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人艰不拆啊,谈到称帝这件事儿,孙权孙大帝心里苦啊!
古代讲究继承大统,一定要名正言顺,不然就是叛逆反贼。观之东汉末年,为何董卓和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如若称帝,便是篡权,会为天下各路诸侯所攻之。
正因如此,董卓自己被王允和吕布联合给搞死了;还有袁术,人家可是有传国玉玺啊,按理说这总没人说啥了吧?但是结果如何,却落得被万剑射死的结局。没办法啊,谁叫他不信刘?人家汉献帝还活着呢,他是哪家的皇帝?
而反观刘备,因为是汉室宗亲,他想要振兴东汉,想让奄奄一息的东汉起死回生。我们姑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如此想,但是事实上他称帝时国号不是汉,而是蜀。但无论如何,这个身份,是他称帝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魏为何到了曹丕才称帝,这是因为曹操足智多谋,他深知自己没有称帝的条件,如若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杀掉皇帝,自己称帝,便一定会落得和董卓一样的下场。所以他一生征战,垫下了曹丕称帝的基础。
曹丕称帝时魏国几乎占据了中国大片疆土,实力也在三国鼎立之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加之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于他,一切名正言顺。
东吴本身实力较弱,虽然比蜀国强一点,但也不够看啊!
加之孙权只是一个吴郡太守,称帝更加难上加难,名不正言不顺啊,他爹孙坚曾经只是袁术的部下,袁术都没资格称帝,他就更来不起了。称帝本来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万人所攻之的位置,如若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这些眼红的势力,必然只有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那么为何他最终称帝了呢?没办法啊,两边曹刘皆已称帝,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自公元222年以来虽自立年号,却一直只称吴王,低人一等,这个位置显然更尴尬,想要争霸天下,没个名分怎么行?
于是孙权称帝了,而且他的帝号比谁都牛,是为孙大帝,当然也比他们活得都要长!
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在三国时期,孙权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君主,刚继位就接管了整个江东地区。不像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东走西跑,到了中年才有自己的基业。可是为什么孙权起点比刘备高,却是三国之中最晚称帝的呢?
1.稳固内部:我们知道孙权、孙策并非江东人士,要想在江东立足必须要和当地的豪族搞好关系,笼络人心。所以孙权采用吴人治吴的方法,让江东士族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忠,提拔了很多士族阶级的人为官,最出名的将领就是陆逊。而江东地区经常受山越的侵扰,孙权花了数十年才平定下来。
2.称帝容易遭受诸侯围攻:在东汉末年,汉献帝虽然已经失去了对天下的统治,但是很多诸侯依然认刘协为皇帝,天下的百姓也是汉朝的子民,如果谁敢贸然称帝,就是反贼,必然会被群起而功之。袁术称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孙权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孙权等到曹丕篡汉,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自己才敢称帝。
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受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不承认魏为正统,在成都称帝,国号仍是汉,因其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而直到8年后的公元229年,吴王孙权才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称帝最重要的问解是解决合法性问题,意思就是向天下说明为什么是你当皇帝?
曹丕是禅让汉献帝的皇位,是正宗大汉天子禅让给曹丕皇位,完全合理合法,走的是类似王莽称帝的流程。
刘备是汉献帝认可的汉室宗亲,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在曹丕称帝后,认为汉献帝被害,于是以延续汉室为理由,仍称汉,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孙权呢?
孙权19岁时受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也就是汉朝地方官。
208年,刘备上表封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还是汉朝地方官。
219年,曹操上表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兼荆州牧,封南昌侯,还是汉朝地方官。
221年,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孙权此时向曹丕称藩,实际此时已是魏朝的吴王兼地方官。
孙权称帝没有解决合法性问题,如果是汉朝地方官,则皇帝是刘备,如果是魏朝地方官,则皇帝是曹丕,孙权面临两难问题。
另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导致孙权很晚才称帝。
221年刘备称,三个月后刘备东征,孙权面临刘备的战争威胁,没空称帝,直到222年夷陵之战结束,结果曹丕又发动大军伐吴,东吴与曹魏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交战,孙权没空称帝。
226年,曹丕去世,孙权北方压减小,随后数年孙权挥军南下征交州。
228年,孙权发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北部边境暂时安稳,而西边早在223年己和蜀汉再次结盟。
229年,孙权称帝,尽管称帝理由很牵强,但孙权还是称帝了,虽晚了几年,但局势己经稳定。
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答案是孙权不具备称帝的法理条件。
第一,先看曹魏政权:曹丕继承了其父亲曹操打下的基业,整个中国北方都是他们曹氏家族披荆斩棘历尽艰辛打下来的,军队听命于曹氏家族,朝廷的群臣也大多数都是曹操提拔起来的。曹丕成为魏王后,为了聚拢人心,提高曹氏集团群臣的向心力,只能称帝。于是曹丕采取了中国上古时期最常用的禅让制,逼迫汉献帝刘协交出皇位。整个过程非常搞笑滑稽而且充满了虚情假意,但是,禅让制却时中国古代政权交替程序中最正规的一种,是上古五帝时代使用的政权交替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曹丕合法合理的接过了东汉王朝的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后世的史书大多数也都奉曹魏政权为正朔,认为曹魏时大汉王朝的真正继承者,华夏正统王朝。
第二,再看蜀汉政权,刘备时汉朝的皇室宗亲,汉景帝阁下玄孙,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当时担任东汉王朝的左将军,被册封为宜城亭侯,领豫州牧,虽然是个空头司令,手底下没多少兵马,但是他继承大汉王朝的政权从血缘上和法理上都说得过去。天下大乱,诸多军阀中最后就只剩下了刘备这个皇室宗亲,那么,从法理上来说,刘备继承皇位是匡扶汉室,是符合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况且当时曹丕篡汉时,消息传到益州,刘备宣称汉献帝刘协已经被曹丕害死,当时的通讯极不发达,很多人并不知道汉献帝到底是死是活,既然主公说已经死了,那也无法去考证。当朝皇帝死了,谁来继承皇位?他曹丕一个大汉的臣子也敢篡权称帝,那大汉皇室宗亲刘备就更有资格当皇帝了。
第三,就让我们看看孙权,孙权如果率先称帝时非常尴尬也非常危险的。孙权当时担任的时大汉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在名义上是东汉朝廷的地方军政长官。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大汉变成了大魏,那孙权在名义上就变成了曹魏的地方军政长官,如果孙权不承认曹魏政权,认为曹丕篡汉,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那么孙权就只能继续奉大汉王朝的正朔,这时,刘备又称帝了,还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皇帝,孙权就又变成蜀汉的地方军政长官了。可见孙权当时是十分尴尬的。如果孙权率先称帝,那很可能面临被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两面夹攻的危险局面,没看见当年实力强劲的袁术称帝后身败名裂的下场么?孙权自然是不敢率先称帝的。
因此,综上所述,孙权只能暂缓称帝,先观察一下曹魏和蜀汉两个政权之间较量的结果,待局势明朗之后,再称帝也不迟。事实上也是如此,孙权成为魏蜀吴三大政权中最后一个称帝的君主,可见孙权在政治上是明智的,是一个颇有智慧的君主。
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先是时机不成熟,等到时机成熟了,又碰上夏侯渊战死,汉中丢失;加上关羽水淹七军,搞得曹操想迁都,于是称帝大业只能等等了,只是这一等就没等过死神。
孙权为什么不称帝?
扯什么法理的都是扯淡,法理算什么?得天下了做皇帝了,自然可以给自己洗白,权力就是法理。不想想看魏蜀吴都说传国玉玺在自己手里,传国玉玺都可以造假,法理不是随你说?
孙权没那么快称帝,也是因为曹魏一直盯着孙权打,打的孙权没空称帝了。
曹丕从222年到228年,几乎每年都打孙权一次,孙权很忙。
228年到229年,为了避免孙吴被灭,诸葛亮北伐,减轻孙权的压力,孙权抓住机会,马上就称帝了。
比刘备起点更高,为何孙权却是三国里最晚称帝的?
孙权在军事上可能比不上另外同时期的曹操和刘备,但是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生存之道的理解,却又比其他两位深刻地多,越晚称帝,对他来说,就越安全。
历史上对孙权的前半生评价是很高的。孙权是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坚在《三国演义》中刚出场时的地位可不低了,当时他已经是长沙太守,爵位是乌程侯,也是割据一方,实力雄厚的诸侯了。董卓之乱时他也是十七镇诸侯中的一镇,在讨伐董卓时也立下不少战功,可惜后来因为偷藏传国玉玺而被刘表设计杀死。
孙坚影视形象
说起来,江东孙吴的基业大部分是孙策,也就是孙权的哥哥建立的。孙策,人称“小霸王”,借助从袁术那里借来的几千军马横扫江东,一举奠定了之后东吴的基本格局。孙策后来被刺客所伤,临终之前,出于政治考虑,并没有将江东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弟弟孙权接手自己打下的江山,他是这么评价自己的弟弟的:“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而老谋深算的曹操在南征江南时也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从这两人对孙权的评价,可以看出孙权其人确实很有才能。
至于为什么孙权在三国之中是最晚称帝的,我们可以从孙吴在三国中所处的政治局势来说。三国之中,魏国最为强大,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父的权势,对帝位的渴求路人皆知。公元220年,曹丕通过汉献帝禅让的方式得到皇帝之位,取代汉朝建立魏朝。虽然大家都知道汉帝禅让并非出于自信,但一则魏国实力摆在那里,二则禅让之后魏国实际上成了继承汉朝的正统王朝,实际上没有多少克诟病的。
曹丕影视形象
而刘备,他自起事之初打出的旗帜便是复兴汉室,而且他自己也是汉室宗亲。在曹丕废了汉献帝之后,汉朝实际上已经灭亡。而刘备为了延续汉朝的统治,自己登基为帝,也还说得过去。
刘备影视形象
到孙权这就有些尴尬了。按理说,不论是孙坚、孙策、还是孙权,都是汉朝名义上的臣子,而东吴在汉献帝还在位的时候,名义上还称一下臣,但曹丕称帝后,原来的汉王朝彻底灭亡了,北边的新兴的大魏,西边则是打着大汉旗帜的蜀国,而且又新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不能称臣于蜀,那为了抵御刘备汹汹而来的怒火,就只有暂时向魏国称臣了。刘备死后,吴蜀两家已经和好,蜀国的威胁不存在,而北边的魏国也不敢轻易南下,于是,在公元229年,孙权也正是称帝,国号吴。
孙权影视形象
所以,孙权最晚称帝,实际上是局势所逼,为了政治上的生存,不得不如此罢了。
(全文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