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个和尚乃是一位奇人,关于道衍和尚的传奇一生,我觉得完全可以拍一部电视剧,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和尚宰相》!

其实这个法号许多人应该会很陌生,不过他的另一个名字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

姚广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也是僧人宰相刘秉忠之后中国又一位和尚宰相(明朝没有宰相了,只是其地位相当),明成祖朱棣最为倚仗之人,永乐王朝的建立,他居功至伟!,

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他们家族世代为医,其祖父姚菊山和父亲姚妙心都是当时有名的医者。或许是医者善心所致,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当然,他并不是敲钟和尚,而是一代大家,他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精通儒释道三教学说,在当时颇有声望。

而这样一个人,是如何与朱棣扯上关系的呢?

这还得提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发妻马皇后去世,诸皇子请求朱元璋挑选有道行的高僧到各自藩国,为皇后举办法事。道衍作为被挑中的僧人之一,被派往燕王朱棣封国,为庆寿寺主持。

二人因此而结识,在这个过程中,道衍逐渐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当年朱元璋身死,朱棣想要回京奔丧,然而朱元璋死前留下遗命,燕王朱棣不许渡江进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离国。朱棣想要硬闯,双方在江畔剑拔弩张,是道衍劝阻了朱棣,否者当时的朱棣应该就已经囚于南京了。哪还有什么靖难之役!

提到靖难之役,道衍的功劳可是最大的,从开始主张谋反到成功,这中间一系列的环节,都是他在谋划。同时在这场叔侄大战中,道衍虽然坐镇北平,但却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多次帮助朱棣走出困境,反败为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道衍,就不会有后来的明成祖!所以后来才会说,靖难之役的成功,道衍和尚是第一功臣。在朱棣登基后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人称“黑衣宰相”。

你很难想象,他一个出家人,本该超脱红尘,不问世事,但是精于政治,通晓军事,熟悉整套权利游戏中的手段,简直可怕。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衍和其他俗世中人不同,他所做的这一切似乎与名利无关。辅助朱棣登基之后,他依然还是那个和尚,做的依然还是学问。修京城,编撰《永乐大典》,以身护佛,他还是最初的样子!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推手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道衍和尚是明初的一个奇人,出生在苏州的一户行医家庭,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在他身上,儒、道、佛三家相融,极善吟诗作画,与明初文坛盟主宋濂、高启交往密切。但舞文弄墨的同时,道衍又向灵应宫道士席应真求教,学习道家的阴阳术数之学。

虽然披着和尚、文人的外衣,但道衍很早就显露出了他的非同寻常处。

早年间,他游历嵩山古刹时,相士袁珙看到他,大为惊讶地冲他说:什么地方来的宁馨胖和尚,一对三角眼,身形好似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杀人!

道衍不但不怒,反而大喜,足见其骨子里有着铁、血、风云。

朱元璋因为早年当过和尚,对佛教有特殊感情,于是让礼部选一些精通儒学的和尚,到他诸位儿子身边做随侍僧人。

道衍在应试归途中,赋诗怀古,抒发雄心大志:樵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残凋残。五洲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同行的和尚宗泐(le)说他,好一个唯恐天不乱的和尚。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接受宗泐和尚推荐挑选道衍作为燕王朱棣的随从,一同前往北平。

几乎刚到朱棣身边,道衍就扮演起了“如虎添翼”式的推手角色。

朱棣问他,你能占卜吗?

道衍说,能。

说完道衍就从衣襟中拿出五枚太平钱。连掷几下后,对朱棣说,殿下将在燕地做皇帝。

朱棣大声斥责他:和尚勿谬说!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暗自高兴的厉害。

因为内在风云合拍,朱棣名义上让道衍兼任大庆寿寺住持,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道衍都住在燕王府,充当核心智囊,积极策动朱棣做夺取天下的阴谋打算。

据野史记载,有一年冬天,朱棣在燕王府设宴款待道衍,酒酣耳熟时,两人玩起了“对对子”游戏。朱棣出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应声对出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

上联谈天气,亦是谈风云;下联谈朝政,亦是谈江山。

好一个志在天下的“狼狈为奸”。

这么说,道衍还觉得不过瘾,他又对朱棣说,由我来辅助你,帮你带上白帽子。

“王”上加“白”,“皇”也!

为了让朱棣尽快下定夺取天下的决心,道衍在推波助澜的手段上可谓是无所不用。

其中他和早先认识的相士袁珙唱的一处双簧戏,是有名。

洪武二十三年,道衍将袁珙请来北平,为朱棣看相,预卜未来吉凶。朱棣也会配合,早早地把自己装扮成侍卫,混杂在九个同样装束的侍卫里,在酒馆里和袁珙见面。

袁珙一眼便认出了朱棣,当场跪在面前说:殿下何必如此作践自己。回到燕王府,袁珙更是把帝王面相的绝佳说辞一股脑都用在了朱棣身上。

这份心照不宣其实大家都明白,不点破,作用大得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鉴于分封各地的藩王们蠢蠢欲动,朝廷决定削藩,先从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下手。

道衍屡次秘谏朱棣起兵对抗朝廷。

朱棣有些犹豫,问他:民心向着皇帝,奈何?

道衍回答的相当牛叉: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说完这一套,道衍随即把相士袁珙、占卜师金忠引进燕王府,一起力劝,以求让朱棣相信,起兵是在替天行道。

朱棣终于下定决心,选拔将校,收罗各方异能之士。道衍不仅敢说天道,更有行天道的大才。

筹备时,他在燕王府后院巧妙练兵,挖掘地下室铸造兵器,为掩人耳目,还特意造厚墙,放养大批鹅鸭,扰乱视听。

一切准备妥当,朱棣决意起兵的那天,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屋檐瓦片纷纷落地,吓得朱棣大惊失色。

结果道衍一句话就扭转了此等凶兆,他说:这是吉祥之兆,飞龙在天也!

正是因为有道衍反复向朱棣灌输替天行道的霸道说法,朱棣起兵时,便打出了名正言顺的旗号,他的军队号称“靖难之师”,军事行动号称“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军奔袭大宁,朝廷派大将李景隆乘机包围北平。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的道衍,稳固防守,多次击退攻城部队,直到援军赶来,内外夹击,李景隆兵败撤退。

甚为难得的是,之后朱棣率军南下,道衍留守北平,虽从未亲临战场,却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毫无进展,道衍派人快马加鞭送去锦囊:“师老矣,请班师。”

攻打东昌大败,大将张玉阵亡,朱棣灰心丧气,打算停止军事行动。在这关键时刻,又是道衍极力鼓气,招兵买马,再度出征,并给朱棣捎去关键之信:“毋下城邑,疾趋京师。”

无论是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还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藩王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夺权,在朱棣之前没有成功的。朱棣能创造这一历史奇迹,他本人百年难遇,道衍和尚也是百年一遇。

因人是奇迹,风云才是奇迹。

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授予道衍太子少师,恢复他的原姓姚,赐名广孝。朱棣以帝王之身与他对话,从不直呼其名。

朱棣要他蓄发还俗,他执意不肯;朱棣要赏赐他宅邸美人,他都婉言谢绝。

位高权重时,他仍长期居住在寺庙,上朝才换上官衣官帽,退朝仍是一身袈裟——风云未起时,他何等世俗张狂;风云已成后,他又何等明智脱俗。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有史料记载,道衍和尚与朱棣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决定选拔有道高僧侍奉诸位皇子。朱棣之所以选择道衍和尚是因为那句“贫僧愿意送顶白帽子给大王”。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足以证明朱棣早有不臣之心。道衍不过是个推波助澜者。

(道衍和尚)

古人都喜欢玩儿文字游戏,拆字啦、合字啦什么的。朱棣是藩王,“王”字上面加个“白”字,就是“皇”。

一般人要是听到这句大逆不道的话,早就吓得离道衍远远。而朱棣却将道衍带回北平,让其做了庆寿寺的主持。

古代帝王拥有无上权力,不论你是叔叔、大爷,还是哥哥、姐姐,都得跪拜在帝王面前,宣誓效忠。可怜生在帝王家。

或许,这也是皇子皇女的一种悲哀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对于朱棣来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抛开骨肉亲情,平日里朱标对待弟弟妹妹也是很照顾的。对于这位慈爱大哥的逝世,朱棣绝对是伤心的。

伤心难过之后,朱棣开始兴奋。大哥死了,虽说还有二哥、三哥,但总是离那无上权力以及摆脱悲哀又近了一步。

只不过,朱元璋不是这么想的。朱棣是个好儿子,更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但是却不是帝位继承者的合适人选。

不久之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我想,此时朱棣的心情是极其不好的。

三年后,老二朱樉死了。又三年,老三朱棡也死了。朱棣的心情越来越差。

如果朱标做皇帝,虽然不甘,但又不能不服。毕竟是自己的哥哥,长兄如父,而且论能力、威望都在自己之上。自己宣誓效忠,做一辈子藩王,也行吧。

可现在自己是诸皇子中最大的,不论能力还是功绩都不是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所可以比的。多年后,自己的老爹一旦不在人世,自己就要跪拜在这个小子面前。大家都姓“朱”,凭什么我要在战场上流血拼杀,而这小子却舒舒服服坐在那高高在上的位子上,而且我还是他叔叔。

如果说之前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皇太子位就是朱棣密谋造反的开始。

回到题目,如果没有道衍和尚,靖难之役一样会发生。

(朱棣与道衍和尚)

朱棣已经决定造反,他不缺兵、不缺将、也不缺粮草,但他缺一个人,一个给他信心的人。说白了,就是一个能够鼓动他的人,一个能给他出谋划策的人。道衍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

这就是像是我们去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是注定要去考的。如果这时有个人对你说;“没问题,以你的能力一定能考过”,顺便再给你点复习建议,那我们考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所不同的是,考试考不过,来年还能再考。造反的次数就一次,输了就要赔光家底,顺便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

道衍做主持实在是不称职,因为他平常的活动地点不是在庙里,而是在燕王府。诵经念佛已不是他的主要工作,他的主要工作只有一件,就是劝朱棣造反。

道衍虽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也学贯古今、胸有韬略,而且懂权谋,厚黑学功底很深。他的抱负是“做大事”。这个“大事”,一定要“大”,但无所谓是什么,造反也是可以的。

道衍为了自己的抱负,选择了朱棣,甘愿去做那个推波助澜者。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确实毒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继位后的朱允炆马上开始着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相继获罪。

道衍又跑去劝朱棣,这时朱棣问了句:“叔叔征伐侄子,万一失去了民心,怎么办?”

人就是这样,总是喜欢给自己披肩道德外衣。

道衍根本没搭理那茬儿,直接回答:“我不知道什么民心,我只知道天道。”

好吧,天道就天道。反了吧。

(靖难之役)

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道衍没有上过战场,基本都在北平待着,但很多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有道衍的影子。

每当前方战事胶着无法决断或者战事不利的时候,朱棣总是会写信给道衍,道衍每次都会给朱棣一个满意的答复。

朱棣击败盛庸后,道衍建议朱棣不要去进攻或占领城池,应该直取防守薄弱的南京。南京是关键,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朱棣听从道衍的建议,在淝水、灵璧击败南军,直接渡江进攻南京。之后,没费多大功夫就拿下南京。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道衍和尚被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姚姓,赐名广孝。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先说结论,如果没有道衍和尚(姚广孝),当然还会有靖难之役,朱棣造反,是朱允炆的激进削藩政策和朱棣本人的个性以及所具备的资源决定的,狗急还会跳墙,况吊睛白额猛虎乎?!

然而,如果没有姚广孝,靖难之役不会进行得这么顺利——其实靖难之役进行得当然也不能算很顺利,这只是相比较而言。

这就回到第二个小问题:姚广孝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常认为,姚广孝是朱棣的谋士,但是实际上姚广孝在朱棣身旁扮演的角色要复杂得多。

比如,所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不仅仅是献计献策,而是帮助朱棣下最后的决心;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对抗李景隆等敌军,实际上姚广孝才是真正的军事主脑;在济南城下久攻不下之时姚广孝建议朱棣退兵,在东昌城下朱棣想要休整姚广孝却建议继续进军,说明姚广孝是最核心的军事决策者。

史书对姚广孝的评价是所谓『定策起兵』、『首赞密谋,发机决策』、『智谋堪比刘伯温』、『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对照上面的描述,可能还是相对片面的,或许可以这么说,姚广孝既是谋士,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总之是朱棣的主心骨。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很大概率就不会有靖难之役。

道衍和尚穷尽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怂恿朱棣造反。你要以为他是贪图荣华富贵?错了,他就是觉得造反好玩。因为朱棣造反成功后,他是第一大功臣,他既不为官也不要赏赐,“是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洪武十八年,道衍跟随朱棣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住持。从这个时候开始道衍便不务正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劝说朱棣造反。直到道衍和尚六十四岁那一年,眼见身子骨离埋进黄土不远了的时候。他念叨了一辈子的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朱元璋死了。

朱元璋死了,道衍立即去找朱棣,阐述他的主张,道衍认为,朱元璋驾崩,老大、老二、老三都不在了,现在就是朱棣排行最高,最有实力,应该振臂一呼,接管天下。原本朱棣听了这话,也不敢当真,笑一笑也就算了。

恰巧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帮书呆子怂恿下,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开始强行削藩、夺叔叔们的封地和兵权,朱棣退无可退,还想再退,道衍又跑来装神弄鬼,说明厉害,朱棣在他的成功保证下,才接受了道衍的主张,正式发起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中途,朱棣原本也遇到过挫折而有些灰心丧气,又是道衍这个老和尚跑来给他打气出主意,让朱棣坚定了信心,一路杀到南京,逼死朱允炆,杀了朱允炆身边的一干书呆子还有一些真正的忠臣。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授官给道衍,任命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正二品),并且正式恢复他的名字,姚广孝。此后姚广孝的行为怪异起来,他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穿上僧服。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的时候,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了自己的同族。

其实道衍本是出世之人,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他是一个奇怪的出家人,他有抱负,有志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胸有韬略,总想做一番惊天动地大事来证明自己。正可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背负杀名而行大义,不为取悦众生而行小善,这就是姚广孝的人生哲理。

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总感觉姚广孝与成昆有几分神似,这个人有可能是朱元璋明教的什么人甚至可能就是彭莹玉或彭莹玉的徒弟,朱元璋打压明教大小头目彭莹玉失踪了,彭莹玉可是个能人。有这种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