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我生长在北京。在旗。是泡在京剧里长大的。西皮二黄印入心里。可我五十了。眼看着京剧慢慢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传承下,成了文物。成了国粹。成了保护对象。即使在北京,又有多少人喜欢京剧呢?就像北京又有多少老北京人一样。这个问题让人伤感。就我所知,全国很多地区都有京剧团。可除了京津地区,京剧的群众基础就没了。

见过豫剧在河南,一位大爷收音机里放一段,街上总有几个人摇头晃脑的跟唱。一唱三叹,曲音悠扬。就着宽宽的烩面,组成了河南人的精神记忆。

见过秦腔在宝鸡。戏台一搭,观众云集。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呼着,喧闹着,叫喊着。演员一亮相!鸦雀无声。一个高腔喷出,叫喊生雷动!响彻云霄……

京剧呢?国家大剧院。安检,落座。演员阵容强大,行套精美。不紧不慢的演出。听众们好像是组织来的。温文尔雅,正襟危坐。时不时的鼓鼓掌,点点头,完全不在点上。华美的西皮流水在内宾外宾耳里差不多,一个样。跟交响曲似的……说白了,听个热闹。

艺术来自民间。贩夫走卒,引浆卖菜之辈不喜欢,不哼唱,这艺术就从田野消失了……像比京剧还惨的昆曲一样,只属于文人骚客。只能当艺术活化石了。

老北京人带着他们的京剧,慢慢走向衰老。新北京人来自全国各地。这个移民城市里,有梦想有追求,就是没有闲情逸致静下心来,听听老祖宗的玩意。偏巧这是京剧的命门。缺少故事性,只有唱腔悠扬。说白了。老外理解,北京歌剧!

我喜欢梅派青衣的戏。生死恨。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

好像是京剧的挽歌。

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我说个实话,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京剧是国粹,只是那帮子久居北京的文人定的,并不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至少我从不认为京剧好听。它被定为国粹,纯粹占了地利之便。再说了,八个样板戏之前,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了解京剧?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听过京剧?只是八个样板戏在政治的需要下,全国人民才不得不听的,才得以了解京剧。在此之前,京剧只是局限于北京城,影响范围远远小于三个梆子戏(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这三个省的梆子戏属于同一剧种,唱腔大同小异。河南梆子后来改名为豫剧。喜欢听梆子戏的省份人民,基本上都喜欢豫剧,这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当然,河南电视台搞的那个梨园春,全国有名剧种都曾上台表演过,比如黄梅戏,越剧,秦腔,昆曲,评剧,四平调,道情,越调,曲剧,听起来都非常悦耳动听。相比之下,京剧的受欢迎度确实比不了地方剧种。

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京剧成为国粹,明眼人都知道是照顾性的,如果北京不是首都,京剧还能是国粹。

不过以前还是现代,豫剧远比京剧受欢迎的多,豫剧的听众比京剧听众多百分之30,这是有根据的,有人专门调查,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台湾,豫剧也是第一剧种,还有豫剧登上过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每年在全世界巡演,西方人称豫剧为“东方咏叹调”。

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时候,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无处万人空巷,所以说豫剧不只局限于河南及周边地区,最后常香玉大师为新中国捐献了一架米格战机,这些成就,只有豫剧做到过,解放前或更久的那个时候,请问京剧在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地区剧种,而但当时豫剧的地位也远比现在的京剧高的多,只不过建国后京剧依托首都的优势,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因为国家发展戏剧的大局上,最后把位在首都的京剧定义为国粹,申请京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京剧开始名声大噪,但这也是仅仅名声对豫剧上的优势,其他方面比如规模,听众,豫剧都是无可撼动的存在,尤其是收入方面,几乎每个京剧社团,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靠国家补助才能继续表演下去,而反观豫剧呢,光从业人员就十来万人,却很少出现像京剧这种情况,所以说全国范围来说人们对其他剧包括京剧根本没有如此大的热情。

言归正传,京剧就像是富人所认为的艺术,真正大规模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只有豫剧,没有多少普通老百姓愿意花钱去戏院里看京剧。试问有多少京剧社团愿意在农村露天搭台表演,没有多少,而豫剧呢,几乎所有民间豫剧团都经历过下乡露天演出,这就是两个剧种的不同之处。

总之,在名气上,京剧当之无愧第一,而在群众基础程度,豫剧远高大于京剧,这是事实,而持:“京剧因为是国粹,所以当然比一个地方剧种厉害”这种说法的人,肯定两个剧种都不了解,也从来没有研究过两个剧种。

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这还用说?自然是豫剧比京剧火。

原因非常简单:说一千道一万,戏曲的基本功能是让人民来欣赏的。哪个剧种的观众人数多,哪个剧种就火。从目前来看,豫剧的观众明显比京剧多。原因非常简单,京剧都是在剧院里演出,听的人有多少是非常容易统计出来的。京剧剧团都是依靠国家财政生存的现状,通过郭德纲之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而豫剧,则像野蛮生长的野草,稍微给点风给点雨就能生存成长。从《梨园春》和很多戏曲节目看,上台唱豫剧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小孩子,唱得都有模有样。在一些家庭里,往往是一个人喜欢唱豫剧,就会吸引全家人都能哼上几句,甚至影响到小孩子也跟着会唱了豫剧。这样的群众基础,是京剧无法比拟的。在剧情上,豫剧的剧情贴近百姓生活,对于小孩子和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把握。唱豫剧就像平时说话,也不用学什么湖广音、中州韵,因此就很容易上手,再加上一些天分,很快就可以有模有样,这是容易带给人成功感的。

看看文化部的数据,除河南省外,全国(省级一、二、三团,市级一、二、三团,县级一、二、三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从地域来看中部地区,豫,皖,冀,晋,陕,鲁,还有苏,鄂的一部分,西北地区甘,宁,新疆这些地方都是豫剧的覆盖范围,可以说豫剧这个剧种的观演群体是国内最多的。京剧剧团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外地的就非常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名声,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只能在剧院里边演出,到了基层几乎没有观众,这种情况你说他火,能火到哪里?

当然京剧也有优势。在艺术研究方面,京剧有非常多、非常高的成就,毕竟前有清政府贵族的钟爱,后有首都的加持,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文人墨客附庸追捧和研究取得成就也是自然的。京剧的地位很高,历史上出过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艺术大师,还出现过《四郎探母》、《霸王别姬》、《锁麟囊》这样的经典作品,因此被尊为国剧,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具有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有影响力不代表就比豫剧火,只能说明京剧在祖上曾经“阔”过。

我说得对不对?喜欢留言评论

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我记得有一年央视和河南卫视举办了一次戏曲联谊会,河南卫视的几个曲剧青年演员唱了《贵妃醉酒》大大惊艳到了京剧演员和央视职员,让他们如痴如醉。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在唱腔上下功夫,改变一下原来故有生硬的唱法。那几个曲剧青年演员唱得非常细腻富有甘甜的韵味嗓音纯正,这也跟他们的唱功分不开的。那次联谊会已经过去十年左右了。

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京剧是清末民初时的流行剧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小民都非常喜爱。但其相比豫剧依然是官宦之人偏爱。而且其剧目更多来源于上层人士的喜好。

不过,如今对京剧死忠的粉丝们,相比较以往,不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大大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剧目的改进、创新,更是青黄不接,近一阶段完全没有新的好的剧目的出现。

而豫剧根植于普罗大众,从一开始就没有脱离过其粉丝,无论是剧目还是形式,都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得老百姓的喜欢。而且无论红白喜事,广大农村还有唱大戏的传统,这就是生命力。

这一点来看,京剧完全脱离了其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个小众之爱好,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是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只靠国家补助是无法生存的。

当然,京剧不会消亡,只会小众化,当又一批“文化精英”为京剧撰写剧本时,举办堂会时,其才有了延续的价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