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公元184年2月,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席卷东汉十三州,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的统治。遗憾的是此次起义仅仅维持了9个月,就宣告失败。
黄巾义军的主力随便伴随着张角的去世而失败,但是其余部却坚持了大约三十年之久,随着东汉王朝的覆亡而消失。在诸侯林立的恶劣环境中,黄巾余部在失去主力支援的情况下,与各地封建诸侯周旋,仍然坚持战斗,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诗歌。
然而不同的诸侯在面对此起彼伏的黄巾义军,其态度也截然不同。比如曹操集团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招抚为主,绞杀为辅;而袁绍集团采取的政策却是以绞杀为主,招抚为辅。那么曹操和袁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上为何如此不同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阐述。
袁绍和曹操集团构成不同决定了对待黄巾军的政策不同。第一,袁绍集团的构成。
袁绍来自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而袁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属于超一流的士族。袁绍集团主要人员的构成也是以世家大族和豪族为主,比如来自汝颖的郭图,荀谌,辛评,陈琳以及冀州的豪族沮授和审配等人。
这些世家大族无论是在豫州还是在冀州占据当地主要经济,控制着众多的人口。通常情况下,他们奴仆成群,拥有自成一体的武装力量,控制着地方政权,其本质上和来自底层的黄巾义军是对立的,因此始终充满着对黄巾义军的仇恨。
无论是在汉灵帝时期,还是袁绍占据冀州时期,各个地方诸侯们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政策上主要是以剿灭为主,招抚为辅,极少采取招降的方式。他们通过赶尽杀绝,甚至筑京观的方式来威慑黄巾义军,从而达到维持政权稳定的目的。
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六月,绍乃出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干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其众万余级。绍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
从以上的记录可以看出,袁绍对待这些黄巾义军采取的方式就是残酷消灭政策,不接纳投降。一旦攻下营寨或者城池,袁绍集团就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彻底消灭黄巾义军。
袁绍这种极端剿灭政策把许多义军推到绝对的对立面上。其中北方著名的义军张燕统领着数万黑山军,在面对袁绍将近十年的围剿中始终不屈,一直坚持战斗,直到袁绍集团覆灭后,他们才投靠曹操,成为曹操集团的一部分。
因此,袁绍集团的构成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政策不同,这种方式就把黄巾义军和世家大族放在对立面上,这也是后来袁绍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曹操集团的构成。
曹操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并非来自世家大族,只是地方一般豪族,其实力远远比不上袁绍的四世三公。
相对于袁绍的世家家族来说,曹操家族距离底层的庶族相对比较近,对于民间疾苦认识更加深刻,因此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政策上更加温和。在某种程度上和来自底层的黄巾义军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同病相怜的情怀。而曹操集团人员的构成不同,导致其政策也是不同,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曹操追黄巾至济北,悉降之,得戎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从这里记载可以看出,在击败黄巾义军后,曹操集团采取了以招抚为主的政策,从而让百余万黄巾义军能够安定下来为曹操所用,为曹操征战天下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充足的粮草。
因此,从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人员构成不同衍生出对待黄巾义军不同的政策,从而为两个集团对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实力差异决定了对待黄巾军的态度也不同。第一,袁绍集团实力相对比较强大。
冀州属于北方比较大的刺史部,拥有九个郡国,合计近一百个县国,户口多达九十多万户,人口达五百多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富裕州。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意味着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丰富,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一方面,袁绍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另外一方面,袁绍麾下已经拥有诸如麹义,张郃,文丑,颜良以及高览等等猛将,而且兵力相对比较充足。
因此,袁绍集团自始至终对于劳动力的渴望并不强烈,也就导致了他们无需通过招降的方式去寻求更多的人力资源。
第二,曹操集团实力相对比较弱小。
对于曹操集团来说,他的情况和袁绍集团恰恰相反。公元191年,曹操在袁绍的支持下进入兖州,消灭正在进犯兖州的黄巾义军。
此时的兖州,特别是东郡以及陈留郡,颍川一带是黄巾军,凉州军活动频繁的地域,经过多年的战乱,户口锐减,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属于要钱没有钱,要粮没有粮的残破地区。
曹操在占领兖州后不久,就出现兵力严重不足,粮草缺乏的情况。虽然拥有一些猛将辅佐,但是兵力不过万,无力继续开疆扩土,这就导致曹操不得不采用和袁绍不同的政策,以便赢得更多的人口来充实兖州,扩充实力。
经过济北一战,黄巾义军大败,曹操并没有肆意屠杀,而是乘胜劝降百万义军,纳入麾下,其中士卒多达三十余万。曹操经过精挑细选,从众多的黄巾士卒中挑选数万精壮单独成军,号为“青州兵”。正是这数万青州兵为曹操南征北战,击败各个诸侯,为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没有被挑选为青州兵的男女百万人口则被安置在兖州一带,设立屯田,从事农业生产,为曹操扩张势力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由此可见,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上,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而正是这种不同的政策导致的后果也不同。
袁绍集团自始至终只能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曹操除了获得了来自豪族和开明世家大族的支持外,还获得了来自底层庶族的支持,这就让他得以度过了兖州之变以及官渡之战最为艰难的时期,这些成就和他的政策有着极大的关联。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缘故吧。
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袁绍对待黄巾军除了平乱,就是杀戮,没有其他招抚手段。
如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魏郡发生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黄巾军会合,占领了袁绍的老巢邺城。整个邺中有十多支黑山军的部队,黑山军中有一个将领把袁绍和州内官吏家属保护起来,并护送到斥丘。袁绍来到斥丘后,就组织兵力大举进剿黑山、黄巾军,斩杀于毒及其部众一万多人。 接着,向北进攻左髭丈八等,将他们全部剿灭。 又接连击灭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黄巾部队,屠其屯壁,大肆杀戮,斩首数万级。后又与投降朝廷被封为平难中郎将的原黑山军张燕在常山大战十几天,直打的双方都疲惫不堪,方才罢兵。
而曹操则有些不同,对待黄巾军又打又拉,有机会就招抚,为我所用。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杀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军,将黄巾击败,曹操趁机招降黄巾军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选择其精锐大约有十余万,组成军队,号青州兵。这个军队效忠曹操二十八年,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直到曹操去世,青州兵才自行解散。
导致曹操与袁绍对待黄巾军态度的巨大反差,分析有三方面因素:
一、曹操与袁绍出身不同,对平民的观念也不同。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着曹操积极进取。曹操自幼机警,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而他的这种性格,也确定了他处世灵活,结交广泛,而不在乎其出身、地位等等,只要能为我所用,皆可结交。这也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基础。
而袁绍,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结交的都是名士、豪门、权势人等,对那些三教九流,平民、乱民等,压根就看不上眼,歧视而至于敌视。
正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关羽自告奋勇要去大战华雄,袁绍一听说关羽是马弓手,立即要推出去斩之。在他看来,手下将军、副将多如牛毛,哪有马弓手说话的权利?而曹操就不同,立即赞扬关羽的英勇,并亲自敬关羽一杯酒。
二、两人的才能差异
袁绍倚仗四世三公的豪门虚誉,受到时人追捧,但并没有雄才大略,没有远见卓识,曹操曾评价袁绍说:“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郭嘉也说他:”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袁绍既然不知用人之机,自然不能到处网罗人才,为我所用了。
而反观曹操雄才大略,政治开明,唯才是举,用人不问出身,为了平定天下,可谓是求贤若渴。他手下有名的将领大都是招降而来,如徐晃、张辽、张郃等。
三、两人的心胸度量差异
曹操能为了大业,可以抛开个人恩怨,如张绣投降了曹操,又背叛了他,还杀死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和侄子,后来张绣又投降曹操,曹操依然不计前嫌,善待他。
而袁绍就显得小肚鸡肠。他对黄巾、黑山军赶尽杀绝,绝不招降,可能是因为 黑山军首领张燕曾经派部将杜长等为公孙瓒助阵,虽然被袁绍击败,但袁绍与黄巾、黑山军就结下怨仇。再一个就是黄巾、黑山军曾攻克他老巢邺城,虽然袁绍及其官员家属都安然无恙,但这伤害了袁绍的自尊心,故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定要杀之而后快。
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曹操开始因为实力很弱,投奔的袁绍,他和袁绍的分歧不是很大。对于黄巾军,袁绍并没有认真围剿,甚至还和黄巾军有合作。曹操离开袁绍,是因为袁绍派他帅本部兵马不足万人去征剿冀州境内黄巾军的一部黑山军的。曹操因围剿黄巾军而崛起。
一、袁绍与与黄巾军
1、黄巾军起义,袁绍并没有怎么使力去围剿,各个军阀面对讨伐黄巾军都是保存实力并与朝廷讨价还价,比如董卓就是讨伐黄巾军中不断崛起的。冀州境内黑山地域黄巾军张燕部越来越坐大,邻近的袁绍也不实力围剿。
2、张燕颇有智谋,在他的带领下,黑山军利用地形优势,活跃在河北诸郡,并逐渐壮大起来。“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随着黑山军越来越强大,朝廷无法彻底剿灭,朝廷只好采取了招降安抚政策,将张燕拜为中郎将。张燕和他的部下摇身一变,反而成为了朝廷承认的正经军队,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3、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张燕为了走向中原为了生存追随袁绍讨伐董卓。《三国志 张燕传》记载:“董卓迁天子于长安,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袁绍得到冀州后,黑山军活动的范围,也正好在袁绍老巢(即河北)的腹地。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关系很快便闹僵了。于是,袁绍派曹操围剿黑山军。
二、曹操与黑山军
1、曹操早年兵力匮乏,中平六年,曹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时,散尽家财,招募了些士兵,故交张邈又命下属卫兹支援了曹操一些资财,让曹操置办军队,但曹操当时总共只有五千人。
2、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孙坚部和曹操部率军进击董卓。汴水之战中,他手下几千将士死伤殆尽,自己也险些被擒,幸得曹洪相助,曹操才逃过一劫。至此,曹操手上的兵马所剩无几。曹操再次募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等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3、曹操因与袁绍在一些大方针上意见不合,决定离开袁绍,袁绍命曹操出征兖州击黑山军。曹操离开袁绍时,曹操的兵马总数可能在三千到八千之间,不到一万人。
4、曹操在兖州东郡首战击败了寇略兖州的黑山军头目之一,眭固。曹操在兖州击败了匈奴於夫罗的军队。兖州刺史刘岱与黄巾军战死,兖州群龙无首,曹操又新在兖州西部大破黑山军和匈奴军,刘岱部下鲍信请求曹操出兵相助。
鲍信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从此曹操崛起。
综上述,袁绍和曹操对黄巾军的态度是不同的,袁绍是消极的,不是全力的。但曹操为了生存为了崛起,对黄巾军是全力顽强围剿,在征战黄巾军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和点赞。
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的爆发,覆盖面十分广阔,汉朝十三州中有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益九个州出现大大小小的黄巾军。其中以豫州、冀州为黄巾军最为泛滥的地区。而经过东汉王朝的镇压,黄巾之乱基本被平定,但是各处还残留着大大小小的余孽。
黄巾军的余部较为著名的有:郭太为首的白波军、张牛角为首的黑山军、管亥为首的青州黄,巾,除了这些外还有在黄巾重灾区的豫州还有着大量的残部。
从东汉末年接下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与这些残余的黄巾军有大量交集的主要就是曹操与袁绍两位诸侯。
曹操在兖州的时候,先是遭遇黑山军的袭扰,接着在兖州战胜并收降来自青州的大量黄巾军,组成了后来曹操的班底——青州军。
袁绍一直以来都是遭受来自黑山军的骚扰,甚至有一次连邺城都被黑山军攻破。
《三国志·袁绍传》: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余部,觽数万人,聚会邺中。虽然袁绍几次想要消灭黑山军,但是因为黑山军所在的所处山林之间,难以消灭,最后不了了之,等到曹操统一河北之后,黑山军在张燕的率领下投降了曹操。
从上面来看,两人对于黄巾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曹操对黄巾军是一个包容的态度,而袁绍完全是处于一个敌对的态度。
为何会造成如此不同?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身世的不同。众所周知,袁绍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是汉末最为显贵的世家之一,袁绍虽然是个庶子,但是并不妨碍他可以享受到袁家带给他的荣耀。别看袁绍礼贤下士,早期也做过游侠,但是骨子里必定是十分看重身世的。
曹操是个官宦世家,出身也是比较显贵的,但是与袁绍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不过曹操用人不计出身,这从他后来发布招贤令,唯才是举可以看出来。
而黄巾军那些人基本都是来自最为底层的百姓,袁绍对其根本看不上,尤其还与袁绍作对,那来自世家大族的自尊心更加不会容许他原谅那些黑山军。
第二,实力的差距。袁绍的势力发展及其顺利和迅猛。凭借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再加上过去礼贤下士,不断地结交党人,袁绍在当时士人中的名声是非常高的,因此有众多的智谋之士投靠于他。而夺得冀州后,拥有了最为富庶的一个州后,袁绍的实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军队、粮草、辎重、文臣、武将,袁绍不再是当初一个为粮草发愁的渤海郡太守。
曹操势力的发展道路极其艰险,首先曹操所在的兖州周边敌人众多,袁术、陶谦对兖州虎视眈眈,尤其是袁术,数次派军攻打兖州。除此之外,还遭遇下属的背叛,又要与吕布争夺兖州。经过如此折腾,原本就是缺粮的兖州,现在更是如此。
除了缺粮,曹操没有足够的兵力和人口。为此在打败来自青州的黄巾军后,曹操收降了他们。
从这里可以看出,拥有冀州的袁绍可以说是财大气粗,他根本不在乎黄巾军;而曹操不一样,创业的艰辛,让他精打细算,青州黄巾的收服使得曹操有了大量的人口和军队。
第三,有容乃大。从曹操的《短歌行》就可以看出,曹操希望收罗天下所有人才为己所用,尤其是曹操唯才是举的态度。在曹操心目中,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曹操就会给你一个足够发挥的空间。那些黄巾军虽然属于叛贼,而且袭扰过自己的领地,但是收服他们获得的好处远比杀死他们要多的多。
而上面也说了,袁绍更加看重身世,门阀观念严重,这就造成对黄巾军的不屑一顾。
结语说实话,会造成两人对黄巾军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的差距,我不认为如果袁绍早期并没有那么顺利夺得冀州的话,或者后来可以那么顺利压制公孙瓒的话,他一定会示好黑山军甚至收为己用。每一个诸侯都是以利益为先,只要对方对自己会产生足够的威胁,那么他一定会拉拢一切可以提升自己实力的势力。
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答:无疑,袁绍是正确的。不接受黄巾军的投降!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指挥。袁绍实际上并未参与镇压黄巾军。
但是,袁绍与吕布对待黄巾军的态度是一致的!吕布在袁绍扫平河北的过程中也是立有不少功劳的:吕布败退长安之后,无人敢要他,当时只有袁绍收留了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其实各地还有不少和黄巾军有关系的起义军比如白波军和黑山军等,而且他们的实力还非常强悍,当时横行河北的主要是于毒和张燕等人率领的黑山军。袁绍和吕布联手合作大败张燕,吕布也算为袁绍统一河北出了一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袁绍对待黄巾军的态度就是残酷镇压!
曹操就不然,《武帝纪》“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确实是招降了黄巾,并为自己所用。
现在咱们就说说谁是正确的?表面上看都不错👍,都是为国效力、稳定汉室江山,但是,用意却是千差万别!袁绍可以说是正义的,曹操不得不说别有用心。因为:在朱儁绞杀黄巾的的时候,黄巾一度想投降🏳️?朱儁手下的将军们也是想接受的: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第六十一》: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儁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朱儁认为如接受的话,会给百姓有利为贼,无利乞降的错误观念,便不接受并急攻敌军。
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纳降他们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们足以惩恶。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进战,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的策略,不是良计。
所以,在对待黄巾军的问题上,袁绍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可惜,袁绍并没有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曹操虽有私心,却身体力行地参加了讨伐黄巾的战斗。
袁绍和曹操在对待黄巾义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差异为何那么大?
历史上有许多军阀,诸侯,枭雄在对待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手段,有的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出于防范,仇恨,往往赶尽杀绝,不留后患。而有的则釆取安抚,为己所用,即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又留下仁慈之君的美名。袁绍一方诸侯,兵强马壮,不在乎黄巾军这点人马。而曹操则不同,自信在用人方面有一套,所以二人在对待黄巾军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方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