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但是,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其中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就是其生平第一大败笔。西晋王朝的灭亡和五胡乱华时代的开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司马炎选错了继承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衷就是晋惠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障。他脑子是真不好使。有一年闹灾荒,百姓们没饭吃,饿死了很多人,司马衷得到消息后居然问道:“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何不吃肉羹呢”?
我的天啊,饭都没吃了,上哪整肉羹去啊?这便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所以这哥们儿是真傻!
而正是因为晋惠帝智商不行,导致其大权旁落。他老婆贾南风和太傅杨俊,司马亮等人争权,引发八王之乱。这场亲戚打架事件,极大的消耗了西晋国力。北方胡人乘虚而入,大举进攻中原,是为五胡乱华。
最终西晋王朝为匈奴人攻灭,幸存的皇族不得不说南渡江左。从此中国进去到了一个长期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靠谱的继承人是多么重要。
那么,司马炎为何要选司马衷呢?要知道他可不只这一个儿子。他仅仅是登记在册的儿子就有十八个之多,随便哪一个都比司马衷要优秀啊。
历史君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呢,就是选择正妻所生的长子作为继承人。这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都采用的一种继承制度,因为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兄弟相残,皇族内斗的情况发生。
当然了,司马衷并不是嫡长子,他还有个哥哥司马轨,但是这个嫡长子死的过早。所以司马衷作为嫡次子,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司马衷背后的势力也是司马炎所需要考虑的。司马衷的母亲是杨皇后,她只有这一个儿子了,自然是支持司马衷继位的,司马炎是个妻管严,算是继承了他爷爷司马懿的优良传统。所以,他自然会顾及到皇后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杨皇后背后的杨家外戚势力,他们肯定是支持司马衷的。
所以,如果选择司马衷上位,他们司马家的江山会得到杨家的鼎力支持。
最后一个原因,在司马炎看来司马衷,并不是笨得无可救药,这孩子为人老实,颇有仁义之心,很合司马炎的胃口。
总总原因综合下,司马炎最后选了司马衷,当然,历史证明他选错了,但是没办法,司马炎毕竟不是神仙,他也没想到后面居然会这么乱!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武帝为什么要立他那个傻儿子呢?其实老司马一点都不傻,能平天下的人,会脑壳进水,他儿子傻,他看不出来?
何况武帝司马炎并不缺儿子,几乎是可以说儿子成群,他共有儿子26个,除了太子,几乎个个相貌堂堂,智商正常。
虽然司马炎与杨皇后关系不错,杨后非常喜欢她这个傻儿子,极力反对废太子。但是,帝王父子虽然不像寻常的父子那样在一起吃住,但司马炎也知道这个太子司马衷,脑子有些问题的。父子平常总见过面吧!小哥们痴愚的举止和呆滞的眼神,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娃儿脑壳里面肯定是进过水的啦!何况是他老爹。
为什么不废呢?
那主要是皇太子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特别的乖巧聪慧,深得司马炎的喜欢,所以,看孙不看子,司马炎换太子的想法就越淡薄了。
这么多孙子儿子,为什么单单喜欢这个孙子呢?这其中有一个香艳的,缠绵的故事!司马遹据史书记,其母谢玖,此女清惠贞正,先被选入晋武帝后庭作才人。
开通下脑筋,一个漂亮女人在面前打旋旋,何况本就是自己的女人,老司马早就把她给那个了。
司马衷十岁被立为太子,一入东宫,选太子妃就被列入首要大事。
武帝考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及遣往东宫待㾛,《晋书》这句话暴露许多绯闻!
司马炎肯定对这位貌美如花的谢才人上好多次了。
事后觉得这位谢才人聪明,善解人意,那个功夫也比较好。就派她给自己的傻儿子做性启蒙老师,教会自己的傻儿子做那个事情。
自己独乐乐不如儿乐乐,自己觉得爽的东西,生怕儿子尝不到,老司马真是个好父亲。
很快谢才人怀孕了。
贾南风过门后对太子宫内别的嫔妃可以说随意杀戮。但,对谢才人却不敢,知道她是老司马的人,而她的孩子是谁的,丑女贾更清楚。
谢才人,也知道贾妃奇妒,自求还归西宫,生下了司马遹。
几年后,傻乎乎的太子司马衷进宫朝见父皇。见到一个三四岁的白胖小子,正和数位王子在一起玩耍,非常可爱。
他走过去拉着小孩子的手,呵呵呵的傻笑。
武帝远远望见,行至面前。
对小司马说“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儿子啊”
大傻司马衷不明就里,只能跪地拜谢。虽然谢才人和司马衷也春风几度过。但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让人怀孕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发育未全呢!
由此可以想象,司马遹这个漂亮的孩子,其实也是晋武帝的骨血,从时间上看,从年纪上看,就是他的。
老司马也不好意思承认,也不能百分百肯定,反正都有他的血统!
所以老司马,只是想把这一位处于嫡长子地位的傻儿子作为过渡,内心深处其实是盼望着,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司马遹日后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帝位,反正肉都烂在锅里面。这的话,皇后也高兴,也没那么多是非,省的说废长立幼。
但是让老司马始料不及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太子妃贾南风太阴毒了,朝中大臣也太没用。自己的司马子弟也太不争气了。
因此,他两脚一蹬,不仅晋朝很快分崩离析。自己最喜欢的皇太子也许就是亲儿子,也最终死在贾南风的屠刀之下。蓉儿总结一下
各种史书,把贾南风这个内外都黑丑娘们,写得无比有心机,似乎完全靠她欺上瞒下,才最终使她那个痴傻的老公司马衷称为晋惠帝。
其实,司马炎,并不是傻瓜,傻不傻,谁看不出来吗?
聪明人装傻容易,傻子装聪明人的简直就不可能的事情,中间太多的猫腻了。所以说那些宫围之中的事情,拍多少连续剧都有题材。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视力有残,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晋武帝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资质、能力最差的。他之所以可以完成统一,是躺在前人的功劳薄里坐享其成。
司马炎对立太子问题有自己的考虑,他之所以立傻子为太子,有几面原因:
一、晋朝靠篡位取得政权,得国不正,有合法性危机。所以它在立太子这一事关国本的大事上不敢走偏,如果晋朝出现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对日后有重大负面影响。
二、晋朝改变了汉末直到魏国不预立太子的习惯,早早就立了太子,司马衷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出现问题。立了太子再废掉,这对得国不正的晋朝又是大问题。
三、司马炎对太子进行了多方考察,因为有太子妃贾南风及一些大臣的暗中相助,司马炎被蒙弊,认为太子虽然不算高明,但至少还能一般过得去。司马炎打消了废太子想法。
四、太子身后的势力很强大,让司马炎不会去轻易废掉他。太子妃贾南风是重臣贾充之女,太子母亲家所在的杨氏也是豪门。废太子意味着与这些势力为敌,晋朝的建立有赖豪门,司马炎不会这么做。
五、后来太子生的儿子很称司马炎的意,司马炎认为就算儿子不行,将来位子传到孙子,问题也不大。
在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司马衷保住了太子位,在司马炎死后继承皇位。傻子终归是傻子,尽管他也许说一两句正常的话,但皇位落到他身上,最终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
先是皇后贾南风杀害辅政的外戚杨骏,皇族内部起兵灭了贾南风,继而发生了"八王之乱",后来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崛起,北方陷入混战,演变成"永嘉之乱",汉族险些灭族,幸得有一部分皇族及贵族逃到江南,史称"衣冠南渡"。
当然晋武帝死后的混乱,并非只是立傻子为太子一个因素造成,而是晋武帝在位时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的。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西周王朝,为了避免子孙争王位,确立了嫡长制。周以后的王朝都沿袭这种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避免了分争,但是也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继承人才智适合不合适没得选择,这就造成了经常有些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情况,即使君主想另择继承人,又怕坏了规矩,从此会天下大乱。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三国之后,曾经的英雄人物纷纷谢幕,有司马家族统一了天下,但这个统一的西晋王朝并没有持续多久,准确地说,只有51年,如果从灭了东吴开始计算,那么只有短短的37年,真是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毁在了晋惠帝司马衷当政之时,这就是历史当中面对百姓饿死情况,发出“何不吃肉糜?”的那个皇帝。很多人说:晋武帝雄才大略,为什么非得要立这个“傻子”做皇帝?导致爆发八王之乱,终究被灭国?
司马衷投胎投得好古代立太子有个规矩,叫“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意思是说,选择太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嫡子,如果没有嫡子,那才可以立庶子;第二标准是,嫡子中选择长子,长子早逝,才可以选择次子。
司马衷水平不高,但是投胎投得好,是皇后杨艳所生。杨艳生了三子三女,司马衷是次子。但,长子司马轨去世得早,因此,司马衷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选。
有人问了,难道司马炎没有发现司马衷的情况?此人脑子不好用啊!司马炎当然发现了司马衷的平庸,也曾有过易储的想法。
但是,皇后杨艳一直强调不应换太子,甚至在去世前,杨艳苦苦哀求晋武帝,不要换太子,要换必乱,并且希望立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
面对自己即将离世的老婆,这些事请,晋武帝一一答应了。
因此,司马衷能上位,是因为有个好妈,也有个好姨妈,这两任皇后让易储变得非常不容易。
司马衷并不是“白痴”其实,司马衷并不是白痴,也不是傻子,只是此人严重脱离群众,也没有出外实践的机会,因此,衣食无忧的他,根本想象不出外面的世界。
在立司马衷为太子时,司马炎就发现了自己儿子的情况,这智力一般啊!为了考验儿子的情况,司马炎多次考试于司马炎,但在司马衷的媳妇贾南风和一些臣子的帮助下,司马衷屡屡过关,因此这给司马炎造成了错觉,认为自己儿子只是经验少,但脑子问题不大。
事实上,司马衷确实反应慢一些,从现在的医学来看,这孩子就是个平庸的孩子,但绝对不是傻子。
有人总是诟病“何不吃肉糜?”这件事,这确实是个超级无脑的举动,实际上,没有经历过外面穷困的人,又如何能知道具体情况?就如同当今社会,中国的水价比油价低多了,但中东有些国家,水却远远比油贵。这样的事情,很多现代百姓都不知道。
司马衷曾经听到宫里的蛤蟆叫声,就问近臣:“这只蛤蟆是为公家事在叫,还是在为私人的事在叫?”这说明,司马衷有自己的脑回路,会思考一些问题。
另外,在公元304年,在战争中,司马衷中箭,有个叫嵇绍的武将到跟前保护他,军士们后来把嵇绍抓住按到地上,此时,司马衷大叫:“不要杀他,这是忠臣。”但士兵们不顾指令下了杀手,只因为皇弟司马颍下了命令要杀了嵇绍。司马衷看嵇绍死后,血贱了自己的衣服,回去后坚持不换衣服,不洗衣服,说这是忠臣的鲜血。
从上面的例子来说,司马衷的平庸是一定的,但说他是“傻子”还是有点过。
在司马炎看来,虽说儿子平庸,但有大臣辅佐,应该问题不大的。
人们说“司马衷白痴”,其实这和“没能控制住老婆和大臣”有关司马衷很平庸,这样平庸的人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和历练,同时却因为娶了悍妇贾南风,而让他的位置变得可有可无,贾南风的张牙舞爪,让司马衷的平庸更加地放大。
可以说,司马衷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人选,但是母亲选择了他,又为他选择了贾南风,于是悲剧就来了。
如果过司马衷娶的是贤妻,辅佐的是忠臣,也许情况会好一些。但一个贾南风,再加上太尉杨骏,两个人斗得不亦乐乎,而司马衷却是被架空的,最后贾南风掌控了朝政,开始了祸害朝野的日子,于是,司马氏的族人们不愿意了,我司马家的事怎能被贾南风毁了?于是八王之乱发生了,灾祸来了。
司马衷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毒杀,享年48岁,平庸而又窝囊的一生就此结束了。
司马炎立司马衷,是受当时的立储规矩影响,更是受了皇后杨艳的影响,当然他也高估了儿子的智商,这个孩子比他想象中更平庸,而儿媳妇则有点过于强势和霸道了。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司马炎不是昏君,他也曾一心想要废除司马衷。可是晋朝终究是人治社会。有人便会有私心,再加上晋朝的“特殊国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现了傻子当皇帝的闹剧。
到底是怎样的私心?怎样的国情?让晋朝的君主大臣们罔顾江山社稷,不理百姓安危也要拥立一个“傻子”:
1、晋朝的治国理念很特殊。历朝历代治国要么奉行法家严刑峻法,要么采用道家修养生息,要么施展儒家仁义礼智。司马家却因为得国不正。所以着重强调一个"孝"。这既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孝,同时也要求君主爱护臣下,父亲爱护儿子。惠帝司马衷因其嫡长子身份而获益。
2、世家门阀的私心。晋朝为官最讲出身门第,朝中的大臣关系盘根错节。晋朝的统治集团更像是世家联合执政,司马家就像“盟主”。皇帝做出决策还要受到大臣的左右,比如为太子司马衷选妃,司马炎百般不愿,还是拗不过众臣的坚持为太子娶了贾充之女。门阀私心上更愿意侍奉一位难得糊涂的皇帝。
3、司马衷亲近之人的私心。皇宫中司马衷有两位贵人。第一就是皇后杨氏。司马衷为司马炎原配杨皇后所生,杨皇后死的早。临死前将自己的堂妹杨氏献给司马炎,成为继皇后。而小杨氏也许是愧疚也许是怜悯对于这个继子有一种怜爱。再加上姨母的身份,这种怜爱变成了溺爱。两位杨皇后都很受宠,自然而然成为司马衷的保护伞。
另一位贵人是太子妃贾南风。历史上记载贾南风胆大泼辣,曾多次帮助司马衷偷梁换柱通过司马炎的考验。致使司马炎错误认为司马衷虽然低能,但仍有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再加上贾南风父亲贾充的助攻,这便形成了司马衷外朝的保护伞。
4、司马炎的私心。司马炎极爱自己的杨皇后,爱屋及乌对于这个傻儿子也不免偏爱。只是作为皇帝的责任感让他无法下定决心,皇长孙司马遹出现给了他足够的自我安慰。没有废掉司马衷。可是墨菲定理早就告诉我们最坏的结果最可能出现。
正因为这样的国情与私心,司马炎放弃废除司马衷的计划。最终为晋室带来“八王之乱”以及带给华夏民族“五胡乱华”的惨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