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是俄罗斯的冬天,是莫斯科的严寒,是北境之王的“凛冬之怒”!
苏军处于劣势在德军进入苏联境内以后,苏方的兵力比起对方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自己是本土作战且疆域辽阔,所以苏方士兵并没有特别害怕敌人的入侵。
但是等到双方真正交手以后,苏联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噩梦”。
在冬天来临之前,德军进入战场基本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短时间内就深入到了苏方中心地带,并且直接对莫斯科形成包围之势。
在台风战役前,德军的“维亚基马布良斯克包围圈”已经将数十万的苏联大军给逼入了绝境。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德军无论是在战术还是在装备上,都高出对手整整一个“代”,二者交战以后苏军几乎没有什么应对举措,只能被一步步的打回莫斯科。
如果说天气不出现大的变动,原来的苏联军队能守住莫斯科吗?难道说他们的实力能有大幅度的增长?
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单单指望苏军没法打败德军,天气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气让德军损失惨重根据相关记载,苏联本次冬天到来的时间比以前早了一个月,并且在十一月下旬就达到了零下二十度的低温,这在他们的天气历史上是非常罕见。十月初下了第一场雪以后,紧接着又开始了长达半月的阴雨天气,所有的路线都陷入了结冰-融化-泥泞-结冰的“死循环”,有很多道路的泥水积攒到了膝盖的高度,想在这种条件下长途前行,其难度是无法想象的。
严寒的天气让作战装备出现故障,坦克和卡车等大型机械无法在冰路和泥泞之中顺利行走,士兵们必须用铁锹一点点挖出行驶的道路才可以让它们继续前行。
极度的低温环境让机车发动机出现损坏,车子一旦停了下来,发动机就有可能面临冻坏的危险,士兵们在重新开启车辆之时也必须用火把烤暖发动机。
就算是安装履带的坦克,在这种道路上行进也会消耗比原来高出数倍的能源。加上军队渗透过度,补给线被“无限度”加长,后方的运输部队根本没办法及时到达,德军统一规整的作战方案被天气“切割”的支离破碎。
天气让士兵感到恐慌在上面介绍的环境中作战,本来就是很让人“恶心”的事情,德军士兵在冬季来临以后,就基本失去了赢得战争的信心。当年从德国出兵之时,政府并不认为军队需要过冬的装备,而且他们更是狂妄的认为自己一战就能拿下对手。
不过早早到来的冬天打破了德方一切的幻想。
“野外的铁丝都冻得带有甜味,不信你用舌头舔一下”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低温环境下,德军有很多人还穿着秋夏的衣服,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冻伤问题。伤员在行军过程中绝对不能倒下,因为他们倒下以后就会休克死亡。
由于后方补给出现了问题,所以士兵们不得不吃一些“冰冻”食物,随后很多人又得了严重的胃病,部队的战斗力出现整体下滑。
一些连冰冻食物都没有部队,为了自己不被饿死就只能宰杀了用来拉火炮的战马,战马没了以后火炮也不能随军运输,所以他们的装备也在不断的损失。
士兵们面对眼前的“冰霜雪地”,基本丧失了作战欲望,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综上所述,严寒摧毁了德军的装备、精神以及肉体,说它“打败”了德军也是没“毛病”的。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关于第2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就是1941年的寒冬是不是导致德军无法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是严寒挽救了苏联?
许多人认为寒冬严重的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但更多的人认为苏联的实力能够挺过这场战争,天气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过去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大多数都是从天气角度来入手直接探讨双方的利弊与得失,这方面的争论可谓是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台风战役期间德军和苏军的战争情况来看问题,就能得出很明显的答案。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行动代号为台风行动,这次行动从9月末10月初开始,随着寒冬的降临,德军越来越困难,严寒导致德军装甲部队彻底瘫痪,坦克装甲车难以发动,步枪无法击发,士兵缺乏御寒的装备。到11月12日,在强大寒流的影响下,本来是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突然骤降到了零下40多度,百万大军和上千辆坦克战车仿佛被全部冻住了。
有德军士兵形容这次严寒的恶劣程度:“野外的铁丝都冻得带有甜味,不信你用舌头舔一下”。到了11月13日,整个进攻莫斯科的战线上,德军有500多辆坦克的发动机被冻裂,抛锚无法开动。900多辆卡车因为缺乏防寒设备在突然降温中彻底报废,德军有9000余人被冻死冻伤人。到了12月5日的时候,因为天气的转寒以及苏军抵抗的增强,德军彻底失去成功的希望。
而在这个台风行动的前2~3周时间,天气还是较为晴朗的,这段时间内,德国和苏联的作战可以被用来推测如果天气质量良好战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基辅战役是世界上最大的合围战,总共70万苏军在这个口袋中被歼灭,但是事实上,德军在台风战役前两周内形成的维亚基马布良斯克包围圈,才是真正最大的包围圈。在台风战役开始的时候,德军和苏军的作战人数都是大约120万。而德国军队以两个装甲集群为主力,在头两周内就成功分割包围了苏军的多个重兵集团。在开战一周的时间内,苏军重兵集团就显现出被包围的迹象,在两周的时间内,整整85万的苏军就已经落入了德军部下的几个口袋。不仅如此,这些被围的苏军被截断了后勤,而且大多数都丧失了指挥以及士气,基本上已无力对德军形成大的威胁。可以说在台风行动发起的两周内,德国军队就已经决定性的击败了当面的同等数量的苏军,任何强大的有组织的单位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独立的弱小单位还能防守。
而构筑了如此巨大的包围圈,德军的伤亡又有多少呢?令人震惊的是按照一名瑞典军事学家的说法,德军在这场行动中的阵亡负伤以及失踪人数加起来仅有不到6万,考虑到这场战役的规模以及对苏军造成了80多万人的损失,这个数字是相当轻微的,两边的作战交换比达到一比十几。究其原因,1941年的德国军队比起苏联军队而言,无论是在训练水平,军人素养还是在战争指挥艺术方面都远远高出对手。尤其是在战争之初丧失了大量精锐的苏联军队,只能不断的抽调质量更次的补充兵进入,从而加剧了两边质量的差距。再加上德国军队对装甲兵团的熟练运用,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闪电战和迂回战术,对大而笨重的苏联军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由此可见,如果天气情况继续保持良好的话,即使苏联后期从远东调来,100多万援助部队,仍然不能改变战争的局势。德国中央集团军情在经历了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之后,总损伤人数仅有大约6万,经过补充基本可以维持战力。而之所以两边的形式自第二阶段以后急转直下,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只能是天气原因了。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随笔回答:
因为德军太疯狂,
天灭德军有妙方。
先让猖狂再灭亡,
苏军最后打胜仗。
红场阅兵振天响,
鼓舞士气上战场。
莫斯科的防控严,
寒冬大雪德军伤。
希特独断不听谏,
战略重点转方向。
苏军趁机增强防,
赢了东线好战场。
德军进攻莫斯科,主要是遭遇了冬季严寒下大雪,德军的补给跟不上,大量的德军被冻死和饿死。苏军的项强意志、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老天的帮忙,最后苏军完胜。德军彻底灭亡!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客观上讲,德军过冬物资准备不足、泥泞道路影响、苏军多层次防御准备三大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当时的作战情况。
首先,德军并没做好在苏联过冬的准备。在1月5日我写的一篇《二战苏德战争,为何战场转折点在石油和钢铁之争?跑得快输得也快》里,提到了有三个人对莫斯科战役的战况比较清醒,其中德国经济战略委员会的负责人博尔贝特就是关键性人物,他主管德军的弹药生产供给,对前线供需情况掌握最详细。由于莫斯科战役打响的时候,东线作战打得太顺利了,德军统帅部已经着手压缩了军工生产计划,仍然在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部署,准备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苏德战争。
可是,当11月严寒气候和泥泞道路出现以后,德军急需过冬物资,虽然军工部门做了一些准备,但在运输和保障方面出现了拥堵,戈林又把重点放在空投装甲部队急需的作战物资上面,导致人员过冬的装备问题缺额太大,博尔贝特也因保障不力选择了自裁。
从这个层面讲,进入11月份后,德军士兵就缺乏过冬棉衣,装甲坦克缺乏防冻液,枪打不响装甲开不动是常有的事。这是巴巴罗萨计划考虑不周造成的。
其次,泥泞道路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经常有人提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为什么不砍伐道路旁边的树木取暖?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疑惑还有很多个方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气候和泥泞道路的影响对苏德双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苏联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德军是远道而来属于异地作战,当然在过冬准备和耐寒方面没有苏军有经验。
从莫斯科战役作战进程看出,9月30日台风行动展开,到10月中旬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场包围战结束,德军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让德军出现重大伤亡的关键一个月却是在11月份。那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莫斯科的气候还没到最寒冷的时候,是什么原因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步伐呢?要害的问题就是德军的轮式车辆太多,泥泞的道路让德军寸步难行。
很多人主观地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就是输在了气候因素影响上,如果没有遇到严寒,德军占有兵力和装甲上的优势,肯定会占领莫斯科。可是,难道进攻前的德军不知道冬季马上要到吗?实际上,德军是输在装甲运载方式上面,履带式车辆太少了。
提到轮式车辆太多这事,早在1940年12月18日德军统帅部下达第21号作战指令,要求三个集团军群作好进攻准备时,古德里安作为装甲部队的总协调人,他就发现了装甲坦克不足的问题,在当时德国军工部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仍然满足不了4个装甲集群的3500多辆坦克的需要,古德里安只好征用了2000多辆法国坦克凑数,而在进攻苏联的3500多辆装甲坦克里面,履带式坦克仅有335辆。
德军为什么要大量使用轮式装载呢?当然是比履带式装载跑得快,这是为了满足闪击战快速机动需要来设计的。但就是因为这个失误,当11月份莫斯科遭遇初雪,泥泞道路出现以后,轮式车辆的负面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大量装甲车辆停在公路上动弹不了,只等着苏军的反坦克手从森林里射来炮弹。
最后一方面,苏军多层次的防御部署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10月7日,朱可夫调任莫斯科战场,17日斯大林命令将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并为西方面军,由朱可夫指挥,并在朱可夫建议下,又组建了加里宁方面军,朱可夫还迅速组建了4个集团军的防御部队,还命令有作战经验的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第16集团军。同时,在莫斯科城中,苏军组织了60万军民构筑3道防御工事,还利用3天时间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师,以工厂为基础建立了25个工人营,边造坦克边打仗,在各个街道还组建了169个巷战小组,光反坦克壕沟就挖了700多公里长,稳定和临时火力点也达到了3800多个。
所以,我们从苏军的防御部署上面就能发现,从10月17日到12月5日苏军展开大反攻,这段时间是德军在莫斯科前线出现指挥失误的关键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苏军的防御部署完全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加上泥泞道路的影响,导致12月4日古德里安在视察部队回来后,他自己的指挥车也掉落路旁深沟里。回到司令部后,他就向博克元帅提出暂缓进攻的建议,并在不久他下令将第2装甲集群撤出了战场。
通过以上分析会发现,气候因素影响只是一方面,苏军赢在打赢信心和防御部署上,最典型的就是11月7日在德军眼皮底下举行了红场阅兵;而对德军来说,轮式装载车辆陷于泥泞道路不能自拔,装甲快速机动遭遇苏军层层反坦克壕沟阻碍,加上德军的过冬物资根本就没有送到前线,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德军虽然占有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仍然以损失50万人的代价输掉了这场战役。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最关键因素就是德国整体战略指导错误,也就是因为有了基辅战役是的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不存在任何突然性。德军的失败主要是苏军有了预先准备,尤其是加强了反坦克措施和野战工事构筑阻止了对方的急速推进。而苏军预先准备的时间来自于德军对基辅战役的拖延。它带来了苏军混乱的停止,为苏军莫斯科防御和反攻的组织准备、物资准备就绪到位,也使得德军将面临苦不堪言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同时,基辅战役的结束即意味着莫斯科战役的开始,这又使得苏军知道了德军的准确进攻方向。
德军在基辅战役后尽管倾全力进攻莫斯科,不过此时任何突然性与乱而取之的时机早已不复存在,德军仅凭已受削弱且分散的装甲部队力图突破苏军的坚固防御,必败无疑。此外,德军在集中兵力的同时,又使得南方与北方集团军群打击力量削弱,而已受重创的苏军在当地战区兵力得以恢复,又为后来打败德军对罗斯托夫与提赫文的进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基辅战役导致了德军1941年整个战场的全线失败,而这个战役又是德军战略指挥与指导失误酿成的苦果!
当然,上述并不是否定德军进行基辅战役的必要性。基辅战役源于德军战前为对苏军南部战区进行合围部署,这必然导致了基辅战役的不可避免。除了8月底苏军第5集团军东撤后德军没有立刻挥师莫斯科这一决策失误以外,可以说德军南下也是不得已的一步。因为这是德军能够开始莫斯科战役的战略基础,但是由于决策的由于和德军将领不愿南下等造成基辅战役长达80天的拖延。凭德军的力量进攻一个有准备的强大对手的是很难有获胜希望的。因此,德军在基辅战役后直接进攻莫斯科遭到失败也是意料之中,这是德军在莫斯科败北的战略基因也是主要原因。
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在基辅战役后德军统帅部对苏军在莫斯科的情况是有清楚认识的。德军侦察机早就告诉德军统帅部,苏军已经在莫斯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修筑了工事。从德军将东线总兵力3/4、装甲部队的75%、摩托化部队的72%和空军的50%以上都集中到这一方向可以知道,德军统帅部已经估计到进攻莫斯科的困难。泥泞和严寒即将到来,但就是这样的情况,德军为何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莫斯科呢?这主要是德军统帅部急于抓紧时间以便最终结束两线作战问题所致。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其最重要工业区和最重要交通枢纽。苏军控制的话,可以迅速将部队、装备和物资调往其他作战方向,也可以稳定军心民心。反之,如果德军占领,不仅可以阻断苏军后援动摇军民意志,也能将苏军以铁路线分割成各个独立群加以各个击破。因此,德军认为打败苏军,取得对苏作战最直接和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攻占莫斯科。不过,由于基辅战役使得德军的进攻不得不推迟到秋季泥泞季节和动机严寒时候。冬季结束后,继之而来的又将是春季泥泞季节。如果德军不想受季节影响,最佳时间应该在1942年5月夏季开始,但这意味着苏军将有8个月时间用于训练和调集部队,并补充装备加强防御,甚至反击德军。无疑,这对德军是个致命威胁。况且德军还担心到了1942年英国也必然恢复了元气,那是可能即将面临两线作战。显然,德军只有在1942年夏季以前取得对苏作战决定性胜利才能避免这一不利情形发生。因此,德军统帅部才选择了这个打败苏联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并不顾一切、不惜重大代价坚持要在苦不堪言的泥泞跋涉中和百年不遇的严寒条件下夺占莫斯科。
至于什么希特勒没有听从建议丧失机会、道路泥泞、天气寒冷、苏军有来自远东的部队都不是什么主要因素。因为道路和天气对双方都是平等的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苏军红场阅兵鼓舞士气!
莫斯科严密的防空措施,
苏联严寒冬季遏制德军,
希特勒转移了战略重点!
上述因素利于该城防御,
促进了东线战场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