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打曾头市,马只是借口!堂堂晁天王,岂会为小财而如此大动干戈?
晁宋矛盾
宋江落草后,原本已晁盖为核心的水泊梁山,瞬间变成了宋江拉拢人心、施展手腕的平台,三打祝家庄的胜利,更是显示了宋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虽然宋江不是梁山之主,但宋江的威望显然已经达到了比肩晁盖的地步,大有功高震主之势。
渐渐的,宋江的手越伸越长,屡次以“哥哥是一寨之主,岂可轻动”为理由,阻止晁盖下山征讨,看似是为了晁盖着想,实则是在阻止晁盖立威,晁宋二人貌合神离。
不臣之心
梁山泊的势力分布并不均匀,死心塌地追随晁盖的英雄,只有曾经和晁盖一同“智取生辰纲”的刘唐等人,另外以林冲为首的梁山元老们也可以算在晁盖的势力范围内,但加起来一共才10人。
而宋江上山之后,竟然有27位慕名而来的英雄加入梁山,心甘情愿的成为宋江的势力。
晁盖嘴上不说,但心里却不是滋味。
宋江拿下祝家庄后,又收了孙立、李应、扈三娘、王英、四位英雄和十二位步兵头领,宋江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晁盖如坐针毡。
宋江在梁山站稳脚跟后,大力推行“诏安政策”,这与晁盖“反抗朝廷”的思想背道而驰,而梁山的大部分兄弟们都表示支持宋江,晁盖对此一筹莫展。
最令晁盖气氛的是,打败祝家庄之后,宋江和吴用竟然私自决定梁山好汉们的封赏问题,晁盖的权力彻底被架空,此时的晁盖急需要打一场足以立威的战争,来找回自己失去的威信。
杀人立威
不知天高地厚的曾头市兵马教头史文恭,出手打伤了水泊梁山的元老级人物赤发鬼刘唐,还劫走了“夜照玉狮子马”史文恭的行为使晁盖颜面扫地。
刘唐是晁盖的拜把子兄弟,这打狗还要看主人,史文恭明显不把晁盖放在眼里,如果晁盖坐视不理,岂不是受天下英雄耻笑?岂不是让水泊梁山的招牌蒙羞?岂不是显示了自己的无能?
因此,曾头市必须要打,而且不能“小打小闹”,打就打个“惊天动地”,打出“梁山老大”的威风,让梁山上的好汉们看一看,谁才是真正的梁山boss。
激怒朝廷
曾头市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城镇,掌管着曾头市的“黑社会老大”曾弄是个金国人,曾弄手握雄兵,家资千万,在宋朝官场上颇有人脉,是个手眼通天之人,因此,梁山攻打曾头市就等于公开和朝廷叫板。
“你宋黑子不是想舔朝廷的脚丫子吗?我晁盖偏不让你如愿!诏安?想都别想!”
“死”有蹊跷(猜想)
众所周知,晁盖是中毒箭而死的,毒箭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但奇怪的是《水浒传》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能够说明这支箭是史文恭射的证据。
那么问题来了,箭是谁射的呢 为什么不偏不倚射在了晁盖的身上?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中箭? 为什么箭上有毒? 为什么只有这支箭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 会不会是栽赃嫁祸? 我认为,这只箭是专门针对晁盖而射的。
试想一下,晁盖死后谁获利最大,宋江!
既然是猜想,我们不妨猜的再深一点。 曾头市和梁山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要非要和梁山作对?
为什么曾家五虎无缘无故的说出“捉晁盖,杀宋江”这句话?
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宋江和吴用这对基友事先安排好的阴谋,宋江引诱晁盖一步一步的走入圈套,等晁盖一死,他就能左右梁山,成为第一把交椅。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晁盖攻打曾头市,其实是他与宋江权力博弈的结果,那匹马只是一个导火索。
金毛犬段景柱盗得一匹好马,作为见面礼来投奔梁山,却被曾家五虎偷去。
看他如何说的,
“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无路可见,欲将此马权来进献于头领,权表我进身之意。”他明确指出,要献马的人是宋江,而不是晁盖。晁盖是第一首领,江湖上却只闻宋江大名,这对晁盖怎能不有所触动,自己作为梁山首领,名望远远不及宋江。
宋江早已把自己的权力架空,自己在梁山只是个摆设,花瓶。因此,打曾头市时,晁盖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带人去。
那宋江是如何架空晁盖的?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参股---宋江势力渗透术。
攻打清风寨后,宋江带领花荣,秦明,黄信,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等人准备上梁山,半路上碰到石勇,吕方,郭胜等人。
石勇的一封家书,让宋江超脱于世外,成为梁山的幕后股东,脱离队伍而去。
临走时,他给晁盖写了一封推荐信,这封信意义重大,一方面,把这九个弟兄弄上梁山,实现了对梁山的人脉控制。另一方面,以9:12的实力,重塑了梁山的权力格局和力量态势。
第二步:控股---和平夺权术。
江州劫法场后,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宋江,惊魂未定,放出夺权的实验气球,直指梁山军事指挥权。
他提出攻打无为军,表面是报仇,获取梁山指挥权才是真实意图。
晁盖隐约感觉到了他的用心,表示反对,理由很充分。
“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的?似此奸贼已有了提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齐大队人马……”然没有人附和晁盖,有的是花荣,薛永对宋江的支持。晁盖此时已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完全是宋江一人在唱独角戏。
回梁山的路上,宋江骑在马上,左边是花荣,右边是李逵,面带得意之色,侃侃而谈。
此时此刻的晁盖,已经如同吹着西风,骑着瘦马的天涯沦落人,夹杂在大队人马里默默前行。
到了梁山后,且看宋江对众人的安排:
“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左边是林冲,刘唐,三阮,杜迁,宋万,朱贵,白胜九人。
右边是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等27人。
连金圣叹都看不下去,在此直批:欲夸其多也,贼!贼!
宋江这样做的奥妙在于,
1.把先期上山的花荣等,已和晁盖融为一体的众人,重新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2.直接把梁山的新班底和旧班底对立起来,对晁盖的嫡系造成瓦解性压力,吴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3.显示了宋江掌握着梁山的人事安排权,他才是一寨之主。
宋江的政治智慧,岂是耍枪弄棒的晁盖所能比的?至此,他已牢牢的把梁山的人事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步:抢功---彻底架空晁盖
攻打祝家庄,宋江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攻打高唐州,宋江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攻打青州,宋江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攻打华州,攻打曾头市,宋江还这样劝!
只要有立功的机会,总是宋江带着他的弟兄们,并且收编了许多新的弟兄。
一次次的军事行动,培养起宋江的威望。
如此一来,晁盖和他的弟兄们永远没有了立功的机会,那“待日后出力多寡,另行定夺”时,自己哪还有一席之地?
晁盖受够了,他不甘心自己被架空权力,当做花瓶,摆设。他不能坐以待毙,他要反击。
于是攻打曾头市,当宋江再一次说,“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时,他怎么也不听,“你且休阻我,遮莫怎的要去走一遭!”
一下山就把命丢了,你说巧不巧?这究竟是个意外呢,还是个必然呢?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晁盖怒打曾头市,而且在这场地方黑帮之间的战斗中,梁山的大boss晁盖却离奇命丧曾头市,这段故事情节堪称全书疑点最多的几个故事情节之一。
晁盖主动提出攻打曾头市,难道真的只事因为曾头市抢了段景住送给宋江的照夜玉狮子马吗?
首先,笔者在读这段原著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的疑点:
第一,段景住想入伙梁山,按理来说,他的拜山之礼本应献给一把手晁盖,但他却点名道姓是献给二把手宋江的。
第二,段景住初见宋江时,已经说了一遍这匹马本来就是献给宋江的马,这时候晁盖是并不在宋江身边的,因为晁盖并没有参与收复芒砀山,但蹊跷就在段景住上了山之后,又开始说“这匹马是送给宋江的献礼”。这段逻辑真的非常蹊跷。
第三,打探情报本身应该让机警、八面玲珑之人去,时迁、白胜,哪怕石秀都可以,但偏偏是宋江派戴宗去的。如果是因为戴宗脚力快,而选派他去刺探军情倒也说得过去,但问题就出在当时的梁山和曾头市并未撕破脸皮,也就是说双方都不急于开战,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派更加适合刺探军情的时迁和白胜不是更加适合么?而且戴宗本身就与宋江交情匪浅,所以他回来对晁盖以及众头领是这么说的:“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而且从后来曾头市的一系列言行来看,似乎他们也不知道领兵前来对战的是晁盖,无论是曾家兄弟还是史文恭、苏定、还是哪两个假僧人,从头到尾都没提过晁盖、宋江、吴用三个人的人名。只是说“反国草贼,解上东京”。
第四,戴宗说完这些话,宋江和吴用、以及众头领都没说话,晁盖却第一个被激怒,他点兵就要去打曾头市。
第五。一直以晁盖智囊身份陪伴左右的吴用却一言不发,甚至在晁盖出征这个节骨眼,他居然没有随军前行,一直到晁盖都点完兵出征了,吴用才说军旗腰折是不祥。
从头至尾仿佛都有一种无形力量去促使晁盖去打曾头市,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晁盖此去,绝对凶多吉少。
第六,曾头市兵马五七千,更兼史文恭、苏定这般英勇,难道不应该经过周密的筹划再采取军事行动么?事实证明晁盖攻打曾头市时,不光吴用没有随军参谋,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战略部署都没有,这很不符合吴用的风格,而且和很不符合逻辑。对比后来宋江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吴用的战略部署,简直是天上地下。
第七,以史文恭的能力无论如何都犯不着放冷箭,甚至是毒箭去杀晁盖。他更犯不着在毒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事情。而且从原著描写来看,只字未提史文恭,所以说晁盖中箭的现场,史文恭在不在都不一定。晁盖一直到临死,史文恭都没说是自己杀的晁盖,晁盖从头到尾也没有一口咬定就是史文恭杀的自己,只是说“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显然晁盖对于是谁杀的自己是持非常谨慎态度的。
那么晁盖的这句遗言到了宋江嘴里,就完全给史文恭定了罪,他转个身对众头领是这么说的:宋江道:“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誓箭在彼,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雠,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其次,晁盖和宋江本身就貌合神离、摩擦不断。
比如晁盖为了答谢宋江,居然派刘唐去送钱财答谢,口说无凭,甚至还写信。
后面发生的事也确实让宋江成功下水。
刘唐本身面部特征非常明显,赤发鬼,做事也很莽撞,自己本来就跟郓城县的步兵都头雷横交过手,这样的一个人在郓城县的军警系统绝对是头号通缉犯,而且这样的人居然在郓城县县衙对面的茶馆等宋江,也就是说他在朱仝、雷横两个都头眼皮子底下等宋江。一但刘唐被抓,那么这封信绝对会落入官府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封信虽然没有被官府缴获,但居然被宋江的外宅阎婆惜发现了。
而且宋江被拖下水之后,他也知道是谁坑的自己,他宁可去柴进那里,也不愿意去梁山,甚至他在上梁山前,往梁山输送了很多亲信,比如花荣和秦明,这就已经非常能说明问题了,所以作者在写这段时写的十分巧妙。
宋江上山后,两个人貌合神离,分歧不断。
宋江提招安,晁盖就反对招安。
晁盖想杀杨雄和石秀,宋江直接就反对杀杨雄和石秀,等同于救了杨雄和石秀。
这关系就很微妙了。
最后,宋江在一系列战事中,威名远扬,外人只知及时雨,不知晁保正。
至少在段景住这个外人眼中,梁山只知宋公明而不知晁保正。
再加上宋江在一系列对外战事中,收复了一大堆好汉,这就导致梁山多数人都以宋江马首是瞻。
所以晁盖表面上是为了梁山的面子去打曾头市,实际上难道不是为了领导权、为了给自己立威而发动战争么?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除了那匹照夜玉狮子马,还有几句小孩子唱的童谣“摇动铁寰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坚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晁盖听了大怒,没人劝得动,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其余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
从这里看出,晁盖攻打曾头市,非常仓促,可以说很冲动,听了几句难听的话,立马就坐不住了。
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战,难听的话说尽了,还把女人的衣服扔给司马懿,司马懿就像没听到,就是不应战。
如果晁盖有这样的胸襟,就算出战,也该好好谋划一下才是,吴用、公孙胜两个选一个跟随也好。可是,晁盖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去。这种作风说明他还停留在草莽英雄的水平上,但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的风貌。
出发时,他不听任何人的意见,作战时,还是不听任何人的意见,这就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和尚带路,他一点都不怀疑,即便林冲提醒,他也不在意,他只管带人黑夜里往前冲,这里可是曾家的家门口。他对曾家里面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就只管冲,说明他盲目冒进,说明他不懂兵法。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要他稍微有点兵法知识,就会先派人打探情况,再拿出方案,这才是一个头领该有的样子,这么气冲冲的,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中了箭,搞得读者疑神疑鬼怀疑宋江害他,简直就是害人害己,五千人死了一大半,究竟这里的意义何在呢?一匹马、几句难听的话跟他自己的命和两千多人的命相比,孰轻孰重呢?
从后面宋江攻打曾头市来看,石勇,杨林说曾头市史文恭口出大言:“要与梁山泊势不两立”,史文恭是曾头市出谋划策之人,出主意在曾头市南北两边各挖了十多个大坑,上面虚浮土盖,专等梁山好汉到来。
如果宋江等人和晁盖一样只管冲,那宋江等人可能死得比晁盖还要惨。但宋江先后派出戴宗、时迁两人分别打探情况,把曾头市的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宋江等人不会中计,再大的坑,也能绕开,最终打败曾头市。
打探情况,摸清底细,宋江和晁盖的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在这里分高低。
从童谣、晁盖和曾头市对阵时史文恭弯弓插箭、史文恭口出狂言、挖坑等一系列的描述,可以判断:晁盖中箭时突然撞出来的一彪军马就是史文恭的埋伏、计谋,那个箭就是史文恭射的,他之所以要在箭上刻名字,下毒,就是为了一举拿下晁盖,到朝廷邀功请赏。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古人说“无利不起早”,做为一帮啸聚山林的亡命之徒更是如此。这帮人以义为立身之本,兄弟有难自当两肋插刀,不会坐视不管。虽然聚众起义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多人只认义气,只认自己的大哥。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匹马,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
其一,晁盖攻打曾头市是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挽回山寨的颜面。曾头市的教头史文恭打伤了赤发鬼刘唐,还抢走了金毛犬段景住送给宋江的“照夜玉狮子马”。在宋江打探具体情况过后才发现,这曾头市有个曾家庄,曾家庄有个曾长者和他五个儿子以及两个教头领着曾头市五六千人马发誓与梁山势不两立。他们在曾头市做上五十多辆陷车,一定要捉尽梁山头领送上朝廷。他们还编上几句话,教市上小儿唱:“摇动铁环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晃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这让梁山的英雄怎么咽下这口气,晁盖能不想着出口恶气。
其二、攻打曾头市不仅能解气,还能给山寨带来些收入。要知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不是干别的什么事,他们的专业特长就是打劫。不打劫就没有收入,一伙人吃什么。曾头市上有三千多户人家,这可是一笔大买卖,平时还真没有什么借口主动出击,这次可是一个好机会。
其三、巩固自己在山寨的地位,自从宋江上梁山之后自己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后上山寨的很多人就是冲着宋江去的,他们也只认宋江。松江上山后也经常领着他的弟兄们一起下山“做事情”,感情也越来越深。相反,晁盖渐渐地有种被架空的感觉,就连自己的铁杆兄弟吴用也和宋江打得火热。从晁盖攻打曾头市带的二十个头领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水浒传》里说晁盖这次出征带了20员头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这些人不是山上元老就是自己亲信、亦或者新上山的降将,总之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属于宋江一派。做为梁山山寨名义上的老大,晁盖应该感觉到了自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有些动摇了,所以想做些什么。
无论是为了什么,最后都逃不过“利益”二字。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宋江三打祝家庄是一只鸡惹的祸,晁盖攻打曾头市又是为了一匹马,小小物件何至于劳师动众,大起干戈?都是借口而已,宋江三打祝家庄有三个原因:一.宋江初到梁山,根基不稳,只怕不能服众,所以急于立功以压服众议;二.梁山也是在成立之初,江湖上威名不足,正好借此一战给朝廷一个下马威;三.梁山是靠打家劫舍起家的,物资上除了杀烧抢掠没有其它来源,祝家庄物阜民丰,正好可以用来充足仓廪。有此三样好处,那鼓上蚤时迁顺手牵羊偷来的一只报晓鸡便成了这场战役的敲门砖,光荣地上了史册。
那么回过头来再说晁盖攻打曾头市涉及的那匹马,名为照夜玉狮子,本来是刘唐抢来孝敬晁盖的,不想被曾头市的人抢去,还霸道无理地打伤了刘唐,那刘唐可是最初追随晁盖上山落草的元老级兄弟,所以晁盖一听此事,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即刻就要点兵去荡平曾头市,抢回照夜玉狮子马,为刘唐报仇,那么问题出现了,晁盖真的是为了一匹马和刘唐要去冲锋陷阵吗?真的不是。
水泊梁山刚刚因为一只鸡的问题平了那实力雄厚的祝家庄,此时是梁山为了在江湖上站脚立威,道义上还说得过去,现在又为了一匹马,再起战端,似乎,显得梁山无事生非,小题大做,有点乱发淫威的感觉,而且刚打下了祝家庄,兵马都还没有好好休养生息,正是人心思定的时候,实在不适合打这一仗。可那晁盖任凭谁来劝阻,只是不听,那他为什么这样执着?不是为了报仇,也不是为了照夜玉狮子,晁盖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报仇,实则是因为他那个好兄弟宋公明,为什么这样说呢?
自从宋江上山,势力一天天膨胀,渐渐有飞星赶月的态势,晁盖真的感觉到了威胁,所以他如果再不去建功立业,只怕这山寨之主的位置要坐不稳了,因为事实上,宋江确实方方面面都胜过晁盖,只不过晁盖占了先入为主的优势,那么宋江有哪些方面强过晁盖呢?
一.人心说到人心,其实晁盖也不差,江湖上闻名遐迩的托塔天王,义气昭著,否则也不可能有力量聚揽群雄一起去义劫生辰纲,可是遇到宋江他就不灵了,为什么?难道宋江比他义气更甚吗?不是,直觉上宋江没有晁盖义气,晁盖对于义气来得更直,更憨,更实在,但是有一点他不如宋江,宋江除了仗义疏财之外,更加懂得收服人心的外交手段,只这一点,就能落下他十万八千里了,比如杨雄石秀来投,晁盖死死盯住时迁偷鸡的事情,认为坏了梁山名声,不肯招纳;宋江则高瞻远瞩,宽宏大量,偷鸡事小,义气事大,所以三打祝家庄,那杨雄三兄弟此后自然甘心任宋江驱驰。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此时晁盖这一党只有林冲,阮氏兄弟,刘唐等初上梁山的几个兄弟,其余的如花荣,王英,李逵,二龙山的武松,鲁智深,杨志,孙二娘等人都是投奔宋公明的大名而来,所以现在论人心所向,晁盖已经明显落于下风了。
二.功绩论功绩,宋江上山就立了第一功,三打祝家庄,威风宇内,为梁山打响了名号,在江湖上奠定了根基,而晁盖,空空如也。
所以此时的晁盖急需战功来稳定他老大的位置,而且当时的宋江已经漏出要走招安路线的意思,这是晁盖所不能容忍的,这也是晁盖与宋江最大的不同,晁盖的义气止于兄弟,而宋江的义气忠于国家,所以一个是道义,一个是忠义,晁盖或者可以不在乎梁山的寨主之位,但是有了这个分歧点,他就不能让步,这大概也是他临死之前折箭为誓,指任下一个山寨之主的原因吧!
所以,晁盖才会抓住曾头市抢马的嫌隙,非打不可,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