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黄兴,一个林冲式的人物,对于他来说,孙中山就像是晁盖,就像是宋江。他甘愿做小,将山头拱手想让。不一样的是一个是为了义气,一个是为了理想。

就以当时的革命氛围来说的话,黄兴也算是一方之主,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是以地域来划分的,华兴会也好,兴中会也好,大家所做的事情,其实都差不多,他们都是希望可以早一点把清政府推播掉。不过,具体地讲到各自理念的话,坦白地说一句,他们并没有展现出一种统一的理念。

就是在这样子的一种氛围之下,黄兴最终还是放下了个人的理念,或者说个人的成见,追随了孙中山,进入了当时的同盟会。黄兴弃宋教仁而去,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到了孙中山的手中,原因非常地简单,孙中山所讲的一些话,听在了黄兴的耳中,化成了一股魔力。就这样子,黄兴追随了孙中山,两个人的搭档关系就此开始。

有人说辛亥革命他功劳大过于孙中山,单纯从力量贡献上来说,这确实是没有错。虽说后者是大哥,后者是小弟,但是,这个小弟并不是躲在大哥的身后,而是很果敢地冲在了大哥的前头。从广州到武昌,从黄花岗到汉阳,每一次都是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常败将军”这个称号对于他来讲,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跟孙中山分手了,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

总结其原因,是因为自己认为没有二次革命的必要,自己只想要停在这个位置上过日子。可是,孙中山认为革命还没有结束,大家必须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个时候的黄兴并没的按下手印宣誓自己是效忠孙中山的。

最终,这一对搭档没的携手往前走,确实是历史上的一种遗憾,但黄兴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分手以后,黄兴去了美国,期间一直在位讨袁而奔波,筹款募兵,他的脚步没有停歇过,因此而积劳成疾。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因病逝世,年仅42岁!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他曾是一个晚清秀才,或许也曾如李鸿章一般,愿为破败不堪的清王朝当一“裱糊匠”,可是,当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知识后,看到了越来越多曾经引为至理可实际上却不过是痢疾之症的东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许多人说,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这一番话确有几分道理。

黄兴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没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张继诸人一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此后,他便领导着华兴会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后因策划长沙起义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在日本联合起来,成立了同盟会。

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这意味着所有人便会唯孙氏马首是瞻吗?显然没有,否则的话,章炳麟也不会抨击孙先生,试图推黄兴取代孙先生,只不过,黄兴为顾全局,没有答应,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气之下领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

凭黄兴当时的威望,取代他孙先生又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时刻警惕着同盟会重蹈洪秀全的覆辙,所以始终拥护孙先生。

1911年蒋翊武和孙武在武昌策划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在哪?

孙先生远在美国,辛亥之事一起,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和清军苦战,从而获得了让孙先生难以企及的威望,这是用命换来的——坚守汉阳,和冯国璋血战四个昼夜,和清军相持一个月......

如果没有黄兴的坚守,起义军被清军迅速打垮的话,翘首观望局势的诸省又怎会纷纷响应革命?

可是孙先生仍然很不开心,我才是同盟会总理,凭什么你黄克强威望这么高?

后来,众革命党人纷纷敦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的威望之高,也可见一斑。

不过,黄兴却几番婉拒,怎么也不肯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一则是因为此时他正将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计划,二则是顾虑到了仍远在美国的同盟会总理孙先生。

后来,黄兴又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统领革命军,一时之间,革命党的枪杆便攥在了黄兴的手里。

对于组织和领导政府这事,黄兴却说什么也不从,说要等孙先生回国后,让孙先生担此重任。

黄兴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余,不少人心里也在打鼓,谁知道他孙先生什么时候回国?更何况,在此紧要时刻,孙先生远在美国,什么也没有干,凭什么他一回国便要让给他?

当黄兴终于被众人说服,筹备好了经费,决定赴南京组织和领导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孙先生的来电——孙先生说自己即将抵沪。

此时的孙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黄兴将赴南京履职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电黄兴。

所以,黄兴决定等一等,等到孙先生到上海后,再决定行程。

如此一来,黄兴便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临时大总统”这一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了孙先生。

可是,黄兴对此却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先生闻讯后迅速从日本奔回国,将宋教仁案一股脑推到了袁项城的头上,意以武力讨伐袁项城。

对于孙先生的想法,黄兴却不敢苟同,一则他们一方的实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从心底他便不同意对袁世凯诉诸武力,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二则对于“宋案”也疑点重重,谁又能确定袁便是幕后操手?

然而,孙先生却坚持武力讨伐袁世凯,所以,黄兴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为了推卸责任,孙先生声称此次革命失败是因为有人不听从指挥,枪口直指黄兴!

1914年,孙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所有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于他的命令,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所以黄兴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安然出走美国。

这么一来,孙先生便顺利地将黄兴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即便身在美国,也始终在为此事奔走,后又受邀回国。

只是此时的黄兴早已经积劳成疾,病情愈发严重,回到上海后没多久,黄兴便一病不起,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黄兴一生磊落,堪为一代伟人,文学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赞誉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国民党党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讨袁,黄兴表现反而并不积极。讨袁失败,黄兴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后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因病去世。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典型的“湖南骡子”,率真固执,路见不平一声吼。又舍得霸蛮,面对理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敢冲敢杀,敢杀敢拼,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成功、则成仁。还有一点,就是务实而执着,有韧劲,不晃虚枪,长驱直入,咬定目标不放松。

黄兴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响。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张均天下、反专制,曾经投身抗清斗争,而且誓死不“剃发”,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黄兴深受其影响,奉之为圭臬。

黄兴秀才出身,似乎学业有成,但并不热衷科举,却喜欢骑马、射击的武行。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心办洋务,培养人才,将他选送到日本留学,此后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张继、刘揆一等人一起,创立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之后,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为中国革命而奋斗的历程中,黄兴是公认的务实派,是一直冲锋在前、甘洒热血的勇士。孙中山与黄兴作为同盟会的首脑与协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尽管屡战耿败,但黄兴依然屡败屡战。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给黄兴以极大的鼓舞。起义十八日后,黄兴急赴武汉,就任战时总司令,组织“阳夏保卫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毫无战斗经验的革命军,坚守汉阳,以落后的枪支弹药与训练有素、有大炮机枪的清军浴血奋战24天,虽然后来失败,但黄兴这24天的“阳夏保卫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战友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灭亡清朝的关键一战,黄兴居功厥伟。

1916年,黄兴因病去世,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

说实话,在民国元老里面,黄兴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武昌起义时,因他不在,义军推举俘虏的清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都督,黄兴到达武汉,黎元洪任他为战时总司令,他欣然接受。作为革命首脑级的人物,却屈居于革命军的俘虏之下,其胸怀之大度,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对于近代革命党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谁?是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还是一心推动民主宪政,最终被暗杀的宋教仁?没错,这些人无论是名声、贡献还是成就,都颇为不小。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在当时地位和功劳不但不弱于他们,甚至犹有过之的革命党领导人,却被有意无意的淡化,甚至到如今,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名字,他就是黄兴。

黄兴

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由于策划起义的领导人或死或伤或逃跑,当时,湖北军政府群龙无首,革命党急需一个领导人统一指挥。

而此时,除了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同样在革命党人拥有崇高威望的黄兴则位于香港,因此,当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和宋教仁等人,急催黄兴从香港回到内地主持大局。

武昌起义虽然取得了成功,但革命党人面临的局面却十分不容乐观,清廷为了剿灭革命,启用了中国最具实力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袁世凯则派遣了当时中国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劲的北洋军,北洋军在北洋之狗冯国璋率领南下镇压革命。到达武汉的北洋军不负中国最强军队之名,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刘家庙、汉口大智门火车站等地。

武昌起义

而在湖北军政府内部,同盟会、文学社、共进社等革命组织矛盾重重,原武昌起义革命党领导人孙武、蒋翊武和张振武之间也意见相左。而被迫加入革命队伍的黎元洪、汤化龙等人,更是态度莫测。

与此同时,革命党内部还面临着20万军饷被人拐走,只有2000多名官兵的起义队伍死伤惨重,革命意志涣散、装备落后、战斗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在这种危机之下,年仅37岁的黄兴率领起义军在阳夏与精锐的北洋军浴血奋战,危急之时,黄兴甚至亲自率领敢死队上前线督战,并最终阻挡住了北洋军的进攻。而这一切,实际上是黄兴以个人名义指挥参战,他并没有任何一个正式被任命的官职和名义,从中也可见黄兴在众人之中的威望之高。

黄兴在日本

此后40多天,终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的黄兴,领导革命军一直与北洋军处于对峙状态,并最终等来了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当中国大多数省份纷纷宣布独立时,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就此分崩离析。虽然这其中不乏袁世凯借“寇”自重之心,但是如果革命军真的不堪一击,相信当时的北洋军也不介意将其一口吃掉。

因此,如果没有黄兴力挽狂澜,带领革命军抵抗北洋军的进攻,一旦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被北洋军扑灭,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很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黄兴无论是威望还是实际贡献,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缔造者。

孙中山和黄兴

而带领起义军抵抗北洋军不过是黄兴诸多贡献中的一部分罢了。在此之前,黄兴就多次领导了多次革命起义。例如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黄兴都是领导人。

而且最为难得的是,比之孙中山等人在国外遥控指挥的方式截然不同,黄兴多次身先士卒,亲自带领革命与清军作战作战。可以说,他是革命党人中少数几个能称得上百战余生的领导人。

而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由于袁世凯反对革命及称帝等诸多行为,又多次领导了二次革命等革命运动。可以说,虽然孙中山是二次革命的领导人,但实际上,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通过黄兴的实际组织和领导完成的。

孙中山

而黄兴在革命党内部的地位也丝毫不如弱于孙中山。当时,黄兴与孙中山就有孙黄之称。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黄兴也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担任革命党领导人,只不过,一心为公又憨厚实在的黄兴不愿意重蹈太平天国天京之乱的后辙,一力坚持和支持孙中山为领导人罢了。而最终,孙黄二人还是由于中华革命党的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1916年10月31日,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再加上历次战争中所受的伤病爆发,年仅42岁的黄兴在上海因病去世。对于黄兴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大概用民国奇人章太炎的挽联形容,最为贴切: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黄兴,1874年出生在长沙教区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秀才,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所以黄兴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成年后,他被保送到武昌的两湖书院读书,在这里接受了3年教育,并初步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随后,他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中,作为官派留学生去日本宏文学院读书。在这个开放的异乡他土,黄兴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书籍,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黄兴很清楚未来的中国,要想革命,必须学会军事。所以,他在上课之余,还请日本教官教他骑马,打枪等技能,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打下了扎实基础。

黄兴回国后,先是和宋教仁、章士钊、陈天华等人组建了华兴会,组织武装反抗满清活动。之后,同盟会成立,黄兴全力支持孙中山出任总理,两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合作。黄兴一次又一次组织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黄兴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终于,武昌起义成功,满清政府倒台,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现在,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从这以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置后,袁世凯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共商国事,并给孙黄两人极高的荣誉。袁世凯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委任黄兴为川汉铁路督办。当时,黄兴对袁世凯极为看好,称袁公确是英雄,民国第一流的人物。

1913年3月,黄兴志同道合的战友和最好的朋友、湖南老乡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幕后凶手直指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孙中山主张起兵讨伐老袁,黄兴却表示反对。

黄兴一向很挺孙中山,这次为什么反对呢?

黄兴认为,南方各省并不统一,军力也远不如北洋军,讨伐袁世凯实力不足,应该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宋案。

应该说,黄兴的主张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但孙中山执意起兵,遂有“二次革命”。黄兴虽有不同意见,但最终还是服从大局,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果然不出黄兴所料,讨袁军战斗力弱,又缺乏配合,最终在袁记北洋军的打击下,二次革命失败,黄兴再次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黄兴总结了“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失败只是一时的,革命者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亲密战友孙中山把矛头直接指向自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党内某些大佬和实权人物不支持他老孙。话里话外,都在隐射黄兴。

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手印入党,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对此意见很大,认为孙有独裁倾向,因此拒绝与孙合作,坚决不加入中华革命党。同时,黄兴离开日本,远赴美国,希望阻止美国政府对袁世凯的借款,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1915年,袁世凯称帝。黄兴的好友蔡锷打算在云南起兵反袁。他亲笔给黄兴写信,说明了国内的形势,也说清楚了自己打算起兵的想法,希望能到黄兴的支持。黄兴接信后,立刻派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回国,参加蔡锷组织的护国讨袁。同时,他自己也给在国内的政治名流如唐绍仪、伍庭芳、汤寿潜等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响应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胜利后,黄兴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回国成了他的一大念想。但一直等到袁世凯死后,黄兴才回到魂牵梦吟的祖国,回到上海,并和多年的老朋友孙中山化解了恩怨。可是,因为长期的疾病和不规律的生活,黄兴已经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为胃出血住院,31日因为病情极度恶化去世,年仅42岁。1917年4月15日,国民政府在黄兴的家乡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风光国葬,由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

黄兴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虽然屡遭挫折,但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性子充满了湖南人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而且,他从不畏惧强权,从不迷信权威,他只相信真理。黄兴和孙中山、宋教仁一起称为“三大伟人”,真是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石彦陶、石胜文:《黄兴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著名学者查佳峰主答

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黄兴,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先驱,与孙中山齐名,人称“孙黄”。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真心办洋务,培养人才,选派到日本留学,由此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一起,在长沙创办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冲锋在前、甘洒热血。孙中山与黄兴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广州等多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赶赴前线,督师汉口,血守汉阳,与清军浴血奋战24天,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为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时间,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黄兴居功厥伟。

1912年11月,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大总统,临时政府不设总理,黄兴以陆军总长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这样写道:“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众望所归,这一首要位置落在黄兴肩上。”

1912年4月1日,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此间黄兴则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当时南京留守管辖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黄兴有意可趁机而起,上可与袁世凯争夺江山,下也可割据一方,做个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但黄兴马上裁撤了30余万军队,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凯撤销。

1913年,宋教仁在沪上遇刺身亡,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兵戎相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从此淡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其间有人劝黄兴脱离孙中山,另立新党,被黄兴严厉拒绝: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

后不久与孙中山达成和解并有共商国是电文书信往来,由于长期奔劳推翻封建帝制革命,积劳成疾。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与黄兴得以回国,黄兴于7月回到上海,正准备报效国家时,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1917年4月为黄兴举行国葬,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葬于长沙岳麓山。

章太炎亲书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黄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