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其实朱允炆挺可惜的,开局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有无数次干掉朱棣的机会,但都被他错过了!
一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让朝廷将士投鼠忌器,不敢对朱棣赶尽杀绝!
第一点原因,朱允炆太过优柔。这场战斗虽然说朱棣早就有了打算,不过他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举兵叛乱。而中央在这时开始了浩大的削藩政策,这无疑是催促燕王动手。
在整个削藩过程中,君主都表现的非常优柔,明明就是触犯了封王们的根本利益,双方直接是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朱允炆竟然还想着以“仁义”来削藩,这件事情他还是有点“想多了”。
所以削藩一事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给了各大封王准备的时间,朱允炆派出的大臣成功将自己叔叔的兵权夺了过来,但是朱棣以装疯的办法“猛击”自己的仁义侄儿,结果朱允炆错失了杀掉他的大好机会,两次的优柔都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点原因,能“撑场面”的武将不多。朱允炆之前是朱元璋,而在太祖时期,对武将文臣的大“清洗”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当年的一众名将死的死退的退,都已经跟中央再无瓜葛。
而顶替这些将领的人都是一些没有实际战场经验的“新手”,朱允炆看似拥有整个国家的将领和兵力,但手头上真正可以调派信任的将领肯本没有几个。反观他叔叔那边,就算不说他手下的姚广孝等人,单单燕王自己都是当代名将,在开国以前就已经跟随父亲多年征战,而后又跟北方强敌多次交手。
在这个过程之中,朱棣以及他的部下已经组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部队。朱允炆这边的军队情况是“多而糟”,而朱棣这边是“少而精”,胜败优劣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点原因,朱棣阵营的不断壮大。如果单单靠朱棣一个人,这场战争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算是最后成功破了京城,但是自己这边的剩余势力也不足以稳定局势。所以在整个出兵过程中,朱棣就不断的在路途中“吸收”别人的兵力。
虽然说他的出兵名义是“清君侧”,但是背地里却联合其他诸侯,毕竟双方都面临共同的利益问题-削藩,这或许是“诸侯圈”里最敏感的话题了。
当时的中央志在削藩,不想让步的诸侯迟早都会举兵反抗,而朱棣带头以后,一些有想法的人就随机归附了,不归附的也会被朱棣用一些手段“拿下”。
比如说当时宁王在中央和叛军之间徘徊,而他拥有的精英铁骑正是朱棣需要的兵种,二人约定见面以后,他让手下快速的把宁王抓了起来,并且许诺给他丰厚的“报酬”,如果同意跟燕王一起反叛,不但人身安全会有保障,还能在日后分点利益。反之只有被杀的命运,无奈的宁王只能和他合兵反叛。
朱棣以这种“模式”来到京城以后,自己的实力已经远高于从前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二人的主观因素还是外界的乐观因素,朱允炆在朱棣手里都不是“个”,他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1.朱允炆本来就不是雄才大略的人,没有帝王的担当与气魄。
小朱有无数次干掉四叔朱棣的机会,都一一错过了, 尤其成为千古笑谈的是“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让出征的将士投鼠忌器,不敢对朱棣痛下杀手,滑天下之大稽;他视削藩为过家家,明明你死我活,却偏偏儿女情长,已经鱼死网破,水火不容了,小朱还想昭示自己的“仁义”胸襟,这优柔寡断的姿态提醒了藩王,让人家有了应对的时间与办法。
2.朱棣太懂侄儿朱允炆,做到了知已知彼。
小朱派大臣将各个叔叔的兵权夺了过来,朱棣装疯成功地躲过了一劫,这是用“孝道与仁义”痛击侄儿软肋,提醒侄儿自己没有争霸的可能了,也告诉侄儿我已经“这样了”,你还不放过我,怎么对待天下舆论?小朱果然中计,四叔“仁义道德”牌打得炉火纯青。3.小朱这边缺乏有征战沙场经验的统兵将领。
朱元璋为了儿子顺利接班,利用“冯惟庸案”,“空印案”与“蓝玉案”,把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将领几乎清洗一空了,到了孙子小朱头上,纸上谈兵而无实际战场经验的将军多,但没用;而朱棣这边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姚广孝和尚故且不论,燕王自己在开国以前就随父亲南征北战多年,早拥有了独挡一面的能力,是炉火纯青的帅才,没人能出其右。4.朱棣是成熟的政治家,造反口号作用大。朱棣以“清君侧”出兵,师出有名,但暗中联合其他诸侯,不想坐以待毙的诸侯王肯定会举兵反抗,他率800亲兵,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他不缺兵源。
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朱允炆实力强盛但却丢失皇位,原因较多。且看凌烟阁为你分析一番。
一、靖难之役是朱元璋促成的。朱元璋为了固边以及制衡功臣,于是分封藩王。但他在几乎把功臣诛杀殆尽的时候,却忘了把藩王势力也降下来,导致朝廷与藩王力量失衡。同时朱元璋还给藩王留下了“靖难”权力。这等于为朱棣的靖难之役既储备了实力,又准备了法理由头。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拱卫皇室,当初想的挺好。一来可以巩固北边,防备北元蒙古势力。明初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的重任,所属军队较多。朱棣就拥兵10万,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尤被明太祖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二来朱元璋考虑到开国功臣能力都强,分封诸王在外,可以制衡功臣势力。
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成法中留有“靖难”之条目。朱元璋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所以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皇明祖训)
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几乎考虑了身后的一切,死前还担心藩王借机回京惹麻烦,遗诏还特意强调“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却没想到这一切成全了他的四儿子。朱棣拿他在宝训中的安排为借口,合理地靖难起兵夺取他孙子的皇位。
二、朱允炆削藩工作战略安排失策,让朱棣有机可乘。朱允炆拥有的综合力量,何止十倍与朱棣啊。可是,他的削藩战略失策了。
首先,没有利用好朱元璋下葬的重大机会。
虽然有朱元璋的遗嘱,但是,分封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按孝道来讲,子奔父丧天经地义,完全可以用孝道理由推翻遗嘱,把诸王召回来,然后借机一网打尽。这样即使之后各个藩王的世子和部下有造反的心,他们也没有那个能力了。再加以一定的权谋,让他们起内乱也是很大概率的事情,随后再削藩则易如反掌了。
其次,朝廷官员削藩的决策竟然没有达成一致。
有人说应该削夺燕王,然后就有人反对。而且朝廷先削小藩,然后指望大藩主动交权,这是政治幼稚病啊。
历史上汉朝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其教训历历在目。先用充足的谋划拿大藩开刀,一举把最强的藩王拿下,那些小藩还不乖乖听话吗?
三、用人失当,缺乏将帅之才朱允炆缺乏帅才是非常明显的。他指挥前方军队、所用计谋都依靠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腐儒(忍不住要用腐儒形容他们)。
就说名气最大的方孝孺,看看他都为朱允炆出了什么计策。
靖难之役第一阶段,1401年,朱棣听到齐泰、黄子澄已经被朝廷罢官弃用的消息,就上书要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方孝孺建议说:燕军长期驻扎在外(大名府),天气暑热降雨,他们应该会不战自疲。这时命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同时让真定府诸将直捣北平,燕王一定回军救援。我方随后追击掩杀,即可擒拿朱棣。现在用文书往返拖延时间,使朱棣的将士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很容易消灭燕军。
我们看方孝孺的这个建议,有一个重大的默认前提,那就是朱棣会规规矩矩呆在原地傻等朝廷的通知。这不是迂腐可笑吗?如果朱棣是这样的人,那他还会起兵靖难吗?
1402年五月,燕军一路进攻到达江北了,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朱允炆于是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
方孝孺这时简直是迂腐的可笑。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朱棣会止步吗。长江也从来无法阻挡过南方北方的军队过江。另外他还忘了,朱棣的兵可都是安徽人啊。
方孝孺提的合击是个好战略,可惜错过时机了。
朱允炆启用开国功臣,想要一举击败朱棣。开国老臣耿炳文,已经65岁了,年老昏聩,在真定的第一战就大败,13万兵马丧失,朝廷军队的锐气尽失。之后朱允炆又换上了纨绔子弟李景隆,这更不是朱棣的对手。一年时间,李景隆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
1399年7月-1401年10月,靖难之役的第一阶段,朱棣地小兵少,只能在北京周边打转转。这个时间长度历时两年三个月。这期间如果朱允炆能组织起多路大军分进合击,即使不能消灭朱棣,也可以困死朱棣。但是,一切都因为没有人才而停留在想象中。
(起初燕王势力范围限于北京周边,20万平方公里,而朱允炆力量何止是其十倍)
四、战略指挥不当也就罢了,还要用虚荣迂腐的念头干预战场行为。朱允炆最迂腐的做法,就是怕背上杀叔骂名而让前线将士放不开手脚。
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甚至还搞单骑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藳城之战等战役中,南军均有大量机会杀死或者杀伤朱棣。尤其在夹河、藳城之战中,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可怜南军士兵,就像遇到一只隐身怪兽一样,只能被朱棣打杀,却不能打沙朱棣。
朱允炆的迂腐保护了朱棣。
其实,如果朱允炆怕这个所谓杀害叔父的骂名,那么,因为削藩时不堪受辱而自焚的湘王朱柏,难道不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呢?这个骂名不是已经背上了吗?实在迂腐得可笑。
都已经撕破脸开打了,还要顾虑虚名!如果放开束缚,朱棣在战争中受伤或者被杀死,那朱允炆基本就赢了。
五、最后时刻还被方孝孺误导,不愿离开京城,失去翻盘的机会1402年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
最终,朱棣识破一切缓兵之计,直捣南京城。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结语:一对迂腐君臣,为后世开了极坏的头迂君就是朱允炆。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是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说是从地道逃跑了,反正是消失了。
这给朱家后代做了个坏榜样。
活着的时候犹豫不决,不倾尽全力,导致错失了一切可能的挽救手段。最终无计可施时则一死了之;还以君王死社稷自诩,实在误国误民。明末帝朱由检在面对乱局时,几乎与朱允炆采取了一样的做法,简直是朱允炆附体啊。
迂臣就是方孝孺。
他能力不值一提,虚有其名。他给朱允炆所出的计谋无一可用、无一成功。最后还要倔强地捍卫所谓道统,激怒朱棣,导致贻害十族。如果他感激朱允炆的恩遇,大可自尽殉节,何必拉上800多人垫背呢?
(方孝孺)
方孝孺开的坏头,还有一个更大更恶劣的影响:误导后世官员以追逐虚名为最高目标,忘了为国家为民众做实事的职责。
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是盛产忠臣和奸臣。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追求的是声名,于是纷纷以啐奸臣啐小人的方式标榜自己是忠臣是君子;被认为是奸臣的人当然不会承认,于是就天天掐架玩。掐赢了就是忠臣是君子,掐输了就成了奸臣和小人。还有海瑞那样的清流,除了邀名,百无一用。明末能做事的人才,也几乎都成了这些争吵不休的标榜自己的文人们的牺牲品,这难道不是方孝孺的遗祸吗?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下不了心,不想背负拭叔的罪名
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朱允炆是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花朵,没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其性格又犹如寡断,其继位之初根基尚且不稳,就急于削蕃,而他所重用的方孝孺等人不过是一阶迂腐,耍嘴皮子玩嘴炮行,可能让他骂人十天十夜都不带吐一个脏字的,真要让他们撸胳膊挽袖子上阵拼杀他们就嘛都不是了,昏招是一个接一个,其实朱允炆手下也不是没有统兵大将,虽然蓝玉被朱元璋铲除了,可老朱给自己孙子也留了后手,耿斌文,盛镛,平安,铁铉,徐辉祖的都是一方悍将,盛镛、平安数次打的朱老四找不着北,铁铉镇守济南府楞是让朱老四无可奈何,放着这么多骄兵悍将他不用,非得用李景隆这种草包,前脚朱元璋驾崩的时候他命令诸王不得回京奔丧,转过头来他又同意了谷王带兵回来勤王,结果朱老四围城的时候谷王打开城门就把他卖了。
反观朱棣,作为护边塞王之一,整日里过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没事就抡着大刀片子和蒙古人互砍,打得鞑子抱头鼠窜,军事经验丰富,而且他的三个儿子也是他的得力助手,长子朱高炽虽然体弱多病,但他的军事能力绝对甩朱允炆几条街,他以一己之力镇守北平,确保了燕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后院不起火,燕军就能全力以赴与南军作战,次子朱高煦更是勇猛无敌,数次救朱棣于危难时刻。
朱允炆做不到知人善任,注定了他斗不过他的四叔朱棣
朱允炆比自己叔叔多5倍兵力,为何还丢掉皇位?
最大的原因是性格:
朱允文:浪 太年轻
朱棣:狠 老狐狸
朱允文太年轻太浪太浪,打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下属提的意见又不听,用人用不好!他爷爷又没给他留下会打仗的人。
朱棣很着蓝玉这个狠人打了很多仗!实战战术,经验,临场应变等等不是朱允文一个毛头小子能比的!
总得来说,就是朱允文是把3个2加一对王炸这副牌打输的人,这样的人,输了也不值得同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