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这一刑法到底有多残酷?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法,残酷到让你怀疑人类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
“凌迟”一词,最早来源于《辽史刑法志》。
“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但据现代史学家推测,早在辽国之前的汉朝时期便存在“凌迟”这种刑法,只不过汉朝时期的“凌迟”叫做“磔”或“脔割。
“凌迟”便是民间俗称的“千刀万剐”,将犯人的衣服剥光,绑在木桩上,执行者用锋利的刀子在犯人的身上一刀一刀的割下去,绵延不绝的痛苦会令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犯人将会在巨大的生理性疼痛中逐渐死去。
“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最早的《辽史刑法志》一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凌迟”究竟要刮多少刀,怎么个刮法, 元代戏曲艺术家关汉卿在其著作《窦娥冤》中,被判凌迟处死的奸杀重犯张驴儿,活生生的被割了120刀才断气,但120刀并不是“凌迟”的上限,
明代“狼人王”朱元璋规定,被判凌迟处死的犯人必须要挨满3318刀才能断气,在没有挨满刀子前不准让犯人死,必要时可以给犯人服用人参汤续命。吃过“北京烤鸭”的人都知道,刀片烤鸭是一门学问,下刀的深浅,切片的薄厚都会影响烤鸭的口感。
凌迟处死和刀片烤鸭的本质大体相同,下刀时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下刀深了会割破血管导致犯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下刀浅了又无法达到令犯人痛苦的目的。
庆幸的是人类在折磨同类时总能想出绝妙的点子,为了解决犯人中途断气的问题,行刑者会将犯人的衣服剥光后,把犯人紧紧的裹在渔网里,渔网会将犯人身上的皮肤勒出一块一块的肉格。
行刑者用刀尖一刀一刀的将渔网中鼓鼓囊囊的皮肉割碎,这种做法即方便记录刀数,又能有效的避开犯人的血管。
明朝末年,祸国乱政的太监刘瑾被正德皇帝判处凌迟之刑,正德皇帝要求,对太监刘瑾的处刑必须要持续三天,必须要刮满3357刀。刘瑾凌迟处死的基本过程如下:
①行刑者用刀子削下犯人的一大块肉,并将肉抛向天空,这块肉是祭天用的。 因为死刑都是在秋天行刑, 秋季主天地之间的肃杀之气,将犯人的肉抛向天空正是在“祭秋、祭天、祭杀”。
②为了避免犯人痛苦的目光会加重行刑者的心理负担,对凌迟处死的过程造成影响,行刑者在行刑之前会将犯人的前额皮肤隔开,再把皮肉拉下来遮住犯人的眼睛。
③割掉犯人的舌尖,使犯人无法叫骂。
④将渔网勒在犯人身上。
⑤割10刀一停,让犯人有喘息的时间,头一天割357刀,然后给犯人喂两碗人参粥续命,第二天午时三刻继续行刑。
太监刘瑾被活活了刮了三天,断气之时已经是体无完肤,血肉模乎的“仙人掌”了。
越南、朝鲜等中东国家在古时候均有凌迟刑法, 满清入关后,为了震慑全国各地的起义势力,凌迟被广泛推行,其残忍程度更甚于明朝,直到光绪皇帝执政,凌迟才被废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