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为什么诗差点要了他的命?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字狱,是由于各个文人骚客的诗词或者文章涉及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权益时,当时统治者便会所断章取义以此为借口将涉及的知识分子加以迫害的事件。乌台诗案,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众多文字狱中的一起有名的文字狱,发生的时间是在北宋年间。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北宋年间的时候有一位伟大的骚客——苏轼,别号东坡。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同时也是一个吃货,著名的东坡肉便是因为他而得名。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吃吃喝喝、跌跌撞撞、起起伏伏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是他用惊人的乐观和食欲拯救了自己和之后无数代同样苦闷的中国人,把霉运化作食欲,把日子过成段子,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
由于家庭的原因,苏轼也在父母兄弟的影响下走上了仕途,苏轼当年第一次进京赶考就在他爹苏洵的带领下和他老弟苏辙一起从西蜀沿着长江之下走了一年时间去往当时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进行考试,就相当于现在去考公务员一样,在那个时候主考官正是北宋整个文坛的老大——欧阳修,而审核苏轼试卷的则是当时北宋诗坛小有名气的梅尧臣。
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个人当时也是意气风发,正想着标新立异改革一下当时的诗文风格。正巧苏轼的试卷是由梅尧臣审核,当时梅尧臣看了苏轼的文章,便觉得苏轼的文风牛逼极了!而且当时苏轼所交的答卷中还用了一个典故‘皋陶杀人’,连梅尧臣也不知道是出自哪里,于是给了苏轼一个高分,后来梅尧臣才专门问了苏轼这话是出自哪里,苏轼说:“我自己说的!管啥出处!”又是这一系列的装逼,让的当时的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人更是对苏轼刮目相看,从此苏轼也一路开挂,名声大躁!
而就是苏轼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让他一生是成也写诗,败也败在写诗。
在他正好43岁的时候因为对当时的王安石王大人的施行的新法持有反对的态度,于是就被贬到了湖州做官,当时的苏轼已经是北宋文坛的老大,所以在走的时候又是没事就写了一首《湖州谢上表》,这首诗本来也没什么,只是简单的说了下自己为官没什么政绩,然后感谢下皇上恩典拍拍马屁什么的,可是苏轼这人却在这首诗里又偏偏发了几句牢骚话,好巧不巧,被当时的有心之人拿去大做文章说他“藐视朝廷,诽谤新政!”
反正意思就是死不足惜,罪大恶极。一时间朝廷一片哗然,要求皇上明证赏罚!苏轼当时也是怕了,连忙都写了遗书准备交代后事了,可是最后在皇太后还有王安石的求情下才免其一死,蹲了几个月监狱才被放出来,然后被貶到黄州做一个小官。而这次事件中告发苏轼的有心人正是当时的监察御史,然后是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所以这次的事件就被称作——乌台诗案。
当然五台是指当时的御史台,在汉朝的时候御史台外面的种植的柏树上又有很多的乌鸦集居,所以就有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暗指御史是一个乌鸦嘴。在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一共牵连了近40人,被查了100多首古诗!
这次的案件也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毕竟在黄州他也只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小官,一天什么事都没有,但是乌台诗案的打击却是让苏轼变得抑郁寡欢,于是他将他的情感更多的付之于文学创作中,在流传到现在很多的著作都是在黄州的时候写的,这次的乌台诗案也让苏轼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造诣。可以说乌台诗案既是一次对于知识分子迫害的文字狱,同时也是将苏轼推向文学造诣高峰的一次转折点。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为什么诗差点要了他的命?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苏东坡的命运与李白何其相似,才华卓绝,屡不得志。而苏东坡的命运比李白更惨,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最后连自己的小命都差点不保,这才是真正的“斯人独憔悴!”
在“乌台诗案”差点要了苏东坡命的那首诗,是他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诗曰:“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首诗大约写在1078年或1079年之间,苏东坡时任湖州太守,当时,杭州秀才王复张医于乡间,悬壶济世,救苦百姓,享誉一方,苏东坡大概在杭州任职时结识王复,遂成好友,王复家有两株百年桧树,树干笔直,直入云霄,就连根都是直的,苏东坡此诗赞扬了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
但据说当时有人偶然读到此诗后,嗅到了诗中的讽刺意味,如获至宝,便添油加醋,向上检举苏东坡在诗中批评皇帝,说:“皇帝如今好好地坐在宫殿之上,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去找蜇龙,不臣莫过如此,简直大逆不道!”因此弹劾苏东坡,以取媚皇帝。
不过,构成“乌台诗案”的,不仅仅是苏东坡所作《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一诗,还有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太守转任湖州太守,正值宋神宗安排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如火如荼之际。王安石变法,确实是针对了当时的时弊朝艰而采取的有力措施,无论对加强农业、增加财政、提升军力等多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任何改革不可能没有一点毛病,尤其是矫枉过正的改革,往往会带来一些伤害,因为苏东坡长年在基层工作,对变法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清楚得很,曾上书提出过意见,让那些希望通过追随皇帝变法而博得皇帝好感的御史观风而动,要找苏东坡的茬。恰在这时,苏东坡调湖州,照例向皇帝上《谢上表》,而表中有这样的话:“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御史认为上表中有标榜自己、攻击新法的意思,说苏东坡标榜自己“老不生事”,“难以追陪新进”,那么,其他人便是“生事”者,因此深文周纳,弹劾苏东坡,苏东坡被捕,坐牢100多天,因为古来御史办公的地方多乌鸦,御史台又称乌台,因此苏东坡此案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为什么诗差点要了他的命?
苏轼从政40年,却被贬谪流放了33年,有一次还被抓去坐了一百三十多天牢,差点要了他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其实就是苏轼的政敌对手们搞的一起针对他的文字狱。
当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富国强兵,以此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可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因吏治败坏、积重难返,地主豪强的利益受损,官吏们成了念歪经的和尚,底层人民并没有得到好处。
苏轼和底层劳动人民接触较多,更能看到变法的弊端,于是他反对变法,并在自己的一些诗文里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首先他在由徐州调任湖州时,例行公事写了《湖州谢上表》这篇公文,在文末写了两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说自己愚笨,跟不上当前形势,并把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生事”当时是攻击变法的潜义词,“新进”则是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古代文人爱用典来借古喻今,这两句话被御史们看见了,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但单凭这两句话,明显证据不足。于是御史们搜罗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一百多首诗词,经过潜心研读,真找到了几首苏轼写的反对新政的诗。
1、讽刺青苗法和盐法的《山村五绝》
其中“仗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青苗法不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农民老老小小争着跑到城里去借钱,却在城里转手就胡乱花掉,结果只是学会了一些城里的语音,农作物的生产反而荒废了。
另有一首中“尔来三月食无盐”则讽刺盐法。
2、讽刺水利法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第四首中有两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的海神,倘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一齐变成肥腴的桑田,那么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兴办海滨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显成效了。”
因为斥卤变为桑田,一般说来,只是神话,是属于不可能成功的事。既然断难有成,而又兴办不止,则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摆脱。诗句中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
3、讽刺朝庭重法轻儒的《戏子由》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前两句是反语,表面上说读书万卷而不读法律,无治国之术让国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其实是讽刺当时朝庭重法轻儒。苏轼认为单凭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罢了。
后两句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到处无事生非,发摘官吏,闹得人心惶惶;学官生活清苦,能甘守淡泊,以苦为甜。
4、讽朝庭人事制度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
苏轼自己解释说,讥今之重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言黄庭坚如“蟠桃”,进用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这首诗讥讽朝庭人事制度,小人得到重用而君子则被轻视。
5、讽刺盐官的《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对盐官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的不满,""农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和猪""等等。
御史们说“苏轼诽谤皇上,抨击新法,包藏祸心,报怨牢骚谩骂,太不像个臣子的做为。”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如果任由他的“反动”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大为不利。于是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每天被逼供。在监狱里,苏轼坦白承认了他在这5首诗中批评了新政。
”乌台诗案”后苏轼再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自此开始自称“东坡居士”。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为什么诗差点要了他的命?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一次著名的文字狱!事件的起因不是一首诗,而是苏轼上表给神宗皇帝的一篇奏章里的两句牢骚引起的,苏轼只是在文章的结尾发了两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苏轼是反对变法的,所以这就给新进党了一个由头,他们纷纷咬文嚼字,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为了彻底把苏轼扳倒,他们不遗余力地收集材料,苏轼在当时名声很大,出版过很多的诗集,于是新进党就潜心钻研,指出弊端,上表弹劾!其中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终于苏轼锒铛入狱,神宗大怒,让御史台抄了他大量的诗词,由于宋朝太祖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因此,神宗下旨将苏轼贬到黄州,穷困潦倒。又因御史台里多种有柏树,柏树上多乌鸦,所以又称乌台,这次事件被称作乌台诗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