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个错误,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者把人物的某些品质夸大了,就称之为吹的话,那么,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神话,还是《军师联盟》中对司马懿的神话,都不是无脑吹,而是有意吹。因为无论是罗贯中也好,《军师联盟》的创作者也好,他们其实是了解历史上两位人物的相关情况的。只所以要“吹”,一定是有意为之,有目的的。只有不了解历史,把小说看出正史的人,跟着人云亦云,才是无脑吹。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肯定把诸葛亮神话了。鲁迅先生有个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多智近妖说是吹,也算不得是诬蔑。但是,在许多读者的眼中,诸葛亮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样子。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亮的身上,体现了忠臣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简单的说,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或曰,士为知已者死。刘先主以国士待我,我也以国士报之,鞠躬尽萃,死而后已。诸葛亮六出歧山,北伐中原,其主要的对手就是司马懿,能与诸葛亮打成平手,自然也不应是泛泛之辈,当然是个厉害人物。况且,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实际开创者。他的孙子司马炎当了皇帝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可见,司马家的事业做的比诸葛亮要大一些。为什么到明代的时候,诸葛亮被抬高到“千古第一贤相”(金圣叹语)的地位,而司马懿却并不被推崇呢?原因很简单,宋明时期,随着理学的发展,君权神授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儒家士大夫上层精英阶层眼中,想要谋朝篡位的人,都是道德低下的。在人格上,是被人瞧不起的。
以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二人都是智力超群的英雄豪杰。在三国时期,二人分别是魏、蜀两国的权臣。二人的能力,都是高过皇家。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对东家忠心耿耿。而司马懿却通过阴谋诡计篡夺了东家的产业。这样看来,既便在能力上,司马懿可以与诸葛亮不相伯仲,而在道德上,诸葛亮高出司马懿不知多少。这是后世推崇诸葛亮的原因。在封建的皇权时代,维护皇权的长久巩固,成为最大的政治正确。所以,诸葛亮做为忠臣的榜样,必须得到表彰。这样,才能使得身为臣子者,有样学样。因此,《三国演义》的思想,代表着明代思想道德。所以,有明一代,虽然朱家内部起来争权的不少。但是,没有外姓起来争权,想当皇帝的。比如像王阳明,张居正等人,他们的水平比之明武宗、万历之类的皇帝要高明的多,但是,他们决不会想着要取皇帝而代之。这与诸葛亮成为千古忠臣楷模,而曹操和司马懿成了白脸的奸臣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导,是有关系的。
因此,诸葛亮的忠诚,是他胜过司马懿的地方,但后世把诸葛亮当成偶像之后。忠诚在明清之后就发展成为愚忠。愚忠导致的后果是,昏君在位也能稳坐天下。
《军事联盟》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愚忠思想的矫正。如果说对诸葛亮的神话是对忠诚的褒奖。那么,对现代人对司马懿的美化是能力的赞扬。这是它的合理性。现代的自由平等思想,是产生这种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对能力赞美的作品出现的社会基础。它本质上宣扬的是一种个人主义。
《军师联盟》我也看过一点,不想看下去的原因,是不愿意打破头脑中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司马懿固然厉害。但是,司马家的上位,给后代历史带来的不是正面的影响,而是负面的因素居多。历代王朝的腐败,一般都是几代之后才开始,而司马氏在第一代皇帝的身上,就开始了腐败的进程。司马炎死后,司马家族为了争权夺利,进行了长期的混战,给天下苍生带来无尽的苦难。因此,司马家的篡权,不是什么历史的功绩,恰恰是历史的劫难。这是从天下苍生的大角度来说的。
从个人利益的小角度来说。司马家夺了老主子的权这事,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不道德的。这就好比你跟着一个大哥创业,当功成名就的时候,你把大哥杀了,自己上位一样。道德上的缺失是永远洗不干净的。如果是自己创业,最后成功,那就没有这种道德上的尴尬了。这种情况,也是司马懿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司马阴谋夺权,上位后大肆屠杀曹氏宗族。司马家族统治期间政治混乱,大搞恐怖统治,西晋国祚不足50年,王朝覆灭导致五胡乱华,我华夏差点灭族。这种结果司马懿或多或少是需要承担一些责任。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司马懿怎么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一心为国,处理事情极为公正。司马懿善搞阴谋,处心积虑为自己培养势力,打击其他势力。从治国来看,诸葛亮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而司马家族靠阴谋治国,国家治理很差,导致五胡乱华的大混乱。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一个原本可以取代正主自立的人,却因为知遇之恩,那怕深知辅佐的后主难成大事,整个时代的地缘格局已定,终究已经无力回天,但即便如此,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形象,这样的人,不去吹捧,不去当做楷模来看齐,正常吗?
一个鹰视狼顾、前主不仅待其不薄,而且也是给予了知遇之恩,但他和他的家族却以权谋杀伐之策最终终结了前主的基业,这就是这个人的人生底色,是历史的定论;一个演义跑来给他洗白,讲述他的各种不容易;开玩笑,汪精卫也不容易,汪精卫也有苦衷,汪精卫也是被迫的,但因为有这些原因,就可以给汪精卫洗白吗?
中华几千年,能够传承和延续下来,靠的就是道义和最基础的是非观,哪怕是礼乐崩坏的时期,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义却是存在的。
吹捧诸葛亮,那不是无脑吹,吹捧司马懿的,本身就是无脑,还不能被批评了?
诸葛亮的高贵之处在于司马懿能做到的事,诸葛亮也能做到到,而且要比司马懿更容易做到,但人家没做。
且不说诸葛亮的其他品行操守,外交、内政、军事才能,就仅凭其是死在秉承先主遗愿,北伐途中这一点,诸葛亮就值得后辈之人千古赞歌,其本身就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连司马懿都知道诸葛亮是劳累而死的——司马懿问了蜀国来使诸葛亮的起居习惯和饮食情况,就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靠的是啥,靠的不是司马懿自身的聪明睿智,靠的是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每天在做什么事。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题主提问之时,已经预设立场,认为三国演义脱离史实、无脑吹捧诸葛亮,同时为剧作军师联盟鸣不平。
毫无疑问,题主就属于读书不用功、不走心的那类人,一经某些地摊杂谈、自媒体爽文的煽动,恨不得立即咬上伟光正一口,以此显示自身观点不同、标新立异的姿态。
这种人不是少数,诸葛亮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的道德楷模,自然在打倒之列,这点从当初易中天品三国走红就有端倪,互联网属于大众文化,急需推翻学术传统、权威的做派。不巧的是,易中天老师不是历史研究出身,一些观点称不上正确、严谨。
言归正传,三国演义是不是无脑吹诸葛亮?显然没有。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他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源自三国志、魏书、汉晋春秋等史学著作,以及各类民间传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深入人心。关于其唤东风、布奇阵、神机妙算,这只是小说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夸张手法不止于诸葛亮,例如关羽、张飞、太史慈、张辽等人,都有类似夸张手法,辕门射戟就不是吹?
通读三国演义这种巨作,如果还是把眼力放在主角个人呼风唤雨的技能点上,那说明你不配这本书,还不如去看地摊武侠爽文,各种神佛招式。三国演义,更多是在宏大历史背景中,展现大量人物的政治立场、人生抱负,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承上启下的核心。
那么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过分吹捧吗?并没有,如果说赤壁之战诸葛亮戏份过重算是一个槽点,倒还能说的过去。总体来讲,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基本尊重史书记载,比较完美的反映出诸葛亮的个人抱负、操行,历史自有公论。
而后来者大军师司马懿呢?是一部纯粹的司马懿个人传记作品,这部剧作有没有尊重史实呢?显然没有。为了突出主角,大军师一作避重就轻,将司马懿的个人野心淡化,为其叛乱找出各种借口、理由,不过最后仍难自圆其说。
因为历史上的司马懿,的的确确是一个野心家,于中华历史有极大罪过的人。曹操毕生心血志在结束战乱、统一中国,蜀汉亦是以天下为公,希望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他们的分歧在于是由曹魏主导还是蜀汉主导。
司马懿一家呢?在曹魏国力鼎盛、內治清平之时,为实现个人野心颠覆曹魏,更不惜以血腥手段屠杀曹魏皇室,当年号称屠夫的董卓、曹操也未如此对待汉室。同为托孤顾命大臣,诸葛亮如何对待刘备子嗣,司马懿又如何对待曹丕子嗣?
这样的司马懿,还能洗?人神共愤。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司马懿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三国是东汉王朝末期的事,即指公元220-280年之间六十年的历史。就按三国结束的公元280年算起,至今也有1740年了。就算大多数人不研究历史,不知道这段史实,但只要是个稍通点文墨的读书人,大概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凡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小说,起初是由短篇小说发展成长篇小说,这个过程,与说书有关。
说起说书,早在宋代,讲故事、说书已成为一种风行的职业。每个说书人,都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现代社会,用以抒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所谓“谈古论今”,就是这个意思。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面人物众多、鲜明,史料丰富,事件纷繁复杂,正是编撰故事、话本的绝佳素材。三国故事的某些片段,本来原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加上文化人的参与,说书人的反复加工,听书人的出谋划策,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生动有趣。这大概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的大致前提和早期准备。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在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之基础上写成的。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会和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历经1700多年的流传和沉淀,已经深入人心,被老百姓所广泛接受。作为《三国演义》里着墨最多、深受作者喜欢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神鬼莫测”这些优良品质和智慧,也早已深入人心,被老百姓信服。人民群众已经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化身。即使有人说《三国演义》三分真、七分假,也无济于事。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一切就是真的,宁愿相信诸葛亮这个人就是真的。
而小说《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处处对着干的司马懿,尽管也是一位智慧超人,然而,中国老百姓还是宁愿相信他和诸葛亮比起来差的很远。民间有一句话说得好:“诸葛亮一步三计,司马懿三步一计。”这就是民心所向。
另外,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非黑即白”,谁和大家认可的好人作对,他就一定是个坏人。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特有的爱憎分明品质。
三,忠君思想,同样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维。在《三国演义》里,魏国,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创立的。这在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里,在中国人心里,就是一种大逆不道。曹操在过去的戏剧里,就是“白脸奸臣”形象。你想啊,司马懿是为曹操服务的大将,曹操“不是东西”,那司马懿会是个好人吗?
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东汉末年,尽管天下已经分裂成三个利益集团,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但老百姓民心思定,不希望天下就这么乱糟糟的。怎么办呢?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无法重振东汉,这时候,出了一个刘备,“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汉献帝金口玉言称呼刘备为“皇叔”。作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这时候就不仅仅只是代表了东汉王朝的“正统政权”的延续了,更是老百姓“战乱中思统一”的希望所在了。也就是说,无论在当时老百姓心里,还是在后来《三国演义》的读者心里,作为刘备第一谋士的诸葛亮,与其说他代表了西蜀的利益,倒不如说他代表了一种正义和希望的力量。这从《三国演义》开篇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好相吻合。
在这种大环境下,靠着耍一点所谓的小聪明、脑洞偶尔开了一次,匆匆忙忙杜撰出来的电视剧《军师联盟》,想要和积淀上千年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对阵,那就是鸡蛋撞石头,自取灭亡。司马懿想要和诸葛亮对阵,意义同样如此。更何况司马懿这个人,本来就站错队了,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派人物,现在登堂入室成了主角,谁能接受?
当然,这个《军师联盟》的作者如果不相信止水如心的话,你还可以再写几部同类型作品,把秦桧、张邦昌、汪精卫、李士群、周佛海当成主角好好捧一下,看看老百姓是不是买账?
综上所述,《军师联盟》不受人欢迎和买账,也就变成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了。更何况,《军师联盟》的作者,纯属胡编、乱造,既没有一点历史事实依据作支撑,又没有任何文学性,仅仅凭着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罗列堆砌故事情节,这种做法本身就违反了历史小说、文学故事创作的规律。难怪有人说:《军师联盟》那样的东西,谁都能写出来;如果让我写《军师联盟》,或许比那个作者还好看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