无意地施加影响,自然能够间接控制住安禄山这位戍边大将。

所那么,真正的核心问题在这里就出现了,并非安禄山这个人如何害怕李林甫这个人,安禄山的位置就应该对李林甫的位置表示出足够的敬意。

李林甫为了防止戍边大将既“出将”又“入相”,他的初心是希望将这些安禄山等戍边大将牢牢地控制在边境,而无法染指中央权力,这样他在中央的权力就少了潜在的竞争者,这当然全是出于自己地位的考量,但李林甫完全忘了一点,这样做,无疑会使得中央对藩镇割据势力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控制。

李林甫当然也不会想到,他对安禄山的松弛,反而成就了日后的安禄山,在玩心计方面,安禄山是玩不过他,但人家安禄山心态端正——我惹不起,我躲得起!除了耍贱卖萌,安禄山只需要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那就有了足够的本钱,在年龄方面,我熬得过你!

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安禄山最早见到李林甫,可不是一种老鼠见到猫的感觉,而是趾高气扬,根本就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虽然李林甫是宰相,但是安禄山在他面前说话大大咧咧的,眼睛也是斜视的。但是,当李林甫在见安禄山的时候,好几次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以后,而且李林甫每次说的话,正是安禄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的时候,安禄山才害怕了。

(安禄山剧照)

那么,安禄山为什么害怕李林甫猜中他的心里话呢?

原因就在于,安禄山想造反。

安禄山要造反,就必须放松唐玄宗的警惕。一是要让唐玄宗放放心心地把三镇节度使交给他来当。二是各地以及京城要放松警惕,不能对他进行提防。这样一来,他只要一造反,就可以一路迅跑,不受控制地打到长安。

安禄山为了放松唐玄宗的警惕,他没少放烟幕弹。每次他来到长安,走进宫廷之中后,就在唐玄宗面前,进行了一系列讨好卖乖的表演。比如拖着两三百斤重的肥胖身体,在唐玄宗和杨贵妃之前跳胡旋舞。比如心甘情愿被小姑娘杨贵妃绑成大粽子,用老莱子般的搞笑方式,称呼比自己小几十岁的杨贵妃为“娘”。至于说的甜言蜜语,那简直就数不胜数了。

可以说,安禄山撒的这些烟幕弹,是非常成功的,唐玄宗真的没有怀疑过他。就算宰相张九龄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会造反,甚至不惜用迷信的方式,告诉唐玄宗,安禄山有“反相”。但是,唐玄宗依然不听他的。另一名大将王忠嗣身为唐玄宗收的“义子”,也多次告诉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不但不听他的,反而差点把他处死。由此可见,安禄山的烟幕弹确实撒得很成功。

(唐玄宗剧照)

既然安禄山已经成功地迷惑了唐玄宗,知道唐玄宗不会怀疑他,为什么还害怕李林甫呢?

因为李林甫和张九龄、王忠嗣等人不一样,唐玄宗对李林甫非常器重,他很听李林甫的话。

李林甫比张九龄、王忠嗣等人有个很大的本事,就是他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他善于揣摩安禄山的心思,自然也善于揣摩唐玄宗的心思。他因为善于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所以他牢牢地把唐玄宗掌控在手里。

唐玄宗最怕的是什么?是别人把他的皇位给夺去。所以李林甫很多次都从容得手。他用这个手段,让唐玄宗罢免了他的劲敌张九龄,并让唐玄宗处死了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他还用这个手段,谗陷王忠嗣要和太子李亨联合起来,让唐玄宗提前退休,从而让唐玄宗贬谪王忠嗣。

李林甫一路过关斩将,除掉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也就是说,李林甫要是想用这个办法,也除掉安禄山,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李林甫剧照)

有人可能会问,李林甫想除掉安禄山,是不是担心安禄山造反呢?

这就想多了。

李林甫担心的,绝对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担心唐玄宗会用安禄山当宰相,取代他的位置。唐朝因为在边关立了战功,而直接回京城当宰相的,也不在少数。李林甫一定要干掉王忠嗣,就是作为有功之臣的王忠嗣,威胁到了李林甫的相位。因此,对于安禄山,虽然他是胡人,但也并不是说他就没有当宰相的可能,毕竟他是三镇节度使,又立了不少功劳。

所以,李林甫需要敲打他。敲打他的方式,就是猜他的心思。这是李林甫的拿手好戏,果然一猜就中。正因为一猜就中,安禄山就会想,万一自己当时想的是造反当皇帝,不是也被李林甫猜中了吗?

但是,想当皇帝的事,又不能不想啊。所以,安禄山就非常害怕见到李林甫。见到李林甫后,他又希望,李林甫不要对他一通瞎猜。因此,他表现得非常温顺,对李林甫非常恭敬,就像老鼠见猫一样。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造反前的安禄山,为何见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如同老鼠见猫?

因为安禄山是李林甫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李林甫之所以要提拔胡将出生的安禄山,这背后更大的阴谋则是唐玄宗中期的汉、胡之争。换句话说,安禄山除去因为李林甫一手提拔而惧怕李林甫以外,他更是因为清楚李林甫是唐玄宗用来平衡唐朝朝政最重要的棋子。当然,最后安禄山还是联合杨国忠,把自己的恩人亲自给铲除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713年,李隆基通过“先天政变”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唐朝近50年之久的后宫乱政终于被彻底解决。然而它给李唐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无疑是巨大的,那就是对宗亲的不信任和对汉臣的怀疑。于是经过开元盛世以后,李隆基逐渐一方面任用自己身边的宦官比如高力士,另一方面开始打压汉族进士。更是罢掉张九龄,启用更为听话的李林甫为相,整个大唐帝国的对内政治博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族大臣被打压,科举被操控,李林甫为李隆基寻找胡将来接替空缺下来的权力,而毫无背景,却又干事卖力,懂得识人知面的安禄山就这样走进了李林甫和李隆基的眼中,自此青云平步,飞黄腾达。而安禄山当然也知道,自己能掌握实权,拥有现在的一切可以说基本拜李林甫所赐,自然在他面前就更加乖巧听话了。

只是正所谓天道有轮回,安禄山后来和已经为相,且和李林甫有过节的杨国忠联合陷害李林甫谋反,致使李林甫被挫骨扬灰,成为一代奸臣。然而没想到的是,杨国忠得势之后开始打压胡将,力挺汉臣,最终又逼的安禄山谋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