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通天教主出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榜》。 他是鸿钧老祖最疼爱的徒儿,也是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师弟。
他法力高强,拥有万世不灭之身, 他地位崇高,位居道家十二大罗金仙之一, 他创立截教,门下徒孙众多,有“万仙来朝”之称。 他私心为灭,偏袒门徒,导致“万仙大战”,最后的结果是截教战败解散,通天教主被鸿钧老祖带回去“面壁思过”。
通天教主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虚拟人物: 首先,大部分网友认为通天教主就是“道家三清”之一的“上清灵宝天尊”,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鸿钧老祖一气化三清”,三清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在《封神榜》中,元始天尊与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都有出场,唯独上清灵宝天尊全书没有提及一个字,而懂些道家之事的读者又习惯对号入座,将不是三清的通天教主误认为是灵宝天尊。
这纠竟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另有玄机? 在笔者看来,《封神榜》的作者在创作“通天教主”时,并没有将道教“三清”的体系加入进作品中, 因为在书中“一气化三清”只不过是一个招式,而不是一个典故。 另外,通天教主在书中,被作者刻画成了“反派性质”的人物,截教最后也是以“被消灭”的形式收场。
而将道教描写成“至高无上”地位的作者,自然不会让灵宝天尊来屈就,扮演这个注定要被打败的通天教主。 因此,通天教主与灵宝天尊并不是同一尊神,他只是作者杜撰出的虚拟人物,但可以将灵宝天尊看做是通天教主多个原型中的其中之一。
通天教主代表了“民间宗教”兴起与覆灭:
通天教主所创立的截教,代表了道教中“非正统出身”的阶级层面。 表面上《封神榜》是一本神魔小说,写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事”,但实际上《封神榜》这部书影射了当时明朝社会下“正统道派与非正统道派”的争斗,而通天教主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在书中,道派分为阐教和截教,阐教由元始天尊所创立代表正统道派。
截教由通天教主所创立,代表了道教之外的“民间宗教”,通天教主也就顺利成章的成为了“邪魔外道”的祖师爷。 阐教内的道家弟子皆是修成正果之身,截教内的弟子多为生灵成精“三尸”未灭的“野仙”。
再来,“阐教”是道家中的基本名词,佛家、儒家也使用过这个词语,例如《上清灵宝大法》中写道:“济度天人,阐教凡世。” 而“截教”一词,没有在任何道、佛、儒家的典籍中出现过,完全就是作者杜撰的。
作者创作通天教主与截教地目的,是为了影射当时明朝社会,“道教正宗”与“民间宗教”的斗争, 在书中,原始天尊的阐教门下弟子不过百人,而通天教主的截教弟子不下千人,这正与现实中嘉靖、万历年间,民间宗教“无门槛加入,处处盛行”的情况相同。
一个国家若是突然兴起了十分广泛且没有制约的众多大型教派,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拉帮结伙”行为,最终民间宗教会发展成“颠覆统治阶级政权”的邪教组织。 明朝天启二年五月,大成教教主徐鸿儒称自己为中兴福烈帝,拥有近数十万信众的大乘教在山东起事造反朝廷。
信奉正统道教的作者,将对民间宗教的不满情绪,借由书中的阐、截二教之斗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鸿钧老祖是创世始祖,通天教主则是他的第三个徒弟,也是他最喜欢的弟子。《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在紫芝崖碧游宫开设法脉道场。教系是三教中势力最大的派别,门下仙人数量最多。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故此常被阐教、人道称为不够正宗:"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通天教主就是截教之主,修成五气朝元,三花聚顶,是万劫不坏之身。法力神通达到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的境界。是混元大罗金仙之一,历万劫不磨之体。鸿钧老祖因为十分宠爱这个弟子就将分宝岩上大部分上等灵宝都给了他。掌鸿钧亲赐诛仙剑阵,为天道第一杀阵
被误会的通天教主1、 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宗旨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但是,孔子要求平民和贵族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笔者认为,有教无类这一点,通天教主才是真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首先我们看看,原始天尊的徒弟又是哪些人: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这些人基本都是修炼而成的仙人,就是根正苗红。他们可能本来就是"人",之后跟着原始天尊时候慢慢修行、渡劫而成为十二金仙的。这十二个人是阐教的精华,是阐教发扬光大的基础。我们载看看通天教主的徒弟,都是谁:
二代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赵公明、三霄(云宵、碧霄、琼霄)、羽翼仙、乌云仙、金光仙、虬首仙、长耳定光仙、毗卢仙、金箍仙、十天君(秦完、赵江、董全、袁角、金光圣母、孙良、白礼、姚宾、王奕、张绍)、九龙岛四圣(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吕岳、罗宣、函芝仙、石矶娘娘等
三代弟子:火灵圣母、大商太师闻仲、混元一气仙余元、一气仙马元、崇黑虎、李奇、周信、杨文辉、朱天麟
有人戏称通天教主的徒弟都是些动物,碧游宫就像动物园一样。什么兔子了,黑猪了,牛羊了,龟灵圣母是乌龟也就罢了,石矶娘娘竟然是一块石头,火灵圣母听名字就能够知道她是什么东西了。通天教主对这些"东西"既然没有歧视,都一视同仁进行教育。传授道法与法宝,使得姜子牙大军进攻朝歌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力气。
门人弟子多为兽禽异物修炼得道而化形,故此常被阐教、人道称为不够正宗:"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这点经常被阐教门人嘲笑,可是殊不知这样有教无类的好老师才是"好老师"的代表。万世师表这个称号笔者认为放在通天教主身上也非常合适。
2、 遵守师命,含泪签订"封神榜"
公明曰:"闻太师伐西岐不能取胜,请我下山,会阐教门人,连胜他几番;后是燃灯道人会我,出口大言,吾将定海珠祭起,燃灯逃遁,吾便追袭。不意赶至中途,偶遇散人萧升、曹宝两个无名下士,把吾二物收去。自思:辟地开天,成了道果,得此二宝,方欲炼性修真,在罗浮洞中以证元始;今一旦落于儿曹之手,心甚不平。特至此间,借金蛟剪也罢,或混元金斗也罢,拿出山去,务要复回此二宝,吾心方安。"云霄娘娘听罢,只是摇头,说道:"大兄,此事不可行。昔日三教共议,佥押"封神榜",吾等俱在碧游宫。
按照小说的说法:因为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因为玉虚宫十二金仙有了红尘厄运所以要让这些人上天入职天庭,还要带上一些人上天。"昔日三教共议,佥押"封神榜""就是意味着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共同拟定了封神榜上的名单。这三个人和鸿钧老祖是事先知道封神榜上人物的存在的。通天教主更知道封神榜上很多都是他碧游宫的门人。鸿钧老祖作为他们的老师并没有认为这些碧游宫门人受到玉虚宫门人的屠杀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就在他的公证之下,一起签订了这份"催命书"。从某种程度上,鸿钧老祖的想法都卸写在了这部封神榜上了。作为他的弟子,通天教主刚开始也未曾反抗过。更有所谓阴谋论解读说:这是鸿钧老祖在平衡阐教和截教两教势力的平衡而做的一着。要是这样通天教主更是在吃哑巴亏了。作为老师,他就忍心自己的徒弟被杀?在世外修行多么逍遥,天庭做了天官可是有了很多拘束了!其实上封神榜对于非人类来说,其实是另一种束缚。
天意是如此的强悍,如此的不可违逆,连女娲娘娘这圣人都不敢违逆。当时,三教佥押封神榜,通天教主便很慎重的告诉截教弟子:谨闭洞门,静诵黄庭叁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他已经冒着很大的风险更天意对抗,跟命运对抗了。这句话更显出了他作为老师爱护徒弟而又无能为力的特点,因为自己无力改变鸿钧老祖和命运的安排,所以他之后默默的让自己的徒弟远离红尘。那种"护犊子"的老人家的情感,笔者读了反而有了一股子深深的感动!
以上这两点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上我们看到,通天教主绝对是个好学生也是一位好老师。通天教主起码在品德上是不错的。接下来我们要看看他的胸襟:
3、 顾全大局,契约精神
第七十二回 广成子三谒碧游宫
诗曰:
三叩玄关礼大仙,贝宫珠阙自天然:
翔鸾对舞瑶阶下,驯鹿呦游碧槛前。
无限干戈从此肇,若多诛戮自今先。
周家旺气承新命,又有西方正觉缘。
第七十二回 广成子三谒碧游宫也算是比较有名的故事了。讲的就是广成子杀了通天教主的徒孙火灵圣母后来到碧游宫归还宝贝,这时候的通天并没有偏袒谁,只是说了:
"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吾教下也有许多。此是天数,非同小可,况有弥封,只至死后方知端的。广成子,你与姜尚说,他有打神鞭,如有我教下门人阻他者,任凭他打。前日我有谕帖在宫外,诸弟子各宜紧守,他若不听教训的,是自取咎,与姜尚无干。广成子去罢!"广成子出了碧游宫,正行,只见诸大弟子在傍听见掌教师尊分付"凡吾教下弟子不遵训诲,任凭他打"。
不管是不是出自真心他也并没有当下就训斥广成子,更没有私下报复广成子。只是"众弟子心下甚是不服,俱在宫外等他。"中国的古典名著,很喜欢用"三"字,三国有"孔明三气周公瑾",红楼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水浒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一个事情经过三番转折,最能体现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也使情节显得跌宕起伏,获得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个情节在封神演义里却非常重要,因为正是在三谒碧游宫之后,通天教主命弟子摆下了诛仙阵,从而拉开了阐截两教教主级人物斗法的序幕。这段小小的故事插曲成了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关节,也历来被研究封神演义的人认为是一个精彩的篇章。
我们都知道广成子多次暗示过截教的玉虚宫是旁门左道,而玉虚宫是正道和大道。诛仙阵前他也质问过广成子,广成子不辩解我估计可能真的有这样说过吧。
广成子被通天教主的徒弟们多次挡住过去路,他都让广成子放心的走,也告诫自己的徒弟不要找广成子的麻烦。或者说的卑鄙一点,就是故意刁难一下广成子也没什么不妥当的吧。毕竟你一个番天印把火灵圣母给打回原形了。作为一教之主看到自己的徒孙如此被欺负还可以放广成子回去,一切都是为了给师傅鸿钧老祖面子,都是为了顾及原始天尊的面子,还有就是为了顾全封神大业的大局。他心里是清楚的,私仇在重也比不上大家一起签下的契约。契约精神的解释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通天教主真的做到了,在自己方面明显吃亏的情况之下,依然都保持着契约精神,这是何等的气度!
其实,挑拨两派不和的祸首还是要算申公豹,没有那些"道友请留步"或者在通天教主面前搬弄是非,可能根本不会使得通天教主下山摆什么诛仙阵。
鸿钧道人作罢诗,三位教主叩首:"拜谢老师慈悲!"鸿钧道人起身,作辞西方教主,命通天三弟子:"你随我去。"通天教主不敢违命......鸿钧分付:"你等去罢。"众人起立拱候。只见鸿钧与通天教主驾祥云冉冉而去。西方教主也作辞回西去了。老子、元始与子牙曰:"今日来,我等与十二代弟子俱回洞府,候你封过神,从新再修身命,方是真仙。"正是: 从修顶上三花现,返本还元又是仙。
通天教主最后放下了一些恩怨跟着自己敬爱的师傅回去接着修行去了,最后看看发现这位通天教主还要一点就是知错能改的特点!通天教主把一切都放下了,什么不快,什么恩怨都放在心里慢慢让它们融化了。
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通天教主是《封神演义》中的碧游宫掌截教道法的教主。
通天教主和鸿钧道人一样,是虚构出来的人物,道教神仙谱系中,并无此二人。
鸿钧道人是完全捏造出来的人物,而通天教主,还有些蛛丝马迹可寻。
自道教从道家文化中分离出来,并建立完整的宗教开始,道家文化的经典,便成了道教的教义,道家文化中的圣人老子,便成了道教的道祖。
在魏晋南北朝时,道家玄学盛行,道教也道教文化在和巫术的结合下,诞生了。道教诞生后,他们的教义发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应该修身养性,心无旁骛,专心研读经典,勤修己身,以期最后可以将自身和天地融为一体,从而不老不死长生永存,这些人修的,就是后来说的内丹术,讲就是养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反虚,他们这个教派就是阐教。阐教最注重的是人的根行,必须要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的的人才能修得,这一点,在写进封神演义中时,基本可以说一点偏差没有。
另一部分人认为,人生天地间,生死之说虽不全在天,却也差不多,那么既然如此,他们修道的墓地何在呢?截取一线生机!他们认为天地之间唯道长存,死与生生与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要能够抓住天地间的那一丝契机,便能够长生不死,所谓破而后立,有时候,他们需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不逃避不退缩,焉知死后不是新生。他们称之为截教,意为截取一线生机,他们认为阐教那种内丹术,就是做万年的王八,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与其如此,不如勤修外身,炼器炼丹画符施咒借法,这些是截教徒惯用的手段。
这两个教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具体的名字我有些记不得了,感兴趣的道友可以去搜一搜。后来,我们在西游记中见到的五雷法,就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借法的神通。除此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也确实存在人教,人教就是道教的人以孔子的理念为基础,对世人施行的教化。
那么。通天教主这个任务形象,想来道友就能理解了,他就是作者以外丹术为基础,构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至于《封神演义》中说通天教主有教无类,简直是对他的讽刺,历史上的截教,对于妖魔精怪可没这么大方。
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作为封神演义中的阐截两教的三巨头的老三,通天教主的身份,就非常值得考究,根据三清的说法,通天教主的地位与灵宝天尊相当,就是它,但是这种明显存在破绽,因为三清是相互友爱和谐共处的,而封神中,通天教主与其它两位却是貌合神离却势如水火的情况,在小说第七十六回诛仙阵中,老君直接演示了遍一气化三清,道家也绝对不直持两者等同的说法,所以我宁可相信十二金仙中的灵宝大法师就是灵宝天尊的一个化身。
那又有说通天教主就是孔夫子的化身,因为普天下,有通天家谱的也就只是孔孟和张这三家,通天教主的有教无类的说法也是孔夫子的教化方式相似,但真把通天教主引申为孔夫子是不恰当的,阐截之争只不是道教系统内部的理论纷争。并没有扩大到如此儒道之争的层面上来。
但从通天教主首席两大弟子无当圣母和龟灵圣母,和真武大帝的两大侍从,捧旗将无当和龟将的相似性一对比。豁然开朗。原来通天教主就是它:真武大帝。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引文是这样“此玄帝真武者,盖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历记》(《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谓元始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下降凡世,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炁,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玄帝神力摄于足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肃”者是也,元尝加封,明亦崇奉。”这说明,在武王伐纣的封神时期,玄帝真武是切切实关有参与到这场封神之战中的。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极为崇高,可是翻阅整部封神原文小说,并没有任何一个名号能指向这位道教里大名鼎鼎的大神。而诸星斗曜中确实玄武星徐坤,北斗星官黄天祥,但其地位完全无法与真武大帝相提并论。既然我们先有了结论,那我们来验证下通天教主就是真武大帝的说法是否正确。
首先,看下通天教主的出场诗:
辟地开天道理明,谈经论法碧游京。
五气朝元传妙诀,三花聚顶演无生。
顶上金光分五彩,足下红莲逐万程。
八卦仙衣飞紫气,三锋宝剑号青苹。
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这形象跟原始元尊和太上老君的出场诗描述的道骨仙风是不同的,八卦仙衣仗宝剑,降妖除怪任纵横,完全是一付虎虎生威的道家武者形象,而这种形象运用到真武大帝金甲玄袍上应该是不谋而合。
首先我们来看下真武大帝的名号:“万法教主玉虚师相紫皇太一天君”“万法教主玉虚师相玄天上帝”“万法教主紫皇天一天君玄天上帝”“万法教主紫皇玄天元圣仁威上帝”,“万法教主”这么伟岸的道号是不是与“通天教主”几乎无缝接合?
其次,对照真武大帝的四大侍从:龟蛇二将,扶旗捧剑形象如何,这些形象来源于《三宝太监西洋记》
丹陵圣火大元帅赤练花蛇
长有三十六丈,浑身上下鳞甲崚嶒
皎陵圣水大元帅花脚乌龟,长有一十二丈,浑身上九宫八卦
黑脸兜须大元帅,身长三十四丈,面如黑漆,眼似流星,扛着一面七星旗
捧剑的治世无当大元帅,约长三丈四尺,圆眼紫髯,身穿皂袍,腰横玉带,头戴束发小金冠。
再来看一下万仙阵中截教一干师徒弟的集亮相:
乌云仙,金光仙,虬首仙,神光纠纠:灵牙仙,毗芦仙,金箍仙,气概昂昂。七香车坐金灵圣母,分门列定;八虎车坐申公豹,总督万仙。无当圣母法宝随身;龟灵圣母包罗万象。金钟响翻腾宇宙,玉磬敲惊动乾坤;提炉排袅袅香烟笼雾隐,羽扇摇翩翩翠凤离瑶池。奎牛上坐的是,混沌未分天地玄黄之外,鸿钧教下,通天截教主;只见长耳仙持定了神书奥妙,德道无穷。兴截灭阐六魂,左右金童随圣驾,紫雾红云离碧游,通天教主身心变。只因一怒结成仇,两教主克终有损,天翻地覆鬼神愁;昆仑正道扶明主,山河一统属西周。
这“无当圣母法宝随身,龟灵圣母包罗万象”很明显是与无当大元帅和圣水大元帅是相同的,要知道,在西洋记中,无当大帅不仅负责管剑,还负责掌印,那印却是玄天上帝镇天的金印。印到如同亲临,故此诸神都要回避。剑却又是玄天上帝斩妖缚邪的神剑。此剑一挥,百神退位,无当法宝随身,应该是对应的,
龟灵圣母也在,那么蛇将到哪里去了呢?很明显,多宝道人的弟子火灵圣母领着三千火龙兵的气势就可以充当赤练花蛇此等历害角色,剩下的就是负责磨旗的黑脸兜须大元帅,我倒不愿意把它与斗姆元君的原型金灵圣母对应,反倒了那个单挑赤精子的那位长须黑面,身穿皂服,腰束丝绦金须鳌鱼乌云仙气势与之相当。总归他被准提道人出手钓去了西方,与龟灵圣母关八宝功德池,这与真武大帝最终都投入佛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之后要对比的就是真武大帝的兵器了,要知道真武大帝的北方黑驰裘角断魔雄剑是很牛的,而有网文写道,玄天上帝又为主持兵事的剑仙之主,地位仅次于剑仙之祖广成剑仙。这不知道对于武当剑的网文版描述。总归是对剑的一种对应,要知道他的陷、戮、诛、绝四剑可是响当响的吓坏了阐教众人。
剩下来还得看一下真武大帝的旗帜,在西游记中称为皂雕旗。雕字是一个错别字,实际上它全名应该叫七星皂纛旗,关键的一个情节出现了,话说殷郊正使番天印所向所向披靡时,就需要五方旗来镇压,五方宝旗是何在?
一是东方青莲宝色旗,在西方佛境接引佛爷座下;二是南方离地焰光旗,在大罗山八景宫李老君宫中;三是西方素色云界旗,又名聚仙旗,在瑶池王母娘娘宫中;四是中央戊己杏黄旗,是玉虚宫元始天尊镇宫之宝,独独有北方的这个第五面旗,是北方壬癸坎水七星皂纛旗,又名七星卷宝旗,北极真武大帝驾前;满天神佛都借了,为啥不去找真武大帝借来活捉殷郊?好歹也是阐教弟子?
要知道真武的大黑旗可是响当的大杀器,西洋记里是这样描述的,“原来玄天上帝的七星旗有好些厉害:磨一磨,神将落马;磨两磨,佛爷爷也要坠云;磨三磨,连乾坤日月都要化成黄水。”
如果说通天教主是真武大帝,那就解释得通了,其实不是有意放殷郊一条生路,而是这旗本来就在通天教主手上,根本借不到,所以没办法让他逃了,最后被迫无奈卡犁死它。而通天教主万仙阵大败后自思:“定光仙可恨将六魂幡窃去,使吾大功不能成!今番失利,再有何颜掌碧游宫大教。左右是一不做,二不休,如今回宫,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罢!”要不是手头有这把磨一磨就能够轻易换了世界的七星大黑旗,怎会如此想法?
当然,类似对比应当还有不少,比如真武大帝的紫霄宫变成了鸿钧道人的道场,碧游宫的的紫芝崖是否就是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飞升摩崖,殷郊的番天印是否就是玄天大帝镇天的金印,真武大帝的北极驱邪院会有雷部天将与雷声普化天尊闻仲是截教弟子是否存在关系等等,总归有侍推敲。但确定通天教主就是真武大帝,那说截教是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就没有什么毛病了,因为真武大帝他本身就是这一类人,这说法骂的是截教,实则是在骂通天教主本人,无怪乎大怒雷霆。
但问题又来,为什么小说不直接细细直描通天教主就是真武大帝。这雷尊说这可能就得和明朝对真武大帝的崇拜着手了,要知道明朝朱家是极为信奉真武大帝的,可以说奉为国祀,朱棣都认为是真武降世,而西游封神都是明朝人写的,比如西游有涉及玄天大帝,却也不敢主动拉他老人家出来降魔,封神自然也没能把它直白地放小说里。搞不好一个文字狱就杀头了。
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通天教主就是盘古的三魂之一。
要知道在天地开辟以前,混沌中有三千魔神,盘古是最厉害的一个,由三十六品混沌青莲孕育,而且自带一把超级神器 开天神斧,作为实力最强的魔神,那肯定是想再进一步,比如统治三千魔神。问题是盘古虽然很厉害,其他魔神也不是吃素的,所以肯定要进一步增强实力。怎么增强?
开天辟地。以力证道。
三千魔神肯定不干了,大家本来平级,你盘古要是证道了,我们岂不是变成小弟了。于是盘古开天后,力气消耗巨大,三千魔神就来攻击盘古了,要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没料到盘古开天后,得到了天地大气运加持,反而反杀了三千魔神。
三千魔神死后,天地因为大战导致不平衡,又要合起来了,这个时候盘古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让天地合闭,但是自己用的大气运要还。二是硬撑,只要撑过去一段时间,等天地平稳了,也就好了。盘古选择了硬撑。
结果把自己撑死了。
盘古死后,毕竟是开辟天地大大功劳,所以三魂十二魄(注意,魔神有十二个魄)各自得了一份功劳转身变成三清和巫族十二魔神。
通天教主就是三魂之一。所以才说三清本一家。
通天教主到底是谁?
通天教主在封神演义中是鸿钧老祖的徒弟,在这本书里面他带领着他们下的弟子与阐教对抗,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不能根据小说去分析。
在正统道教的神仙人物里面,是没有通天教主这一位尊神的。倒是在民间经常出现,尤其在东北地区的所谓大仙供奉的堂口,有很大一部分堂口的中间写的都是通天教主。
在东北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这通天教主的门下都是动物修成的神仙,他战败以后他门下的弟子流落道民间附体一些老百姓行走江湖,这就是最初东北大仙的形式,现在有的人把大仙和萨满教归纳到一起,还成立的协会,实际上萨满教是辽金时代的产物,这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说服还是柑橘小说来的,离事实相差很远,民间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往往更会攀附一些高大上的因素,这个我们要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