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鬼方是商周时代的一方豪强!

《易经·既济》中记载,商朝高宗下令攻打鬼方,三年时间才攻克,高宗就是商朝的中兴皇帝武丁。

要知道商朝是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奴隶制王朝,战斗力不可谓不强。

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王朝攻打一个部落没能摧枯拉朽也就罢了,打鬼方却花费了三年时间,其实力可见一斑。

鬼方也被称为“鬼国”,应该是由其族现实生活中装束之一的面罩,和鬼方族系所崇拜的骸俄偶像所致。

前者因其形制别具,饰者容貌丑陋,后者崇拜对象独特,面目狰狞,形象凶恶。这一装束和宗教信仰,在华夏民族看来,是“非我族类”,非我华夏文明之邦,是野蛮落后的“鬼”、“夷”。

清末民初,王国维博采前人成果,广涉经史文物,加以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作《鬼方昆夷俨犹考》,认定殷代鬼方即后之昆夷、俨犹、戎、狄、匈奴,其分布在中国的西北以迄北方广大领域,。

到了近代,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更把鬼方的具体地域认定为“今陕北、内蒙及其以北的。并且这个结论基本符合实际,因而得到近代大多数学者的公认。

在历史上鬼方经常被认为是落后的游牧族群,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

鬼方部落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并不完全是游牧民族,且同中原各族发生联系,互通往来。

从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窥知一二,鬼方在今山西南部地区,并不适合游牧,而是比较宜于农耕和狩猎。山西南部虽则多山,可其间有汾水、沁水及其支流所冲刷成的河谷和大量的盆地,并覆以黄土层,肥沃易耕,也算是种田之佳地。

不仅如此,晋南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雨水按时充足而至,可以很好地润泽农作物。公元前 的气候环境和现代有很大差异,当时的山地,不像现在这么荒凉,而是森林茂密,生机盎然,各种动物窜于其间。

因此,鬼方是从事农业和狩猎业的民族,和商朝的生产方式高度相似,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鬼方其战斗力的来源。

商代的鬼方是周王朝中的媿姓诸族氏和隗姓赤狄的祖先。

在商朝末期,鬼方内部出现问题发生分裂,一部分族众投降了商王朝,并且积极向商朝靠拢,成为商王朝在今晋南的属族,并在文化上开始向商朝学习。

商灭周兴,这部分鬼方族人又臣属于周王朝,其中的“怀姓九宗”封授给了晋国,其余则被迁封到周王朝的其它地区,他们又开始了周化,鬼方于周朝初期即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臣服于中原王朝,并开始华夏化,另一部分则继续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后者应占鬼方人数中的大多数。

有史料证明,这部分鬼方迁到了今俄罗斯北部。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文献和金文记载的“鬼方”和殷商时期真实的“鬼方”,应该不是一回事;和武丁激战的并非真“鬼方”;这个“鬼方”的去处,商史研究者们有具体说法。

一,足可庆幸的是,19和20世纪相交之际,甲骨文被发现;而且,甲骨文的研究目前业已相对深入。这使现在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窥见3000年前殷商之朝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商代曾存在很多“方国”,“鬼方”是其中之一这件事。 二,“方国”,是清末大儒孙诒让1904年提出的概念。甲骨文中多有带“方”字的卜辞,有六种用法——纯粹指方向;地域之四方;天帝所辖四方;殷商“四土”之替代;城邑之名为方;方国之方。广义的“方国”,是泛指殷商时期所有与中原王国对称之国,大部分在甲骨卜辞带“方”字;小部分不称“方”,而称“王”、“侯”、“伯”、“子”。称“王”的方国,是地处边境四个异姓之国;“侯”、“伯”、“子”,是有封地的方国。“鬼方”属于前一种带“方”的方国。

三,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方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与商王朝的关系有三种——

第一,始终与商王朝为敌的。如巴方、马方、基方、土方等等,共26个,其中称方的16个。

第二,与商王朝时敌时友的。如沚方、羌方、北羌、召方等等,共51个,其中称方的26个。

第三,一直与商王朝为友的。如鬼方、井方、亚方、戈方等等,共64个,其中称方的11个,称侯伯子的45个,称王的3个。

商代史学者认为,商王朝与方国之间,是统属与被统属的上下级关系——方国必须为商王朝打仗、戍边、纳贡——包括祭祀所用牺牲和人牲;占卜所用龟甲和兽骨;礼仪所用石磬和铜戈;提供女子、贞人、巫人、刍奴、士兵等。商王朝则要保障方国不受侵略,还要派人帮助农耕等等。以上这些,甲骨卜辞都有记载。但是,这种统属和被统属的关系比较松散,因此有的方国不服商王朝统领,还有的经常反叛。 四,“鬼方”始终与商王朝为友,有甲骨卜辞为证。

第一,《合集》8591/1、8592/1等多篇卜辞,表示了商王对鬼方安危的关心。

第二,《合集》6474/1的卜辞,记载了商王带领鬼方征讨叛逆,祈求先王保佑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怀特》1650/4的卜辞,说商王命令鬼方到王都参加重要祭祀活动。

第四,《合集》203正/1卜辞,强调鬼方有为商王朝抓捕羌人的义务。

第五,《合集》5577/1卜辞,讲到了鬼方有人在商王廷“挂职”当“小臣”。

第六,《合集》1114/1卜辞,记载了商王手下为了祭祀,对鬼方进贡的“人牲”进行“割解”。

总之,商王朝与鬼方的密切程度非同寻常。(根据周人概念所画的鬼方位置图)

五,那么,《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是怎么回事呢?《诗经》、《竹书纪年》亦有记载。周康王小盂鼎铭文说,康王伐鬼方执酋三人、斩首四千八百多,还抓了一万三千八十一个俘虏。罗琨先生认为,文献、金文中的“鬼方”,与甲骨卜辞中的“鬼方”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是周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后者则是专名——此鬼方非彼鬼方,《易》和《诗》的记载,是周人的概念。张亚初先生更具体地说,商之“鬼方”,是对隗姓民族的专称。王国维很早就写了《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亦持鬼方是一个不同时代而有变化的概念的观点。 六,孙亚冰、林欢二位商史学者认为,卜辞中的鬼方,当为《史记.殷本纪》中“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的九侯——曾是商王朝的三公之一。这与卜辞中说到的鬼方有人在商王廷做官相吻合。《史记.集解》曰:九侯“一作鬼侯”。 根据《合集》203/1卜辞推测,武丁时期,鬼方应位于殷西地区,很可能就在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正义》引《括地志》说,“相州滏阳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相州滏阳,于现在河北磁县境内。有学者认为,鬼方可能在帝辛时期,内迁至今河北磁县一带,与商王都比邻。亦足见商王朝与鬼方的关系非同一般。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早在史前时期就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印欧族群,即是尧舜以前居于北野的山戎、猃狁和熏粥统一后之旧部。商、周时期,鬼方跟商、周两朝激战过,秦汉时期鬼方迁至匈奴北部,更名为丁零。21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方国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原王朝册封体系之外的小国家,羌方、鬼方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方国。有人认为鬼方是一支东进的雅利安人,他们入侵中国,遇到了商朝王后妇好,经过多次激战,鬼方败退。妇好墓中出土的殉葬遗骸显示,有白种人的遗骸,由此可知鬼方这支雅利安人被商朝打败了。妇好是商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曾一次率兵1.3万人远征羌方,战胜而归。

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鬼方放逐至泾、洛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来鬼方经常反叛周王室,威胁镐京的安全,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双方激战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汧陇和岐周以西。

春秋时,鬼方称作赤狄;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秦汉时期,丁零臣服于匈奴,后跟汉朝合作击溃了北匈奴。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现在俄罗斯境内的涅涅茨人就是北丁零的后裔。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鬼方”这个词,在甲骨文、钟鼎文、《易经》《诗经《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后来的研究者觉得对“鬼方”的描述还不够清楚,于是便产生了“鬼方北方说”和“鬼方南方说”。而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鬼方”为“方国”,是基于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而考量的,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孟方、羌方、周方等。

也有直接说鬼方就是西羌的,认为其活动范围大约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种说法即“鬼方北方说”,典型代表为扬雄、班固等。宋元以后,朱熹等人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的“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祀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这也就是“鬼方南方说”推定为荆楚西南一带,有人结合殷周地形图揣度其范围大约包括今湖南西北小部分、重庆东南部分、贵州大部和广西西北、云南东部部分地区,但是,“鬼方北方说”则认为“荆”指今陕西境内的荆山。

《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后人围绕这个“荆”究竟在什么地方争论不休。“鬼方北方说”派说“荆”指的是陕西境内的荆山,“鬼方南方说”指地是湖北境内的荆山,为此争论了几百年。

我国境内有五座荆山,但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南漳县的荆山。一般来说,没有特别说明,这里的荆山应当指最具代表性的湖北境内的荆山才对。

《山海经·山经·中山经》多次提及“荆山”。根据文意判断,书中的“荆山”应当是湖北荆山。古文中的地名单反输掉地名“荆”字,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荆楚”。荆州时大禹时九州之一,划分的时间已经非常遥远了。而“荆”,有时又称楚国,它是楚国的别称,也可以连称“荆楚”。

楚国建国于周成王时期,晚于商代武丁时期一百年。所以《诗经·商颂》说的“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是后代言前代的事情,那就是除了后阿里的“荆楚(楚国)”之地,还有“鬼方”,故“鬼方男方说”认为《易经》《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的武丁讨伐“鬼方”跟《诗经》记载武丁讨伐荆楚是同一件事情还是站得住脚的。

“鬼方北方说”认为甲骨卜辞载“鬼方易”是指“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的意思。不知道“鬼方易”出自哪一片甲骨,但是关于“易”字,根本就没有“逃走、迁走”的义项。

同时“鬼方北方说”派提及经考古发掘研究,已证明“鬼方”最后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可是考古发掘的道德是为数不多的青铜器和一些城墙,没有关键性的文字类文物出土,很难支撑起观点。

《史记·楚世家》中说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被楚国王族尊为始祖。《大戴记·帝纪》称:“陆终氏娶于鬼方氏”。远古时代,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不似后世交通渐趋发达,所以荆楚距“鬼方”不会太远,故“鬼方”在遥远的北方不大可能,在荆楚的西南面倒是可能。虽然这里面有神话传说,但是谁也不敢说中国古代的神话完全是神话。

同时《诗经·商颂》中高度称赞殷高宗武丁时大书特书 其功绩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 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而《易经》、《竹书纪年》、《史记》只记载了武丁讨伐“鬼方”且并无讨伐荆楚的记载。学者们据此认为史书记载的都应该是武丁开疆辟土中中厥功至伟的大事,所以它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诗经》所载武丁讨伐“荆楚”之事就是《易经·经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事。

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周易内传》中更是直接表示“楚人尚鬼,故曰鬼方。”并把屈原的《离骚·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这些宗教祭祀作为楚人好鬼的佐证。

似乎鬼方南方说更加科学一些,而鬼方的地位置趋近于楚,或者直接就是楚国,不过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关键性证据证明,以及鬼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部落),也毫无记载。

而1983年5月,考古学家确认李家崖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李家崖遗址在清涧县,处于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之后,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这么说来,那似乎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鬼方国,是先秦文献及卜辞、金文中记载的一个存在于殷商到西周时期的强大方国。这个族群是大夏和虞氏(吐火罗族)遗留下来的后裔,大夏是在五帝时期东迁而来,又在尧舜时期大部分西迁而去,遗留下来的后裔被称为鬼方国。

鬼方国处于殷商之西北方,活动的范围大概在陕西北部、陕西南部及河套一带,当时殷商有两个属国与鬼方及土方国相接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鬼方被改称为赤狄,继续在晋南一带活动,是当时的一股强大势力,后在西晋时期逐步融入华夏民族。

商王武丁激战鬼方

商朝征战鬼方算是商王朝征服周边方国中的一场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商高宗武丁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到前1266年期间。武丁时期的商朝,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盛时期,军事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随着商王朝的不断扩张,周边的狄、羌等国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势力也逐渐强大,屡屡侵扰商朝边境,这其中就有西北方的鬼方国。公元前1296年,商朝的方国下旨发生了叛乱,武丁派大将望乘前去征讨,鬼方与土方乘机侵扰商朝边境。

武丁采取先弱后期的战略,集中五千人的优势兵力,先征伐土方,战事在九个月内即告结束。武丁开始准备进攻鬼方,他先派蒙侯稳住渭河流域的周人及陇西的羌,然后进攻鬼方。鬼方与土方联合共同对抗商军,战事非常激烈。

武丁在两个月内曾七次增调援军,每次为三到五千人,总共征调了二万三千人。在商军凌厉攻势下,在公元前1293年鬼方终于溃败,商军胜利班师。战事共持续了三年,是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至此鬼方基本销声匿迹。

周王朝与鬼方的战争

据西周金文记载,西周对鬼方发动了数次战争,获得了大量的战俘、牛羊马匹和许多的车辆。从康王铜器上的铭文可知,西周征伐鬼方共获得过两次大捷,所获战利品中,俘虏过万,战车一百多辆,另有马、牛、羊等牲畜。

从记载的内容可知,鬼方国是一个畜牧或游牧的民族。此时记载的鬼方国的活动范围是在西周的西北方,陇山之西或更西是其占据的领地。而郭沫若则认为鬼方活动在陕西北部和内蒙以北的辽阔地区,还有部分人认为是在晋南之地。

有关鬼方国的考证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位于陕西清涧县李家崖村西。都城遗址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悬崖为屏障。遗址出土了大量商朝至汉代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青铜器。

经考古人员确认,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学界认为该文化是与商周之际活跃于北方的鬼方相关。也有些学者则认为将此遗址认定为鬼方国证据不足,他们认为鬼方国可能于五帝时期的吐火罗人有关。

吐火罗人,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大夏与虞氏人,他们从中、东欧迁徙到中、东亚,最远的一支到达中国的晋南,后在东部蒙古人种部落的挤压下,又逐渐西迁而去。但这些吐火罗人显然没有全部西迁,他们有部分融入了有陶氏尧部落,形成了陶唐氏,里面应该还包括有月氏人。这个群体便是商周时期被称作鬼方的族群。

鬼方在商周的打击之下,大部分西迁,遗留下来的少部分在春秋时期,演化成赤狄,之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到了汉朝,这些人南迁到蒙古高原,被称为狄历和铁勒。到西晋时,鬼方的后裔已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鬼方来历与结局的理论都只能算是假说。我比较赞同的是鬼方是印欧人第二次迁徙时期扩张到东亚大草原的西方游牧民族。

武丁的60多个媳妇与时代的灾难

武丁是个很有天才创造力的国王。武丁以前,商国持续内乱争权,帝国实力下降,周边国家虎视眈眈,想把商国吃掉。武丁以解梦的方式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启用一个修路的农民工做了‘相’,主持商国国务。第二步,大量娶媳妇,当然不是因为好色,是为了政治结盟。

诡异的是,其他人为啥要跟武丁掺和到一起?等武丁娶到10个媳妇的时候,为什么后面50个还想送女儿跟武丁结亲?

因为大家都面临一个大问题: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当时的游牧民族还属于原始的游牧民族,放牧、狩猎、抢劫一条龙的手艺。据历史考证,商中期整个东亚气候温润,地下水位上升,动植物资源丰富。这样的环境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文明的种族人口都会扩张。而这个时期内,商朝也奠定了青铜文明的强大基础。

悲剧的是武丁一上任,气候就开始变得干冷。有学者已经从植被分布、文化遗址水井深度、墓葬深度、甲骨文卜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不是我瞎诌的。

如此一来,在亚欧大草原上游荡的民族就瞅准了黄河流域的定居民族手里的食物。也就是说,大家都面临了生存难题---不但要应对强盗的打劫而且自己也要去做强盗。要不是这个需求,好不容易商国自己弱了,谁还想帮他起来继续欺负自己呢。

没有共赢的说法,一山只容一虎

商国的幸运在于两点: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强大的青铜技术相当于清朝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会做梦的武丁,善于娶媳妇,60多个媳妇里有一个牛逼闪闪----就是大名鼎鼎的妇好

其中,鬼方的威胁最先体现出来。鬼方就是来自北方的狼。鬼方的人是为了保命,商国联盟的人是为了保护财产。所以,历史记录鬼方难打,打了整整三年。鬼方的命运无外乎两种:少数人做了奴隶,大部分人在饥寒中逝去,毕竟当时物资储备太少,战败的冬天难捱;春暖花开的时候,跨过美丽的亚欧大草原,到另一边找找机会,去中亚、西亚、地中海好多选择的。

顺便说一句,几乎统一时期,中东、地中海的传统文明也受到相似的冲击。希腊的迈锡尼文明走向终结,进入所谓的黑暗时期。

而武丁,不但搞定了北方的威胁,感到环境危机的武丁四面出击,西面的姜方、东面的夷方、难免的虎方,都让武丁收拾一顿。

看见了吧,迈锡尼文明因为没有会做梦的武丁,陷入黑暗。商朝,因为有姐妹多的妇好,称霸中原--上帝所说的流蜜之地。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我是夜航船水手,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