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而范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员。
相信许多人在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范仲淹既然那么地强悍,为什么没有拿到进“唐宋八大家”这个圈子的门票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讲讲评选“唐宋八大家”的依据是什么?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八个人之所以被合称,原因就一个:他们是各自时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于“古文运动”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叫“古文运动”呢?这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艺复兴”,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认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不适合社会发展,更不适合人文教化!
这么讲把,“唐宋八大家”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人!儿范仲淹,显然不在这之列!总而言之,是贡献大于实力!
所以如果仅仅讲到诗词才学,或者政治成就这些方面,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那个圈子里面的八个人,没有一个可以稳胜过他。可是,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古文运动最为突出的,比如坐在第一个位置上面的欧阳修,因为他是带头人之一,所以能够获得这种殊荣。就连排在最末尾的曾巩,虽说才华的综合成就没有胜过范仲淹,但是人家在古文、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文坛贡献度,却是略胜于范仲淹这位诗词达人的。
正因为有前面所说到的这些原由,使得范仲淹没有拿到进入这一个圈子的门票。在古文运动的进程中,“岳阳楼记”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古人、现代代对它的综合评价看得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只可惜的是,范仲淹除了这篇之外,能够拿得出手的古文散文是少是可怜,这也是他被排除在八个人之下的因素。不过,没有进入到这场运动的核心,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并没有让范仲淹失去影响力,他依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尊崇,他的文章著作也流传很广,这也算是贡献良多。
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这位朋友问的很好,我作为范仲淹的崇拜者和研究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我已经回答过,入选唐宋八大家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必须是当时公认的文学泰斗,二是为古文运动做出过巨大贡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对比这两个条件,我们来分析一下范仲淹作为北宋一代明臣,为何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范仲淹27岁中进士,在八九品低微官职上蹉跎了13年,一直到40岁,才柳暗花明,被当朝的宰相王曾赏识,由晏殊推荐,进入京城汴梁,担任秘阁校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为官之路。纵览《范仲淹全集》,我们就会发现,他写的文字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诗、律诗和词,在这些诗词中,应酬的诗歌占了一半以上,脍炙人口的没有几首,这个我们必须承认。范仲淹写词很少,他也承认自己填词的水平很一般,流传至今并且广为人知的也不过三首: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除此之外,范仲淹写了大量的赋、表、碑记、墓志铭、状、书、述、墓表、祭文、议、赞、序、说、记、家书等种类繁多的文体,绝大多数都是行政公文和应邀酬答之作,谈不上文学作品。在少数称得上文学作品的文章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阳楼记》,这是他晚年写的,已经炉火纯青。其余的作品,其水平比唐宋八大家稍逊一筹。也就是说,范公一生的威名在于他的政治和军事建树,而不是文学成就。
【范仲淹对古文运动的贡献】(范文正公)
古文运动由唐代陈子昂发起,韩愈和柳宗元作为旗手,北宋的柳开、穆修等人继续发扬,欧阳修定乾坤,三苏、王安石和曾巩打扫战场。而范仲淹在古文运动里面并没有出太多的力,也没有写相关文章,他只是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批评过杨大年的西昆体对北宋文学和科举的戕害,还提出了写文章要“文质相救”的主张。文质相救的意思是写文章既言之有物,又要语言优美、通俗易懂。以上两条范公都不具备,所以他不可能入选唐宋八大家。
不过,虽然范公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但是他是宋学的开山之人,是宋学的奠基人,学术成就很高,他研究易经、诸子百家并加以实践,举荐了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瑗和孙明复,指点过关学创始人张载,学术成就和政治理念影响了后来的王安石。后面这些人都是为宋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洛阳民工在范仲淹雕像前控诉开发的图片,顺带着说说范仲淹的事:
1、首先,须明确唐宋八大家是以散文归类,而且这“几家”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何谓古文运动,即提倡言之有物、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浮华文体。
简言之,有澄清天下之志,对民众行教化之能事。
抱歉,范仲淹不属其中,况且自身作品流传较少——按理来说,身为官员,作品是很容易流传的,除非,这么一个实干家确实公务繁忙。
譬如那位贺知章,全唐诗仅存14首,但基本都记录下来了,而《清明》那首诗,因为作者籍籍无名,反而被后人放到了杜牧头上。
2:范仲淹的政治和军事成就盖过了他的文学成就,或者说他的志向原本非才高如曹子建,或者论理如韩愈咄咄逼人——这位科举总失利的苦学成才型。
范仲淹只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这种执着,这种信仰,一个上数一两千年都无可挑剔的儒家楷模。
范仲淹进行过“庆历新政”,虽不如后来熙宁变法那般惊天地泣鬼神,但这种修修补补、着眼于人才选拔式的温和改良作用肯定有,可不幸还是夭折了。
有宋一朝的大臣,总是被宠坏了, 走马灯似的每天在仁宗面前吵来吵去,——说好听点,叫抗廷相争吧。
更兼欧阳修这种猪队友发出的《朋党论》,那位再怎么仁的龙颜也忍无可忍发威了,范仲淹不得已离开京城,时年46岁(不太记得了,大概如此吧)
范仲淹退可守朝堂,进可抗李元昊,虽然战法保守,不如韩琦激进——只是主张修堡,步步逐渐蚕食西夏活动范围,但结果,却成为了让李元昊唯一震慑的人。
范仲淹被称为“大宋三百年间第一人”,一世的仕途起伏,换来了福泽子孙八百年。
请问,各位头条好友,你们有姓范的吗?
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范仲淹沒有进入八大家无所谓,为后人留下岳阳楼记己足矣!
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承邀!拙见:
后人不识范仲淹
希文多功作武官
庆历新政变法失
政敌推责为君见
朱右皇族在大明
编撰结集不喜欢
茅坤接茬不收录
今人莫替文正辩
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范仲淹是大臣中的典范,出将入相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去世后根据他的功业和贡献被赐谥号"文正",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大臣最高的评价啦。
而八大家基本在政治仕途上都混得不太如意,只好卖弄文字,博得一时盛名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