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和珅当然是很聪明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权力交接的历史关键点上,任何个人聪明都是没有用的。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靠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乾隆去世后,和珅的倒台,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和珅为什么不能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新靠山。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一下。
第一,从和珅和乾隆的关系上看。他是乾隆的宠臣,也是权臣。但明清时期的所谓权臣,与此前历史上的权臣,比如汉唐时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权力虽然很大,职务很多。但他们权力的实使和把控完全靠皇帝的信任。也就是说,他们把持政权,只是一种假象,是皇帝让他们把持的,如果皇帝一旦不信任他们了,他们的权力也以在瞬息之间被剥夺干净。这与霍光,曹操这样的权臣是不一样的。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明清时期,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皇帝专权的政治体制。这时候,朝廷中可以有权臣,但权臣之权,是建立在对皇帝的个人依附之上的。
和珅的权力是乾隆给的。乾隆之所以给予他这么大的权力,本质上是因为和珅对他的忠诚。如果乾隆一旦觉察到和珅的不忠,想要转换门庭的时候,乾隆一定会把他拿下,这样,不用等到嘉庆朝,和珅就已经完蛋了。
权力的交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是天大的事情。权力这东西,是会有瘾的,任何的封建统治者,不到万不得宜的时候,是绝不会放弃手中权力的。任何封建帝王,大概也都很难忍受活着的时候,权力的丧失。所以,唐代李世民的夺权,是以他两个兄弟以及十个侄子的生命为代价的。我们站在李渊的角度上看,他肯定不希望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如果他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一定会提前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统统杀掉。毕竟这些人的性命没有他儿子和孙子的命重要。乾隆也是一样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决不会容忍权力的失去,以及手下对自己的背叛。从这个角度上看,和珅拥立太子找靠山的想法,不太现实,政治风险很大。
第二,从嘉庆皇帝与和珅的关系来看。让他们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很难的。清朝时建立的秘密立储的制度,一是为了避免朝廷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争斗形成政治损耗,更重要的还是为了上代帝王能够选择自己中意的人来接班。皇帝的儿子们如果个人素质良好的,都会受到比较好的教育。以便做为继承人备选。所以,有可能继位的王爷周围,是有一个自己的圈子的。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就是翰林学士的王爷们的老师。他们从少受到这些人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很可能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产生好感,进而产生良好的个人关系。这些人形成继承人的朋友圈,一旦这个王爷成为新皇帝,朋友圈的人,必将得到重用,形成围绕新皇帝的政治核心圈。因为这些人是在长期的相处中,已经获得了信任的。一个人很难同时进入两个核心圈子。和珅是乾隆朝政治核心圈中的人物,无法进入到新圈子中去。
第三,从乾嘉交替时的现实政治看,和珅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和可能。嘉庆元年,当了六十年太平皇帝的乾隆退位当了太上皇,让儿子嘉庆当了皇帝。乾隆的退位,不是因为他对权力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他在登基当皇帝的时候说过,他不想超过他爷爷康熙帝在位的时间。康熙帝登基当皇帝的时候,才九岁,而乾隆上台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了六十年皇帝,已经八十多岁的自己,居然活的很好。为了兑现当年所说的话,只好把皇位让给了儿子。但皇位是让了,权力却并没有让。所以,在嘉庆当上皇帝的前三年,做的是真正的儿皇帝,有名无实,权力并不在自己的手上。而在太上皇手中。和珅做为乾隆朝的核心人物,在朝廷中的权力,实际上是大过嘉庆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嘉庆登基之后,对于朝廷的事情,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和乾隆的想法完全一致,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当然是以乾隆的意见为准。和珅做为乾隆的宠臣,当然比嘉庆更了解乾隆的想法。所以,嘉庆与乾隆的冲突,外在的反映在嘉庆与和珅的冲突上。而这种冲突最终必然受到报复,因为时间站在嘉庆一边。这种情况,和珅恐怕也是明白的。但是,他已经处在骑虎难下的位置上,只能过一时,算一时。幻想嘉庆到时能够宽大他。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和珅也是想到讨好嘉庆,并也有所行动的。比如在乾隆打算传位之时,他就提前向嘉庆做了暗示。但这不断没有起到讨好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成了他日后的罪名。因为乾隆要传位给嘉庆,嘉庆自己不知道,和珅知道,明显说明他与乾隆的关系超越与嘉庆与乾隆的父子关系。嘉庆怀恨也是自然的。
嘉庆对他的老师朱珪是很器重的,一直想要重用他。可是,和坤觉得朱珪被任用,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而百般阻扰。直到乾隆死后的嘉庆四年,朱珪才奉调进京。
和坤在乾隆朝已经习惯了位高权重的生活。在嘉庆上台之后,他没有认识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实,或者是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就算认识到了,他也无法收手,只能本能的想保住原有的权力和地位。这正如溺水之人,挣扎的越厉害,死的越快。
和珅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与聪明不聪明没有太大关系。陷入到权力的旋涡之中后,很难全身而退的。明初的刘伯温是被公认的智慧人物,就算是他,也没有避免被人害死的结局。和珅死后,儿子能保住一条命,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和珅是一位在做人处事上面都非常精明的一位人物,一生中贪污几亿两白银,而且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生前曾经任职文华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除此之外还有军机大臣,内务府的总管,甚至还涉及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职位,可以说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如此一个精明的人,为什么没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没有去巴结好下一位皇帝哪?
Δ和珅(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精明能干的和珅,怎么可能没有为自己留下后路,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所有的准备都斗不过帝王之道。
传宗接代和珅总共犯了二十条罪,可以说每条罪过拉出来,都可以到了满门抄斩的地步,但是和珅儿子丰绅殷德却还好好的活着,而且在朝中一直任职。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也是和珅唯一成功的一条后手。
Δ丰绅殷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乾隆年间,和珅凭借乾隆的喜爱,大肆敛财并且官运亨通。和珅生的是相貌堂堂,自己儿子也不能落了下风。和珅在一次宴会之中,将儿子丰绅殷德引荐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到丰绅殷德生的一副好面孔,而且有着一身好本领。乾隆大喜,将自己最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了丰绅殷德。
一直到了后来和珅事发,丰绅殷德虽然罪不至死,但是也受到了牵连,贬为了贫民,但是保留体制上的爵位,也就是拿空响。一直到了嘉庆十年左右,又重新启用丰绅殷德,因为有的贵族对于丰绅殷德拿空响的事情不满。不幸的是,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并没有育有子嗣,后来将和琳的一个孙子过继给了丰绅殷德。虽然树倒猢狲散,除了经常受到别人下井石外,家族没有垮掉已经很好了。
宝压多了乾隆皇帝在确认嘉庆皇帝为太子之前,曾经选了好几位太子。第一位太子是孝贤纯皇后富蔡士的二皇子永琏,乾隆对这位皇子甚是喜爱,准备花大力气培养他为接班人,但是到了九岁就去世了。后来又立皇后的二皇子永琮为太子,但是才两岁的时候就患天花去世。
Δ乾隆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己的最喜爱的妃子富蔡氏在东巡中病死,乾隆伤心欲绝,将这件事情怪罪到大皇子永璜身上,这位弱不经风的大皇子很快就吓死了。乾隆38年,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只好从剩下的皇子里面挑选嘉庆为下一任皇帝,但是这件事情非常保密。
和珅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广撒网捞大鱼,无论是哪位皇子都保持着比较好的关系,反正有的是钱嘛。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和珅的二十项大罪里面就多了一条: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太子,尚未宣布御纸。而和珅于初二先朕前递如意,泄露机密,竟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乾隆本来是想在九月初三宣布这个消息,但是和珅竟然在九月初二就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了嘉庆,这是罪状之一。
Δ和珅(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类似的罪状还有很多,大多都是莫须有的罪状。但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和珅所作所为,都没有多大的问题,每个朝代都有贪官,和珅贪得再多都是乾隆默许的。
Δ和珅二十条罪状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一是害怕嘉庆制服不了和珅,二是自己在位喜爱折腾,国库里面还有多少钱,乾隆很清楚。乾隆实际是为了嘉庆国力着想,可能很早之前就养着和珅了,要不然和珅自己贪污不了几亿两白银。民间不是就流传着:“和珅倒,嘉庆饱”的说法嘛?帝王之道,也只有帝王知道。
和珅死的倒底冤不冤?究竟是不是嘉庆杀鸡儆猴?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向敬之
和珅并非没有对嘉庆示过好。乾隆帝死后,嘉庆帝给和珅弄了二十款罪状,第一款就是:“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于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嘉庆与和珅剧照
和珅示好,想以拥戴之功博得后继之君的好感,但嘉庆帝并不领情。嘉庆帝还是嘉亲王时,被乾隆帝命陪侍在身边听政时,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俨然“二皇帝”。
真正的大权仍在乾隆与和珅的手中。乾隆同和珅一唱一和,弄得嘉亲王只是一个摆设,很是不满。《清史稿·和珅传》说:“仁宗自在潜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仍优容之。”乾隆做太上皇后,仍操控朝廷实权,而和珅是跑得最勤的,可以说是乾隆帝的传话筒。
张铁林版乾隆和王刚版和珅剧照
和珅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等,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和军机领班大臣。乾隆在世时,格外恩宠和珅,委以重任,自然也不希望他提前找嘉亲王或嘉庆帝做靠山。和珅也忘乎所以,恃宠骄纵,认为自己权势煊赫且很有能力,即便嘉庆帝上台亲政后也离不了他。如此一来,二人明争暗斗,也为和珅最后在乾隆死后的宿命埋下了祸根。乾隆驾崩的第五天,嘉庆帝拟了一道太上皇遗诏:“革大学士和珅职,下狱治罪”(《清史稿·和珅传》),并组织王大臣会同查案。七天后,元宵节,嘉庆帝下诏,公布和珅二十大罪,三日后处死。
嘉庆帝之所以这样迅速地处死和珅,一是不想让和珅继续坐大擅权,二是不想活在乾隆帝退位不退权的阴影了。和珅作为乾隆帝的影子,即便是对嘉庆帝卑躬屈膝,也难逃一死。
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唯一的靠山就是;皇帝。老皇帝去了,要讨好新皇帝,和珅当然努过力,例如,当和珅确认乾隆退位意志已决时,马不停蹄去觐见当时还是太子的嘉庆,并献上如意表忠心;可嘉庆并不买账,对他敬而远之,老皇帝一闭眼,他立马要杀和珅。
嘉庆为何要杀和珅?列举了诸如越制、干预皇家家事、贪腐等20大罪。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正真的原因是什么?嘉庆永远不会说出口,这就是他相当畏惧并害怕和珅,说出了会太丢人!
有件事可佐证这个判断;一天,和珅陪同嘉庆去觐见太上皇乾隆,太上皇闭目独坐,正在念念有词;两人不敢打扰,静候了一个时辰。突然,乾隆对他俩发问,“那两个人叫什么名”?和珅随口回答;“樊明德,刘松”。乾隆点头称是。俩人告退后,一头雾水的嘉庆问和珅,你与太上皇的问答是什么意思?和珅恭敬回答;奴才听见太上皇在念一种西部咒语,当前有什么值得忧国忧民的太上皇诅咒呢?当然只能是白莲教起义;当太上皇问人名时,奴才自然就说出了那两个匪首名字。嘉庆惊骇,和珅老谋深算,揣度圣意,太可怕了,日后定不可驾驭,!
当皇帝对一个人产生担心和后怕时,他的死期就快到了,神仙也无救。和珅就死于“如此精明”。
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和珅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不可能这么做。此事要分三个阶段分析:
一、乾隆三十八年到乾隆六十年
清朝从雍正开始,就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是封建制度下最完美的继承制度。具体而言就是皇帝生前写下心目中的继承人,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当然皇帝随时可以换掉)。这样既减少了皇子们的争斗,又可以防止太子势力过大,尾大不掉,因此政权可以平稳交接。
乾隆三十八年,嘉庆被乾隆秘密立为储君。既然是秘密建储,皇帝当然不希望别人知道。哪怕和珅猜到了谁是储君,他也要装作不知道。就算和珅刻意去结交嘉庆,嘉庆也要避嫌,因为皇子结交大臣是封建王朝的大忌,万一触怒了乾隆,乾隆随时可以把名字换掉。大家只能装作不知道这回事。
二、乾隆六十年到嘉庆元年
乾隆六十年九月,嘉庆被册封为皇太子。这些和珅可以去拥立嘉庆了吧?并非如此。
因为大家都知道,乾隆此时已经准备禅位给嘉庆了,册封太子只是准备工作。乾隆的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当时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说自己不敢超过祖父,因此只敢在位六十年。第二年的正月乾隆便退位做了太上皇。
从乾隆六十年九月到嘉庆元年元月,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大家都知道嘉庆登基已成定局,这时候和珅就算凑上去,嘉庆也并不领情。
当然和珅也不是没想讨好嘉庆,嘉庆给和珅定了二十条大罪,第一条就是与拥戴有关: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在乾隆册封嘉庆的前一天,和珅先向嘉庆做了暗示,这反而成了和珅的罪状,因为和珅并没有任何功劳。
三、嘉庆元年到嘉庆四年
这四年间,虽然乾隆成了太上皇,但是退位不放权,仍然牢牢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嘉庆名为皇帝,实为皇太子。但此时和珅更不可能拥立嘉庆了,哪有拥立皇帝做皇帝的道理?
在这四年内,乾隆事事同和珅商量,嘉庆虽然是皇帝,但手中权力不仅比不上父亲乾隆,也比不上乾隆的宠臣和珅。你说这时候嘉庆气不气,急不急?所以他掌权后,自然要第一个杀和珅,以发泄心中怒火。和珅其实是乾隆间接害死的。
和珅为什么不提前拥立太子?因为从乾隆到嘉庆的政权交替太过平稳,和珅他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和珅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在乾隆没死之前拥立太子找到靠山呢?
清代立储与其他朝代不同,康熙朝因为储君问题引发诸多问题。雍正帝鉴于立储的弊端,创造性的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一是杜绝了大臣站队储君,二是防止了诸子争储。实在高明。而且拥立太子是皇帝的大忌讳,和珅不会不知。实际上乾隆帝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九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七子永琮,但他两岁时又因痘症早殇。
和珅进入乾隆视线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时年仅23岁的和珅在乾隆面前偶尔机缘巧合的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被乾隆帝看中。此后二十年间恩宠无比,跻身高位,可以说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年乾隆帝从成年皇子中选了颙琰作为皇位继承人。
和珅也不是不想笼络新君,嘉庆帝后来给和珅的二十大罪里面第一条就是关于和珅向他讨好:“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和珅在前任皇帝这边等于二皇帝。和珅权大欺主之程度,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在回忆录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乾隆晚年上朝,两边一个是嘉庆帝,一个就是和珅。而且晚年的乾隆帝说话大多听不清,唯有和珅能知其意,基本成了皇帝代言人。而嘉庆帝基本就是个摆设,他内心深恨和珅可想而知。
嘉庆帝只能与之虚与委蛇。为迷惑和珅,嘉庆帝借和珅赠玉如意一事,特写下《咏玉如意》数首,故意扔给太监小德子。小德子便将《咏玉如意》献给和珅,和珅看后即笑道:“此儿不足以与我斗智!”不仅如此,嘉庆还下令和珅除公开场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礼。又称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对和珅加以笼络,以至于和珅自觉门生故吏满朝,儿子又娶了公主,并没发觉死亡危机。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不顾朝议,立即对和珅动手。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正月十八日,廷议凌迟。但由于和珅儿媳固伦和孝公主求情和大臣刘墉等人建议,改赐狱中自尽。其长子丰绅殷德因系驸马,有公主这个靠山,得免连坐,不然下场也很不妙。
这些发生在乾隆帝死后仅半个月时间内,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