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蜀国伐吴之战大败的原因并非是刘备统兵导致的,而是有诸多因素混杂其中,
致使这场复仇之战注定会输,即使有卧龙美称的诸葛孔明,来代替刘备领导这场战役,蜀国伐吴之战也一定会输。
以下将会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证明笔者的观点。
伐吴之战的起因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
长坂坡一战后,曹操进军江陵。刘备孙权深感危机,故组成孙刘联军共敌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大败曹操,取得巨大的胜利,曹操元气大伤,三分天下之势已初露端倪。
话说刘备向孙权借去荆州后,派关羽镇守。刘备以荆州为跳板攻下益州.
刘备发达后,面善心黑的刘备玩起了过河拆桥手段,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孙刘两家渐生异心。
不久,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又一次感受到了长坂坡上的恐惧,刘备先是派关羽攻襄阳,后又厚着脸皮向孙权求和,孙刘两家签订了湘水协议,将荆州一分为二,两家平分。
此时孙权已经看清了刘备的本来面目,从此孙刘两家的关系逐渐走向恶劣。
刘备倾国力战胜曹操拿下汉中后,孙权趁刘备自顾不暇时撕毁盟约,吴国大将吕蒙袭击荆州,攻杀关羽,一战吹一生。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此时孙刘两家的利益纠纷升级成了深仇大恨。
诸葛亮不参战的原因刘备隐忍了两年之后,备战完毕,终于挥师伐吴,老谋深算的孙权派出诸葛瑾
(诸葛亮的兄长)对蜀进行交涉。
诸葛亮虽不赞同刘备伐吴,但深知无法阻止,加上与诸葛瑾的亲属关系使诸葛亮此时的处境十分尴尬。诸葛亮为避嫌而远退成都。
刘备伐吴之时,急其需要一个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有能力处理国事的人来管理后方,而诸葛亮正是刘备眼中的不二人选。
刘备战败的原因刘备通过两年的修养声息,手中兵力不少于18万人,可刘备为了后方的安定(怕曹丕突袭与震慑内部)只动用了不到8万人马(三国演义中的70万大军是虚构的益州人口不过百万),而与刘备交手的吴国大将陆逊掌兵5万。
从兵力上来看,刘备占上峰,但是两军交战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寡,而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与谋略方面的运用。
首先,吴蜀两国的国界线分布在长江三峡流域,这一带的地形复杂、地势狭窄对于吴蜀两方来说,这种地形都不利于作战。
吴国统帅陆逊深知蜀军为报仇关羽之仇而杀气腾腾,如若直接与蜀军展开决战只会两败俱伤,到头来只会使曹操渔翁得力。
因此,陆逊采用了且战且退、避其锋芒的手段来迷惑刘备,随着陆逊的不断示弱,刘备一路打进吴国境内,而陆逊则一路战略性撤退至夷陵,并在夷陵地区安营扎寨闭门不战,由于陆逊部队扼守险要关卡使得刘备屡次进攻不下,面对陆逊的避战,刘备只能在夷陵山线布置下几十个营寨等待作战时机。
吴蜀两军在夷陵僵持了6个月,正直酷暑的江南酷热难当,刘备军队由于酷热而失去了斗志,刘备无奈之下只好将军营移到凉爽的山林中屯兵备战,
刘备此招正好中了陆逊设的圈套,陆逊借江南酷热与山林易燃的天时地利之势,夜袭蜀军军营,顺南风放起大火,火势顺风蔓延,蜀军主力被一把大火烧的溃不成军!刘备率军西退,吴军乘胜追击一路猛杀,一举击溃刘备布置在夷陵山线上的数万主力,直接锁定胜局。
刘备输在了江南酷暑—天时、夷陵群山-地理、军队涣散-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蜀军这一方,就算是换成诸葛亮统军伐吴也不会胜利。
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伐吴的原因。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跟北伐一样,无功而返。
刘备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并不会打仗。
他们的长处是管理团队,而不是亲自带兵征战。
刘备一生除了镇压起义军立过功,唯一的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还是惨胜。
汉中之战几乎没有战略战术可言,就是残酷的消耗战。无论从时间、规模、主帅、消耗来看,汉中之战都是一场很大的战役,但后世评价的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毫无军事战术价值可研究。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一听就说;“刘备不会打仗,不久就会失败。”
果不其然,七天后,东吴打败刘备的表奏就到了。曹丕说那话时,刘备恐怕已经败了。
如果换做是诸葛亮指挥,结局绝对会不一样。
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来看,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基本都很得当。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导致失败,后世对此存在争议,有说法是诸葛亮战术不当。
但这也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蜀汉与曹魏势力差距很大。诸葛亮是乐观了一点,整体而言,没啥大的过错,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以诸葛亮北伐的套路,看一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会是如何?
刘备之所以开始比较顺利,是由于边境地带,东吴防御比较薄弱,没有遇到强硬的阻击。仅仅在巫地与李异、刘阿干了一仗,占领秭归。进而进攻孙桓把守的夷道,始终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夷道都不能攻克,如何灭掉东吴。
从后期诸葛亮北伐来看,攻城拔寨,还是很有一套,也屡屡取得阶段性胜利。多是因为大军深入魏境之后,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兵。
夷陵之战,诸葛亮一定也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不会急躁冒进。
在受到陆逊大军阻挡,形成对峙、难以迅速取胜的情况下,考虑到天气炎热,诸葛亮一定会退兵,撤退到蜀吴边界休整,等待天气转凉,然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下。
孙权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军。一旦刘备舍弃水路,驻扎在陆上,水军变陆军,就失去了优势,变成了劣势,给了陆逊可乘之机。
另一个原因是刘备轻敌,认为陆逊就一个毛头孩子,没把他当回事。
这一点恐怕诸葛亮不会犯这个错误。他未出茅庐就自比管仲、乐毅,清楚自己年轻时能有多大的本事,就会相信别人年轻时也会有这个本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说说而已。诸葛亮不会轻敌,一定会谨慎对待。
由此看来,诸葛亮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也就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
但夷陵之战绝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刘备从蜀中带来三万多人马,加上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也有五万左右的人马。
陆逊是率领五万东吴精兵,来对抗刘备,双方在兵力上绝对相当。
深入吴境,蜀汉军队粮草供给就困难得多,需要大批的兵力保障供给,减少了战斗人员的数量,战斗力也就下降;陆逊方面就好得多,毕竟在自己国内,粮草补给就容易的多,军心也就更稳定。
同时,吴军是保家卫国,斗志就更旺盛。
就算诸葛亮善于用兵,急切之间也难以取胜。
因此,如果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恐怕不会遭受刘备那么大损失,但也不可能取得重大的胜利。
谋略是很重要,但最终还得看实力。没有足够的实力是灭不掉东吴的。
曹操没做到,诸葛亮也不会做到。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的实力问题。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一、首先刘备是不会让孔明挂帅伐吴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战略规划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为刘备所欣赏,但孔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并没有为刘备所认可。夺益州,刘备的参谋长是庞统、法正;抢汉中,刘备的参谋长是法正,可以佐证。
B、刘备伐吴一战,倾尽全国战略部队,说白了几乎拼尽全部老本,刘备交给谁都不放心啊。
C、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汉领土,并非北伐或者东征。
二、假如孔明东征,结果一定会比刘备好得多。
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后来六出祁山,胜多败少,即便败北,仍能全师而退。
孔明绝不会让全军上山,让陆逊红烧,孔明在历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长火攻,一个用火的祖宗绝不可能被小辈再放火烧了,让后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战略设想是进攻到一定火候,逼着孙权交还荆州的部分领土,蜀汉大军全身而退。因为和东吴彻底翻脸,两败俱伤,让曹操渔翁得利,是孔明不愿意看到的,这和《隆中对》也是相抵触的。
这一战略意图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刘备手下纠集的是四海精锐,陆军战力总体是胜过东吴的。
孔明发明的诸葛连弩在撤退时还是很管用的,这种相当于古代自动步枪似的器械在大军失败时,还是可以保命的!
刘备的强项是识人之能,如发现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战能力只能用屡败屡仗来概括,征战一生拿得出手的是两场半胜仗,一是大战赤壁,算半场(刘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对手刘璋心太软、脑浸水),一是和法正夺汉中,其余都是败仗,老婆、儿子、女子多次沦落对方之手,这一点和乃祖刘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独挡一面的机会!像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带兵,采石矶一仗,指挥一万八千人的宋军大败金兵四十万,烧毁完颜亮战船三百艘,间接导致完颜亮被杀,新帝金世宗完颜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残喘。纵观历史,唐朝的刘仁轨、明朝的王阳明、卢象升,现代的毛泽东、粟裕,“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儒将比比皆是……刘备一手好牌,被关羽和自己打得稀烂,弄得忠君爱国的孔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刘备不是庸主,而是枭雄。夷陵之战的失败在于陆逊的才智过人,而非刘备无能。
在刘备进军前期,可以说陆逊是一点办法都没,蜀军进攻的很顺利,陆逊也只能选择战略撤退,一直退到猇亭一带。而此时的陆逊不能再退,若是再退便会导致东吴无险可守。所以才会在猇亭布防坚守。刘备也尝试围攻夷陵来引诱陆逊出兵决战,也尝试过平原地带扎孤营来做诱饵,可陆逊就是不买账,这是两个军事家的博弈。
两军相持到六月,江南酷暑难耐,水军在太阳暴晒之下更本就无法正常休整,所以刘备也是出于无奈,撤水军上岸,与陆军在山林扎营,又因为山地崎岖,无法大规模整片扎营,只能联营数百里。就算诸葛亮来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要么撤军,要么就这样联营休整到秋后再战。
陆逊也并非事前就想好火攻,只是觉得蜀军士气低落,可以反攻了,于是先派兵试探性的进攻了一次,可是没有成功,但这次进攻让陆逊看到了机会,了解了蜀军的扎营方式才想到火攻计策。
刘备在兵败之后退守永安,使得陆逊不能再进,这也是刘备军事能力的体现,并在永安平叛了地方叛乱。夷陵之败实际上是蜀国战线太长,补给不足造成的,诸葛亮去了也无济于事,何况论打仗,诸葛亮不一定有刘备厉害。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1.诸葛亮能指挥这场战役的可能性不大。2.诸葛亮指挥应该情况会好许多。
诸葛亮指挥的可能性不大1.刘备在成就霸业的过程中,指挥的战役众多。攻打黄巾贼,斩杀蔡阳,火烧新野等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即使后期有了庞统,法正等谋士,刘备也基本上都是亲自带兵,会亲自指挥,众谋士都只是出谋划策,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刘备本人罢了。
2.刘备自始自终都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在世时,基本上都是刘备在前线作战,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而且如果诸葛亮派到了前线,后方将无优秀之人作后勤。所以,刘备不会让诸葛亮指挥。
3.伐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不一致,诸葛亮始终认为,应该联吴抗曹,伐吴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4.这次伐吴,算得上是倾巢出动,皇帝刚登基,刘备怎会放心把家业交给别人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出马。
那如果真的交给诸葛亮指挥会怎么样呢?(虽说这种假设不成立)诸葛亮为人谨慎小心,又熟读兵法,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都很得其要领。伐魏时,即使兵少缺将少粮也能全身而退,有时还能撤退之时,斩将立威(王双,张郃)。而且以诸葛亮的特点和用兵之道,定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七百里连营)。
在刘备开始伐吴之时,孙权就曾派人求和。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伐吴。应该会见好就收。
在战争的前期诸葛亮势如破竹,迅速占据了江东的一些领土,并进行一些很好的安顿。但在战争的后期,孙权启用陆逊,陆逊严阵以待,双方开始打起了消耗战。
诸葛亮(客场)VS陆逊(主场)陆逊占据地理优势和主场优势,后勤压力小,诸葛亮这边客场作战,后勤压力较大,没有地理优势。不过诸葛亮应该会凭借自身的实力尽可能的减小双方的差距,但陆逊也绝非吃素的。
应该说双方会有小范围内的功伐,互有胜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作战和伤亡。双方的将士都疲惫不堪,但又都要防范曹魏的进攻。
或许在某个时刻,孙权一方面会派人求和,愿意让出荆州部分领土,以希望双方继续联合。而也会暗通曹魏(虽说是暗通,但也会想办法让诸葛亮知道,你再不和我谈和,我就和曹魏一块灭了你)。诸葛亮也是聪明之人,加之为人谨慎小心。所以见好就收,得了一定的领土后就缓缓撤退。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补充与说明。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如果从《三国演义》来说的话,如果诸葛亮带兵征吴,肯定会取得胜利,因为孔明斗陆逊好比三气周瑜,着着占先,处处克制,陆逊的战法未见有高明之处,就是坚守不战,疲惫敌人,知难而退,刘备的大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夺回荆州,准备乘机灭吴,当时吴国处于生死存亡之机,可惜由于蜀兵惧暑热,不肯乘胜进攻,给了东吴喘息的时机,当时东吴用诈降之计延缓了蜀军的进攻,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打仗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打的是个”快“字,万不可拖,一拖心就懒了,更不可心软,打人不留情,留情不打人,对进攻者来说,必须要快,所以历来进攻者打打的都是闪电战,二战德日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把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持久战,这是对进攻者最不利的。相反,对防御者而言,打的是个“慢“字,越慢越有利,为什么呢?因为反侵略是正义的战争,人民是支持正义之战的,而动员民众参与战争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你必须把民众组织起来,训练,管理,指挥等等,你看历史上少数民族因为有骑兵,来无踪去无影,就是快,所以总是压汉人一头,快,才能形成突然性,齐哩喀嚓就结束了战斗,进攻者一旦进入持久战,愈久愈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沼泽之中,十有九败。
刘备就陷入到了持久战当中,战争就是如此,当进攻者不能前进时,士气必会下降,而同时敌人的士气就会上升,这个仗就不好打了,刘备当时完全放弃了进攻,一心图凉快,扎营于树林中,那还象支军队,活象一支工程队,天气太热就体息几天,工程可以等,但吴兵人家就不嫌热,正当蜀军在林中入睡时,受到了吴兵的大举偷袭,这与当年霍去病奇袭匈奴何其相似乃尔,只有光着身子跑了,在林中被烧死,跑出林中,外面网早已张开,全数落网。
刘备真不是个好的兵家,夷陵之败全怪他愚蠢加贪图享受,如果是诸葛亮,他以谨慎出名,必不会有此大错!不过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打仗太过小心,也未成大器,他数次北伐,无功而返,罗贯中想帮他也不能帮,据我看他就不该北伐,南方政权北伐没有成功的,孔明几次北伐都受到内部的大力阻挠,其人心可见,所以总是草草收场。
孔明总是抱着”人心向汉“的想法,高举”恢复汉室“的大旗,希望大旗一指,人民景从,复制当年刘秀的事业,甚至反对刘邦征吴,固执于”联吴抗曹“的过时方针,东吴夺了你半璧江山,反而不伐吴而伐魏,实在是过于拘执,可历史不会重复,事实证明,人心早已不再向汉,那是因为东汉是个以腐败为主的王朝,再不是那个威武的西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