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感谢邀请!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有关中国历史对于人物的评价,从来都是辨证出现的,功过是非都一一记叙在史书之上(当然也有一些出于政治或者其他目的的删改,这各暂且不论)。总而言之,史书是将历史人物的事迹都记录下来,至于大家所谓的忠奸好坏评价,那其实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而这样的评价肯定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个人读史,都会有他自己的侧重点或者关心的地方。所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其实本质上都是差不多。
咱不妨举几个历史上几个代表性人物的例子。
首先秦桧,我们的一致印象是超级大奸臣,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十恶不赦,大白脸,其评价可以说是一边倒。但在历史上,其评价其实是多样性的,有过不假,但其能力和功劳同样得到了肯定。
赵翼评价他: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后之力主恢复者,张德远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
胡适: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赵构: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张岱: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
除此之外,秦桧的书法艺术成就,也得到了肯定。秦桧字体尚工,书写齐整工稳,擅长篆体。陶宗仪在金陵文庙的中栏上曾见过秦桧的书法“玉兔泉”三个字,称其字“颇有可观”。而目前我们所熟悉的宋体,也是秦桧所创造的,这些都有着记载。
所以,秦桧的历史评价多样性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他千古罪人的名头,使这些成就在历史中逐渐暗淡。(各位请轻喷,我只是随便举例,他绝对是奸臣)
这是咱们中国民间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性,在各种文学作品以及戏剧表演中,需要对其有着这样一种脸谱化的标签式刻画。所以,秦桧的“过”,就被更多的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其中最为夸张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三国群雄了,因为《三国演义》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渲染,其人物的历史原样被改动了许多,比如周瑜,正史中天涯文武双全,青年才俊,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艺术刻画的需要,成了一位嫉妒心颇强的小气鬼,一代枭雄曹操成了一代奸雄,关羽诸葛亮等人更是被神化。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但在许多不了解历史的人们心中,那就是真实的三国,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史”,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所以,并不是中国历史在对历史用忠奸好坏这样的标签化,两分化评价。只是因为民间文化的演变传播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当然,我并不是要抨击或者批评,在民间传说中,忠奸好坏评价没有错,这是传播民族精神的一种需要。只是历史研究中,还是实事求是,不能功过相抵,要以真相示之。文学和历史,我们还是要分开来看。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要清楚,中国历史不比西方差,咱们几千年的传承,早就有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历史记载方法。这个是无需置疑的。即使是广为后人所诟病的成王败寇,统治者改史等等。咱们也有着“曲笔”这样委婉的办法。
这可比西方学者高明多了!
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我认为这种把人评价为好或坏的评价方式是不对的。首先对一个人不能从好坏两个方面评价,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客观的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所以,仅仅从好坏评价一个人莫免不科学。我们要从它的历史功过方面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人才是正确的。
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古时的封建体制强调的就是忠君才是“爱国”,人的好坏不以人性而论,只看他是否忠君。
所以象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这样的太监,民间没多少人说他“好人”,但他却自始至终忠于李隆基,因为也被归入了“忠臣”之列。
给历史人物加入人性刻画,仅存在于当代的影视剧里。确实,人性与忠君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对该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会显得更立体,不过在古代,哪有这么多规矩?一朝反叛就是叛臣,哪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造反?
再比如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为人是不错的,他造反是因为独尊儒术里的“儒道之争”、统治思想不同造成的分歧而已,不代表他就是奸恶之人。但是在西汉的统治体系里,他就是“乱臣贼子”,因为跟汉武帝的思想步伐不一致呀!
这种评判体系固不论是否科学,但它简单直白,对封建王朝的稳定是有正面意义的,毕竟“百家争鸣”造成了战国之乱,“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这样的统一思想,才能让社会回到统一局面,中国太大了,不这样做真的容易乱。
所以,这种简单的忠奸论调,也是出于当时统治需求的一种“科学”。
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人的一生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评价。
而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就好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来评价古人。
如曹操,扶持汉室多存在了数十年,没有他献帝连口馒头都没的吃。屯田制安定北方百姓生活。平定战乱。这些功绩几乎被视而不见。
但‘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之奸雄’,这些几乎就是曹操的全部。
如秦始皇,因为尊崇法家,被扣上‘焚书坑儒’的罪名。
统一七国使中国恢复大一统的功绩被忽略。
总之,评价某人应以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具体行为,对应自己的道德观进行衡量评价。不应人云亦云,随便被人左右道德绑架。
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这种看法是由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的,忠孝礼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所以但凡触碰了这一点,那人们对你的评价自然就对应到忠奸好坏。但是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在哲学上它不符合”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看问题单一化了。
举一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了。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个例子大家都很清楚,他就是隋炀帝杨广。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弑父夺位,鱼肉百姓……
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他为什么能成为皇帝?还是晋王的时候,他南征北战,打了多少胜仗?一个草包能金戈铁马,指挥千军万马?他的勇略远超哥哥杨勇,兵法诗词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有梦想啊!为什么因为自己不是嫡长子,就不能继承皇位呢?即使全方面比哥哥要优秀。他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为什么只看到他残暴的一面呢?即使修大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历史成就早有定论。
所以只以忠奸好坏来评论一个人,那是不科学的,应该全方面来分析,对他的各方面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自我的进步,才是正确的态度。
读中国历史感觉总是用两分法评价,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太监后宫,总是用忠奸好坏评价,科学吗?
人性是很复杂的。一个人其实不能用完全的非黑即白来评判,不同的人,所处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自发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去看待问题,去实施行动。
同样,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也应该辩证性地看待,找出其身上的矛盾点,客观的对其作出评价。南宋权臣秦桧是害死岳飞的大奸臣,专权独断,陷害忠良,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其抹不掉的黑点,但是,我们抛开历史民族感情因素,单纯审视这个人,也会发现不同的地方,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宋体,其发明人就是秦桧,这个也算是其所作出的贡献,也不能完全抹杀否认。同样,人们普遍认为隋炀帝好大喜功,荒淫无度,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首要负责人,然而,其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也为后世带来了诸多便利。
因此,历史人物应该多维度地去审视,辩证地去评判,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下定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