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这是他们老袁家的传统!

当初袁绍和袁术,并称袁氏双雄,一个据河北富庶之地,一个占江淮鱼米之乡,同为四世三公,何等强横?何等风光?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绍和袁术这对亲兄弟(同父异母),可不是这样。两人因为“庶嫡之分,政见不和”,一直不对付,乃至于兵戎相见。当年袁术称帝后,遭天下人声讨,袁绍这当哥哥可没少落井下石。

所以,兄弟不和,在他们老袁家乃是传统,袁谭几兄弟,只是有样学样!

只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起来袁绍之子袁谭与其弟袁尚之间的矛盾,说白了就是一个继承权的问题。

也是后来袁谭不惜借兵曹操,引狼入室,自取灭亡这么愚蠢的行为发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袁绍死后,按理说继承权是应该在长子袁谭的手里的,但是袁尚却更受父亲的喜爱,所以也被列为了接班人选之列。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自古废长立幼都是要出事儿的啊!

更严重的是袁绍至死也没有给予袁尚一个明确的名分指定,由此就生出了两子相争的局面。

袁绍死后,袁尚得到了逢纪、审配的拥立,因此抢先自立为接班人。虽然说资历上还非常的不够格,但是名分已定,袁谭被阴了一次,吃了个哑巴亏。

虽说没有当场翻脸,但是他内心却是非常愤怒的,自称车骑将军,据守一方,与兄弟暗中计较。

谭自称车骑将军,出军黎阳。

若是就此分家,也没啥,毕竟袁绍家大业大。

而建安八年,曹操来袭,让兄弟俩彻底反目,兵戎相见。

面对曹操这个父亲的老对手,袁家兄弟本该合力拒之。但因为之前的争储风波,兄弟俩早已离心离德。二人勾心斗角,将过去的矛盾无限放大化,再加上各自阵营里面的大臣都在彼此那里挑拨,袁谭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新仇旧恨一起算,发兵攻打袁尚。

最终袁谭实力不济,为袁尚所败。

令人没想到的是,输在自己亲弟手下的袁谭,竟然破天荒的想要去向曹操求援。当时很多人对这件事都是非常反对的。

这样的不择手段,虽然是打败了自己的弟弟,但是也是引起了整个袁氏集团的破灭。

袁谭在曹操帮助下击败弟弟袁尚之后,便立马背叛了曹操。曹操大怒,发兵讨之,最终袁谭兵败被杀!

而后,曹操又远征乌桓,灭掉了在那里避祸的袁尚与二兄袁熙,袁绍势力,就此全灭!

袁绍估计没想到,一辈子留下的政治资产竟然是败在了兄弟相争的手里。自己这两个儿子,比起当年的自己和袁术,绝对是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啊。

当然,这个祸根还是袁绍自己留下了的。因为如果从本质上深究袁绍集团灭亡之原因,除了袁绍的废长立幼之外,还有一个“派系之争”的问题。

袁绍集团有两大派系,一个是袁绍老家带出来的“河南派”,以逢纪、许攸、郭图等人为首;一个则是河北本地的“河北派”,以沮授、田丰、审配这些人为首。两大派系一直不和,在袁绍时期就是明争暗斗,互相内耗,袁绍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就有他们的一口锅。而袁绍死后,两边更加的肆无忌惮,各自寻找代理人。河南派”找上了袁谭,而“河北派”则选择了袁尚。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所这才有了后来的兄弟相争,自相残杀!

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自古以来的传统,立长不立幼,除非长子是白痴或残疾,这是为了规避兄弟间的权力之争。袁绍有三个儿子(一说四个),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与三子袁尚。按理说,袁谭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继承权。袁绍喜欢幼子袁尚,想立他为接班人。

为此,袁绍想了一个办法,把袁谭过继给自己死去的哥哥,以继承其香火。如此一来,无疑剥夺了袁谭的长子继承者。按照传统的制度,过继给别人,就相当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如此,袁绍还把袁谭调出冀州,出任青州刺史。

紧接着,次子袁熙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幼子袁尚留在冀州。把其他儿子调离中枢,只留下袁尚一人,其用意也够明显了。但是,直到袁绍去世,也没的指定谁才是继承人。

袁绍死后,袁氏集团分裂为两个阵营,一派以辛评、郭图为首,力主立长子袁谭;另一派逢纪、审配为首,力主立幼子袁尚。

逢纪、审配两人与袁谭关系不好,深恐袁谭上台后,权力会被削弱。两人抢先一步,立袁尚为接班人。这样,资历甚浅的袁尚成了袁氏集团的新首领。

作为大哥的袁谭不得不屈服于弟弟之下,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袁谭索性自称车骑将军,屯兵于黎阳,摆开进攻曹操的架式,向袁尚讨兵。袁尚既不想与老哥撕破脸皮,又不能让老哥兵力太强,故而只是敷衍一下,只拨给一支小部队,同时把逢纪派到袁谭的兵营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袁谭一看,才拨给这么点兵力,顶个屁用,再上书要求增兵。审配故意找种种借口,拒绝袁谭的要求。袁谭不由得怒从心生,既不给我增兵,又派逢纪来监视我,好,老子可不是好耍的。审配会出阴招,袁谭就会么?逢纪这小子胆敢来监视我,就让他有去无回。袁谭也找了个借口,把逢纪抓起来杀了。

袁绍尸骨未寒,儿子们就斗起来了。

袁谭、袁尚这俩兄弟,本事不及其爹,还争权夺利。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要坐收渔翁之利。

建安七年(202年)九月,即袁绍去世四个月后,曹操大军突然北渡黄河,进攻袁谭。袁谭不想把自己的血本拼光了,紧急向袁尚求援。这时的袁尚刚上台,也想有所表现,以向世人证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把邺城交给审配,自己率大兵驰援袁谭。哥俩人联手对付曹操,但还是落入下风,只得撄城固守。

建安八年(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阳。这次,袁谭与袁尚抵挡不住了,兄弟俩在城下与曹军决战,败下阵来,弃守黎阳,退守大本营邺城。曹操乘胜追击,直追到邺城郊外。

要不要一鼓作气进攻邺城呢?郭嘉分析说:“袁绍生前没有立继承人,现在袁尚虽然接班,袁谭心有不服,两人势力相当,各有一批党羽。倘若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兄弟二人就会联合起来;若给他们有喘息之机,二人就会争权夺利。”

曹操依郭嘉之计,留下部将贾信驻守黎阳大营,自己则率大部队返回许都。

果不其然,曹军前脚刚刚离开,袁氏内部就内讧了。

袁谭丢失了黎阳,他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部队的武器不够精良。言下之意,乃是责备袁尚有意压制他。如今曹操大军撤退,正是收复黎阳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对袁尚道:“曹军作战既久,人心思归,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黄河,我们赶紧出兵掩袭,定能将其击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信任不再时,所有的话在袁尚听来都是别有企图。他冷笑了,你袁谭的目的,无非想借机得到更多的军队与武器罢了,我偏偏不上当,不给。

兄弟俩的裂痕急剧扩大了。此时投靠袁谭的郭图、辛评两人又出来煽风点火道:“您之所以失去继承权,是因为先公(指袁绍)把您过继给了哥哥,而这就是审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图与辛评两人向来与审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谭进攻袁尚、审配。

袁谭正在气头上,听郭、辛两人这么一说,更是怒不可遏。自己身为长子,失去继承权,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这已是奇耻大辱,现在袁尚、审配还处处提防他、算计他,斯可忍,孰不可忍!

权力超越亲情。兄弟两人终于拔刀相向了。袁谭大举发兵,进攻袁尚。袁尚当然不甘示弱,奋起还击,双方在邺城城门外大战一场。邺城是袁尚的大本营,占有天时地利,而袁谭刚在黎阳吃了败仗,士气凋零,一战下来,又伤亡惨重,只得放弃攻城,退守南皮。

战争一起,和解的机会永远失去了。

袁谭战败,但他仍有机会翻盘。他经营青州多年,政治资源是雄厚的。青州别驾王修已经率领一支军队,赶来救驾。得到这支生力军后,袁谭又得意忘形了:老子要把袁尚这毛头小子打趴下。

人很奇怪,越亲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难化解。

然而,形势很快急转直下了。毕竟袁尚是袁氏集团惟一的新首领,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是袁谭所不具备的。袁尚以大首领的名义,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袁谭以下犯上,实为大逆,号召其部将反正。袁谭部将刘询率先起兵,宣布效忠袁尚。紧接着,青州各城纷纷响应,脱离袁谭。

一时间,袁谭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叹道:“整个青州都背叛我了,难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吗?”据史书载,袁谭“长而惠”,“能接待宾客,慕名敬士”,颇有乃父之风。但他起兵内讧,同室操戈,严重损害袁氏集团的利益,动摇根基,诸部反叛,实为情理之中。

在这场兄弟战争中,弟弟袁尚逐渐占据上风。他得理不饶人,进击袁谭,两人再度决战,袁谭大败,被迫逃往平原郡,撄城固守。袁尚尾随而至,包围平原,昼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了。

狗急跳墙。为了逆转败局,袁谭居然破天荒地想了一个主意:向曹操求援!

向曹操求援!有没搞错?!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号敌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谁能解平原之围呢?

袁谭力排众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想袁绍好歹也算是一代枭雄,竟出了这么这猪儿子,为了跟弟弟窝里斗,不惜引狼入室。袁谭此举,是袁氏集团覆没的关键一步。曹操在解了平原之围后,转而进攻邺城。在曹军的猛攻下,邺城沦陷。袁谭在曹操的相助之下,终于把弟弟袁尚给打败了,袁尚逃往幽州。然而,袁谭在引狼入室后,又想独据冀州,怎么可能呢?最后,他反而被曹操这匹狼给咬死了。

袁谭之死,一点也不冤。是他挑起兄弟间的内战,是他引狼入室,是他败光了袁绍留下的政治资产。他被淘汰出局,可谓咎由自取。

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汉末乱世之中,袁绍从一个出身名门的权贵子弟迅速崛起,成为了盘踞河北地区的诸侯,更在界桥之战中击败了心腹之患公孙瓒,统一了河北,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势力。之后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虽然败给了曹操,但是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但遗憾的是,建安七年(202),官渡之战的两年后,袁绍病死,他的势力被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所继承,但这两个儿子却没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曹操,反倒是反目成仇,袁谭更是与曹操联合,攻打自己的弟弟袁尚,这又是为何?

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袁绍身上,因为袁绍一直没有确立自己势力的继承人。古代封建王朝把太子称为国本,这是非常形象的,一个君主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永远统治下去,死后的继承问题永远都是一个势力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不少君主都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而身死甚至国灭,所以古人吸取前人教训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可是依旧有不少统治者,在嫡长子和自己偏爱的孩子中犹豫不决,袁绍也是其中之一。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其中袁尚和袁绍非常像,不仅是长相而且性格也极其相似,史书记载袁绍觉得他“很类己”,所以袁绍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喜欢,于是便动了立袁尚为继承人的心思。袁谭作为长子,本来是袁绍势力的第一继承人,袁绍为了让袁尚继承势力,便将长子袁谭过继给已经死去的哥哥,还把他打发到远离自己大本营冀州的青州去当刺史,之后又把二儿子袁熙派到幽州,只让自己的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陪自己。

如果按照袁绍的安排,一切应该是很顺利的,但偏偏问题出在袁绍死的太突然了。袁绍在建安七年(202)突然病死,甚至还没有宣布自己的继承人是谁,这就为之后的袁家内讧埋下了隐患。袁绍死后,袁尚继承了袁绍的大部分势力,又有冀州这个大本营作为根基,成为了袁绍势力的统治者,而袁谭则有长子这个身份,并且也占据了青州地区,随时准备向袁尚发难。两人表面虽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明争暗斗,势同水火。之后袁谭假意调军队到黎阳,佯装攻打曹操,以此来向袁尚要兵,袁尚也为袁谭派出一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

就在两人斗争之时,曹操出手了。他率大军气势汹汹的冲向了袁谭,袁谭急忙向袁尚求救,两兄弟放下成见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袁氏兄弟先失去了黎阳,之后在邺死守住了曹操的进攻,曹操只能先退兵。之后袁谭想趁曹操败退攻打曹操,向袁尚要士兵和装备,但却被袁尚拒绝,与此同时袁谭手下的郭图、辛评在此时煽风点火,把之前袁谭被过继的事情拿出来说,袁谭一怒之下又调转枪头攻打袁尚,结果却被袁尚打的大败,退守南皮。

之后袁尚又击败了袁谭多次,还昭告冀、幽、并、青四州的百姓,说袁谭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天下军民共诛之。这份通告使得袁谭一派军心动摇,手下许多城池都投降了袁尚,此时的袁谭再次决战,结果又被打败,只得退守平原。袁尚大军包围了平原,袁谭已经无路可退,无奈之下派出使者向曹操求援。于是曹操趁此机会与袁尚开战,攻打邺城,袁尚急忙回援,却被曹操包围,不仅手下全军覆没,还险些丢了小命。 

袁谭之所以联合曹操攻打袁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自己对袁尚一直不服气,而袁绍没有定下继承人就去世给他留下了机会;另一方面是袁尚昭告天下,摆明了不给袁谭留活路,袁谭反正都是死,宁可放手一搏。自此一战后,袁氏一族再无能力抵抗曹操,之后的短短几年,袁氏兄弟都死于非命,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一代霸主袁绍因病去世。

死就死吧,糟糕的是,他死的很纠结。按照法统,袁绍本应让嫡长子袁谭继承祖业,但袁绍更喜欢更帅的三儿子袁尚,认为老帅哥的继承人也该是小帅哥才对,可这又于礼法不合,所以他临死也未能确立继承人,最后给河北留下了一个混乱的烂摊子,真是死了还要给大家添麻烦的烂人。

果然,袁绍一死,他的手下们便分成了两派,展开内讧。一派是颍川派,以监军郭图、谋士辛评为首,支持袁谭;另一派是亲信派,以别驾审配、护军逢纪为首,拥护袁尚。而刚好袁谭此时尚在青州(袁谭为青州刺史),审配、逢纪便趁机伪造袁绍遗嘱,抢先拥立袁尚继位。袁谭急急忙忙从青州赶回邺城奔丧,却发现没自己啥事儿了,还被新领导袁尚打发去镇守黎阳抵御曹操。

这就叫先下手围强,后下手遭殃,袁谭悲愤!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带着亲信郭图、辛评来到黎阳,自号“车骑将军”,只比弟弟袁尚的“大将军”矮一头罢了。

然而袁尚还是不信任袁谭,竟又派重臣逢纪去黎阳当监军,明显是来监视的。袁谭心想你不多派点军队来前线帮我,派个糟老头子来管我作甚,就请求袁谭给他增兵,审配鼓动袁尚不答应,袁尚也怕增强大哥实力于己不利,于是断然拒绝。袁谭一怒之下,竟把逢纪给杀了,于是双方矛盾公开化并白热化。

说起来,其实逢纪挺傻的。想当初官渡之战,审配二子为曹操所俘,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二人遂结成同盟,共辅袁尚上位。结果呢?审配为了自己,最后还是把逢纪卖给了袁谭,岂不悲哉?

另外一边,曹操看到袁绍俩儿子兄弟阋墙,只觉痛心疾首

——想当初,你们爹袁绍和你们叔袁术就不和,袁术骂你爹家奴,你爹让我帮他打袁术,打的袁术吐血而死!这才不到三年,你们俩兄弟竟也闹的要死要活,难道这也有遗传的?

曹操决定,替老大哥袁绍,好好教训这俩大侄子一下。

于是,建安七年九月,曹操渡过黄河,攻打黎阳,袁谭兵少,装备又差,只得再向袁尚求救;所谓唇亡齿寒,袁尚再笨,也知道哪里是敌我矛盾,哪里是内部矛盾,所以面对曹军兵临城下,他决定亲自率兵支援大哥。

袁尚之所以亲自死来,不是出于对敌情的重视,而是怕派别人来镇不住大哥,让袁谭趁机把他部队给夺去了!袁尚便让别驾审配留守邺城,而自领精兵救援。但仍是没打赢,只得趁夜遁走,逃回邺城。曹军趁胜直追,四月到达邺城,将城外夏熟的麦子收割一空,然后猛攻城池,但这城太硬了,一时攻不下,诸将便请示曹操从后方多调兵马,趁胜连战,一定拿下邺城。这时郭嘉却道:“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今二子权力相等,各有党羽,如急攻则其合力。不如缓之,则二子争心生也。不如撤军南向荆州,做征刘表状,以待其变。变成后再击,则一举定也。”曹操听罢,也体谅到了袁家二子内讧的诚心,决定成全他们,于是下令回军。

稍事整顿,曹操便又大张旗鼓,装模作样去南征刘表,果然刚走到汝南郡的西平县(今河南西平),好消息就来了。

一切皆如郭嘉所料,曹操这外敌一走,袁家俩兄弟就吵了起来,袁谭再次要求更新装备并增兵以追歼尚未渡河之曹军,至少要拔掉曹操安插在黎阳的贾信这颗钉子,否则太危险了,但袁尚和审配仍然打着自家小算盘不肯给,袁谭大怒,郭图、辛评等谋士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当初袁绍迟迟不肯立袁谭为世子,其实就是审配这小子在从中作梗!这下袁谭忍无可忍,从此再无与袁尚和好之可能,到八月份,俩冤家冰炭难容,终于在邺城外大战一场,袁谭兵少装备又差,当即战败,只得率军退往东北至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其别驾王修忙率青州吏民前来援助,袁谭声势稍振。这时刘表也写信来劝说俩贤侄和好,以争取时间拖住曹操南下步伐让自己多过几年安生日子,可惜俩贤侄都杀红了眼,就是不听老人言宁愿吃亏在眼前。袁尚首先发难,亲自率兵北上攻打南皮,袁谭再次大败,只得又向南逃到青州平原县,据城固守。袁尚将城团团围住,日夜猛攻。袁谭眼看要亡党、亡国,气急败坏,心想宁可把天下给外人,也不能给家贼!于是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里乞降求救,表示要弃暗投明,大义灭亲,助朝廷歼灭贼党袁尚,为表诚意,还将自己的女儿送来,非要嫁给曹操第二十子曹整,以和亲定盟。

曹操愣了一下:啥?我侄子袁谭要当我亲家?这辈分不乱了吗?但想了想,袁谭主动引窝入室,将江山双手奉上,求我一起搞他弟弟,这等好事都能碰上,还是见见吧,于是接见了辛毗。辛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曹操的心中,顿时生出无限悲凉来。说到底,他与袁绍,固然是死敌,但也相交多年的好兄弟,看着老大哥的儿子们闹到如今这个地步,曹操身为长辈,嗯,也确实应该,嗯,再给这俩大侄子火上浇点油,让他们杀得更欢实些!

于是,曹操忍痛自降一辈,答应了袁谭的联姻。领大军调头北上,与袁谭联合,去夹击袁尚。

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袁家兄弟互相残杀,最主要的责任当然在于袁绍不公,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的建议,避免了让河北形成一个整体,对抗曹操大军。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郭嘉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鲶鱼效应”,就是让曹操不要急着进攻河北的袁氏兄弟,否则他们会团结起来作战,应该缓图之,让他们自己先乱,再趁火打劫,河北可定也。

官渡之战结束不久,袁绍去世后,曹操渡过黄河,进攻河北,就发现了其实袁氏根基还在,想一口吞下是不可能的。毕竟,袁绍经营河北多年,地盘还在,还保留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于是,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先进行南征。果然,袁氏兄弟外敌不在,就开始内乱,袁谭和袁尚互攻,袁谭却干不过袁尚。其实,袁谭早年就跟从袁绍征战,是有一定的军事素养的,但是袁尚继承了袁绍的位置,实力自然要优于袁谭。于是,袁谭只好救助于曹操,这下曹操就有了进入河北的借口和机会,各个击破,统一了河北。

(红圈只标记大概位置,不作精准地图)

造成两袁互攻,曹操得利的局面,有几个因素。第一,有先例,当年袁绍和袁术就是为了“四世三公”的继承权,二人互攻争霸。如今,袁谭和袁尚如出一辙,并且“青出于蓝”。第二,袁绍在关系上处理不当,废长立幼,埋下兄弟不和的隐患。第三,袁氏三兄弟并高干各有地盘和部曲,合则强大,分则互相消耗,谁也吞并不了谁。第四,两袁用人都有问题,袁尚重要谋士审配,性格刚烈,特别是和袁谭派的辛评,郭图不和。所以,双方的谋士只会让脆弱袁氏兄弟关系,加速破裂。第五,袁谭自作聪明,他想利用曹操对付袁尚,自己再趁火打劫,可惜这也是曹操想要的,袁谭又怎么斗得过曹操呢?结果,袁谭成了最早灭亡的一方。

所以,袁氏兄弟相争,导致军心离散,他们手下的将领吕旷,吕翔,焦触,张南等也先后归降了曹操。曹操利用他们自相残杀,互相消耗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各个击破,统一了河北,如郭嘉所料。先是袁谭反复,被曹操攻破南皮杀了,高干也被西凉马超,庞德打得军败身死,袁尚和袁熙则逃入辽东,被公孙康斩了头,献于曹操。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道理谁都懂,可是一旦面对权力,利益的诱惑,就容易“利令智昏”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曹操也纠结接班人人选问题,被贾诩以“袁氏兄弟”的例子暗示,于是曹丕巩固了接班人之位。

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袁绍死后,袁谭会联合曹操攻打袁绍,有两方面的原因。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当然是袁谭本身不满意袁尚即位,袁谭是嫡长子,本应是他即位,但袁绍偏爱后妻的幼子袁尚,最后传位给袁尚,专制制度下,当然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所以袁谭要拉曹操打袁尚。

但还有一重不太容易发现的原因,就是袁谭的基本盘跟曹操的基本盘是有联系的,袁谭的谋士辛评、辛毗、郭图等都是颍川士人,与曹操麾下的荀彧、郭嘉等很有交情,而袁尚的谋士审配是河北籍人士,逢纪是河南士人的边缘人物后来跟审配交好等于改投了河北籍。也就是说袁谭的谋士宁愿跟曹操合作也不愿意被河北派压过一头,甚至为此宁愿出卖袁谭,像辛毗出使曹营时泄露袁谭底细就是明证。

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袁谭最终决定联合曹操跟袁尚开片,自己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