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恩怨情仇仅用一句话便可以概括:“道不同,不相为谋。”
东汉末年,皇权陨落,权臣当道,天下纷争,狼烟四起,在此混乱的时代背景下。有志青年,纷纷出来搞事业。袁绍和曹操原本都是洛阳城中的公子哥儿,胸怀大志。
当年汉灵帝组西元新军,袁绍是中军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二人一起共事,乃是当时的政坛新星。
众所周知,袁绍家族在东汉政权中颇有名望,袁家四代中有五人位居三公。因此,“四世三公”的美名也被袁绍当做了“吹牛皮”的谈资。
事实上,袁绍是袁家庶子,在家族中受到弟弟袁术的排挤,并不是太有优势。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袁绍也算是袁家代表人物。
特别是袁家后来被董卓洗了一遍之后,也就谈不上什么基业了,主要还是靠自己。
袁绍靠着家族的良好口碑,以及前期积累的政治人脉,在乱世中顺风顺水的发展势力。三国前期,袁家二子,算是最为强大的那一批军阀,连董卓都将,只要搞定这两小屁孩儿,天下也就定了。
至于曹操,混的可不咋样,虽然也是官宦之家,但名声实在不行。
曹操的干爷爷曹腾是位太监,而且不是一般的太监,曹腾侍候过四任汉朝天子,手中的权力非一般臣子能及也,但是“十常侍之乱”以后,太监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父亲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但那个太尉其实就是一个虚衔,还是买来的。
曹操受到了曹腾和老爸的波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黑二代”。
此时的曹操若想“漂白”,必须加入一个深有名望的家族势力中建功立业,才能甩开“太监后代”的骂名。
于是乎,曾经一起断袖子的袁绍,便成了曹操的大哥。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三国志》)
曹操扶持袁绍之后,袁绍如虎添翼,一跃成了乱世诸侯中最为粗壮的一根。
而曹操大义灭亲,瓦解宦官势力的举动也受到了“东汉自媒体”的大肆表扬,“造五色大棒”、“棒杀蹇硕叔父”、“陈武案上书呛声”,这几件大快人心的光荣事迹被袁绍阵营中的“专职写手”大肆吹捧。
曹操的名望犹如火箭升天一般,蹭蹭的向上涨,依靠着袁绍,曹操也算进入了名士的“朋友圈”。 袁绍在曹操的身上也捞到了不少的好处。
公孙瓒和袁绍对峙时,曹操在河内屯兵,用左右顶着董卓,防备董卓对袁绍发起突然进攻;用右手挡住了袁绍的菊花,防止其他势力插进袁绍的后方。
可以说没有曹操的辅助,袁绍这个射手无法顺利的发育起来。 俗话说的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如同一层窗户纸,一戳就破。
袁绍始终是名门望族的精英子弟,而曹操只不过是宦官之后,二人的家族背景相差悬殊。
“道不同,不相为谋。”
袁绍看不上曹操的出身,而曹操也看不起袁绍那种好大喜功,自鸣得意的样子,二人貌合神离。
渐渐的,袁绍开始忌惮曹操的实力。
曹操的确是一个乱世奇才,他打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了三国之中战斗指数最强的“青州兵”实力大涨。
而后击破公孙瓒、单经、刘备的“三雄联军”,名声大噪。
连自视甚高的袁术都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再不敢瞧不起曹操,最后又收拾的陶谦跪地求饶,曹操简直打出了“天老大,我老二”的感觉。
袁绍越看曹操越觉得不对劲,正准备打压曹操的时候,吕布横空出世,一战便将曹操虐成残血。
曹操为了生计,觍着脸求助袁绍,袁绍的心中一阵安爽。
袁绍:“咋地了老曹,你不是牛B吗?咋还来求我?
曹操:“你还记得那些年夕阳下的奔跑吗?”
袁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袁绍必须要帮曹操,如果吕布的势力发展起来,迟早会和自己作对,但是此时的袁绍还是看不起曹操,认为曹操不如吕布。
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才知道,曹操这小子的野心简直比他的菊花还深…
袁绍对曹操大骂道:“曹操你个狗贼!我发兵救你于水火之中,可你却背信弃义,竟然以天子为挡箭牌来命令我!来,有本事真刀真枪的干一场!”
曹操:“呵呵,官渡见!” ………………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矛盾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二人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将矛盾抛之脑后,
等到袁绍和曹操发现已经不需要彼此时,矛盾才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射出来。
如果不是生在乱世,曹操和袁绍两人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好基友,只可惜造化弄人,二人都想做天下雄主,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旧日的情分终究被心中的理想碾为齑粉,曾经的基友,不得不在官渡,一决攻受。
然而这就是乱世,也就三国。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曹操和袁绍原本就是儿时的玩伴,可最后为什么反目成仇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就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交战主角就是曹操和袁绍。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和袁绍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袁绍出自一个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而曹操的家族在当时也非常的显赫,曹操的祖父是大宦官,父亲是太尉。
因为家族的扶持,曹操和袁绍年纪轻轻就做了官,后来又一起调入了京城成为了朝廷禁军的将领。两个人在十常侍之乱的时候都是属于西园八校尉集团中的成员,在何进死后袁绍是西园八校尉的首领,曹操则是袁绍的重要助手。两个人在后来一起组织了反董联军,在反董联军中,袁绍是盟主曹操则是联盟的重要成员,这时候两人的关系起码表面上还过得去。
在两个人翻脸之前,曹操虽然一直有自己的独立力量,但是也属于袁绍的附庸势力,在曹操根基不稳定之前,袁绍多次解救曹操于危难之中。而在袁绍遭到袁术和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合攻击的时候,曹操也主动站出来出兵出钱支持袁绍。
但在双方的势力稳固之后,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到了不得不剑拔弩张的地步。首先是两个人的能力和地位不相同,在前期曹操一直是属于袁绍的小弟,但是曹操的能力远超袁绍,不拿下袁绍曹操永远都是小弟,所以曹操必须要和袁绍翻脸。
而袁绍在发展实力达到了瓶颈的时候,摆在袁绍面前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曹操挟持了天子,袁绍想要分一杯羹,可是曹操不同意,还在官职安排上做了手脚。随着两人共同的敌人一个个的覆灭,两人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就多了起来。
自古以为就有一句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都是那个时代的枭雄,在实力不强的时候还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到了双方羽翼丰满的时候,肯定要有一方被另一方吃掉,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北方不可能存在两个霸主,只能有一个霸主存在,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都希望看着对方被自己消灭。
其实不止是两个好朋友之间在乱世争霸的道路上不能相容,兄弟之间也是一样。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但是却都想要消灭对方,在诸侯争霸前期袁术拉拢了陶谦、公孙瓒等人想要一口气灭掉袁绍,而袁绍也拉上曹操攻击袁术。最后曹操和袁绍吞掉了袁术,袁绍吞并了公孙瓒的地盘,曹操吞并了陶谦和袁术的地盘。袁绍的地盘主要在北方,他如果想要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就需要跨过曹操的地盘,而曹操的地盘在中部地区,如果他想要南进就需要防范北方袁绍的进攻。
综上所诉,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从战略上看消灭对方都是当务之急。枭雄争霸从来都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就算是私人关系再好(何况还不好,袁绍常把“赘阉遗丑”挂在嘴边。)为了自己的野心,两人之间也一定要分出个胜负出来。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共谋过大事啊,比如偷新娘就是。两个人合着伙偷新娘,袁绍躲在草丛里,被曹操指认了出来。
可见,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为什么两人渐行渐远,到了后面开始翻脸了呢?
一是,三观不合啊。
小时候偷鸡摸狗玩还可以,到大了,就有世界观了,那自然就开始相互看不上了。这其中,开始是袁绍瞧不上曹操,后期是曹操瞧不上袁绍。
袁绍瞧不上曹操,是曹操自己决定不了的东西,就是他的出身。曹操是太监之后。而曹操瞧不上袁绍的,是袁绍的本身。
在早期,比如曹操当洛阳北部尉时,他跟袁绍的分歧并不大。曹操也是想做一番事业,同时,他也是反对太监的,虽然他是太监的孙子。而袁绍当时隐居洛阳,已经隐隐有在野士人领袖的风范了,搞了一个袁本初俱乐部,天天请一堆人喝酒,这时候的曹操应该也是其座上客。
像何颙就特别赏识曹操,说安天下的将来一定是这个人,但同时,何颙又是袁绍的门客。
而到了后面,两人的分歧开始出现了,主要是曹操身份不如袁绍,但他却瞧不起袁绍了。袁绍当了司隶校尉,跟着何进诛太监,要引外兵入京时,曹操就觉得袁绍这个人怎么这么差劲,做事没谱,杀太监这种事,自己干就行了,引外兵入京,必将导致天下大乱。
到了大家反董卓时,袁绍当了盟主,等曹操带着兵马来时,又发现袁绍其实不是来干事的,天天在酸枣喝酒HAPPY,没一点进取的意思,曹操倒是冲去了,结果被打了回来。
当被打得满头包的曹操看到袁绍在营帐内饮酒作乐时,他更打心眼里瞧不上袁绍了。
又有一回,袁绍又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个印章,要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把印章给曹操,曹操笑笑不说话,但后面他说:吾心恶之。
就是觉得袁绍这个人简直是个沙雕。
虽然对袁绍心里不满,但曹操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他一直是袁绍的铁杆盟友。到了后面,曹操势力大了之后,把汉献帝抓到手里,才开始跟袁绍翻脸。拿到汉献帝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汉献帝写袁绍的大字报,说他拥兵自重,随意攻伐。搞得袁绍连忙写自白书。
曹操又自己当大将军,让袁绍当太尉,袁绍听到后大怒,说: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这就是讲袁绍其实于曹操是有恩的,最大的恩就是当年曹操被吕布抄了后路,袁绍是帮曹操打过吕布的。
这时候,曹操还吓得把大将军的位子让给了袁绍,但两人也可以说就此决裂了。
走到决裂这一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山不容二虎,都是社会大哥的脾气,谁肯当小弟啊。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这话非常有道理,山大王也只有一个,二虎必然相争,但如果是一只公虎和一只母虎,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变成一家人就成了。
袁绍和曹操都是官宦子弟,生活优渥,不愁吃喝,可是二人内心深处都有伤疤,生怕别人揭穿。
袁绍的伤疤就是他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他从小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似乎别人看他的眼光都是异样的。
曹操的伤疤他是太监的后人,他的父亲曹嵩过继给了太监曹腾,他原来姓夏侯。宦官在东汉是受到世人鄙视的,曹操对这种身份也是很介意的。
曹操与袁绍,年纪相仿,小时候就在一个大院长大的。袁绍长的比较帅气,风度翩翩;而曹操又黑又短,长相平庸。但曹操性格豪放,喜欢出风头,小时候他就是个孩子王,是父母眼中的熊孩子,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熊孩子,连狗都嫌,这话一点都不假。
这帮熊孩子干过不少出格的事,偷个鸡,摸个狗,捣个鸟窝的就不提了,他们竟然还偷过新娘子。看来,曹操这种人妻控的特殊癖好,真是天生的。
且说这帮熊孩子,趁着天色朦胧,人声嘈杂,大喊一声“有贼”,宾客匆忙出来抓贼,熊孩子趁空就把新娘子抱跑了。宾客发现上当后,赶回屋内,曹操这帮熊孩子一哄而散,袁绍不小心被荆棘绊住了脚,曹操急中生智,指了指袁绍,大喊“贼在那里。”袁绍当场吓尿了!
曹操从小就爱戏弄袁绍,他打心底也看不上袁绍,袁绍的那些花花肠子,曹操是一清二楚。
长大后,袁绍当上了讨董卓联军总司令,但这帮人整天吃吃喝喝,不干正事,各怀鬼胎,都想让别人先打,自己好渔翁得利,曹操看到这些人难成大事,于是就自己单干了。
袁绍与曹操,这对儿时的玩伴,谈不上有多深厚的交情,更称不上好朋友。对于政治家来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今天还一起喝酒,明天就可能战场相见。
随着双方势力的扩张,这对儿时伙伴终于拔刀相见!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要说东汉末年最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是绕不过去的。这一战以曹操胜利,袁绍兵败——不久因病身亡而告终。这一战发生在两个昔日好友之间,令人惋惜。
那么,袁绍与曹操是好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袁绍这对昔日好友在各自称霸前,他们年少时的友情是怎样的。首先,他们二人能够相识,多亏了他们的祖辈。曹操、袁绍都有显赫的出身,曹操甚至还是宦官之后。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若要追根溯源,他是著名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后人。汉桓帝时,曹腾很受宠信,被封为中常侍大长秋。
按《后汉书》的说法,曹腾不像其它宦官一样祸乱朝纲,反而能常常向皇帝推荐贤人,在任三十多年,历经四位皇帝,没有犯过错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评价他说:“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曹腾死后,其位传给养子曹嵩,汉灵帝非常重用他,让他当了大鸿胪、大司农。
中平四年(187),“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依靠着任大鸿胪、大司农时积攒的不义之财,曹嵩花了一亿万钱买官,当了太尉。不过仅仅一年后,他便因为黄巾军爆发而被免官,曹嵩便回到老家谯郡。曹操举兵后曹嵩被徐州陶谦所杀。
汉代注重出身,靠着祖上数代的显赫地位,曹操得以自小便在洛阳长大,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二十岁时,他就“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年纪轻轻就在洛阳任职,可谓是十分罕见了。就是在这时候,曹操遇见了比他的出身更显赫的袁绍。
比起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袁绍的背后是东汉时期一个庞大的家族——汝南袁氏。袁氏从汉明帝时,袁安刚正不阿,历任太仆、司空、司徒起,其子袁敞、袁京都当过司空,袁京之子袁汤任过司空、太尉,袁汤之子袁逢也是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做到了太傅。
这四世人中,居显赫的“三公”之位者多达五人,于是人们都称之为“四世三公”。与后来被证伪的“曹操出于曹参”一说相比,汝南袁氏是正宗的舜帝之后,加上其数代都在朝廷掌握话语权,于是袁氏子弟自然也是在洛阳任职。《三国志》中记载:“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二人在洛阳相遇并结交,成为好友。
董卓进京后,非常重视袁绍、曹操二人,想让他们都为自己效力,然而,二人都看不起董卓的暴行,于是“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而袁绍则“亡奔冀州。”这时二者的差距就看出来了:曹操逃跑,孤苦伶仃,甚至还在途中被县令抓住;而袁绍逃跑后,朝廷内受过袁氏恩惠的官员纷纷劝说董卓不去追究,反而给袁绍封了勃海太守和邟乡侯。
初平元年(190),曹操号召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诸侯们都推荐出身高贵的袁绍担任盟主,于是袁绍自命车骑将军,又打算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可是刘虞不敢接受。袁绍、韩馥打算立刘虞时也告知了曹操,可是曹操断然拒绝,这是二者的政治思想的差异。不管是许攸等人想立合肥侯为帝,还是袁绍这次立帝,在曹操眼里都是万万不可的。
随着年龄增长,曹操、袁绍各自占据州郡,他们的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三国志》中还记载了一件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袁绍曾经得到一枚玉印,有人认为正是他当了讨董联军盟主后打造的印章。他拿着玉印在曹操面前把玩,而曹操则“笑而恶焉”,表面上笑容满面,可心中非常厌恶袁绍这一举动。
袁绍把玩玉印,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袁绍可能是单纯的在曹操面前炫耀,也可能是在向他挑衅,因为义军是曹操发檄文才组建的,而袁绍毫不费力就当了盟主,于是袁绍便拿着盟主的印章挑衅曹操。
不久,联军溃散,曹操为了存身之所而征讨东郡,袁绍便“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或许是为了缓和二人的关系,袁绍凭借自己的世家身份为曹操讨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官位。曹操将汉帝迎进许昌后,关中士人纷纷归附,袁绍十分后悔于当时没有抢先迎接汉帝,于是曹操便“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鄴侯。”以此安慰。
笔者认为,二人的出身决定了二人思维方式不同,在曹操眼里,汉帝是不能随意废立的,而袁绍更加理想化,目光没有曹操长远。而这两个人都是不甘居于人下的,讨伐董卓时,诸侯们表面上同仇敌忾,曹操便已经多次反对袁绍而独自行动,这二人当然不能够共同谋划大事。他们虽然日后对立,但并没有水火不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胜,却没有对袁绍赶尽杀绝,或许有念及当年情谊的因素在。
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为何不能共谋大事?你怎么看?
袁绍与曹操只是儿时的玩伴,要说是好朋友,那倒算不上。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依靠养父曹腾的关系,一直在东汉朝廷做官,先后任大鸿胪、大司农,掌管财政礼仪的官员,后来用钱买官成太尉,曹操因为父亲在京城洛阳做官的缘故,也在洛阳生活。
袁绍的父亲是袁逢,官到司空,三公之一,而且袁家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因此袁绍也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洛阳生活。
曹操与袁绍同为官宦子弟,但两人有着本质区别,曹家是因为宦官曹腾起家的,而袁家是因为家世显赫起家的,那个朝代的士人是看不起宦官的,无论宦官地位有多高。
但小时候的曹操与袁绍,应该比较单纯,纯粹是玩的缘故才成为玩伴,要说关系有多好,说不上。
两人长大后,各自的发展路径不同,理想不同,志向也不同。
184年,黄巾之乱时,曹操就以骑都尉的身份随皇甫嵩一起平定黄巾军,之后任济南相,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愤而辞职回家。同一年,袁绍应大将军何进的征僻,开始到朝廷做官。
188年,东汉朝廷另组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袁绍官职高于曹操。
189年,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以杜绝宦官之祸,并请董卓带兵进京城,以此为借口逼迫当时的何太后同意诛宦官,而曹操对袁绍的建议非常不同意,说对付宦官,只要一个小吏,以犯法为名诛杀首恶就行了,何必赶尽杀绝呢?两人对待宦官的态度完全不同。
董卓乱政后,袁绍与曹操都逃出京城,袁绍去了冀州,曹操去了陈留,当时的袁绍想立汉室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与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分庭抗礼,邀请曹操加入,曹操坚决反对,不同意,认为那样的话是分裂国家。两人对待汉室的态度也不一样。
再往后,袁绍在北方发展,曹操在兖州发展,两人为了共同的敌人曾经联合起来过,分别对付公孙瓒、陶谦、袁术、刘表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袁绍占据了北方四州,曹操也占据了兖州、徐州、豫州及司隶部分地区,两人都成为北方势力较大的两个集团。
而这个时候,两人为了争夺整个北方的控制权,战争不可避免。于是在200年,发生了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袁绍,2年后袁绍病死,而曹操直到207年年底才彻底平定了整个北方。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说的就是曹操和袁绍吧,也许暂时有过联合,但长久看来,两人的利益毕竟会产生冲突,对抗是一定的,而小时候的玩伴并不能说明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