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熟悉唐诗的人都不会忘记《琵琶行》这首诗。它对琵琶演奏者的描写细致而深刻,对环境的塑造真实而唯美,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结合白居易本人的人生际遇,让这首诗成为了千古传唱的永恒佳作。
诗中有一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是个什么官儿?官职多大?
对于了解唐代官制的人来说,司马是个非常熟悉的官职。原因是这个官职非常的特殊,在唐朝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它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体现了不同的价值。
在解读唐代司马官职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司马官职的历史沿革,有助于理解为何白居易的司马官职充满了辛酸。
司马这个官位最早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行政级别属于三公之内。司马和司寇(法律最高长官),司士,司空,司徒是一个层次,分别是国家重要权利的最高长官。可以理解为是宰相权利中的一部分。
到了汉朝,大司马是个专门的职务,往往附加大将军职衔,一般是高级别将领。像名将卫青、大权臣霍光,都曾获此殊荣!
到了汉末三国,司马虽然没有那么多实权了,但依旧位列三公。三国时代的大军阀袁绍家族,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因此贵气十足,傲视群雄。
但到了唐代初期,司马最初是兵部尚书(军队最高长官)的别称。后来一般是地方官。在唐朝的州一级行政单位辅佐官员中有司马一职,差不多是个六品左右的官儿。品级比别驾和长史低。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从行政级别来看,司马已经很高了,和长使一样,都是州刺史副手,有时候甚至会是刺史官员的别称。在唐朝官制中,每个州设有主官刺史,而副手则是长史、司马,他们共同辅佐刺史行使职权。如果在此期间刺史缺位,长史、司马也会代替主持州务,直到新刺史赴任。所以,司马相当于每个州的二把手或者三把手,地位很高。按理说,白居易就是江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而在唐朝实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州是一级行政区划,差不多相当于咱们的今天的省。
当然了,这样的官位设定,仅限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情况严重,唐朝府兵制度逐步瓦解,长安方面担心地方失去控制,因此架空了很多职务。白居易担任的司马职务,就属于被架空的职务。看似级别很高,其实并无实际权利。
再加上,白居易当时这个司马还只是个挂名,正式官职其实是从九品下的最小官——将士郎。那就更加不值一提了,这也难怪当时白居易的心情很差了。
这个在诗句中也有体现,在唐朝官员的品阶不同,其衣服颜色也有区别。唐朝规定着青衫的是八品九品官儿,像司马这样的六品官儿应该是绿衫。
要知道白居易是一位颇有雄心壮志的人,现在被人当成塑像一样,放到了司马这个闲散职务上,还是个挂名,心里的苦衷可想而知,满眼辛酸泪啊,因此就有了“青衫湿”的感叹。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江州司马,我们可以理解为江州这个州(约莫等于今天的地级市)的第二副州长(副市长),六品官。但是,白居易并没有达到这个位子,他的江州司马只是挂名,正式官职其实是从九品下的最小官——将士郎。来追根溯源地说一下。
司马,与汉朝的顶级官职“大司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司马,是一种佐官,位在长史之后,在各级官府中都有,品级地位也与其所在官府挂钩,相差很大。当年灭秦后,项羽封十八路诸侯王,其中有三个秦朝降将就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员秦将都是巨鹿之战与项羽交手的,章邯是主帅,司马欣、董翳都是佐官,也就是章邯的副手,司马欣为长史,董翳为都尉。后来到了汉代以后,常常用司马取代都尉作为主官的第二副手。长史、司马是非常常见的组合。我们再举个例子,东汉末年,刘备夺下益州和汉中,群臣上表劝刘备进位汉中王,群臣排名如下: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将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领衔的是名声最大并且取成都首功的马超,属于特殊情况,此后的官员都按照官职高低排序。最高的许靖和庞羲,官职就是左将军(刘备官职)的副手长史和司马,是群臣中官职最高的,甚至高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当然官职高低不代表权力大小和收信任程度)。这个例子也就告诉我们,长史、司马的官位真的是很高。
不仅仅是军队,各地政府也是有长史与司马作为长官的佐官。比如州,汉代天下只有十三个州,但是随着两晋南北朝乱世,各政权都将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于是到了隋唐,其实州和原本在州下一级的郡已经几乎没有区别了。于是到了唐朝,也就把原本汉朝州、郡、县三级行政级别调整为州、县两级,所以说州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一级。州长官仍叫原本的州刺史,州设有副手长史、司马,辅佐刺史行使职权。而一旦刺史缺位,长史、司马也会代替主持州务,等到新刺史赴任。
唐朝把州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官员品级也各有不同。上州刺史从三品,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中州刺史正四品上,长史正六品上,司马正六品下;下州刺史正四品下,长史正六品下,司马从六品上。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远离京城长安。那江州属于上州、中州,还是下州呢?这已经不太容易考证了。因为远离京城,又不是战略要地,加上白居易是被贬所以不会是个好地方。因此上州可能性很小,基本是中、下州。
不过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这就奇怪了,既然是江州司马,应该至少是六品,应该穿深绿,为什么会穿八九品的青衫?因为白居易的江州司马是挂名的,正式官职不是这个。
唐朝除了正式的职官之外还有一种散官,只拿俸禄不干活儿,吃粮不当差,白居易其实就是散官。这里从白居易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得出结论。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中所写:
”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刺史,守土臣,不可无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空于山水诗酒间”这段就是说明,司马已经没有职权了,他什么事也不用干。还有另一段更说明问题:
白居易有一篇《祭匡山文》,称“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以香火酒脯,告于庐山遗爱寺四旁上下大小诸神……”这里出现了“将仕郎”,这才是白居易的正式官职。按照唐朝品级,将仕郎是最低的文散官,品级从九品下。所以说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只是把他安在江州司马的位子上的将仕郎,最不入流的官员,降无可降了。所以白居易才会感受到失意。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简单类比没意思,因为唐朝官制和现在没什么差别很大。
唐朝最有名的司马,应该是那些诗人们,尤其是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担任司马时,和一个嫁给商人的高级妓女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白居易当时是江州司马,州一级的最高长官是刺史,除了刺史,还有别驾、长史,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所以这个江州司马大概相当于副市长。不过,通常来说,别驾、长史、司马这些官职往往是看起来豪华却没有什么实权的职位,常常成为中央官吏被贬的首选职位。从这个角度来说,白居易的江州司马,也可以类比市一级的位高权不重的闲差。
有人提出疑问,唐朝实行州县制,所以白居易是不是应该算是副省长?
从唐玄宗开始,州上面开始有了“道”这一级的监察机构,首长为采访使,和汉朝的州刺史一样逐渐成为了高一级的行政层级。唐朝灭亡时,天下有40多个道和藩镇,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了。
从数量上看,唐朝有360多个州,我们现在有293个地级市(不含台湾省),所以从土地面积和设置数量来看,州这个行政层级,和我们的地级市是最相似的。
从官员的品级来看,唐朝的州司马大概主要是正六品到正七品之间,江州在唐朝并不发达但也不算是穷乡僻壤,如果算是中等州的话,白居易的中州司马大概算是正六品下,而下州司马就是从六品上了。唐朝的官员品级,一般人最高做到正三品,就是位极人臣了。
江州司马白居易为什么不高兴?
白居易,年轻时到长安去,别人看到他的名字,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可是看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离离原上草那一篇,立刻惊为天人。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到江州,担任的还是闲职,心中苦闷可不就和嫁给土豪的明星一样嘛!
不过,唐诗中豪迈的诗句有很多,无病呻吟的诗句也不少。我觉得白居易被送到江州司马养老去,山明水秀,无官一身轻,简直是太棒了,实在没必要不高兴。还有嫁给土豪的那位琵琶女,从一线明星到豪门少奶奶,成功上岸,有什么不好的?所以,这些人就是矫情!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白居易的不甘心,让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不断进步。白居易被贬江州,那时是818年,当时他才46岁,按照常理,还有30年的好活。仅仅两年后,白居易就脱掉青衣穿上红衣,成了五品的主客郎中、知制诰、朝散大夫。直到后来他在苏州杭州当刺史,完全没有了那种被贬的感受。
白居易53岁时,担任秘书监,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长,官至三品,穿上了紫衣,成为大唐朝最有权势的人之一。白居易70岁时,他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附近居住。尤其是两个小妾两人艳羡,一个是小蛮,另一个是樊素。小蛮腰、樊素口,让无数人艳羡。白居易死后埋在龙门石窟附近,他的墓园“白园”成了龙门石窟景区的重要景点。
白居易的人生,大概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人生了。相比李白的颠沛流离、杜甫的寄人篱下,白居易在风雨飘摇的中晚唐能有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奇迹。
白居易之前的“二王八司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公元805年,白居易(806年及第)还没有出仕的时候,唐朝中央发生了一场名为永贞革新的变法运动。和清朝的戊戌变法相似,仅仅折腾了100多天就流产了,永贞革新的十个主要干将全部被贬,分别是王叔文、王伾,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王叔文和王伾是被称为二王,改革失败后被贬为开州司马和渝州司户,不久后死去。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则是都在各地当了司马。
柳宗元被贬官的地方是永州,在今天的湖南南部山区,条件比起白居易的江州来说差的太多了。可是柳宗元没有哭,反而借机在永州各地游山玩水,并且做了很多实事。柳宗元留下的《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尤其是《永州八记》,成为唐朝散文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居易在江州两年哭了好几回,柳宗元在永州十多年,笑对人生,境界高出了很多。
另一个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在了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西北部的常德,在唐朝也是穷山恶水的地方。老刘这次被贬,开启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柳宗元在永州,成了文言散文的大家,刘禹锡在常德,则成了哲学家,期间创作了《天论》三篇,很有辩证唯物主义特点。
本来刘禹锡是和柳宗元一起回到长安的,可惜他他高兴了写了一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说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言获罪,就又被发配到了广东连州当刺史,直到826年才回到首都长安。
这么来看,对于历史上那些知名的诗人、文人来说,州司马只是一个看起来光鲜的名号,内里却是被排挤被冷落的典型代表。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一句话,只是一个有名无实,有品级无实权的官,闲散、贬谪官员专用职务。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古流芳,诗的最后一句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江州司马”指代的其实就是诗人自己。
那么,白居易为什么会“青衫湿”?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和那个被丈夫冷落的琵琶女命运相似,因为他“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也就是说,白居易是被贬官到了江州做司马,政治上失意了,所以才自称“天涯沦落人”,可见“江州司马”是一个很不讨人喜欢的官职。
从官制历史看,“司马”最初是非常重要、地位极高的职务,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执掌全国武装军事力量,从汉朝时也叫“大司马”,到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人们还常用“司马”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但在唐朝的地方官制上,州一级也有“司马”一职。
唐朝的州最高长官是刺史,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职,但唐朝的州有不同规格,根据户口多寡,分上州、中州、下州,可以理解为副省级市、正厅级市、正县级市。
与之相对应,“州司马”也有不同品级,上州司马是从五品下、中州司马是正六品下、下州司马是从六品上,分别相当于正厅级、副厅级、副处级。
唐朝的江州属于中州, 故而江州司马是正六品下,相当于正处级。
按理说这个级别也算可以了,但实际上,唐朝的州“别驾、长史、司马”等官职都被中央朝廷剥夺了实权,被用来以其“品高俸厚”来安置闲散、贬谪官员。真正拥有实权的是刺史下的“录事参军事”及其统领的“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这些官称为判司,一个“司”字表明,他们负责处理各方面州级政务,具有实权。
现在清楚了,从品级而言,江州司马的品级不低,相当于现在副厅级,类似市政府顾问,没有实权,没有差事,只是安排闲散、享受待遇的闲职。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司马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副手,职权的话看一把手如何分配工作
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个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员?
《神探狄仁杰》没看过,不知道里面司马是怎么一个封疆大吏,这个就不说了。反正那个电视剧就是打发时间的,肯定瞎编。
州司马这个官职在唐朝(包括武周),说起来不算小官,名义上是州刺史的高级僚佐,和别驾、长史并称“上佐”,称得上是品高俸厚。它的品级因州大小而不同,上州的司马为从五品,中州的司马为正六品,下州的司马为从六品。
但是,司马(包括别驾、长史)这个官虽然品级、工资都不低,但却没有什么职事,也就是说,不能管事,手中没权。嗯,就和今天我们的巡视员、调研员一样。
因此,司马这个官就是皇帝贬斥一些中央朝堂的高级官员的最选择了。某个高官得罪了人或者犯了错被贬,如果贬得太低有失朝廷脸面,如果给的权太大又起不到贬斥的效果,这时品高而无权的司马就是最佳选择了。
比如,唐中宗将神龙革命的功臣、张柬之、敬晖等五王贬为外州司马。又比如,宪宗时王叔文变法失败,将其党羽刘禹锡等八人贬为外州司马,时号八司马。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江州为中州,因此江州司马为正六品。这不算一个高官,但也绝对不低了。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曾作诗云: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这“司马仍为送老官”一句,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了司马这个官职的本质。这就是一个给你养老送终的官职,级别不低、俸禄挺厚,但什么事情也别想管,混吃等死就成。
白居易还在《江州司马厅记》里直截了当的说过: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役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侍久资高,昏耄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