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就是一户千金大小姐,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害人害己的事!

至于为什么在《金瓶梅》和《水浒传》里,被写得那样不堪入目,这与他的相公友人脱不了干系。

在武植(就是武大郎)年轻的时候,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因为没有钱的原因在穷读书这条路上走得十分艰难。而他的贵人也正是于他一同读书的好友,资助了他读书的钱,并给他加油鼓励,武植不负所托,读出了名头也当了官。而这位资助过他的朋友,却因为家中道落,穷困潦倒。

这时他才想起武植,听说他当了官,还娶了大户人家的小姐,日子过得舒坦,所以想找他帮忙,接济一下他,给他谋个一官半职的也算对得起他以前曾经给的帮助。可一直在武家住下去,也没见武植懂他的意思,看他做模做样,两袖清风的样子,他不禁觉得武植就是个狼心狗肺的人,一点也不懂知恩图报,于是他一气之下就离开了武家。

回到家中的他一时消不下气,于是到处传播武植和潘小姐的不雅谣言,编造许多污蔑二人的谎言,而西门庆听说后,因为武植曾与他有过节,所以他也跟着从中煽风点火,添油加醋,搞得是人尽皆知,让这两人成了众人眼中不堪的人物。

而这书生到后来才知道,武植早就在他老家给他盖了房子,还买全了家具和农田,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做得太不是人,心生愧疚的他想要去解释自己亲口所传的污秽谣言,却没人相信了。虽说后来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很成功,作者也没有必要去探究这些故事的真相,但他们形象创立成功的同时,对这些真实存在的人的谣言,也起到了盲目传播的作用。

潘金莲是好是坏,还是要真实了解过历史后再去评判,不要以小说中的故事为现实中的人摸黑。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提到潘金莲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的到《水浒传》和《金瓶梅》里面的淫妇形象,被誉为“千古第一淫妇”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莲。

数百年来,潘金莲一直背负着“淫妇”的骂名,可是这个骂名罪魁祸首就是因为《水浒传》、《金瓶梅》这两本部古典文学名著。

书中貌美如花的潘金莲嫁给了“三寸钉,枯树皮”奇矮无比的武大郎,武大以买烧饼为生,潘金莲不甘寂寞,久而久之与武大郎感情出现了危机,潘金莲自以为一朵鲜花插在了武大这堆牛粪上。觉得自己不该就这么跟武大平庸的生活下去,应该另寻意中人。换个活法。恰巧正赶上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打虎英雄武松回家探望兄长。

于是潘金莲与武松一见钟情,其实是潘金莲一厢情愿,人家武松并没有对嫂子有过非分之想,武松心知肚明,潘金莲再怎么漂亮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嫂子,所以武松断然拒绝了潘金莲的意图。潘金莲对武松是情投意合,可惜武松根本就没那意思,于是被武松拒绝后的潘金莲感觉到无比的失落,终于有一天憋了很久的欲望终于爆发了,潘金莲在王婆的撮合下结识了西门庆。干柴遇烈火,正好彼此都很渴,就这样潘金莲移情别恋与以。淫棍恶霸西门庆鬼混在了一起。

没想到这事东窗事发被武大郎知道了,于是潘金莲、西门庆、王婆合谋下毒害死了武大郎。潘金莲是罪魁祸首,罪责最大。光天化日之下死了人,这还了得,于是这事就被武松知道啦!武松什么人大家都很了解,自己兄长被人害死,武松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巧施计谋揪出真凶后,亲手斩杀了奸夫淫妇潘金莲和西门庆斗,替兄长武大郎报了仇。潘金莲便从此得了个“淫妇”的骂名。

当然了,这仅仅是小说杜撰出来的故事情节,事实上,潘金莲并非书中描述的那样坏,那样淫荡至极。而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大家闺秀,据史料河北省《清河县志》记载,潘金莲的家乡是河北省清河县城东的潘家庄,潘金莲是贝州潘知州的女儿,人家是一位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并非书中所写的潘裁缝的女儿。潘大小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之后,父亲就给她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嫁了,这个女婿就叫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也就是书中描述的武大郎。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也并非《水浒传》书中描述的那样,人家武植那是一米八几的大个,而且这个武大郎长得也是非常英俊,相貌不俗。跟三寸布丁简直就是天地之差。更有甚者,这个武大郎还是一个县令。而且还是个大清官。所以潘知州才把女儿下嫁给了武大郎,因为人家仪表堂堂,又是个大清官。

那么为什么书中会把武大郎和潘金莲写的如此不堪呢?其实这事只有因由的,原来潘金莲嫁给了当县令的武大郎之后,夫妻感情特别恩爱,潘金莲知书达礼,恪守妇道,据说还给武大郎生了四个儿子。武大郎夫妇小日子过的挺红火,后来武大郎在阳谷县当县令的时候,因为为官清廉,为百姓着想,体恤民情,经常是不畏强暴,为百姓伸张正义。因此就得罪了当地的一个恶霸,名叫“西门氏”,大概就是后来书中描述的恶霸西门庆吧!当时这个西门氏就对武大郎怀恨在心,可是人家武植毕竟是个县令,县官不如现管,自己怎么说也是在人家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也无可奈何,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对付武大郎。后来为了泄愤就编造出了一些关于武植的坏话到处宣扬。

恰巧在这个时候,武大郎的一个同窗好友黄堂因家里失火受灾,无处谋生就来到阳谷县寻求昔日好友武大帮忙,武大郎因忙于政务,匆匆与这个同窗见了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露面,其实武大郎暗地里已经安排差人替好友在老家盖了新房,并且送了钱财和好多日常用品,只是这个好友不知道罢了。

于是这个黄堂就以为武大郎不帮他的忙,住了几日后就气愤的回到了老家,在回家的路上黄堂越想越生气,觉得武大郎太不地道了,一点交情不讲,于是就在路旁的大树上、墙上、凡事能写字的地方就编造了不少诋毁武大郎的坏话,而且还特意编造了武大郎妻子潘金莲与恶霸西门氏的“绯闻”,你说这个黄堂他真是“荒唐”,居然如此埋汰自己的好友武大郎。

一路泄愤之后回到老家的黄堂,见到家里面新盖了房屋,瞬间就懵逼了,他连忙问家人和邻居这是怎么回事?知情人道出了其中原委之后,黄堂才恍然大悟,是他错怪了武植,当“绯闻”已经传到沸沸扬扬,就这样历史上的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名誉被这个西门氏和黄堂给毁了。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并非“淫妇”,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良家妇女。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温良贤淑。之所以出现《水浒传》的内容,那是有人误会了武家大郎,一本书中记载了武大郎与矮丑锉卖烧饼的武大郎完全两个不同的两个人。矮丑锉武大郎是编排出来的。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无论是水浒传或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历史上都并不存在!并不存在!并不存在!重要事情说三遍!

若只是姓名叫做潘金莲的人,明清之前多不胜数,明清以后罕见。我是老三,我来细说。

不会存在的潘金莲

水浒传中,潘金莲本就是虚构人物。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又是根据水浒故事衍生出来的。施耐庵在张士诚手下参赞军机的经历,决定了他对于几类人物和个别姓氏的痛恨,这一点深深的反映在了水浒传中。

比如讨厌和尚,水浒中几乎没有个德高望重、慈悲心肠的大德,反而大多都是行作奸犯科、奸淫掳掠的贼人,书中有大段文字对于和尚这个群体的贬低。比如三教九流的媒婆,大都是无事生非的“马泊六”。又比如水浒中两个坏女人都姓潘,媒婆都姓王等等。

潘姓自古就有,百家姓中排名五十二位,也是个大姓,姓潘最出名的人当属传言中帅得吊炸天的潘安。

正史记载,施耐庵曾参加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中有个叫潘元明的大将背叛了张士诚,施耐庵对此深恶痛绝,因此将潘姓烙上了极不光彩的印记。

不敢存在的潘金莲

明清以后,随着水浒传和金瓶梅的广为流传,潘金莲私通西门庆、谋杀武大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潘金莲”这个姓名被打上了淫荡、狠毒的标签,潘氏人在给女儿取名的时候,都会避讳金、莲两个字甚至是这两个字的谐音字,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好的联想,给自家孩子带来莫名的伤害。

PS:文人提笔作刀,壮哉施耐庵!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漂亮如仙,和大郎成亲以来相夫敎子,儿孙满堂。

西门庆对她图谋不轨,被金莲骂的狗血淋头,从此西门庆臭名远扬。

大郎卖烧饼生意兴隆,很快发家致富,成立了“金莲大酒店"武二郎经常到酒楼喝酒,叔嫂关系相敬如宾。就写到这里吧,不对勿喷!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没有地位,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三从四德逆来顺受,相夫教子,没有商量的余地,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如花似玉,为什么会嫁给一个买烧饼的武大郎,这个问题只有作者施耐庵本人清楚,如果武松没有这样一个哥哥和嫂子,故事的情节不生动,也就没有王婆,西门庆等相关人物出现,塑造了一个潘金莲,给读者带来吸引力,历史上有没有潘金莲无从考证,给史学家带来疑问,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