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乾隆十三年,青梅竹马的富察皇后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的乾隆皇帝在“百日丧”时写下一篇《述悲赋》“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天生念旧,却深知“帝王最是无情人”的乾隆皇帝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虽有后宫三千佳丽,但心只有一颗……
初见
二十五年后(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赏游清漪园时随口问了一个典故,随行官员面面相斥纷纷摇头,曲高和寡的乾隆大为不悦,三等鸾仪卫和珅答了一句“典守者不得此其责”。
乾隆听后笑着用手虚扶一下,随后对和珅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和珅“男身女像”仪表堂堂谈吐不凡,而且竟然与死去的富察皇后有几分相像…不禁想起了那一句“夏日冬夜兮复何时?”
正所谓“爱屋及乌”,乾隆四十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和珅便成为了正蓝旗副都统。
仕途
和珅天生就是一个做官的材料,他深知旗下满人整日游手好闲、打架斗殴,俨然已经成为了乾隆的心病。和珅以怀柔的手段整顿管辖区内的满人,每天忙到三更半夜才休息,闲暇时间还刻苦学习梵文、蒙文、藏文,并且以“报答君恩”为口号训诫手下官员,将正蓝旗督府衙门管理的井井有条,而这一切都被乾隆皇帝默默的看在了眼里。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和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管军机处事物,执掌大权的和珅从此开始了“满清第一贪官”的不归之路。
君臣
和珅深谙“为臣之道”,官居高位却十分低调,能力出众却颇为谦逊,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和珅几乎事事都将乾隆放在第一位。
大清律法被和珅视为侧纸,诸天神佛在和珅眼里一文不值,只有给予他知遇之恩、信任之情的乾隆皇帝,才能住进和珅高傲而孤独的心中。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皇帝巡游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一众御史言官纷纷反对,唯有和珅亲自下江南调度、筹钱、动员当地富商为乾隆建行宫、修龙船,没动国库一文一厘便将乾隆下江南的路线、食宿、娱乐安排的妥妥当当。
乾隆修四库全书,和珅出人、出力、出钱;
甘肃大旱,朝廷配发的赈灾粮杯水车薪,乾隆束手无策之际,和珅将米袋子里掺了几把糠,瞬间解决了灾荒;(灾民们并不在乎米里有糠!)
镇压白莲教,和珅恩威并用办的漂漂亮亮;
太后过大寿,和珅通过官员富商们的“孝敬钱”,没动用国库,便把寿宴办的风风光光;
西藏的六世班禅过世,和珅代替乾隆出访西藏,一言一行尽显天朝风范,令西藏达赖心口臣服。
和珅虽然贪,但是对于乾隆来说,和珅即是“银行卡”又是“万事通”,并且没有谋反之心,一心一意的当奴才,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呢?
倾颓
嘉庆四年,乾隆太上皇龙驭归天。 同年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列出和珅二十条大罪,和珅犯下的每一份罪证,几乎都被嘉庆皇帝掌握着,此时的和珅已经心知肚明,一切罪证都是乾隆爷生前收集好的………
和珅被下了大狱后,嘉庆抄得和珅家产足足白银八亿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整整十五年的税收!一举填补了乾隆晚年被败光的国库。
嘉庆帝有意将和珅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和珅一生的死敌“铁将军”阿桂王爷,请出了一道乾隆生前为和珅留下的密旨,密旨上只写了三个字:“留全尸”。 嘉庆念及和珅与先皇三十载的君臣之情,赐和珅白绫自尽。
和珅这一辈子贪到了什么?他只不过是乾隆皇帝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君赐臣一世荣华富贵,臣替君背覆千载骂名。金满箱,银满箱,转眼牢中之囚人皆谤。 君荒唐,臣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嘉庆做嫁衣裳……
(上文参照百家讲坛《纪连海正说和珅》、书籍《贿赂风云—和珅》)
臆想
正大光明殿内,嘉庆皇帝望着乾隆爷为他铺好的帝王之路,心中五味杂陈。黄泉路上,奈何桥边,帝王的龙撵前跪着一个人。
“皇上臣冤枉啊!”
龙撵内伸出一只手:“朕知道,上来,陪朕下棋。”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和珅符合乾隆的需要。
一、和珅的身世
提起和珅,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浮现一个脑满肠肥的油腻大叔形象。
实际上,和珅外表不仅不油腻,还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是有名的美男子。
加上姓氏,和珅全名叫钮祜禄·和珅,他出身满洲正红旗,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相当于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和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在他四岁时,母亲难产而死,丢下他和刚刚呱呱坠地的弟弟和琳。九岁时,父亲常保也因病去世。
常保生前为人正直,是个难得的清官,家中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额外收入,一家老小全靠他的俸禄生活。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谁能想到数十年后他的儿子和珅竟成为巨贪。
家里一个老仆人留了下来,照顾和珅兄弟。世态炎凉,亲戚朋友几乎没有人关心这两个孩子。逢年过节,别人家里热热闹闹,和珅家里凄凄惨惨。为了生活,老仆人不得不领着和珅一次次的登门找人借贷,受了许多冷遇和白眼。
成年后的和珅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贪欲或许和早年这段不堪的经历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兄弟俩十分争气,双双考进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在紫禁城西华门内,是专门培养优秀八旗子弟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仅待遇好,毕业后也有不错的前途。
和珅读书用功,待人温和有礼,不似大多数八旗子弟那样趾高气扬,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
在刻苦学习课堂知识之余,和珅还给自己加了两门功课:搜集当今皇帝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体。
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心机和远见,注定是个人物!
二、和珅发迹之谜
乾隆晚年,做皇帝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生活上逐渐奢靡铺张,精力越来越不济,处理大小事务渐渐力不从心。乾隆急需要找一个忠诚可靠又精明能干的人做自己的“拐棍”。
就在这时,和珅进入乾隆的视线。
二十岁那年,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两年后,他成为三等侍卫。
清宫侍卫大多从八旗子弟中选出,三等侍卫是正五品,这个起点或许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的终点。
和珅来到宫里当差,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乾隆皇帝。
《郎潜纪闻》中写道,一日乾隆出宫,在车中阅读奏折,看到有要犯逃脱,乾隆不高兴地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猛兽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
皇帝掉了一句书袋,随从的侍卫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大声答道:
“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同样出自《论语》,意为:主管的人难辞其咎。
乾隆听见了,很惊奇也很高兴,没想到侍卫中有读书的人。
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迅速腐化,有句顺口溜“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帮八旗子弟依仗祖荫,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
乾隆召和珅到旁边,亲切询问:“你读过书吗?”
“读过。”
“下场考过试吗?”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没考中。”和珅老老实实回答道。
“噢。考试题目还记得吗?”
“记得。”
“把题目和你写的文章背出来听听。”
和珅跟在乾隆的车边,边小跑边把当年的应试文章背诵出来。
末了,乾隆给出评语,“这篇文章可以考中了。”
《郎潜纪闻》的作者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陈康祺,这本书史料价值颇高,记录极有可信度。
有句话说得好,机遇是为准备着的人准备着的。比如现在让你背四年前自己写的高考作文,估计大部分人背不出来。
和珅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之后,乾隆单独让和珅办几件事,和珅都办得周到妥帖,深得乾隆赏识。
和珅发达了。
十余年间,他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这蹿升速度堪称坐火箭。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异常惨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雍正、乾隆父子在位期间对皇子们的管束非常严厉。
乾隆老了,他不敢信任年富力强的儿子们,只能倚重聪明乖巧会办事的和珅。
和珅不仅聪明会办事。《李朝实录》记载,在朝鲜使臣面前,和珅毫无大臣之礼,乾隆要吐痰,和珅立即双手捧上痰盂,乾隆写字时,和珅站在旁边磨墨。
乾隆平时喜欢吟诗作对,和珅也能接上几句,称得上气味相投。
这样的好奴才乾隆当然宠信。
资料来源: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
《郎潜纪闻》
《李朝实录》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乾隆对和珅的宠信,已经到了毫无道理的地步!让人完全无法理解。
和珅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并用贿赂、迫害、恐吓、暴力、绑架等方式笼络地方势力、打击政敌。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共有当铺七十五间,大小银号三百多间,权倾天下、富可敌国。
对和珅的所做所为,乾隆不可能一无所知。乾隆可不是阿斗,他的暗探耳目遍及全国,不可能不知道和珅的违法行为。
而且以嘉庆帝、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和礼部侍郎朱圭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
但是乾隆对和珅始终宠信有加。这就太可疑了!有人说,乾隆是老糊涂了。但是乾隆四五十岁的时候,和珅就已经受宠了。那时候他可不糊涂啊。
还有人说和珅非常精明能干,乾隆离不开他。
和珅能干不假,但是全国能干的人多了去了,不见得比和珅差。乾隆为什呢偏偏宠信和珅一人?连自己的小女儿都嫁给了和珅的儿子。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乾隆喜欢和珅。明清时期,文人群体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好男风”。通俗的讲就是搞同性恋。
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是双性恋。比如郑板桥。比如西门庆,总是和他家里的小厮关起门来乱搞。
很有可能,乾隆也没有免俗,在人到中年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和珅,产生了某种不可描述的情愫,于是就一直宠着他,不管和珅犯了多大的错误,都选择原谅。
我们只能这么理解了。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和珅给嘉庆留下了十三年的朝庭财富……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谢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把观众带到了认知误区,以为和珅是一个被纪晓岚屡屡戏耍的囧态百出的跳梁小丑。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和珅绝非如此不堪,而且他和纪晓岚也并非针尖对麦芒的关系,二人倒像一对忘年之交。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能赢得乾隆的宠信,位极人臣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自身能力有句话说的好,你自己不够优秀,认识谁都没用,没错就是这个理,毫无疑问,自身能力是第一要素。据史料记载,和珅能文能武,博览群书,记忆力超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在整个大清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和珅23岁时就在仕途上初露峥嵘,当时他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由于他管理得当,理财有方(吐槽一句,天生对钱敏感,贪官的好料子),布匹的存量大量提升,深得乾隆的赏识。
和珅在担任外交事务的重要职务时,英国特使对他的外交才能赞不绝口,此外他还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和珅的仕途之路可谓火箭式的蹿升,不到43岁便位极人臣,成为百官之首,打铁还需自身硬,没两把刷子不可能爬这么快。
第二、善于逢迎在我们的印象中,和珅就是一个擅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阴险小人,这么说也并没有冤枉他。但是,拍马屁也是一门技术活,尤其拍皇帝的马屁,不是随随便便说几句甜言蜜语就可以搞定的,不仅要拍的响,还要拍的妙,稍有失误,便会适得其反,吃不了兜着走。
和珅无疑是一个拍马屁的绝顶高手,总是轻描淡写的将乾隆哄的飘飘欲仙,置身云里雾里。你看他独创的“议罪银”制度,专门为乾隆庞大的开销量身定做的钱袋子,虽然此举祸国殃民,可乾隆却笑的合不拢嘴,对于和珅来说,这就够了。和珅就是乾隆肚子里的蛔虫,说句不好听的话,乾隆一撅屁股,和珅就知道主子要放什么屁,久而久之,乾隆对和珅产生了很强的依赖。
第三、手段老辣前期的和珅绝对是一个清官的好苗子,精明强干,一心为国,清正廉明,可他很快就拜倒在权力欲望的石榴裙下。随着仕途的步步高升,权力越来越大,和珅的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一度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疯狂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和珅大权独揽后,黑白两道通吃,他将触手伸向富商集团。浙江富商曾氏,拒不交纳和珅的帮费,竟在一夜之间,被和珅党羽满门屠杀,家财掳掠一空。和珅甚至一度掌握了官员的生杀大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都退让三分,在私下场合免了彼此的君臣之礼。
和珅扳倒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对手,到乾隆禅位的时候,权倾朝野,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皇帝”。也难怪,乾隆一蹬腿,嘉庆就迫不及待的拿他开刀了。和珅得宠的原因,坊间还有一个传闻,说他实际上是乾隆的男宠。更玄乎的是,说和珅是乾隆当年最深爱的年妃转世,像极了当年的年妃,乾隆一见到他,立马两眼发直,如获至宝。当然这些都是野史记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的和珅的的确确“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西岳顽石~和珅若是等闲之辈,怎么可能坐上中国历史“贪污之王”的宝座。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乾隆皇帝宠信和珅可能是以下原因
一 传说和珅是富察皇后转世。富察皇后过世时乾隆悲痛欲绝,在其额头做了一个记号,期待来生再遇时以印记相认。和珅恰好有那印记。
二 和珅本身有才。曾和皇家子弟共读且成绩还挺好的,加之其相貌俊美,可以说才貌双全,又善于迎合乾隆,乾隆当然喜欢。
三 和珅的贪乾隆心知肚明,但和珅跟他利益共享,他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