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段话中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其中的“微生高”是个人名,此人当时在鲁国素有直名。直,按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成“正直”,意思差不多,但在古代,正与直有不同的含义的。“微生”是姓,“高”是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办学的宗旨,与现在的私立学校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私学,比如兰翔技校,新东方等所注重的都是教人技能。而孔子教学生所注重的是“道”,是文化,是与政治相关联的。简单的说,读书的目的是做官用的。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孔子是非常注重“君子之道”。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阐释,不是为君子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对当时各种人物的分析,来说明什么样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上面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微生高这个人,在当时是被人认为很直的。孔子说,这个人其实并不直,他举例子说,有人到他家借点醋,他家刚好也没有了。于是,他到邻居家里要了点,给了人家。孔子以这个事情证明,微生高不直。
吃饭时,家里没醋了,到邻居家借点。这种事现在很少见了,以前是很正常的。对于这个事情,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为直也。”朱子的意思是说,人家到你家里要点醋,有就给,没有就算了。可是拿邻居的东西送人说是自己送的。就是收卖人心,不算正直了。
程颐的解释是:“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程子的意思是说,这件事虽小,却害了自己正直的名声。
《四书集注》中有范氏的解释:“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为,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进入现代社会后,程朱之学为近代的落后背了黑锅,一直被人唾骂。如果我们不在意气用事,以平和的心态看看他们对《论语》的注解,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解是比较正确的。
孔子培养学生,是培养当官的。当官要造福百姓,正直是最起码的条件之一。微生高,把邻居的醋当成自己的送人。确实算不得正直。真正的直应该告诉人家,自己家里也没有了,要不,你到张三,或是李四家去看看?
假如微生高当了官,手里掌握官家的东西,他是不是也可以把官家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呢?显然是可能的。他就可能把官家的东西私自处置或占为己有。程朱和范氏的注释中,就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直,是君子的秉性。它来源于《易经乾卦》:乾者,直也。君子直道而行,不为物动,不以情拘,但行其当行,事其当事。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常说:“只要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讲的就是君子之道中的“直。”我在单位上努力工作,年终多发了些奖金,这叫“直中取。”如果,通过给领导送点礼,拉拉关系,最后得到了好处,这就叫“曲中求。”虽然现在信奉曲中求的有很多,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始终认为,直中取的是君子,而曲中求的是少人。
最后说一点,孔子评价微生高。只是说他不直。并不及其它,如果说他很热心,喜欢帮助人,应该是没错的。在孔子这里,说微生高性格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对这个人全盘否定。就好比他评价管仲,既有批评的地方,也有大加赞赏的地方。到了程朱这儿,微生高的性格问题,就变成了道德问题。这是,孔子与程朱的差别。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从题目所说子曰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不仅睿智,还是个很有意思之人。
此话全文是——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二十四章。译成白话——
谁说微生高这个人质朴直爽?有人去想他要点儿醋,他(不说自己没有)而是找邻居要了一些给这个人。
朱熹说,“微生”是姓,名“高”,据称是鲁国有名的质朴直率之人。“醯(xi)”,是醋。
先秦有很多“复姓”,“微生”即是,本篇《公冶长》之“公冶”亦是。
如果放在当今,这大概是“芝麻大”的小事了。但是,孔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于是拿出来教育学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还引录了宋儒程子和范祖禹的话——
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这两个人里,范祖禹说得更好。
他说,什么叫“质朴直率”,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没有就说没有。孔圣人是在“一草一木”之细微处对一个人的品质做出判断,就可知道这个人在“千匹马、万石粮”的大事上的处事态度。从小事上着手,这是教育弟子必须谨慎啊。
“见微知著”,这是孔老师的治学态度,也是教导学生的教育方法。
孔子强调做人必须表里如一,极度蔑视虚伪。
这从《公冶长》第二十五章亦可看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老师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过分地谦卑恭敬,左丘明认为这样的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里存着怨恨,表面上却显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指写作《左传》和《国语》的那个人。
对于人不可虚伪,而且要警惕虚伪之人,孔子反复讲过。《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之第三章即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他认为,善于花言巧语,讨好他人的人,一定很少“仁爱”之心。
朱熹解读说,这样的人,其实是利欲熏心而已。
实际上,孔子认为那个“微生高”,属于“巧言令色者”之一类。
很有现实意义呢!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这里有两个关键。
一个是“直”的理解。按上下文,“直”应该理解为死板。
另一个是借醋事件的理解。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以下两点。
1.微生高的邻居家里有醋,其他人那里没有,这是众乡亲都知道的事情。
2.但却有一个人,向明明家里没醋的微生高去借醋。
下面就是微生高怎么理解处理这件事了,这里显示了微生高的善解人意。
微生高的想法是,根据上述两点事实,可以认定,这个借醋的人和微生高的邻居有矛盾,不便于直接去借醋。直接去借的话,可能被拒绝甚至羞辱。因此,这个人的意思是让他借来醋再借给他,就是帮他一个忙。微生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
这种例子也有一个现实版本。这就是解放初期的香港,大陆通过香港向世界各国够买并出售货物。这里的大陆,就是借醋的人,香港就是微生高,其他国家就是微生高的邻居。
另外,微生高的行为,也属于商品交换的萌芽状态,他只要从中抽取利润,就是正经的商人了。
至于朱熹等人对微生高的攻击,显然是误读了孔子的意思,也犯了孔子这里批评的死板错误。
这个死板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是辩证观点,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也就是微生高的观点。
从辩证法高于形而上学来说,微生高是比朱熹等人更高明的哲学家。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3.12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译:孔子说:“怎么说微生高这个人正直?有人向他要点醋,但自己也没有怎么不直说呢?私下去那些左右邻舍那里要来给了那个人!无为有,非作是,以小见大有借花献佛,掠美市恩,不诚实正直之嫌.”老朽亦曾与于丹老师提及北大被哄之弊:1.受社会时弊不自知.2.有商业利诱喧宾夺主之意.3.有借花献佛掠美市恩之嫌!4.这也是只知口头讲论语心得教人不律己?5.世上这类人事大小比比皆是.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请问诸位恕人律己那行那不可?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醋,他向邻居讨来给了那人。”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庄子》《战国策》中又称“尾生高”。以直爽、守信而著称。看起来微生高其人或生活在孔子也生活的鲁国,或是早于孔子的一个知名贤人。传说他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按时来,尾生高守信不移,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抱住桥柱子死守,被淹死。后世戏曲以此情节编为“兰桥会”。
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讨醋。醯,音xī,即醋。焉,兼词,于之,于是,向他。
诸,兼词,之于。之,它,指醋。于,向。
别人来讨醋,微生高不直说自己没有,却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我觉得,单就这件事来讲,微生高是个好人。对这件事,孔子只是说微生高不直,没有说他做得对与不对。应该是客观地说这件事,看不出是肯定还是否定。可《论语注疏》《四书集注》却认为孔子在批评微生高。《论语注疏》说:“孔曰:‘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也。’”《四书集注》说:“微生姓,高名,鲁人,素有直名者。醯,醋也。人来乞时,其家无有,故乞诸邻家以与之。夫子言此,讥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论语注疏》与《四书集注》分析的不知道是否是孔子原意。我们知道,孔子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评价事物很客观,如果孔子对尾生高这样做都批评,岂不枉称圣人!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拜读了一些解读,觉得有趣,也来湊个热闹.从这段话来看,很明显,孔子不认为微生高这个人直,仅此而已,并没牵扯到其它问题上去,就事论事罢了.论语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很重要的一部书,他的弟子为什么会把这么一件生活上的小事收录到论语里头去,那就说明它不是小事了.为什么呢?其一,微生高这个人当时是名人,而且是以直出名,毫无疑问,他就是直的标杆,大家都会把他的行为当作直的准绳 ,因此,不辨别清楚这种做法孰是孰非,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直观,所以不是小事了.其二,还好,人家是向你要点醋,这好办,邻居给你了.如果对方向你要一百两银子,你没有,借不到,怎么办?你不给,是不是微生高这个人就不直了呢?而且,还不止你微生高不直的问题了,如果社会认同微生高借醋帮人是直的话,那就每个人今后遇人借钱物没有帮人解决都是不直了.在常人看来,微生高这个人够哥们,只有圣人才能深知其利弊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