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皇太极死后,皇九子福临能够继位,纯属运气,没什么败不败的!

他既不像豪哥是皇太极长子,军功显赫;也不像多尔衮那样,手握重兵,有着强大的实力。

他就是个棋子,是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争夺皇位过程中,相持不下的妥协产物。

因为当时皇太极突然去世,在他生前并没有确定把继承权交给哪位皇子,这在当时的朝廷中引起了很大的纷争,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争斗最多的两方就是弟弟多尔衮和嫡长子豪格。

当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想继位,都握有兵权,谁也不让谁。

当时满清实行八旗制度,而兵权就在八旗各旗主手中。其中正黄旗和镶黄旗乃是皇太极直属,皇太极死后他们是站在皇长子豪格这一边,同时是豪格还是正蓝旗旗主,还有握有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是站在豪格这一边。

也就是说他手里有着四旗的力量;而睿亲王多尔衮与弟弟豫亲王多铎分别握有正白旗与镶白旗,

礼亲王代善父子握有正红旗和镶红旗,他们保持中立。

如此一看,豪格无疑占据优势,虽然据说两红旗内部有人支持多尔衮,但比较不靠谱。

但是多尔衮聪明啊,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尔衮认为当时的时机还是不太成熟的,在权衡了各种影响以后,放弃了争位。

知道两黄旗是皇太极铁杆,支持豪格只是因为他是皇太极儿子,是皇太极儿子中的能继承皇位的最大可能人选。

这并不代表效忠,他们效忠的是皇太极儿子中最终登上大位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在诸皇子中选出一个新的继承人候选人,豪格就拿不到两黄旗的绝对支持。

于是多尔衮直接来了一招以退为进,把皇九子福临这个小孩儿推了出来。

这样一来,豪格就没有了那么大的优势;

而且当时多尔衮还考虑到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对自己争夺帝位可能会产生不利,于是便把他拉出来辅政。这么一顶帽子带上去了,济尔哈朗也不好在明面上支持豪格了

多尔衮的退步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谁也不想内讧,和平的局面是八旗贵族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大家纷纷表示支持,让福临来继位,豪格也无话可说。

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儿子也不少,为何为何偏偏要选福临?

这就得提到一个女人了,她便是孝庄文皇后,她是顺治的母亲,和多尔衮关系非同一般。

最重要的是,她是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女人,在满蒙一体清朝国策中,蒙古科尔沁部落是重要的盟友。

所以,子凭母贵,福临实际上是诸位皇子中地位最高的。豪格若不是靠着战功与手中兵权,估计都没法与他比。

所以多尔衮抬福临出来,大家都没话说!

至于野史传闻的因为他和孝庄的那些猫腻,不得而知,没有史据,不做讨论!

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爱新觉罗·福临并不是打败了自己战功赫赫的哥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登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是为了折中,被多尔衮推上了皇位。

那么多皇子为什么要选择6岁的福临呢。主要是福临的母亲当时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地位尊贵,福临的前几位哥哥,弟弟不是早夭,要不基本上都是庶妃出生,母亲连嫔的位置都算不上,甚至他的五哥硕赛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在其出生不久,就被皇太极赐给了一个将军。当时庄妃受到皇太极的宠幸,历史上又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满清四大疑案中,就有“太后下嫁”的说法,就是说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不清不楚的关系,这就成为很多人心中多尔衮选福临的原因。

皇太极御驾亲征,松锦战役之后,入关在即,满清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外皇帝的努力之下,马上就要看到希望了。但是皇太极却在这个时候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虽然关于皇太极的死因说法也有很多,但是这里已经不是我们要特别讨论的问题。

那么皇位究竟传给谁呢,没有办法的众人,根据努尔哈赤的遗言,让满族贵族来讨论皇位的继承者。

当时战功赫赫,军事才华横溢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成为皇位有力的竞争者。豪格当时有着正黄旗,镶黄旗,还有正蓝旗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但是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当时八旗中拥有关于新皇帝继位重要话语权的还有多尔衮的两个亲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还有曾经的“四大贝勒”之首,年长位尊的礼亲王代善,与皇太极关系非同一般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开始的时候,礼亲王代善提出让皇太极长子豪格继承皇位,作为皇太极的哥哥又是曾经的四大贝勒之首,代善的话语权可以说基本上决定了皇位的走向。因为代善父子代善和岳托掌管正红镶红两旗,这样豪格就获得了正黄,镶黄,正蓝,正红,镶红五旗的支持。多尔衮这个时候只有正白和镶白两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则没有表态。但是豪格这个时候缺乏明确的政治意识,明知道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他还想要谦虚一下,这样以退为进获得更多支持能更好的登基。不退不知道,一退吓一跳,正好给了多尔衮下坡路,当时多尔衮兄弟统帅的正白和镶白两旗丝毫不同意,坚决不让步。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多尔衮提出了一个建议,说让皇太极的第9个儿子福临继位。这个时候多尔衮很聪明,政治意识十分敏感,他提出的这个建议可以说“一石三鸟”。

多尔衮不仅让福临继位,而且他提出自己和济尔哈朗来辅政拉拢了济尔哈朗的镶蓝旗。皇太极亲自管理的正黄和镶黄两齐支持豪格的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他是皇子,所以多尔衮提出这件建议以后为了缓冲冲突,这两旗也就没什么意见了。代善父子看到这样的局面,估计也是新校,我推举你的时候是你自己不当皇位的,如今多尔衮提出的这个建议,两黄没有反对,两白旗自然也同意,干脆顺水推舟,也就同意了多尔衮的提议。豪格就只剩下了光杆司令和自己的正蓝旗,所以多尔衮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福临顺利登上了皇位,成为满清的第3个皇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而亡,多尔衮敏锐的嗅到了入关的最佳时机,当时山海关聚集了当时决定天下大事的三股势力多尔衮的亲兵,吴三桂的明军,李自成的农民军。由于李自成的失误,吴三桂从容投清(有人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人说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囚禁,还有人说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后,大力打击明朝的官员和地方士绅伤了这些大势力的心),山海关一战李自成溃败,多尔衮一路南下,李自成最后不得已而撤出了北京城。

入关后的多尔衮通过政治手段将豪格送入大牢第二年猝死了,不久之后他又编排了一些罪名,剥夺了当初拉拢的济尔哈朗的辅政权力。从此以后多尔衮大权独揽,这时候的孝庄太后也意识到只有与多尔衮搞好的关系才能保全皇帝,因此和多尔衮的关系十分亲密,多尔衮还被封为皇父摄政王。孝庄文皇后虽然用心良苦但是他对顺治皇帝的行为也多加干涉,所以得不到顺治皇帝的理解,到后来顺治皇帝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变得十分不尽如人意。

文/红雨说历史

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简单来说,恰恰就是豪格跟多尔衮相争,才导致顺治帝继位。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在今沈阳)清宁宫,年52岁。

皇帝去世从来都是引发政权动荡的一大原因,尤其在储君未定的情况下,政局混乱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但皇太极生前并未指定继承人,临终前也没有留下遗命,清国皇位空悬。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总要有,于是朝堂上各方势力粉墨登场。

清国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在1622年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八和硕贝勒即八旗旗主,均为努尔哈赤子侄。

在这种共治体系下,八和硕贝勒均有机会继承汗位,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后金内部也经历了一番明争暗斗,最终才选出皇太极出任大汗。

皇太极在任上逐步加强君主集权,称帝、改国号等等,但并未废除这种制度。因此皇太极死后,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有好几个,其中最有实力的是多尔衮和豪格。剩下如代善等人,虽有机会,但不具备付诸行动的实力,跳出来抢是找死的行为。

争斗就这么在多尔衮和豪格当中展开了。

两人在朝堂上各有势力,鉴于当时朝堂的格局,直接以满八旗的站队解释最为清晰。

皇太极在世时,他自己担任正黄旗、镶黄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及代善之子担任正红旗、镶红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担任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同母弟豫亲王多铎担任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担任正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

皇太极去世后,正黄旗和镶黄旗支持豪格,因为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时年35岁,饱经战阵,战功卓著,声威很高。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兼亲信,镶蓝旗也倾向于豪格。至于正蓝旗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多尔衮,他是皇太极十四弟,时年32岁,也是战功赫赫,富有声望,手里的正白旗和弟弟的镶白旗是明确支持他的。代善父子则表示中立,不过正红旗和镶红旗有部分人站位多尔衮。

从实力上来说,豪格要强一点,但也只是一点,真要打起来,鹿死谁手很难说。当然,一旦开战,清国的未来基本就完了,所以双方其实都在极力避免流血冲突,能吵吵就不动刀子,这给顺治帝的继位提供了契机。

八月十四日,清国权贵聚集在崇政殿,推举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双方就谁继承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

见此情景,豪格想玩一手以退为进,独自退场。两黄旗的大臣于是群情激动,纷纷大喊,核心要义就是一点——立先帝子。

皇太极共有11子,豪格年纪最长、声望最高,两黄旗大臣打的主意是,要立先帝子,必定立豪格。可他们忽略了这个说辞的可操作性,先帝的儿子并不只豪格一个啊。

多尔衮这边看再争下去只能干架了,干脆另辟蹊径,多尔衮(一说济尔哈朗)提出:由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这个方案符合双方大多数人的利益,两黄旗和镶蓝旗主要争的就是皇位不要旁落非皇太极世系,豪格不能上位固然可惜,但把皇太极另一个儿子推上去也还行。多尔衮虽然没能争到皇位,但他也明白再争下去代价就太大了,各退一步为妙。代善更是和事佬,举两手赞成。

最惨的估计是豪格了,如果他没退场的话,政治地位肯定能够高一些,但他退了,最后只能成为皇帝的长兄,一个功劳不小的亲王了。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皇太极有8个儿子在世,除去豪格有7个,为什么是福临?

其实很简单,因为福临是诸子中地位仅次于豪格的,豪格有年龄和战功加成,福临有血缘联姻加成。

皇太极的后宫之中,地位最尊贵的是他称帝时册封的一后四妃,即崇德五宫。其中有三位来自同一家族,那就是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剩下两位是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遗孀,林丹汗死后被皇太极接收。

满蒙一体一向是清朝国策,最先投靠的科尔沁部更是亲信中的亲信,需要极力安抚,所以皇太极的皇后、宸妃和庄妃都来自科尔沁部,有科尔沁部血脉的孩子自然是满蒙联姻的纽带。

皇太极诸子中,只有两位满足这个条件,即第八子和第九子,第八子早夭后,第九子福临成了唯一符合者。

年龄比福临大的几位皇子都是庶妃所生,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刚出生不久,生母叶赫那拉氏就被皇太极赐给大臣为妻了,硕塞的地位也可想而知。

当然,野史还有说法,认为福临生母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跟多尔衮有一腿,多尔衮故意选的,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各方政治势力角逐,多尔衮和豪格都被剔除出候选人队伍,皇子中地位排第二的福临顶了上来,是为顺治帝。

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1、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谁?

2、清朝入关前的皇位继承和入关后的皇位继承有什么差异?

3、八旗在皇位继承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搞清楚这些问题,基本上就能回答会什么是顺治登基。

问题一: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谁?

很多人脱口而出,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努尔哈赤!这是错误的,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国号叫“金”,史称后金,而且努尔哈赤只是称汗,并没有称帝,所以他不是清朝第一位皇帝!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后金势力不断强大,终于做了10年的大汗之后,皇太极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清”!

问题二:称帝意味着什么

称帝前,后金还是部落性质的,就像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帝国一样,内部的重大事情是由部落共同决定的,比如说汗位继承人。这个机制在蒙古帝国叫做忽里台大会,在后金叫做八王议政,皇太极的汗位就是推举出来的,而不是传位!

称帝后,意味着中央集权,这就像大辽、金、元,事情是皇帝说了算,但是元朝并没有完全进化成中央集权,所以它的皇位传承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势必开始中央集权,皇位传承就是其中重要一环。继任皇帝人选由现任皇帝遗诏确定,不再需要八王议政来确定了。

问题三:八旗是什么?

简单点说,八旗就是军队!努尔哈赤一开始将女真分为4旗,以黄、白、红、蓝为区分,后来分别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一共是八旗。

八旗的组成单位叫牛录,每一个牛录固定编制是300人,每一个旗的标准编制是25旗,即7500人,后来不断有扩充。

在顺治之前,两黄旗都是由大汗统领,其他六旗是分给宗族子弟统领。在部落制的背景下,谁的力量强谁说话就硬气,那么他争夺汗位就有力,中央集权之后,军队实际上最高领导都变成了皇帝,八旗对皇位继承人的影响逐渐消失。

问题四:为什么皇太极死后会出现皇位之争

上面说过,皇太极称帝之后,意味着中央集权开始,标志性的事情应该是皇位传给谁由他说了算。

可是历史就是这么巧,皇太极是突然驾崩的,并没有留下遗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太极称帝还没多长时间,中央集权还没有完成,军队的掌控力还在外边,所以这个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才有能力,才有资格竞争皇位!

皇太极驾崩后,他的一众兄弟和儿子们都有资格继承皇位,那么就看谁的拳头硬了!

来看看当时八旗兵力的分布:

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共119牛录):皇太极长子豪格

正白旗、镶白旗(共98牛录):多尔衮三兄弟

正红旗、镶红旗(共51牛录):代善

镶蓝旗(共33牛录):济尔哈朗

这样基本看出来,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多尔衮为代表的三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是同胞兄弟),代善和济尔哈朗有选择权。

问题五:为什么皇位最终会落到什么都没有的顺治头上?

豪格和多尔衮表面看势均力敌,但是真正属于豪格的直邮正蓝旗,两黄旗继承的皇太极的,是要交给未来的皇帝的,他们是否真心帮豪格去争夺皇位不得而知,所以整体上多尔衮占据优势。

代善的意见就比较关键,他肯定支持豪格,因为当初努尔哈赤驾崩时,代善已经阴了多尔衮一把,他和皇太极等人逼着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殉葬,帮助皇太极抢得了汗位,他怕多尔衮上台后清算他。

让多尔衮让出皇位本来就可能性不大,再让给对自己不友好的豪格,那么未来的命运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所以两派都不想退让,火药味十足,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她就是顺治的母亲未来的孝庄太后。

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当前的政治危机,也发现了其中的机遇,既然两方都不退让,那么就由她来为双方设计一个折衷的方案——由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豪格和多尔衮两派相安无事,同时由多尔衮、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

这样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妥协,还保证了清朝内部稳定。代善第一个举双手赞成,济尔哈朗也开始支持福临,豪格一看是弟弟继承皇位,他的利益也能保存,多尔衮做了摄政王,自然也没话说,所以各方讨论下,由福临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不得不说,有时有聪明的女人就是能改写历史,至于孝庄是不是和多尔衮有一腿,从而让多尔衮屈服,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大家好,我是馋嘴的小紫薯,一个喜欢历史的奇葩。

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突发暴病而亡,大清顿因皇位之争而生内乱。由于皇太极忽然暴毙,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指定继承人,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当时的皇位继承人中,最有希望当皇帝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那么六岁顺治皇帝怎么击败多尔衮、豪格当上大清皇帝?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其实形式很复杂,当时的清朝并没有成熟的皇位继承人制度,还没有皇帝在生前立太子或指定皇位继承人的做法。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规定:皇位继承人由八旗旗主协商确定。皇太极当年成为皇帝,也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协商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导致皇太极身死后,出现了权力真空,有实力的皇族就开始了争夺。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定下的规定,当时有权表决新皇帝人选的,只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共计7个人。其他人最多只能发表意见。而在这七个里面,最有皇位继承权的是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则拥有两白旗的支持,两旗的旗主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多铎和阿济格,这三个兄弟都不是等闲之辈,为大清出生入死,人家功劳太大,支持者更多,势力也大。

而豪格作为皇长子,身材魁梧超群,又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被人从众多宗王中众拥推立,有成为争夺皇位最有优势的人选,两黄的将领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正蓝旗的济尔哈朗和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拥护豪格的。尤其是代善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占有绝对优势。 

在1643年8月14日这天,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

拥立多尔衮为帝与拥立豪格为帝的双方势均力敌,互相争吵。武力解决,谁也没有必胜把握。双方一直互不相让火药十足,稍不小心就会爆炸起火。朝廷内所有王爷重臣毫无例外卷进了多尔衮与豪格为争夺皇位,相互较量斗争旋涡之中。

豪格一方因为有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豪格本可当上新皇帝,但豪格说自己“福小德薄”,实际上就是表态自己难堪大任。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合适继位,代善和济尔哈朗也就不再坚持。但济尔哈朗坚持皇位由皇子继承,而不能由外人继承。

此时,大家都在想找出路,唯恐发生动乱。必须找出解决办法,因此必然是以第三者为帝,才达到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打起了小算盘,如果让豪格即位,以豪格的才能和实力,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自己想即位又实力不足,时机不成熟,不如让皇太极的一个小皇子即位,这样容易控制,又能让多数人接受。

这个时候多尔衮想起了孝庄皇后的儿子福临,因此这次会议在多尔衮的力主下,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当时福临年仅六岁,为了保障国事正常运作,可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这个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福临当上新皇帝,是为顺治皇帝。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欢迎大家来讨论。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大家一起交流沟通。谢谢!!!

六岁的顺治为何能打败战功显赫的大哥豪格和叔叔多尔衮荣登皇位?

不是打败,福临根本就没有在任何事物上和多尔衮与豪格相比较的能力与资格,这一切都是发生得太快了,从皇太极在盛京去世,整个朝廷内一时之间政治气氛就立刻严峻起来,紧张的原因是因为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的一言半语就走了,而且经过非常仔细发现查在死之前他没有写过传位密诏或者类似于遗书之类的东西,更不要说会不会向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其实即位诏书就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小盒子里,因为将遗诏装在小盒子密封好,然后上火漆,贴封条,非在位皇帝死不得打开。

这个制度是雍正下的诏书,形成制度,让子孙后代永远照此执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雍正的皇位来得辛苦,为了避免再发生这种事情,为了自家的江山永固,规定新帝即位之后马上就要将太子的身份确定下来,并且皇帝必须在册封太子的同时将这一切即位于那个太子写成文字,装到盒子放在匾后,这样就算皇帝突然死了也不怕为了即位问题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毕竟都是自家的子孙。

这次皇太极就是这样的状态,因为他自己死之前没有遗诏,结果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差点动摇国本的事情,因为许多人都看着空出来的那张龙椅。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要知道这些大臣心里明白,如果自己能够准确的预见未来谁当皇帝,并且马上站队拥立,只要拥立成功,凭借拥立之功,自己前途无量,于是老皇帝去世之后两个有资格凳上宝座的人在拥立官员的推动着争做皇帝。

这两拨人马一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边则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要说两方的人马其实力量差不多,两边的拥立官员都为了让自己拥立的人能坐上皇位而无所不用其极,因为都知道如果自己拥立失败,那么在对方继位后自己绝对没有好果子吃。两边的人马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剑拔弩张。一时之间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气氛紧张。这样的结果就是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为了让朝堂恢复正常,孝庄成了调节人,她对着双方说,既然你们谁也不肯让谁,但是天下又不能一日无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们继续争斗下去让别人知道了还不知道怎么埋汰咋们,与其这样不如扶持一个年纪比较小的人来当皇帝。大家一起辅佐他,这样大家都有拥立之功,而且我们都是一家人,何必这样自相残杀。

这番话一说出来双方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双方暂时停止下来,但是更大的问题还没解决,那就是选谁来当这个小皇帝呢?孝庄马上就像双方提议说:我的儿子他很小才5岁,做不了什么主,我一个妇道人家对你们也构不成威胁,朝廷有什么事还不是听你们的。你们都有辅佐君王的能力,可以摄政,等小皇帝长大以后再将权力交还给皇帝,双方听完这个可以说非常大胆的建议之后,经过反复思考推敲之后都觉得可以接受,于是孝庄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人之常情晓之于种族大义,把这群人给说服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而且两边的人还觉得她很不错,都愿意听她的帮助她。这就非常非常的厉害了。从这件事上充分的表露了她的情商与智商之聪慧可以说在整个清王朝皇家的女人当中,她是最聪明的一个。

并且为了让顺治能安稳的长大,再顺治没有将权力完全抓在手里之前不被人赶下皇位,她做了一定的牺牲,为了达到平衡并且更好的牵制豪格,她与实力雄厚的多尔衮达成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协议。由此而引发关于她与多尔衮的情事我就不展开讲到底有没有这件事,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说多尔衮保住了孝庄的荣华富贵,更保住了孝庄心心念念的顺治帝的安全成长与顺利登上了皇位,多尔衮最终忠心耿耿的守着孝庄直到他自己死去。

关于多尔衮这样对待孝庄母子你有什么话要说?凡精彩回答一律奖励微信红包25元人民币,希望大家看在打字不易的情况下关注转发点赞都可以,并且喜欢历史的朋友请随时互动,我每日都会上线回复问答与粉丝私信,所以有事直接私信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