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如何记载的,具有真实性吗?

历史的真实性很难说,不可能没有偏差,但历代记载的历史事件还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途径,大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只是对事件和人物评价上多带有主观影响。

《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书,一般史书主要作用是记录历史,所以一般都比较全面。《资治通鉴》从编纂的目的上就与其他史书有区别。他是专门为管理者或者说是帝王作为执政借鉴和经验教训总结用的,所以他是比较偏的一种历史记载方法。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只不过是把历代史料做一个整理取舍而已,从大的方面讲,真实性不必怀疑。

不过所有作者都会有个人倾向,司马光也不例外,很多事情自己讨厌就简单化,自己喜欢就详细点,对此后世的朱熹是非常的不满,曾提出严厉批评。个别的道听途说也有,比如王莽毒死汉平帝,纯属于道听途说。不过这些细枝末节的小出入对整部作品来说影响有限。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其内容明显偏重于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有关国家治理方略。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以史为鉴的道理都知道,但中国历史太过复杂,那些执政者根本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详细研究。于是司马光把卷帖浩繁的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切,把那些对执政有借鉴意义的内容重点摘录出来。即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出于这个原因,《资治通鉴》对天文历法、文学科技、经济发展描写都很简单。

作为历史脉络的了解,编年体的《资治通鉴》非常值得一读,如果研究历史细节,那就需要更多的史料辅助了。

资治通鉴是如何记载的,具有真实性吗?

历史哪有百分百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