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李元芳何许人也?

他是武周第一高手,狄仁杰保镖兼基友,官制千牛卫大将军,葱山道行军副大总管!人称李大将军;又名李乖乖、棒槌、水生、李四、燕双鹰、石敢当、张子健……

他是《神探狄仁杰》中第一挂比,武功绝顶高强。轻功、暗器、刀枪剑戟,无一不精。他还曾徒手接过无影针,虺文忠、元齐、乌勒质这些被吹爆了高手,在其面前都是弟弟。

一身武功独步天下不说,居然智商也不掉线。一般来讲在这种悬疑剧中,李元芳就应该是一介莽夫,以此来衬托我狄神探的智慧。

可李元芳不一样,他粗中有细,见解独到,最擅长验尸,只需通过伤口痕迹就能判断出凶手的武功水平。连神探狄仁杰,都得时不时问一句“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此外,李元芳学识渊博,作为公务员,他的基础很扎实,武林大事、天文地理,甚至还会外语。

还有,李元芳拍得一手好马屁:

比如:大人真乃神人也;大人这话可是有点莫测高深了;大人,有道理;是啊,大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都不带重样的!

总而言之,他就是完美的化身!

哦对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怕鬼,曾被“无头厉鬼”惊得呆若木鸡,所以不要吓我们李乖乖!

当然了,以上全是《神探狄仁杰》中的角色!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元芳这个人物并不存在,纯属虚构!

不过,历史上确有同名之人。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官员,也叫李元芳!为人刚正不阿,以直言进谏闻名于世,颇有些李乖乖正面形象。

当然了,这两人一个明朝一个唐朝,一个文臣一个武将,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而在唐朝还有个叫李元方的,不过他和李元芳的年代差距也比较大,其乃是唐高祖李渊第九子,死得很早,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就死了,年仅十岁,而且也没有子嗣。

总而言之,历史上是没有李元芳这个人的,其人物纯属虚构!

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在著名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本是甘南道游击将军,性情刚烈,武功独步天下。起初是身处下级军官,石河川一带护送突厥使团被蛇灵追杀,后流亡各州县,被内史狄仁杰所救,从此步步高升。李元芳在剧中随同狄公左右担任卫队长,屡破奇案大案,侠骨柔肠,正义感与气场惊人,先后击败过虺文忠、元齐、乌勒质等绝顶高手,成就了一番功业,第四部电视剧结束时官居葱山道行军副大总管。

台词元芳,你怎么看?也成为了最早的当红网络体。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元芳这个人呢?李元芳的履历大概是出身河北,服役凉州,会讲突厥话。实际上,唐代不存在李元芳这个人物,他的形象是多个将军,捕快,江湖人物的综合体。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考据推导,李元芳年纪轻轻,就能担任游击将军,而且肩负护送突厥外交使团重任。早年拜师学艺,武功冠绝天下,见识非常渊博,当然不是一般农家子弟。

从他的姓氏来看,或许出身于李唐宗室,武则天登基后被压制,狄仁杰心怀恢复李唐神器夙愿,这或许也是李元芳愿意追随而狄仁杰也信任他的原因之一。从他会说突厥语推测,也可能是身有突厥血统,府兵之下世代从军。明朝嘉靖皇帝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李元芳,甘肃秦安县人,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在籍贯和性格上倒也颇有几分类似。

但他是一个标准的文官,没有任何武功,也不具备剧中李元芳相似的履历,和电视剧中李元芳的人设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或许是作者和导演钱雁秋借用了这个名字罢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应该是有的吧,元芳你怎么看?

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历史上确有李元芳这个人,但他却没有电视剧中那一身高深的好武功.他应该是个文官.并非武将.随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播出,“元芳体”迅速走红网络,年轻人聊天调侃时经常会用到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在电视剧中李元芳是狄仁杰的护卫,同时也是个重要的助手。他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武功独步天下。更关键的是他脑子还很好,具有超强的判断能力。这样一个护卫兼助手简直是完美,也难怪在剧中狄仁杰遇到案子就会问一句:“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但是在真实历史上狄仁杰并没有一个这样能干的助手,这个李元芳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不过历史上却真的存在过一个叫李元芳的人。历史上真实的李元芳并不是唐朝人,而是明朝的。这个李元芳除了不会武功之外,其他方面并不比电视剧中李元芳差,甚至犹有过之。他在正德二年中了举人,那时李元芳才18岁,30岁时便担任宛平知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长。李元芳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正德在这个时候已经把自己给玩死了,新上任的皇帝明世宗,早期是个明君,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开创也“嘉靖中兴”的局面。或许是取得点成绩之后有点飘了,逐渐迷恋上了炼长生不老药。皇帝炼丹也是需要钱的,所以就不断增加税收,李元芳治下百姓有不少忍受不了繁重的赋税,不断有人逃离宛平县。元芳得知之后不顾个人安危,上疏皇帝请求减轻赋税,痛斥炼丹之害。好在明世宗虽然磕了不少所谓的仙丹,但脑子还没有坏,居然批准了元芳的奏折。百姓们为了感念李元芳的功德,还给他立了个像。

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谢邀!

历史上确实是有李元芳这个人但是他不是唐朝的,他是明朝人。

李元芳 (明朝官员、文人)

李元芳(1489(己酉年)-1553),享年64岁。字子实,号虚庵,甘肃秦安县人,明嘉靖大臣。曾任登州府同知、潞安府同知。代表作品《安命赋》。

人物生平

李元芳从小聪明伶俐,年龄稍长就跟从叔父李岚、李峣、李岱、李崇刻苦学习经史古义,闻名故里。明正德二年(1507)中举人。嘉靖初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当时朝政腐败,世宗昏庸日甚,不视朝政,闭斋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导致宦官专权,奸宄横行。而位于京畿的宛平县极难治理,朝廷的高官、外戚和宦官肆意威胁,无所不作。建昌侯张延龄侵占民地,惠安伯张伟私藏罪犯,民愤极大。李元芳直行己志,力张正义,不怕祸害触身,不阿于权贵,按照法律办事,使这些事情合理解决,赢得宛平百姓的称赞。东厂事件株连宛平张仲金等7人,被全部定为死罪。李元芳据证力争,使他们的冤案得以昭雪。宛平距朝廷最近,各类苛捐杂税及其摊派随时就有,如期完不成或稍慢,就有被诛杀的可能,所以宛平民众外出逃亡免遭杀害的人数超过半数。李元芳义愤填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将宛平民众深受苦难的7件事上疏皇帝请求废除。他按照实际情况,全面陈述,上疏数千言,切中要害并触及世宗皇帝炼丹求仙之非,要求将这一切全部革除。疏上五日后,不得命。当时世宗皇帝就反感上疏,恶言拒谏,“杖诛大臣无虚日”,所以群僚们都纷纷议论说:“祸且不测”。然而李元芳布袜青衣,坦然自如地拱手等待。圣旨下来后,竟全部准奏,宛平民众非常高兴,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并给李元芳塑造肖像,经常纪念。李元芳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全国,所以朝廷的有关当事者准备给皇帝推荐,让李元芳担任台谏职务。而由于官宦的阻挡,使李元芳出任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同知,后转任山西潞安府(今山西 长治)同知。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山西巡抚和按察使一起呈文,请擢升李元芳任潞安府知府,但由于嫉妒者以拉拢关系、巴结上司为名进行诬告,吏部查无实据,使这件事不了了之。李元芳也因此遭受打击,愤慨地说:“是尚可以行吾志矣!”于是称病回归家乡,闭门不出,后病故。

如今,李元芳后代已在海内外安居,其中不乏有寻根问祖,其今秦安后代至今还保留了李元芳的画像和生前字画,其画更是妙笔生辉,书法亦是字如其人,刚劲有力。

大约30岁时,李元芳被明世宗任命为顺天府宛平知县。平因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历朝历代都备受重视。作为一把手的县令,虽然只有七品,却都由皇帝颁旨任命,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李元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宛平县。因为他早就知道,这里到处是朝廷高官、外戚或宦官家族。他们肆意侵占百姓的农田,欺压良民,可以说无恶不作。

上任后,李元芳发觉现状比想象中更糟糕,有三个案件让他寝食难安:一是村民状告建昌侯张延龄无故侵占民地;二是有人举报惠安伯张伟私藏罪犯,还暗中派人威胁举报人;三是东厂恶意诬陷张仲金等7人,全部定为死罪。张延龄是国舅爷,其姐是孝康皇后,所以对于他的恶行,一般官员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一贯耿直的李元芳一面派人把建昌侯侵占民田的恶行调查清楚并写成材料暗中呈送张皇后,一面当庭判定:建昌侯所占民田悉数奉还村民,并做出适当赔偿;对建昌侯的处罚因涉及皇亲,交由皇帝裁决。在对待惠安伯私藏罪犯一案上,李元芳也毫不妥协,勒令他限期交出罪犯,并作好“自省书”,否则就“上报朝廷,由皇上决断”。惠安伯也听说这个“铁脖子”县令很难缠,不想此等小事闹大,只好服从。第三个案子有点棘手,因为东厂是皇帝的心腹,关进去的很难活着出来。李元芳在朝臣的帮助下,找到东厂负责的太监,当面据理力争,连续几次后,终于免去了张仲金等人的死罪。

 为百姓所忧

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深知百姓疾苦。于是,李元芳冒死上书:请求废除让宛平民众深受其苦的七件事,还谈及世宗皇帝炼丹求仙的害处。上书之后,他便“布袜青衣”,坦然等待受罚。

李元芳了解百姓,更了解自己的君王。作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璁即位初期对内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首创“中兴时期”,但在位后期便开始不视朝政,炼制丹药,导致宦官专权。更可怕的是,躲居深宫的世宗最反感臣子上书,连名闻天下的海瑞都因谏言而下狱。

李元芳上书后,5天没有消息。当时群臣们纷纷议论说,“看来此次他是凶多吉少了”。谁知世宗皇帝并非昏庸到底,看完奏折后一一批准了。这可能与他后来一直不杀海瑞有同样的心理。消息传下来,宛平县百姓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辞官还乡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合作巷29号是一处充满书香气息的落院。小院墙用灰砖砌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边各有耳房,小廊曲径,清幽雅静。廊柱和金柱之间用穿插枋连接,前檐柱施额枋、平板枋,正中的檩子下配有透雕花板。这小院便是李元芳故居,也是秦安县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民居建筑,2005年被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00多年前,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全国的李元芳在天命之年便带着一颗苍老的心回到这个小院,开始颐养天年的日子。回想自己的官场生涯,他没有为自己方直的性格后悔。当年七条谏书受皇帝批准后,有人以为世宗对李元芳青睐有加,便推荐让其担任台谏——负责专职为皇帝提意见。宦官们暗中多方阻挠。李元芳在朝中没有后台,也从不结交权贵,最后只得出任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同知,几年后转任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同知。任职其间,由于政绩显著,山西巡抚和按察使一起呈文,请擢升李元芳任潞安府知府。谁知,先前在宛平县得罪的惠安伯等人联合宦官,诬告李元芳“拉拢关系,巴结上司”,虽然最后吏部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但李元芳受不了这种打击,称病回归故里秦安,闭门不出,颐养天年。余生里,他一边梳理自己的人生,一边教书育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李元芳与世长辞,只留下一篇《安命赋》和一世清白名声。

历史上有李元芳这个人吗?

有,但并非如今电视上那般厉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