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而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他的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
道光逝世后,奕詝即位,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是为咸丰帝。
而咸丰在位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言,只能算是守成之主,关键是他还守不住,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他便携皇室宗眷逃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
而他所宠幸的女子慈禧,更是成为了后来加速清朝灭亡的刽子手。
那么不禁有人在想,假如当初,道光没有传位于咸丰,而是传位于恭亲王,那么清朝的命运又将变得如何呢?
我想,如果当初道光真的把位置给了恭亲王,那么清朝的命运即使不是能起死回生,那也不至于会败亡得那么快吧。
恭亲王本名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咸丰的亲兄弟。是清末的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可以说他的能力比起咸丰,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于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携眷逃跑的做法,奕訢可是拿出了自己皇室宗亲的担当。
他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担任起议和大臣,分别和英国,法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列强与清廷的矛盾,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是!
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别忘了,当时连敢去签订条约的人都没有,咸丰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只有他挑起了这个担子。
另外,还记得那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吗?恭亲王就是支持洋务运动为数不多的当权派之一。
他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封建的王朝里搞近代化工业,兴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而中国的近代史也由此起步。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清朝这个行将朽木的老病人,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也就是“同治中兴”。
恭亲王当臣子,权利有限的情况下,凭借聪明才智尚且让清朝出现了短暂的回光,那么要是当年道光真的传位与他,那么清朝的命运无疑会有很大的改变。
再者,一旦当年真是恭亲王登基为帝,那么也就不会有慈禧什么事了。
毫不夸张的说,清朝之所以会败亡得那么快,其实慈禧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慈禧当上太后后便独揽大权,而清朝在她的顽固“统治”下,更是日益腐朽。
还记得那场百日维新吗?
光绪帝年轻,有志向,他深知中国非改革不可,于是满怀期待地同康有为等人讨论变法新政,可是终究不能为手握大权的慈禧所容,最后只能以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收场。所以百日维新是被慈禧扼杀在摇篮里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道光帝把皇位传给恭亲王,而不是咸丰。那么身为咸丰妃嫔,恭亲王嫂子的慈禧也就没有机会以太后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独揽大权了。
那她也就没有机会以她顽固的势力来阻止新政变法。
那么,可想而知,清朝的命运会有很大的改变,即使不能再现强大,也可以多存活几年。
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畅想而已!
他恭亲王在牛,也只是一个人,即使他能做“明治天皇”那样的人物,也没有倒幕派这样的势力区帮助其改造这个国家。
是没错,洋务派、维新派,这些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动摇不了满清贵族的地位。想要改造或者说拯救那个病入膏肓的中国,唯有破后而立!
恭亲王作为皇族,自然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论帝王心术,咸丰帝甩他六弟奕䜣八条街。
咸丰帝的政治手腕是被极大的低估了的,咸丰帝手腕可以和乾隆帝相比。
这也算是另一种层面上的物极必反,因为乾隆帝太厉害了,所以后面连续两个皇帝都很老实。
咸丰帝政治手腕的最巅峰表现当属“处死伯葰”这件事。
很多人不知道,咸丰帝为了整顿吏治,他居然以“受贿”名义杀了协办大学士,正一品的高官;这是清朝有史以来处死过品级最高的高官。
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明明是咸丰帝想拿伯葰“杀鸡儆猴”,但是他却很聪明的把肃顺顶在最前面,自己反而在群臣面前表演流泪,表示自己是被逼处死伯葰的。
结果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伯葰之死是肃顺公报私仇,而没有想到这是咸丰帝在借故整顿吏治。
咸丰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做决定,敢于拍板。
我说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眼看长江以南岌岌可危,绿营不堪战,咸丰帝立刻就同意启用各地回籍大臣大办团练,而且给的职务都不小气,比如江忠源明明只是一个举人,但是因为立功,咸丰帝立刻封赏他做巡抚。
反而奕䜣,曾国藩就评价过,说奕䜣虽然有才,但是没有担当;而且奕䜣比较骄纵,很不重视细节。
比如奕䜣在担任议政王后,有一次给小皇帝汇报工作汇报太久,口干舌燥,干脆直接端起皇帝桌上的茶水自己喝了起来。
慈禧和慈安都看傻了,觉得奕䜣太跋扈。
另外,奕䜣这个人承受能力太差,在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太后找借口把奕䜣赶出了军机处),当慈禧再度启用他后,他从之前的意气风发变成了遇事敷衍。
总而言之,奕䜣也许才能上比咸丰帝强,但是论精神属性,奕䜣真的不适合做皇帝。
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个人认为清朝可能会实现中兴,至少局势比慈禧太后执政强不少。
北京谈判时期的奕訢(1860年11月2日),菲利斯·比托摄 [24]
恭亲王与咸丰皇帝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年少无知时兄弟感情也都很好,直到出现了皇位的争夺。奕詝比较老实,诗文方面也比较好,但是奕欣可谓文武双全,机敏有智略更像是一个皇帝的人选。
道光皇帝左右为难,直到奕詝的谋臣为他出了一个主意。当时道光皇帝组织了秋围,也算是对两位皇子的一个考察,奕詝去打猎的时候却不愿意打,甚至空手而归。道光皇帝就问他原因,奕詝回答道:“阳春四月,万物生长,多少母鹿怀着幼子,不忍心杀害。”
道光皇帝听了大喜,认为奕詝很有仁者之心,于是决定将帝位传给他。
但道光皇帝自身就是一个小仁之君,饮食穿着都很节俭,甚至当时的朝臣都以打补丁为荣,但国家治理却一塌糊涂,风雨飘摇。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只有小仁的皇帝,而没有选择胸怀眼光都比较伟岸的奕欣。
假如道光将皇帝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可能会实现中兴,至少局面会比慈禧太后执政强不少。
1、从个人能力方面比较而言,恭亲王比咸丰帝的能力强多了。
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像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船,随时可能沉没。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极具魄力的当权者来进行大胆的改革。后面的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咸丰帝虽说是呕心沥血,用力改革,可还是没有挽回败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错误的抉择,所以清朝还是那样千疮百孔。他的变革没有取得太大的作用。政治腐败,国库空亏,民生凋敝,兵将腐朽一个也没解决。而恭亲王长期主持内政外交,时间长达30年之久。一方面提拔重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先后平息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平定了陕甘之乱,尤其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百万国土之役,可圈可点,创造了晚清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另一方面,牵头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推动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治中兴”的军功章里,有恭亲王的一小半呢。因此,恭亲王获得了“贤王”的美誉。假如道光皇帝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没准会实现中兴。
2、洋务运动会推进得更加彻底
大家知道恭亲王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假如道光皇帝将皇位传给恭亲王,以恭亲王的魄力,会加大对顽固派的压制,而不会出现后来顽固派拆台,使拌子的情况。洋务运动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3、不会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清朝的待机时间会更加长些
众所周知,近代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是慈禧太后执政时签订的。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最后大败亏输,签订了辛丑条约。假如道光皇帝将皇位传给恭亲王,就不会出现慈禧干政的局面。恭亲王人称鬼子六,与列强打交道比较多,也了解列强的心理,就不会作出愚蠢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决策,清朝待机的时间没准会更长。
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先说结果,传给谁都一样,制度上不改变,体制上不变革的话。谁当皇帝都避免不了满清王朝的衰败。满清的落后,首先是制度的落后,而非皇帝个人的英明和昏庸。一个良好的国家体制即便皇帝昏聩国家也不会如何落后。但你如果认为恭亲王会走向君主立宪,简直太可笑了,指望皇帝革自己命,无疑把恭亲王看的太高尚了。
套用一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逆之则亡。顺之则昌。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与引进欧美技术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合力而为,恭亲王的作用真的不大,那时候最高的权利在慈禧手里,如果恭亲王当家也未必高于慈禧吧。在辛酉政变的时候,他的权力是最高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成为第二个多尔滚,但他依旧败于慈禧之手 。可见在个人的能力上他显然不如慈禧,满清已经历经二百余年。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宗室之内数百年的养猪一样的圈养已经无法产生“雄主”了。这些是不会去学习,更不会去欧美国家去交流。偶尔出现一个出色的人物也仅仅对比那些宗室和八旗子弟好一些,难道恭亲王比李鸿章,袁世凯更好?显然不是。即便是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当家,也未必会让当时满清走向君主立宪,又何况恭亲王。
恭亲王的立场是永远永远站在满清皇室的利益上的,他不会革自己命。屁股决定脑袋。他的地位决定他的主张,他不可能放弃他的权力。满清的落后是封建制度的落后,而非个人的能力差异,当时即便是换做李世民,汉武帝也是一样。可以说,如果恭亲王开始实施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落下人头就是他自己,重新上台的皇帝也肯定不是他和他的后裔,这是政治法则。他既然抛弃他所在阶层,他所在阶层也必然抛弃他 也必将展开报复。而作为满清宗室和他所代表的阶层,他们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去维护国家的利益 。即便是亡国,只要自己的不受损失。那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价钱合适。制度的落后,换成谁都一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有人说,之所以大清会走向灭亡,是因为当时道光皇帝对于接班人错误的选择。其实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否定的,因为若是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观点出发,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是因为一点,或两点的原因,而是因为一系列的情况,一系列的联系。但值得确定的是,咸丰帝的登基,是后期满清皇廷开始走下坡路的导火索,毕竟咸丰皇帝的登基,造就了后期“后权”的膨胀,后权的膨胀也逐渐使得帝权和它相对立,相对立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不会更好且全心全力的发展。正是这样尴尬的局面,使得当时的满清皇廷一直停滞在历史的轨道上,即使当时的英法已经超出了很多,即使当时一直被我们看不起的日本已经快要和已经超过。
道光皇帝的选择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道光皇帝其实一直是犹豫的,一个是年龄和出生较长的四阿哥,一个是年龄和出生较次的六阿哥。就二人的年龄上来说,虽然四阿哥比六阿哥的年龄稍长了几岁,但是在能力和智勇,或是骑射、读书还是辩才上,是远远不及六阿哥的;据说在当时,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认为,六阿哥成为道光帝的继承人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在后来,道光帝却没有选择这个各方面都是佼佼者的六阿哥,而是选择了资质平庸的四阿哥。
四阿哥的上位,其实和老师的教诲有方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在揣摩圣意上,这位杜受田是一点都没有让四阿哥失望过。据说,让道光回心转意的有两个事件,一件是当时道光帝带着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春天的时候去打猎,因为四阿哥自小体弱多病,所以在打猎的本领上也远远不及六阿哥,但是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他的老师对四阿哥说:“去打猎时不要伤及一只动物。”
正是因为如此,在六阿哥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道光帝面前时,两手空空的四阿哥便和他有了鲜明的对比,当道光帝问他为什么一无所获的时候,这位四阿哥跪在草地上说:“春天已经来到,正是生机盎然彰显国力的时候,我不愿在此事上与诸位兄弟一分高下。”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得道光帝觉得这位皇子有帝王之风。
而第二件事,便是在道光帝快要驾崩的时候,当时四阿哥和六阿哥都在,去之前四阿哥的老师叮嘱他一定要大哭,所以那时的四阿哥一直在酝酿着自己的情绪,在看到哥哥泪如雨下,并且对着父皇声声低泣的时候,六阿哥显得自己很是手足无措,正是这样又让四阿哥得到了一分,被道光帝夸赞孝顺。
如果传位给六阿哥后期大清走向下坡路,看似“后权”和“帝权”的相对立,慈禧独揽大权各种“作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短命的咸丰帝造成的,如果咸丰帝不早逝,后党也不会崛起,也不会在后来一直影响和把持着清国的政权,搅得大清停滞不前。
看似如此,其实不然,要知道慈禧为何上位,为何爱新觉罗氏的天下会掌握在叶赫那拉氏的一位女子手中,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慈禧代表着整个满清贵族的利益,所以慈禧的种种举措也只能先维护满清贵族的利益下才能执行,否则的话他分分钟就会被抛弃,然后再去另立一个新的代言人。
倘若换了鬼子六,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满清晚期遭遇的是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澜的,倘若恭亲王有足够的铁血手腕手握实权铁血改革,那可能还会使得清朝统治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会走到末路,殊途同归。但是,在我看来鬼子六的政治天赋远不如慈禧,否则也不会在辛酉政变获得议政王的条件下,又被慈禧发动甲申易枢,逐出了权力中枢。
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恭亲王有三大特点,如果道光把皇位传给他,这三大特点会改变大清历史走向。
一是有眼光。恭亲王是大清朝睁眼看世界,而且把看世界的结果加一分析,运用到治国理政上的第一个王公贵族,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创始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国新式教育,中国新式外交。
二是有能力。恭亲王果敢灵活,和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了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的权利。他支持汉族大臣,出谋划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
三是有意志。恭亲王因为光芒盖过慈禧,受到慈禧打压,两次被一撸到底,虽然有过消极情绪,但都能挺过来。他活了66岁。
恭亲王能力强,意志坚定,会带来和咸丰不同的结果。他不会像咸丰皇帝那样轻易被打倒,破罐子破摔,自己找死。他会顶住压力,渡过内外交困的时期。道光驾崩时,恭亲王18岁,到66岁去世,可以在位48年。这48年中,会实现大清朝中兴,可以拉近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最大的好处是,恭亲王要是能当皇帝,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恭亲王奕忻时的大清朝,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大方向是没有错的。慈禧以个人利益为重,以家族利益为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她的存在只能阻止历史的进步。恭亲王的道德境界要比慈禧高很多。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之上,站在国家民众利益之上,恭亲王的存在要比慈禧的存在强很多。
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一定比现实历史强很多。但是,大清朝到了恭亲王时期,已经积重难返,王朝的覆灭将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恭亲王作用有限,恭亲王的儿子个个不争气,恭亲王的中兴,会很快被他的儿子败坏掉,大清朝是不会长久的。
如果恭亲王能实现君主立宪,王室还能存绪。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