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哪怕是朱标死了,那这个皇位也得是朱标的儿子来继承!
这就是爸爸对长子的爱!
至于朱棣,她压根儿就没考虑过!
为什么?
第一点原因,朱元璋爱朱标爱的深沉。虽然说每个孩子都是太祖的亲儿子,但是总有某个儿子是父亲特别垂爱的,朱元璋虽然是开国之君,但是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面对自己的众多儿子,他也有比较偏爱的一个。
根据相关记载,朱元璋当年最喜欢的是大儿子朱标,这位孩子在降生之时明朝还没有诞生,出外作战的太祖猛然听闻手下来报,骑在战马上的太祖顿时非常欢喜。
由于这对父子在刚刚见面之时就非常“对脾气”,所以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他的身上,虽然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性格过于宽厚(老好人),但是朱元璋还是把太子之位留给了他。
可不幸的是这位太子还没坐上皇位就去世了,悲痛的朱元璋只好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孙子身上(后来的朱允炆),对自己四子还是原来那样不温不火的态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爱”大部分都被朱标以及其长子占据着,其他皇子自然没有机会成为储君。
第二点原因,嫡长观念的影响。从周朝以后,我们国家的政权传递就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标准,这种制度虽然会埋没一些真正有才的君主,但是却能在根本上维护国家的稳定。
古代的制度将大部分权利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坐上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拥有了世间的一切,在如此大的诱惑之下,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继承标准,那么势必会发生众多的“流血”事件。
所以每个朝代的“清明”君王都明白这个道理,只要长子不是个“智障”(有时就算是智障也会给他君位),储君的位置就不会动摇。
在朱标死了以后,按照继承规则理应由其长子接任储君之位,朱标的兄弟们已经成为了“局外人”,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是合乎道理的。
第三点原因,朱允炆得大臣之心。从地理条件来分析,朱棣虽然是一个有能力的成年皇子,但是他常年驻守在自己的封地之内,跟京城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
而朱允炆自从出生以后就没有离开过皇宫,再加上这个孩子自幼聪慧好学,对儒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当时朝堂中的大臣基本都是儒家学子,面对着这样一个“知音君主”,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为这位儒君效忠。
无论是二人谁做皇帝,他们都必须来到京城行驶权利,而手下大臣能否尽心尽力的辅佐“新人”,则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稳定程度,所以找一个得“臣心”的储君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方面来看,朱棣无论如何是比不过自己侄儿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朱棣都没有成为储君的资格,虽然他本人在兄弟之间能力出众,但他的父亲仍然不会打破规定让他成为储君,而“火爆”的朱棣只好在父亲死后开始了夺位之路。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之后 ,明太祖朱元璋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皇帝位。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在其余皇子中选择太子,而选择皇孙朱允炆,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嫡长子继承制,事关王朝后世继承机制。在封建社会为了实现皇位顺利过渡,原则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继承方式符合朝廷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并且可以为后世皇权顺利过渡树立典型。朱标为朱元璋嫡长子,朱允炆为朱标嫡长子,按照此制度,继承皇位也理所应当。
(朱标像)
2、当时朱元璋的诸皇子大都分封在外,是一方诸侯,从其中选任一位皇子,都容易为诸子夺嫡,争夺皇位埋下隐患。到时候各臣子选边站,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易造成天下大乱,王朝秩序的崩溃。这时册立朱允炆应该是最合理的选择。
(朱允炆像)
3、朱元璋相信诸王对朝廷的忠诚,也相信 能把朱允炆培养好。朱元璋几乎将自己的皇子全分封为诸侯王,因为比其异姓功臣战将的忠诚,他更相信血缘之亲。目的在于使这些同姓诸侯屏卫中央。同时,自己之前不就培养过出色的太子朱标吗,现在尽力再培养一个继承人也是未尝不可。况且自己也有能力让阻碍皇太孙继位的人一一剪除。因此传位给朱允炆也可以放心。
(朱棣起兵剧照)
4、最后:可能朱元璋也没有料的,自己去世后,曾经应该屏卫中央的藩王再也按耐不住了,曾经寄大期望的皇太孙的执政才能如此有限。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朱元璋选择谁做继承人,遵循的是法统和自己制定的祖制,而且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没有考虑过让其他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只能是朱标一支来继承。
如果单纯论能力,朱棣远远强于朱允炆,而且朱元璋的其他的几个藩王儿子都比朱允炆强,如宁王主权,他甚至比朱棣更适合做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呢,而是传位给了朱允炆呢?
制度,而且是开国制度,这对大明王朝的延续非常重要,朱元璋在朱标没有死的时候就制定了《皇明祖训》来确定了皇室传承以及子孙待遇等等。
太子朱标一死,按照以往朝代的大部分做法,肯定是传位给其他的儿子来继太子位,可是朱元璋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能力的儿子都就藩戎边,身边的儿子又都是些窝囊废。
朱元璋无论传位给谁,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肯定会动摇国本,如果传位实力藩王,必定会引起其他实力藩王的不满,这对新立之君带来非常大的反叛隐患;如果传位给朝中平庸皇子,那就更不得了,此皇子不但要稳定朝中大局,还要应对就藩戎边的兄弟藩王的觊觎。
朱标在死期间,朱元璋非常的明确的确定了朱标的太子地位,而且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朱标继承大位的地位,朱标既是长子,更是朱元璋在朝中重要的助手,他的威望和地位不是其他皇子可以比拟的。
朱标先于朱元璋死了,太子之位的空缺其实并没有让朱元璋有更多的困惑,朱元璋从原来的皇位传承的制度来看,就是让朱标一系来传承,老子死了,还有儿子,而且朱标还不止一个儿子。
朱元璋让朱允炆来继承皇位,既可以让外地藩王彻底死心,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强藩护国,中央集权的国策,又可以让朱允炆继承太子朱标的身前声望与政治遗产,巩固地位,顺利继位。
另外,朱元璋不会选择朱棣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大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大明朝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时期,虽然建朝开国,但是政权并不稳定,北有残元势力一直在抵抗,南有广西、云南等地没有平定,西北地区有少数民族伺机而动,东南地区甚至已经有倭寇在骚扰。
这样的局势对朱元璋来说,需要强权和铁血手腕进行镇压和平叛,到了洪武后期,明朝的统治基本上是稳定了,继承之君不需要像朱元璋这样的果敢,铁血的皇帝,再者边境有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把守,朝中皇帝只要安心治理,休养生息即可。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既是制度的需要,更是当时明朝局势发展的必然,只是朱元璋没有意料到朱允炆登基后,没有理会朱元璋的治国精神,一门心思想要学汉景帝削藩,导致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篡位成功。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提起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历史功劳我们不用多说,用再多惊叹的词汇也不足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奇人的赞美。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帝王,在人生晚年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人觉得这是他最大的失误。那就是跨过自己的众多儿子,直接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为自己的接班人,让众多儿子们纷纷吃了瓜落。
在外人看来,四皇子朱棣打仗勇猛无比,无论是做事的能力,还是性格方面,和老爹朱元璋相比都是最为贴切的。后来的历史也表明,朱棣确实是个文治武功都很强的好皇帝。可以怎么说,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表现有多好,就代表着朱元璋当初选择朱允炆做皇帝就有多失败。△明成祖朱棣
但话又说回来了,朱元璋当年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跨过自己众多的儿子,直接立了个性格不温不热的朱允炆做了接班人的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亲手培养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朱标突然去世,这对人生已经进入暮年的朱元璋是绝对大的打击。在经过一番歇斯底里的哀痛以后,朱元璋明白自己必须从悲痛中醒过来。因为他知道老天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的未来安危,他必须需要重新快速培养一个新的接班人。△朱标
那这个接班人到底选谁呢?我认为从当时的朝局来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是对的。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建国以后,因为多疑的性格,斩杀了很多开国功勋,尤其是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明初的时候给国家形成了严峻的恐怖政治氛围。可以怎么说,在洪武朝当官,说不定哪天就脑袋搬家了。能活到退休,简直是万幸。
朱元璋自己又何尝不知呢,他知道国家不能一直生活在这种严苛的政治氛围内,所以他很欣赏太子朱标的贤明。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先把国家的尖刺给拔光了,那样自己的儿孙后代就可以很好的执政了。他是怎么想的,也是怎么做的。△朱允炆剧照
但是他的完美远景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而泡汤,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严格意义上来说,朱允炆并不是朱元璋含金量最高的嫡长孙,因为的他的生母吕氏是在朱标的嫡妻常氏死后才被扶正的。所以他的弟弟在嫡长子身份上要比他高。朱元璋选他做朱标的继承人,是因为他有一点像他的父亲,那就是贤明。
历史上的朱允炆虽然性格不温不热,但是待人温和,有孝心。在自己父亲朱标生病中间,总能细心照料。并且在父亲朱标去世以后,他能主动的把两个弟弟接到自己身边,去照顾他们。这些在朱元璋看来是相当的感动。因为他知道,在他朱元璋之后,国家需要这样贤明的君主。△太祖皇帝朱元璋
对于四儿子朱棣,十七皇子朱权等人,虽然有勇有谋,但是戾气太重,和自己太像了。治理国家永远施以苛政是不行的。对于这样勇猛的儿子,他自有安排,那就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大明守卫边疆去。我们知道当年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重启了分封藩王制度。朱元璋虽然不相信其他武将,但对于朱家的后世子孙,他还是相当自信的,他相信他们会好好保卫好大明江山的安危的。
后来,我们也知道,朱元璋过于高估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本事了。在他死后没多久,随着靖难的发生,当初他一手规划好的政治蓝图就这样被打破。但无论无何,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择各方面能力过强的朱棣当接班人,是因为国家的政治需要,还有国防的安危。
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朱棣哪方面的能力表现出比朱允文强?
在朱元璋生前,朱棣跟蒙古人打得几场仗要么是跟在傅友德身边捞资历少爷兵,要么是顺风捡漏的假招子。朱棣作为燕王镇守北平时,蒙古人已经没有犯边的能力了。
至于政治眼光,用“郑和下西洋”的行动派兵铲除华人在南洋的根基,杜绝了华人在海外建立中华道统的可能性。确保了朱家政权在中华根基上的唯一性,其政治谋算得确深远歹毒。不过核算收支,朱棣这次是用了极大的成本为自家铲除了一个虚无漂渺的威胁。
不过明朝在政府经营上赔本赚吆喝的事朱棣干得最多,如明朝特色的朝贡、明朝特色的卫所、
历史上,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人?
大家好,我是灯下萤火,灯下萤火学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朱元璋为何不选各方面比朱允炆都强的朱棣做皇帝?
燕王朱棣不论是威望和能力都比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强的多,后人对朱棣的评价都很高。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创造了明初盛世,使明朝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响力达到最高峰!
那么如此能力之强的人而且潜力十足的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决定让朱允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这要从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说起。马皇后当初不嫌弃朱元璋卑微的身份,毅然嫁给了朱元璋,并多次救朱元璋于水火之中,“怀饼救夫”的故事说的就是马皇后。马皇后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朱元璋,而且在事业上也是倾其所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十分的疼爱和尊敬,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朱元璋一生杀伐果断,疑心很重,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但唯独对马皇后十分的信任,所谓爱屋及乌,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更合适不过。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其母亲就是马皇后,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的爱护,对其抱有很大希望,朱标性格温和,但缺乏神勇,虽然当时朱棣的军事才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为了建立皇位继承的制度,就册封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很早就开始跟着朱元璋一起参与朝政。但天不遂人愿,后来朱标因为一场大病死了,朱元璋悲痛不已。
按理说太子去世了,应该从其余儿子们当中选一个太子,而且众多儿子当中棣是最有威望的一个,也是和朱元璋性格最像的一个。可朱元璋偏偏不这样,带着对马皇后喜爱和朱标的思念,直接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自己的大统,而且朱允炆十分的孝顺,朱元璋对他甚是喜欢。当看到朱允炆年轻没有威望,怕他以后镇不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后期就陆续铲除了这些功臣。而且甚至怀疑朱棣要造反,朱棣装疯才躲过一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的出身。虽然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但是朱棣母亲的身份,历史上众多纷纭,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他的亲生母亲绝非马皇后,虽然朱棣上位后,声明自己亲娘是马皇后,但其亲生母亲后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一位高丽人,地位比较低,至少相对马皇后而言。朱元璋很可能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我是灯下萤火,喜欢就点个赞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