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古人有几个参透了周易八卦?大多数人都是从书上,更多的是从故事里道听途说了一些奇人异事,并把故事里的人物误以为是真人真事。

周易也好,八卦也罢,准确地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一种信仰和心灵寄托,至于是不是能未卜先知,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好妄下结论,我本人是怀疑的,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对周易八卦不要太过迷信,当成一种文化看待,不要以为它有多么神奇,免得被其中一些糟粕的东西带上歪路,才是对待周易八卦正确的态度。

周易八卦之所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一是过去的人,有文化得很少,有条件的人家,会把孩子送去私塾读书,一般家庭连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很容易蒙蔽,容易轻信那些故弄玄虚的说法。

还有,因为古人对一些自然现象不明所以,又想找到其中的成因和规律,就想当然的把一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归结于是超自然的力量所为,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很多不明事理的人,误以为周易八卦给出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不足为奇。

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很多自然现象已经被解开了谜团,比如说下雨,古人认为下雨是被神秘力量掌控着,并对这种力量盲目信奉和崇拜。

如今,已经可以实现人工增雨了,降雨被神秘力量掌控的说法不攻自破,如果现在还对神秘力量掌控下雨的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就有些迂腐了。

当然,周易八卦不全是糟粕,有些观点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但这种意义和价值,对不是专家学者的普通百姓而言,可有可无,不是太重要。

如果真的想为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贡献,多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比把兴趣用在周易八卦上更为现实。

即使古人更容易参透周易八卦这种说法成立,也没有什么不好解释的,古人的生活相对简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闲暇的时间多,又没有多少消遣的方式可供选择,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感兴趣的事情上去。

再者,因为古人比较相信周易八卦有神奇的能力,靠学习周易八卦可以混口饭吃,当做一种职业,学习的人就更有动力。

现在,相信周易八卦有神奇力量的人越来越少,没有了需求,自然学习的动力就不足,也是现代人对周易八卦掌握运用的程度,不如古人熟练的重要原因。

周易八卦之所以流传了几千年,除了有些地方有价值外,更主要的就是有民间基础,而民间基础又是建立在封建迷信这个根基之上的,没有了这个根基,单纯作为一种学术的话,不会如此广为人知。

对于周易八卦,可以有适当了解,毕竟周易八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一员,但不要沉迷,免得受到其中糟粕的危害。

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古者伏羲(6000年前)仰观天象,俯查地理,感悟人情,将天地人统一于一体,而各又因时空变幻而有别。

此乃万物旁通,触景生情。

八卦类比,触类旁通。

《易经》为八卦之精辟解说,不失于本。

道法自然,离经则叛道!

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我是风水师,跟你分享不一样的生活!

周易对古代和现代的人来说,难度都是一样的。反而由于资讯的发达,现代人学习易学更有优势。

一、周易是古代经典中难度最大的典籍

周易成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漫长的时间,才最终成为我们目前看到版本,它不仅是一本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1、在上古时期,伏羲氏作八卦

《易经·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准确的说应该上古先民观察天地万物,然后以图画的形式来描述。那时候易经只有图画,没有文字,只能算雏形。

2、在西周时期,文王和周公(文王之子)应该再加上当时的筮官一块给64卦添加卦辞、爻辞,这些卦爻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增删修正才最终形成。

3、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又在原基础上作了新的注解,写成10篇“读后感”(《易传》又称“十翼”),这才是目前流行的《易经》的最终版本。

正是在孔子及弟子们的努力下,这本原为占卜书籍的古经《周易》,才成为一部具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从上古伏羲氏开始到春秋时期易经成书,经历上千年的时间,才最终成稿,流传下来的经典中,对解读周易的著作是最多的,据说到达600多种。

这本书之所以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从当初一个占卜的工具书变成了蕴含大道至理的哲学著作,参透这么一本学问的难度可不是一星半点,说到底是因为中国哲学是直觉的真理,涉及到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与人之间心灵本身种种生命情感,滋养人的心灵。书本直接将这份感受告诉你,你读的懂说明你有这种生命感受,读不懂说明这段感受你还没经历过 。

二、除了思想性外,语言文字演变也是参悟周易的难点

在文王之前,易经只有八卦符号,没有文字,而且当时只有八个卦。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八卦已经不足以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周文王推演了64卦,并做了卦辞,之后周公作了爻辞。

什么叫卦辞?爻辞?

说白了就是算卦笔记!为了方便以后占卜用的,并不神秘。

再之后,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又过去五六百年,语言文字又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孔子及弟子又写了十篇读书笔记对易经进行注释,以方便时人理解。

需要注意的一点时,中国的著作从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开始才是“所说即所写”,在这之前即使是最近的清朝人,日常说话已经和现代人区别不太大了,但他们也要学习文言文。因此在学习周易方面,从孔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对周易进行新的注释,以方便当时的人理解。现代对周易的解读书籍则更多,随便一搜保证够你看一辈子。

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不可以解读周易?

当然可以!

举个例子:

乾卦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乾卦的最基本象义是天 ,天的性质是刚健,君子占到乾卦后,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那我不说君子自强不息,我改成“加油吧,打工人”行不?行啊!

另外一个例子:

乾卦初九爻辞 潜龙勿用

“潜龙”是一种发展状态描述,“勿用”是断语,说的是潜藏的龙,时机不成熟,不要施展。

我改成“猥琐发育,别浪”行吗?当然可以!你高兴就好。

三、现在资讯发达,对周易解读参悟更加便捷

在古代读书是一种奢侈,八九成以上的普罗大众是读不起书的,而且因为社会不发达,人们接触的书籍数量是非常有限,学富五车就代表知识渊博。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自古至今的典籍都能搜索到,而且有各类专家的视频、音频可以辅助解读经典,可以让学习者快速提升。

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古代的有钱的家庭比较注重文化 出钱请老师教的,一般的家庭是不识几个字的 。古代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现在你肯出钱去学也一样会。

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中国古文化中,有很大成分和很多内容的明喻、暗喻、隐喻、类比的表述、思维和推理,原中学课文中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楚人涉江》、《郑人买履》、《精卫填海》,以及另有《庄子寓言》、《孟子》、《荀子》,和叶落归根、鲲鹏展翅、纸上谈兵、草木皆兵等诸多打比方说事、明理的典故、故事、成语和词汇。还有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中,其中就包含《易经》。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比喻、类比表述,说事、明理、推断的习惯,至今在广大农村的延续依然明显。

《易经》刚好就是一本化万物入八卦、以类比明事理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的表述,都不是那么直接、直白的。比如,周易八卦中的"乾″,乾为天、为龙、大金、为玉、为父、为国君、为首都,它怎么又是这、又是那,一会儿是这、一会儿是那呢?乾的本义是阳刚、强健,天最为阳刚强健,龙是中国祟拜的图腾,金是金属里边最好的,玉是石头里边最好的,国君是国之元首,父亲是一家之主,首都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周易八卦全是万物类象。所谓参透周易八卦,就是明白了万物类象的逻辑、方法、规律,并掌握了一系列类比推理的程序。中国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人很少拿一说一、拿二说二的,他们喜欢隐含一定内容的表述。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传入我国后,我们现代的人们,已经非常习惯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龙就是龙、猪就是猪的表述,很直接、很明了,但也很直白。你象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它都是说人在不同阶段、地位的一种状态的。"坤卦″中的"东南失朋,西北得朋″它指的是有舍有得、利弊得失的道理的。

即中国古代人语言表达上,它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不是丁就是丁、卯就是卯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它会有隐喻、暗喻、类比、类聚、类推的很多内容和成份,加之受"四书五经″影响,尤其是古代名讳、事讳和"文字狱″的影响,中国古人以此说彼,以物喻人,以寓讲理的思想和思维习惯,是根深蒂固的。而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述上,则又是必须是是什么就必须要是什么,最好是简单、精准、清晰、直接和明了的。所以现代科学、近代白话文环境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不经有人指点、讲述和传授,大多数人是极难一下子能参透周易八卦的万物类象和类比推理的思维逻辑的。时代在变,习惯在变,思维、逻辑、推理也在变,一切都在变化。周易一般人读不懂,但中国古人也不懂现代科学。

为何感觉古人很容易参透周易八卦,现代人却不能呢?

古人,或现代人,知之者甚少。古今也都不乏此类人。易经明人都知是观天之道观人物事的存在总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