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是有什么秘密么?

我认为这是秦始皇在有意的疏远扶苏!

或者说,此举是在表示,扶苏已经被剔除在继承人选择之外!

因为自古以来,没有多少皇帝是会把继承人远派边关,使其远离政治权力中心。

对于一个继承人来说,他往往都是要亲近于皇帝身边,跟着皇帝学习治国之道。就算是历练,也是在国都之中,执掌国政,而不是跑到边关去和一群军人打交道。

所以,秦始皇这么做,说明他对扶苏有意见,有意将其外放,从而保证胡亥即位的无障碍。

由此又可以推出,当年的“沙丘之变”,并不是赵高胡亥以及李斯三人的阴谋,而是秦始皇确实想传位给胡亥。

那么后来在长城边关,扶苏见诏,不经核实便自刎身亡这件事儿,也就说得通了。因为扶苏知道,秦始皇和他本就有矛盾,有此结果他并不意外。

当然了,以上只是推论,接下来我将给出我的依据:

为什么说秦始皇和扶苏有矛盾?

按照历史记载,扶苏有贤名,史记曰:“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而且他是长子。所以这给了大家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他就应该是继承人。

但事实上,秦始皇并未公开立储,也没有公开表示过对扶苏的器重。我们在史书上所能见到的反而是只有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和!

扶苏性格偏仁慈,好修德政,对于父亲秦始皇当时的严苛治国是持反对意见,甚至于上谏直议秦始皇的不是,让秦始皇非常生气。

这不是我瞎掰,而是史书上说的,而且这个出处还是力挺扶苏的《史记》。而且司马迁把这个当成了秦始皇派扶苏去边关的直接原因。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式的答法,也就是上面这一段儿。当然你还可以加一点什么恨铁不成钢,有心历练的辅助原因。

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其事件背后,其实是秦始皇对于扶苏的不信任。或许有人说,蒙恬在长城30万大军,秦始皇派扶苏去,这怎么能算不信任呢?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扶苏是去“监”蒙恬,也就是当监军,二者的角色处在一个对立面。当时扶苏声望颇高,让他到边关去跟蒙恬对着干,比起在咸阳呼风唤雨,搅动风云可要保险得多。

有人肯定又会问,他就不怕扶苏把蒙恬搞定了,大家一起造反吗?蒙氏一族,世代忠良暂且不说,仅仅是蒙恬家眷在咸阳这一点就已经足够!

那么秦始皇为何不信任扶苏呢?仅仅是因为政见不和吗?非也!

这里得谈到公子扶苏的一个身份问题!

扶苏有着楚国人的血脉,因为楚国和秦国可以说是世代联姻,秦始皇很可能娶过楚国公主,生下了扶苏。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得到佐证,当时陈胜他们打出的旗号就是“扶苏与项燕”,以此来拉动天下人造反。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众所周知,当时起义之地主要在原来的楚地,项燕是楚将,打他的旗号自然无可厚非。打公子扶苏干嘛?仅仅因为他的贤名吗?

要知道他扶苏是秦国公子,如果不是他有楚国血脉,这些楚人,凭什么买他的账?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原本扶苏有楚国血脉也没多大影响,秦始皇还赵国血脉呢!但是再加上扶苏和秦始皇政见不合这一条,可就有大问题了。秦始皇不可能让自己的心血,最终为他人做嫁衣。所以,他把借故把扶苏调离国都,使其远离政治中心,达到削弱其势力的目的。

最后一个依据,就是《赵正书》,这里面对于“沙丘之变”的描写和《史记》大相径庭,按照里面的记载,秦始皇是在李斯等近臣的建议之下,主动下诏让幼子胡亥即位,并没有司马迁的阴谋一说。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赵正书》

虽然其真实性我无法保证,但是至少没司马迁那么玄乎,因为如果“沙丘之变”是阴谋,而且还成功了,为何司马迁他老人家能知道,还仿佛亲临其境一般。

以上观点结合来看,秦始皇派扶苏去边关,就是要让其远离政治中心,以达到让其失去争位的可能性!并无所谓的,是为其当储君继位而做的铺垫!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我认为秦始皇派扶苏戍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改造他的思想。既不是培养接班人的过渡,也不是下基层锻炼的考量,更没什么秘密可言。

秦始皇独裁,首先谋求思想的统一,所以他才会以刑罚维系权威,坑杀那些发出不同声音的“文学方术士”——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儒生。而扶苏偏儒,跟父皇步调并不一致,站出来为这些人辩解,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这是秦始皇派他去边疆蒙恬的部队当监军的缘起。

这实则是一种放逐式惩罚,或者说强制性思想改造,不是在历练培养接班人。真想培养应该带着巡行天下,培养他的全局观和天下观。至于磨练意志就更没必要了,敢和父皇唱反调,意志早坚定到一定程度了。

监军的职位也很能说明问题,蒙恬部队的任务是修长城和打匈奴,没有军法军纪光靠儒家仁义很难管理到位。我的理解,秦始皇或许想让扶苏通过实操来转变理念——不管是不是接班人,他都希望后代认同并传承他的思想。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秦始皇之所以把扶苏派去边关,也是想告诉他,治理国家严刑峻法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只有当国家真正安定的时候,才能去实施仁政。否则,他为何不把扶苏派到其它地方去呢?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是在培养扶苏锻炼扶苏。早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国君,要立谁为太子,就会先排谁到别的国家当“质子”。目的是给他锻炼,让他了解国际事务。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没外国可派去做质子了,就派他去边关,也相当于了解国际事务。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是在着力培养扶苏。这样一看,秦始皇想立谁为太子,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说,他着力培养谁,就会立谁为太子。这也是春秋的传统。那时候的国君,要立谁为太子,就要先排谁到别的国家当“质子”,也就是人质。目的是给他锻炼,让他了解国际事务。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没外国可派去做质子了,就派他去边关,也相当于了解国际事务。

还有就是扶苏的性格,拿赵高的话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这个性格作为大将也许是好的,但作为未来帝国的统治者,显然是不够的,把扶苏放到军中,也许能更好的磨练性格,刚毅,直接的表现就是和秦始皇的意见总是不一致,“以数直谏上”,这怎么了得,扶苏在其老子身边,经常顶撞始皇帝,长此以往,可怎么收拾。所以,保全扶苏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远离政治漩涡。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秦始皇在东巡的过程中猝然去世,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诏书,扶胡亥上位,同时矫诏赐死扶苏。结果由于胡亥昏庸,朝政陷入混乱。陈胜吴广一声号令,天下大乱,强大的秦帝国只经历了十多年,便很快土崩瓦解。

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的变故和悲剧,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把扶苏派到边关,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了。如果扶苏在秦始皇身边,后面的这一系列悲剧,绝不会发生。

(秦始皇剧照)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把扶苏派到边关去呢?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史记》上记载的是,因为秦始皇搞“坑儒”之事,扶苏反对他这样做,劝说他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这件事触怒了秦始皇,因而秦始皇“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不过,《史记》里的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让人怀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秦始皇所谓的“坑儒”,事实上所坑杀的,主要还不是儒生,而是那些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因为秦始皇想追求长生不老,但是这些方士们多次欺骗他。秦始皇很生气,于是做了“坑术士”的举动,并不能称为“坑儒”。

而且,扶苏对秦始皇说出的“诸生皆诵法孔子”以及反对“重法绳之”的做法,其实是很让人不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一个大流派,但是并没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才实现的。再说了,我们都知道,战国后期,秦国一直奉行的都是法家、纵横家、兵家这样一些东西,对儒学一直不感兴趣。因而儒学在秦国也没有市场。孔子周游列国,都没有去秦国。后世的儒生,更是很少去秦国。

(扶苏剧照)

既然很少有儒生去秦国,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他的那些儒学观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或许当初扶苏并没有对秦始皇说过那样的话,而秦始皇因为生气,把扶苏发配到边关去,更多的是司马迁的一种想象。

如果秦始皇让扶苏去边关,并非意气用事,那他就是有目的性的。他的目的性是什么呢?

事实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对国内的稳定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当时他最关心的,还是边关问题。尤其是匈奴入侵的问题。

在关心边关问题的同时,他当然也非常关心自己“长生不老”的问题。因此就给了方士很多机会,让他们有机可乘。

其中,卢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士。但是卢生飘荡了很久,并没有拿到什么长生不老的药,没办法回去交差。于是他拿了一本写着“亡秦者胡也”的书回去交给秦始皇。

(蒙恬剧照)

有人说,这个卢生有先见之明,知道秦朝最终会亡在胡亥手里。不过,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当然了,卢生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对秦始皇的心理却研究得很透彻。知道秦始皇除了关心自己身体的长生不老外,还关心他的大秦帝国的“长生不老”,因此才炮制出一个“亡秦者胡也”的话。

而这个话,果然是秦始皇最为关心的。因此,他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前往边关,驱赶匈奴,同时补缀修建长城。

但是,把30万大军交给蒙恬,让他长期统兵在外,秦始皇又很不放心。事实上,这种不放心,一直贯穿在从秦国历代国君到秦始皇的整个过程中。打仗的时候,他们不断换将,还杀了白起等大将,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统兵的将领多么不放心。

但是,秦始皇又不能表现出他的不放心,因此,秦始皇才借故生扶苏的气,把他发配到边关。他的做法,一方面是锻炼扶苏,让他对边关对军队有个较好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悄悄用他监督蒙恬,避免蒙恬拥兵自重。

在秦始皇的心中,作为长子的扶苏,肯定是他传位的不二人选。只不过,由于不便向扶苏直接挑明,同时他也没想到他自己会猝死,因而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史记》)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扶苏是嫡长子。其他的还有公子将闾、公子高以及第十八子胡亥等。其中以扶苏最为贤能,也是呼声最高的皇位继承者。

“扶苏”的意思是:树木枝叶茂盛。秦始皇以此为其命名,足见他对这个长子的喜爱,以及对他寄予的无限期望。

但是,后来秦始皇却派扶苏去了边关。甚至秦始皇死前,扶苏都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就让胡亥抓住了机会,在与赵高、李斯的密谋下,篡改了继位诏书,胡亥成了太子。

他们还伪造了另一封诏书,以“不忠不孝”之名逼迫扶苏自杀。皇位后来被昏庸的胡亥篡夺,大秦江山最后也葬送在胡亥手里。

那么,当初秦始皇为何要派扶苏去边关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扶苏屡次劝谏秦始皇,激怒了父亲,是被派去边关的直接原因。

扶苏性格仁慈,对下属非常和气,深得人心,很有当领导的资质与气场。

秦始皇则残暴狠戾,父子二人在为政理念上有着原则上的分歧。扶苏曾多次上书秦始皇,劝父亲要以仁德治天下。但是秦始皇根本听不进去。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时,为了统一思想,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只保留医药、占卜及种树的书;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相信术士的信口雌黄,后来术士怕秦始皇识破真相,逃走藏了起来,秦始皇把当时咸阳的四百六十多名术士都斩首。

而且为了防止人们议论时政,还让人设计把七百多儒生活埋。这些史称“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残暴的有力佐证。

扶苏尤其反对父亲“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劝谏,劝父亲对待百姓要仁慈,否则会引起百姓的反抗,那样,秦朝的江山社稷就岌岌可危了。

秦始皇说,对待这些刁民,就要有狠戾的手段,才能震慑住他们,一味的仁慈,只会纵容他们的嚣张气焰。扶苏还想说什么,秦始皇不耐烦地说:“你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懂什么?

反过来教训起我来了?”秦始皇一怒之下,命扶苏离开都城咸阳,到边境与蒙恬一同镇守北部边境。

尽管扶苏顶撞了秦始皇,但是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扶苏有自己的思想,也敢于直言,不阿谀奉承谄媚讨好,这点,秦始皇还是非常喜欢的。

二、秦始皇认为扶苏太年轻,而且性格仁慈,派他去边关,是想让他历练、成长。

虽然扶苏被秦始皇派遣到了边疆,但是并不代表秦始皇讨厌扶苏。

当时,秦始皇让扶苏去的地方是现在的陕西省榆林市南部,那里大将蒙恬率领着三十万精兵,在防范匈奴的入侵,并修筑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秦朝最重要的边防军事工程,也是当时大秦帝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性举措。秦始皇是让扶苏来这里做蒙恬的监军,也就是监察官。

《史记》中说:“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说明“监军”是皇帝的宠臣,也是有着极高的尊严的人。这表明秦始皇其实还是很看重扶苏的。否则,如果真的有意冷落、打击扶苏,会让他去一个偏僻荒凉,也不会施展其抱负的地方,而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秦始皇是想让扶苏在军队里得到很好地历练,改变其太过仁慈的性格,以便将来适应皇帝的角色。而且因为他戍边有功,将来立其为太子的话,军功在身的扶苏,更能服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秦始皇派扶苏去边关,很大一部分是出于为扶苏的将来做打算。

三、秦始皇让扶苏去边关,其实也有监督蒙恬,以及与蒙恬搞好关系的目的。

虽然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但是毕竟是一个“外人”。他当时带领的是全国最精锐、最有实力的三十万大军。如果蒙恬万一产生异心,这支大军几天内就可以杀到咸阳,那样,空虚的都城咸阳根本无力抵抗,秦朝很快就会异主。

所以多疑的秦始皇只能派自己最为信任的长子,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去做监军,此举有一部分原因,也有让扶苏监控、制约蒙恬的意思。

蒙恬作为蒙氏兄弟当中的哥哥,英勇善战,而且在军中很有威信。

而弟弟蒙毅,则是一名文臣,他和秦始皇形影不离,出入坐同一辆车辇,在宫中也是不离左右。

扶苏如果与蒙氏兄弟有过共同的军旅生涯,则感情会近一层。将来扶苏即位,有之前与蒙氏兄弟的情义在,蒙氏兄弟定会忠心辅佐,扶苏的帝位则更加巩固。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良苦用心。

秦始皇想立嫡长子扶苏为太子,但是却迟迟没有下达立储的命令,而是派他去了边关。一来是因为扶苏的仁慈与秦始皇的暴虐格格不入,并屡次劝谏惹怒了秦始皇,嬴政便让其离开咸阳去了边关。再者,秦始皇觉得扶苏有雄才大略,但是执行力差,尤其是性格仁慈。

让他去边关,军旅生涯会磨炼扶苏的性格,丰富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适应将来的角色。

再者,秦始皇也是为了让扶苏去监督蒙恬,并适时与其搞好关系,以利将来的千秋帝业。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也没料到自己会在50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因此没有及时把立储的结果公之于众,而是在巡游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才匆匆立下遗诏。这也让随行的胡亥钻了空子。

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不顾秦朝的兴衰,倒行逆施,终于把秦朝葬送了。

或许,有些事冥冥之中都是上天注定的。平民百姓的一个选择,或许会影响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的贫富。而一个帝王的决策,或许会决定国家的发展与兴亡!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

宁静致远11804来回答

秦始皇以强势手腕吞并六国,对治下的百姓以残暴去镇压,皇长子苏扶以柔克刚,济世爱民,对父皇的暴虐不敢苟同,便直言相谏,惹毛了不可一世的霸主,一纸诏书命令扶苏去大将蒙恬处监管修万里长城。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派扶苏去边关呢?仅仅因为雷霆暴怒吗?



宁静致远认为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对于自己的后世继承和皇子培养必有其独特的方式,这次远派扶苏去边关也应该别有深意。一是为长远计,必须让皇长子历炼成能扛起大秦帝国重任的人。二是让皇长子拥有军功,与蒙恬等将士建立良好的关系。三是让皇长子有扛得住打击与挫折,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具体原因且听宁静致远一一拆解分析:

一、为长远计,必须让皇长子扶苏历炼成能扛起大秦帝国重任的人。

秦始皇与皇长子扶苏这对父子真正是相爱相杀,扶苏仁德爱民,心系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担心父皇的阴狠毒辣残暴会引起民众造反,导致父皇声誉受损,大秦帝国大厦将倾,屡屡上书劝谏,直言暴政的弊端,这些政见与秦始皇的强势的打压政策格格不入,于是父子俩矛盾升级,秦始皇见长子仁厚怕他驾驭不了皇权和他自认为的刁民,于是借着苏扶直言不讳,触怒自己之机,把他发放边关。

其实,父母爱子,为之计长远,秦始皇把苏扶放到军营中去历炼,让他的学识与军事实战相结合,让他与血淋淋的战争中去洗礼,让他明白只有自身强悍才不会挨打。 秦始皇把扶苏送往边关,用心良苦,他必须让皇长子历炼成能扛起大秦帝国重任的人,所以借处罚扶苏之机,让他去上郡历炼。

二、让皇长子拥有军功,与蒙恬等将士建立良好的关系。

自古帝王要在世人面前树立威信,必须有能令将士臣服之处。秦始皇认为要想让皇长子扛起大秦帝国重任,还应该得到武将们的支持与认可,得让他在军队中享有声誉,立有军功,这才方能服众。

秦始皇送扶苏去边关,是以蒙恬监军身份出使上郡,实际上相当于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既起到监控蒙恬三十万大军的作用,因扶苏仁德爱民,对将士们关怀备至,又起到了树威立德的作用。扶苏与边关将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继承帝位及统治天下便水到渠成,稳若磐石了。

所以秦始皇让皇长子去边关,既让他拥有军功,又让他与蒙恬等将士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日后统治天下益处多多。 三、让皇长子扶苏能扛得住打击与挫折,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作为将来皇位继承人,必须能扛得住压力,受得了打击,遇到挫折能挺过去,而且还不能喜形于色,要沉得住气。

秦始皇让皇长子扶苏去边关,除了让他建功立业,与边关将士搞好团结,还想让皇长子扶苏能扛得住打击与挫折,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秦始皇在东巡路上,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召赵高到跟前下了一道圣旨:“与丧命咸阳而葬。”这无疑是要扶苏回咸阳主持大局,可见秦始皇最属意的接班人还是皇长子扶苏。

所以秦始皇故意把扶苏发放边关,用意深远,他要看到一个能传承自己衣钵的顶天立地的皇长子,他需要一个霸气侧漏的继承人,他需要一个能把他帝业稳稳传承下去的血性皇长子。

秦始皇当时派扶苏去边关时,才48岁,常吃着仙丹,自认为长生不老,先把后备军准备好,当真正大限已到,便让扶苏回咸阳,继承大任。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五十岁便驾鹤西去,赵高之辈只顾个人专权的便利,改了诏书,赐死扶苏,扶持胡亥为帝。

秦始皇的派扶苏去边关的苦心与“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宏愿皆毁于一旦。这是秦始皇始料不及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