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原著中的唐僧,虚伪自私、软弱无能,可对于信念,他无比的坚毅!

历史中的玄奘大师是一位胸怀众生的得道高僧, 他的人生已经不能用“伟大”两个字来衡量,而是一种“信仰”,不问生死坚定不拔的信仰。

泪眼中,依稀能够看到玄奘大师徒步在大漠之上,穿越于桃花之间,胸怀普度众生的信念,背负着 辛酸、寂寞、不甘、坚忍!穿越无数艰难险阻,历经千百生死劫难,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心心念念的天竺。

这一走,便是整整十七年……

人生有几个十七年?没有多少。 天竺真的有大乘佛法吗?没有也罢。 这一去,还能回来吗?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是一条路,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不必问过多理由,只要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胜过庸庸碌碌的人生千倍百倍。

他如一颗照亮世间的流星,用几乎一霎那的生命之光点亮了“大乘佛法”的长明灯。 十七年后,当玄奘大师忍受着疲劳与伤病再次迈入大唐的国土时,大漠的风沙转眼化成了满天飘洒的桃花,这位在路人眼中平凡而苍老的和尚,左手捻着指花右手拖着竹简,一步一个脚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三千世界。

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法师相比如同恒河之沙一般渺小, 和电视剧的大慈大悲不同,原著的中唐僧毛病很多,自私,狡猾,虚伪,假正经!

但在人群中最疯狂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人。

我可怜抛弃本性的孙悟空,我怀疑故作慈悲的沙和尚,我无感时真时假的唐三藏,却十分喜欢好色贪财的猪八戒,因为他真实。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和猪八戒比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份“真实”, 他像一枝身处在温室中的花苞,佛祖为他铺好了通天大路,菩萨是他的指路明灯,齐天大圣在他前头披荆斩棘,他只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开放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的人生完全是按照剧本写好的,他的贪嗔痴恨、他的爱恨情仇完全不被自己所掌握,甚至他的生命都在诸天神佛手中握着,这样一个“傀儡”怎能担的起“唐玄奘”的名号呢? 他肉眼凡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他三番五次欲将孙悟空赶走,屡犯嗔戒。

他六根未净,不告而拿了青牛精的金丝背心,犯了贪念不说,还中了青牛精的圈套。 他胆小软弱,每次看到他遇到妖魔鬼怪时高呼“悟空”的软蛋模样,都让我感到厌恶。 但在当我读完“女儿国”一章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人物”

女儿国国王让不通人事的唐僧第一次体会到了“情窦初开”的滋味, 他可以抗拒取经路上无数个企图和他结为连理的女妖怪,却无法抵抗女儿国国王这位纯洁少女的痴痴恋情。

可有时“绝情也是一种相守”,或许相忘于江湖比相濡以沫更加耐人寻味, 我永远无法忘记唐僧决心离开女儿国时,两人隔着窄窄的一道门槛,却像是隔绝了生生世世的画面。 坐在云端上的神佛面对人间的爱恨悲喜不动声色,只有我们这些“俗人”才会对没有结果的爱情嗟叹怅然, 我无法理解这个“打怪靠徒弟,保命靠神佛”的软柿子是抱着怎样的态度跨越情关的。

但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看似软弱的人他的心灵就越是强大。

取经队伍中只有唐僧一个人是肉体凡胎,即便他虚伪、软弱、无能,但他依旧坚持着走完了长达十万八千里的取经道路,他的身上有一种“属于凡人的伟大”。

也许吴承恩假意将唐僧的性格描写的胆小懦弱,实际上是想突出“信念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纵观整本《西游记》只有唐僧才是真正的主角。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谢谢邀请。

西游记中的唐僧:◆遇到强盗和妖怪只会吓的发呆,六神无主,只剩下喊救命,为软弱。

◆居然跟吃人不吐骨头的妖怪、杀人如儿戏的强盗求饶,委曲求全,为迂腐。

◆妖怪一问,不经大刑,便没口子的吐出徒弟们的事情,为胆小怕事。

◆唐僧对老弱妇孺、童仆下人,都很谦虚有礼,不比世人隔门缝看人。

◆能坚守戒律,视女色、钱财为无钱。光这钱财、女色之关,世上有几人能坚守?

◆佛法高深、众生平等,怀济世救人之风尚。

所以唐僧是一个软弱、迂腐、胆小怕事的凡人,同时又是一个佛法高深、洁身自好,并有济世救人思想的高僧。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实在,为人正派却有点迂腐!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玄奘之所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这是因为,玄奘大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才得了这样的尊称,而且,作为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法师俗姓陈,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齐担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则博览群书,专心治学,是备受敬重的人物。可见,玄奘法师出生在一个充满诗书气息的家庭环境中。

隋朝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备受长辈重视。父亲为他取名“祎”,取意“美好”,“祎”指的是美玉。

玄奘的父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幼年时期,玄奘就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但是,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玄奘一家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陈素便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玄奘十一二岁时,由长捷法师带着,住在净土寺,学习佛教经论,而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经》。

二十岁时,玄奘正式受戒,跟随景法师学习《大般涅槃经》,并且,还跟从严法师学习《摄论》。只是,玄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佛教各学派学说都存在歧义,这让他心中大为困惑。为了扫清困惑,玄奘决定前往天竺的那烂陀寺求学。这便有了“唐僧取经”一说。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历尽艰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并在当时的著名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大师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毗婆娑论》等经论。玄奘聪颖好学又极具辩才,他逐渐成为那烂陀寺里的明星式的人物。

在戒贤法师的鼓励下,玄奘游历天竺各地,还在那烂陀寺讲授《摄大乘记》、《唯识抉择论》,与各宗派的论师进行激烈辩论。玄奘那深厚的佛学素养以及出色的辩才,令他接连驳倒众人,并且受到天竺众人的礼遇。

举个例子来说,在曲女城举行的六千人无遮辩论大会上,玄奘法师以《会宗》、《制恶见》中的观点作为论题,与其他僧人展开了为期十八天的论辩,结果,竟然没有一人能驳倒他!玄奘法师经此一事而闻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还带回梵文经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长安的弘福寺和大慈恩寺,成为玄奘法师的译经场所。我们今天熟知的《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皆由玄奘法师翻译。此外,玄奘还写有《大唐西域记》这部文学作品。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谢邀!

老唐在《西游记》原著里的形象,可能要彻底颠覆电视剧给我们的三观。

一、老唐贪生怕死,一遇到危机时刻就只会埋怨,只会哭泣。

这点从降服小白龙那一篇章就可以轻易看出,我这里把‘鹰愁涧’一章简要的说明一下。

老唐的白马被小白龙吃了,就哭着说自己细皮嫩肉,没有白马无法到西天。

孙悟空就说那他就去找小白龙,老唐就哭着抱着孙悟空的大腿,说你要是走了,小白龙回来把他吃了怎么办?

老唐想要孙悟空去找白马,又怕被吃。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孙悟空就大骂唐僧是个没用的窝囊废、是个脓包。

借用孙悟空的原话“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二、老唐爱说谎,爱打诳语。

第一次说谎,就是骗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咒。

最经常说的谎,就是说自己不喝酒。

其他老唐喝酒吗?

他跟大老爷们不喝酒,但是一碰上美女就喝酒,碰上了女儿国的过往更是主动要酒喝。

三、老唐心机深沉,该隐忍时就隐忍。

三打白骨精,明面上看来是猪八戒怂恿老唐赶走孙悟空。

其实是老唐自己想赶走孙悟空。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

身为取经团队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却处处受限于孙悟空,而且还经常被孙悟空骂脓包。

身为师傅,还有脸面吗?

而且,取经团队在那一刻已经完整。

在老唐的意识里,已经有两个厉害的徒弟了,要不要孙悟空无所谓。

所以,老唐不是不知道白骨精是个妖精,而是故意赶走孙悟空。

四、老唐有诗情,很懂人间世故。

老唐一眼就看穿了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是个见财眼开的人,所以让孙悟空不要漏财。

但是孙悟空还是执意拿出了袈裟,才有了后来之祸。

其实,这也是孙悟空故意的。这里篇幅有限,就不细说了。

老唐的诗情,在《西游记》很多篇幅里都有写到,最明显的就是乌鸡国一役,还做了首诗。

可能老唐在那时候已经觉得离西天不远了吧,所以才放下了伪装。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1.拖拉不够干脆利落犹豫不决

2.对事情不够深思熟虑见识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