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关于公子扶苏,历史评价多有可惜之意!

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表示秦二世胡亥上位,乃是假传圣旨,是他与李斯赵高等人的密谋。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而扶苏被赐死,更是葬送了大秦江山。有人感叹,如果继位者是扶苏,或许秦朝不会亡。

因为此子与秦始皇不同,为人忠厚仁德,好施仁政,当时秦朝的社会矛盾很可能会在其手上得到缓解。

要知道陈胜吴广当年起义,可是打着扶苏的旗号,要是扶苏继位,陈胜吴广至少会少一个造反的理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史记.陈涉世家》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设,因为扶苏仅仅因为那一纸诏书,便自杀了。

那么当初秦始皇诏书传来,扶苏为何不反呢?

首先主观上来讲,扶苏他相信这是秦始皇要他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秦始皇还是他的父亲,着君父之命,他不得不从。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其次客观来讲,扶苏反不了。

大家说说的造反,无非就是倚仗蒙恬和那三十万蒙家军!

那么蒙恬会答应跟着他一起反吗?不见得吧!

大家总以为蒙恬和扶苏是一伙儿的,其实不然!当初秦始皇派扶苏去长城是干嘛?当监军啊,其目的就是监督蒙恬,从位置上来讲,两人很难走到一起。

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当时诏书来了,蒙恬之所以提出质疑,那是因为他的兵权也要被剥夺,他是在为自己发声。蒙家世代忠良,且家眷大都在咸阳,在根本不确定诏书真假的情况下,蒙恬岂会跟着扶苏造反?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当然了,不排除蒙恬被扶苏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甘愿为其效力。

但是仅蒙恬愿意没用啊,他底下的三十万蒙家军愿意吗?

古代调兵打仗那可不是将军一个人说了算,那是要信物的。这个信物就是“虎符”,不然当初信陵君堂堂魏国公子,为何还要“窃符救赵”?而虎符可是在秦始皇手里或者说在胡亥与赵高等人手中。

没有兵符,蒙恬拿什么去让这三十万蒙家军心甘情愿的跟着他造反?

当然,也不是说扶苏他就非死不可。毕竟是亲儿子,事关生死,扶苏完全可以提出质疑。借助蒙恬的势力回咸阳斡旋此事,甚至于发起宫廷政变或者两家闹翻,再爆发内战等等桥段。

这才是赵高他们最害怕的,因为扶苏加上蒙家势力,如果回到咸阳,不是他们轻易可以撼动的。

甚至我怀疑,他们之所以矫诏赐死扶苏,夺其兵权,就是想逼反扶苏,那样胡亥这个正统位置就坐实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扶苏那么听话,仅仅一道圣旨,就被搞定了。

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性格决定命运。与父亲残暴的形象不同,公子扶苏给人的印象是宽厚、仁慈、爱民、孝顺,颇有儒家推崇的明君风范。可惜的是,这些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悲惨下场的原因。他最终选择自杀而不是反抗,原因也是在此。

第一,反对坑儒,被调到边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史记》是这样写的:“扶苏为人仁" ,"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刚毅武勇是遗传自父亲,仁慈信义,则来自后天的教育。我们对扶苏所接受的教育知之甚少,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儒学的兴趣,因为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他基本具备了,后来他为儒生辩护,并非没有理由的。

按理说,扶苏应该早早被立为太子,但是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一些政治观念,与秦始皇大相径庭,令父亲很不痛快。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秦始皇“坑儒”的反对。

秦始皇坑杀儒生时,长子扶苏曾站出来劝谏道:“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现在父皇要用重法来罚治他们,儿臣惟恐从此天下不安了。”始皇大怒,索性把扶苏打发到北疆,让他去监督蒙恬修长城。因坑儒事件,扶苏被调离都城,后来失去继承大统的机会,同时秦国也失去了机会。这一连串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实际上有某种因果贯穿,在秦始皇挖掘四百名儒生的坟墓时,他也在亲手挖掘帝国的坟墓。

第二,秦始皇意外暴死,赵高力阻扶苏继位

公元前201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在临死前,他写了一封信,是写给长子扶苏的,内容是:“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写完后,盖上玺印封好,交给中车府令赵高。

然而,秦始皇做梦都没想到,这封信赵高并没有送出去,而是扣了下来。为什么呢?依照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只要扶苏返回咸阳,他就是的皇位继承人。但是赵高最不愿意看到扶苏成为皇帝,这背后是有故事的。

《史记》不是评价扶苏“信人而奋士”吗?扶苏所亲近的人,是一帮富有正义感的人士,包括蒙恬、蒙毅兄弟,偏偏赵高跟蒙毅是有仇的。

原来有一回赵高犯了事,皇帝让蒙毅去审理,蒙毅刚正不阿,判他死罪。后来秦始皇特赦了赵高,并让他官复原职。赵高躲过一劫,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扶苏当皇帝,蒙氏兄弟定权倾朝野,到时还有他赵高的立足之地吗?

因此,赵高迟迟不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送出,心里开始盘计一个计划,想让公子胡亥继承皇位。于是赵高说服丞相李斯,对秦始皇之死秘而不宣,并伪造一份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第三,扶苏为什么选择自裁?

赵高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可是这还不够。只要扶苏与蒙氏兄弟未死,他就不安心。于是赵高又伪造一封皇帝诏书,加盖玺印,大意如下:扶苏与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屯兵,无尺寸之功,还屡屡上书直言诽谤皇帝,心怀怨恨。扶苏作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知扶苏阴谋,不匡正其行,为臣不忠,同样赐死。

赵高派使者把诏书送到上郡,扶苏泪流满面,他本为孝子,父叫子死,子不可不死。他默默走向内室,打算引剑自裁。蒙恬觉得事出蹊跷,阻止说:“陛下现在出巡在外,尚未立太子,我率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为监军,这乃是天下重任。现在仅凭使者一面之辞就自杀,焉知非诈?不如先请示朝廷,待朝廷回复后,再做决定不迟。”

蒙恬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扶苏这个人愚忠愚孝,他说:“父亲赐儿子死,何必再说?”遂自刭而死。

有人会问,扶苏为什么不起兵造反呢?当时蒙恬驻守北疆,手握三十万大军,倘若造反,成功的机会很大。

然而,这种说法,只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当时秦始皇的死讯并未外泄,无论是扶苏还是蒙恬,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扶苏看到的诏书,是加盖了皇帝的玺印,这是没办法造假的,也不得不信。蒙恬虽然从情理上判断此事有疑点,认为应该先向朝廷核实情况,倘若情况属实,再决定不迟。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赵高就是利用了扶苏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忠孝”。这本来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优点,但放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为被敌人利用的弱点。扶苏做梦也没想到,其实父亲已经死了,而这份加盖玺印的诏书,是彻头彻尾的伪造。这就是“忠君”的悲剧。

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因为扶苏根本不可能造反,这主要更当时的调兵制度有关。

我们中学语文学过信陵君窃符赵,就是一次调兵制度的案例。中国古代历史上,军队可不是随便调动的,否则造反不是天天有了。调动军队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皇上的手中。为了避免军队被乱用,我们中国人发明了虎符。魏公子信陵君为驰援邯郸,说服魏王夫人如姬从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才得以调动军队。可见,军队的调动权直接掌握在国王一人手里。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战争频繁,造反独立的事情时有发生。虎符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背面刻有铭文,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中央如调用调动军队,使者带上右符,到军营持符将两半勘合验真,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秦朝时采用法家制度,虎符贯彻最彻底,士兵们都认符不认人,造反后全家都连坐受罪,可不是开玩笑的。

虎符能造假吗?古人早就想到了,所以虎符分为两半,两半勘合。符上有错金铭文,先在兵符上刻出阴文,再把金丝嵌入阴文,最后打磨光亮。。从现在存世的几个兵符来看,纹路细腻,制作工艺复杂。在古代除了官办工坊,一般人根本无法仿制。为了防止遗失泄密,虎符都是一次性使用,将军每次出征前发放一半,用兵归来及时归还,朝廷定期回收更换销毁。

可以说,虎符是古代帝王除了玉玺之外最重视的一个东西了。

可见,扶苏如是想要起兵造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不是光凭蒙恬将军或扶苏说要造反,底下的人乖乖听话,如果蒙恬等人要起兵拥护公子扶苏,他就需要向属下显示调兵虎符,当时蒙恬只有一半,另一半在首都咸阳,控制在李斯赵高一行人的手中,所以蒙恬想举兵也有心无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根本就没想过造反,也不可能造反。

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首先,扶苏和蒙恬都不想政变造反;其次,他俩也发动不了政变,第三,假设发动了政变也必然失败。

扶苏和蒙恬不想政变

原因很简单,扶苏是始皇帝的长子、蒙恬是始皇帝的将军,儿子反老子、臣子反君主,这可是逆人情、悖天理的事情。

乱臣贼子,可以,他们有这个心、也有这个胆。

得坏到这个地步,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而扶苏和蒙恬应该不是坏人,甚至还没有坏到这个地步。

所以,扶苏和蒙恬,在心理上过不了这道坎,他们头脑中的策略库,根本就没有这个选项。

始皇帝威势整个天下

扶苏和蒙恬不知道始皇帝已经死了,赵高和李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所以才赐死了扶苏、抓捕了蒙恬。

所以,扶苏和蒙恬不敢造始皇帝的反。

别说他俩,就是天下也不敢造始皇帝的反。

始皇帝早年经历过嫪毐乱政、吕不韦强权,种种动荡应该会在始皇帝的心理埋下多疑的种子,他应该会疑心臣下会造反。

但是,并没有,可以说,始皇帝一个功臣、重臣都没杀,他没有猜疑功臣、重臣。

原因就是始皇帝有这个自信,他能驾驭得了朝堂群臣和整个帝国。

有此雄主,造反这个选项不仅是不可能,而且是不敢想。

扶苏和蒙恬发动不了政变

纵观秦末历史,有郡守投降的、有县令造反的,但又有几个领兵将军造反的。

秦末有三大帝国兵团,岭南赵佗兵团、长城王离兵团以及章邯主力军团,他们要么不敌投降、要么作壁上观、要么战死疆场。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树起反旗、要造反当皇帝的,为什么呢?

造反得有兵,但更得有钱粮,而钱粮都控制在帝国丞相府。

秦汉两朝,最有实力的衙门就是丞相府,甚至不让皇帝,丞相府控制了钱粮,你拿什么造反?

秦帝国施行的是军功爵位制度,从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彻侯,都得由中央册封授予。

而且,这些拥有军功爵位的将军和士兵,他们的田产、食邑以及福利,都控制在皇帝和丞相手中。

所以,跟着将军造反,就意味着首先得放弃已经到手的各种荣誉和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扶苏想政变、就是蒙恬想造反,那些拥有爵位的将领和士兵,愿意吗?

他们不愿意,所以蒙恬和扶苏就造不了反。

但是,郡守和县令却可以造反。

因为郡县兵吏,是依附于郡守和县令的,而且这些人还多是本土人。所以,郡守和县令可以一呼百应,而领兵将军却不能。

即便如此,只要始皇帝活着,这些郡守县令也造不了饭,陈胜吴广也不敢起义。

最高等级的领导就是:只要他活着,一切都会按部就班,而始皇帝就是这样的领导。

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这是扶苏的性格所决定的

 嬴扶苏,亦称令郎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秦始皇对其给予期望。扶苏认为全国初定,百姓未安,对立实行焚书坑儒等严峻政策,因而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蒙恬戎行,帮忙蒙恬修筑长城、抵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惧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伪造诏书,扶持胡亥登基,并逼令扶苏自杀而死。

当时扶苏身在蒙恬军中,蒙恬手里有着大秦三十万精锐,只要扶苏一声令下,在朝廷之上的胡亥也是没辙

但是扶苏是君子,以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的扶苏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义,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书,扶苏不可能抵抗,哪怕他有怀疑,否则扶苏自己的人设就崩塌了,这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秦朝扶苏为什么不联合蒙恬政变?

这事还得从焚书坑儒说起。

话说嬴政统一华夏后,到底是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以李斯等人为代表支持郡县制,秦始皇自然是站在这一边的,毕竟,郡县制在秦国已经施行百余年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封邦建国”的认识上。

显然,春秋战国,历经几百年的较量,封建制事实上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了,但是那些死脑筋的儒生们就是认准了旧制。廷论几天,李斯等人已经占据上风,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也不想落个暴君的名号,奈何这些儒生一心求死,最终结果就是焚书坑儒了。

在这个过程中,太子扶苏不停的劝谏秦始皇,提出施仁政。这个是事关国体的重大策略,扶苏又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从小在赵国作为人质的嬴政自然是想锻炼一下这个心慈手软的太子,于是就把他派到北方,和蒙恬一起去修长城了。

这一待,就是好多年,直到秦始皇死,他也跟着自杀了。为何他不和蒙恬起兵反抗呢?我觉得可能是如下原因:

一 信息不对等

圣旨传到扶苏手里时,他并不知道秦始皇已死,至于圣旨的真伪,他更是不加怀疑。蒙恬甚至劝他去咸阳打探下消息,直接被他拒绝了。

扶苏为何如此笃信呢?原因有二:

1、扶苏跟随蒙恬驻守北方已经多年,但回京次数并不多,这就给他造成了秦始皇确实想废掉他这个太子的印象了。其实,秦始皇的真是目的是想等自己百年之后,扶苏上位的时候,有蒙氏家族支持,朝廷内外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2、秦始皇巡视天下,却带着胡亥,他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秦始皇有意传位于胡亥。

二 孝道心理

晋献公时,因宠幸骊姬,发生了骊姬之乱。她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百般陷害太子申生,

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最终,视孝道如生命的申生自缢身亡。

其实,扶苏和申生一样,身上流淌着孝道的血液。说是愚孝也好,死忠也罢,这个其实是他的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遇到事情,他首先是这种思维模式,外人无法改变的。

三 始皇威权

在对楚国进行灭国大战时,王翦向秦始皇要了六十万兵马。

六十万兵马,是秦国三分之二的兵力了,他如果反过头来打自己怎么办?在此之前,可是发生过不少先例的。比如楚国的斗越椒反楚庄王,只因为被削了一点权利就起兵了。

王翦伐楚的结果是,楚被灭国,王翦班师回朝。

王翦有没有反的心思我们不做推测,但是这从侧面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威权!为什么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刘邦、项羽之流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也是这个原因。

另外,秦朝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高速运行的行政机制。调动大军,尤其是远程投送,这个肯定是要经过始皇的批准。这个时候搞政变,或许还没出长城,就被拿下了。

小结

综上所述,扶苏之所以选择自杀,而不是搞政变,其实就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条件下的一种结果,更主要的还是他本身的性格及秦朝的管理制度决定的。即便是他知道秦始皇死了,他依然会选择自杀,除非他知道这是矫诏。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