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感谢邀请!
从历史结果看,南宋联蒙灭金和当初联金灭辽,都是十分短视的举动。当年和金国一起灭了辽国后,金人见宋兵孱弱,转手就开始趁势灭宋,最终便有了靖康之耻。而南宋和蒙古一起灭了金国之后,自己最终也为蒙古所灭。
崖山海战,十万忠魂!
不过,如果细究当时的历史,两者有者很大的区别。北宋联合金国灭亡辽国,完全是利益所驱使,因为当时宋徽宗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按照当时的约定,灭亡辽国以后,幽云十六州会归还给宋朝,这是北宋自太祖赵匡胤以来,每位帝王都想完成的使命。
所以,宋徽宗才会答应与金国联合,消灭了曾经与宋朝和平相处百年的盟友。当然,历史证明了这是与虎谋皮。
靖康之祸中包括宋钦宗与宋徽宗二位皇帝在内的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这么惨痛的教训,南宋的帝王大臣们不会那么轻易忘记。
后来金国衰落、蒙古崛起,与当年的辽国与金国何其相似?所以南宋政府也早已察觉。
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余端礼就断言“万一鞑靼得志”就必然会南下,如果他们顺利消灭了金国,对于大宋来说便是“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的不利局面,所以宋宁宗便早早的在北方布局,防止军事突变。
而在后来,蒙古灭金已经是大势所趋。朝中大多数大臣们依然认为但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所以断然不可与蒙古联合。
虽然对于“靖康耻,犹未雪”的南宋王朝来说,现在是报仇雪耻,克复中原的天赐良机。
但是如果从当时的局势环境来看,宋金虽有百年恩怨,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蒙古显然比金国威胁更大!
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金国,对于宋朝来说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军事缓冲区,既能充当宋朝的北方屏障,金国的存在,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军事缓冲区。必要时,出兵帮助金朝稳定局势也未尝不可。
可是郎有情,妾无意!
金国完全没有把南宋放在眼里,面对蒙古的攻势,其不仅没有结好南宋的打算,反而采取了“北失南补”这样一个愚蠢的战略。即在北方失去的土地,在南宋身上给打回来!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南宋也不是好欺负,而蒙古更是惹不起,最终一败再败。
至于最后为何南宋会答应和蒙古联合,完全是大势所趋。因为“联宋灭金”是成吉思汗临终前的战略部署。窝阔台更是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战略计划。多次派遣使者寻找联合。
而南宋方面,由于担心唇亡齿寒,所以一直在观望。但是最后,蒙古灭金已经成为定局,南宋方面第一是担心因此而得罪蒙古,提前惹祸上身,第二是因为反正金朝灭亡已经不可阻挡,那还不如趁机捞点好处,克服部分中原故地,加强防御纵深。
当时南宋派去的军队都是极其精锐的,其原因就是不想重蹈当年北宋的覆辙,要让蒙古知道大宋钢铁部队不可侵犯。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联蒙灭金的决议正式达成,次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国灭亡。
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首先南宋君臣不是不明事理,只是军事战力不允许,金朝与南宋一直摩擦多年,蒙宋联合多年关系一直不明朗,也并非真实联合。蒙宋联合策略真正有实质性的动作的时候,也是在蒙金惨烈的三峰山之战打完之后,金朝的所有有战力的猛将全部战死,金朝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蒙古此时已经占领中原大片领土,金朝其实已经气数已定。此战之前不用联蒙,金宋也在一直打,此战之后,南宋肯定也是不会联合如此弱的一个盟友和蒙古结仇,另外蒙宋联合协议也开出了有利南宋的协议条件。南宋君臣固然能够权衡利弊。另外拖雷借道南宋迂回攻金,这个借道是蒙古强行借道,胁迫宋军协助蒙军进攻。南宋也没有抱有必死抵抗的决心来抵制蒙古入境,小范围抵抗又打不过,半推半就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蒙金之战前后经历24个年头,可以参照我的3D沙盘视频辅助理解蒙金之战全过程。
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期南宋又联合蒙古消灭金国,导致北方直接与强大蒙古接壤,最后被蒙古给灭亡!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北宋两宋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在政治上翻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北宋联合金灭辽,而后金灭北宋,南宋联合蒙古灭金,而后蒙古灭南宋。而对于南宋来说,更是重复了先人所犯的错误。北宋联金灭辽,想趁机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却没想到金在灭辽两年后就挥师南下再灭北宋。1142年金国南宋中期,北方草原民族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先是消灭后方的西辽和使西夏臣服。消除后顾之忧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朝断交,开始大举伐金。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歼灭金军30万主力,包围金朝首都中都。后因为中都城坚而撤,金朝便开始迁都汴京。最后金国在蒙古和南宋前后夹击中灭亡!南宋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蒙古联合南宋灭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国和大宋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宋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收复北宋失地,一雪国耻,这也是和国内主战派目标一致的。其次,蒙古和宋还没有正面起过大的冲突,正面的冲突是在灭金以后。而且灭金后蒙古允诺给予河南的失地,对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南宋受金压迫太久,特别是向金称臣和大量的岁币导致宋金之间的矛盾重重。所以南宋的统治者确实也愿意一雪前耻。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对南宋而言,此时的金国已经没有作为屏障的价值了 。与齐坐山观虎斗,还不参与灭金中,收复失地增加领土和战略纵深。蒙古灭大理国蒙古在灭亡金国后,就挥兵南下,结果受到的抵抗相当激烈,蒙古只好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先灭亡云南地区的大理等国,可形成围攻之势,可见南宋的实力还是可以抵挡的。当时金人善攻,南宋善守。金在西夏灭后七年被灭,而南宋与蒙古作战坚持了46年之久。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自此宋朝灭亡!
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南宋选择联蒙灭金,而不是联金抗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整个南宋朝代都被金人压着、欺负着,更别提与金国的国仇家恨了。当然,在南宋内部,反对联蒙灭金的人也是有的,因为北宋时代联金灭辽就吃了大亏,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第一,蒙古选择联宋的历史背景蒙古为什么要联合南宋呢?这是因为蒙军在进攻汴京时,遇到大麻烦。
汴京城池坚固,为了破城,蒙古人从太湖及灵壁运来大量的假山石,大小约一斤重,以投石砲轰城。蒙古人的投石砲可击穿铁甲,他们在每一个城角外都置砲轰击。短短几天的时间,蒙古砲所轰出的石块,几乎堆得与城墙一样高了。
可是金国的武器更厉害。在汴京之战中,蒙古人最惧怕金人的震天雷与飞火枪,震天雷是一种火炮,以铁罐盛药,用火点燃,炮声震天,故名为震天雷。蒙古人攻城十六天,死亡上万人,仍无法攻破。此时已近夏季,天气渐热,负责攻城的蒙古大将速不台心知汴京不易攻下,遂同意与金国媾和,撤围退兵。
为了灭掉金国,窝阔台决定联合南宋,共同出兵。蒙古派王楫为特使前往南宋襄阳城,谒见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商议联合出兵事宜。
第二,宋理宗同意联蒙的计划对于蒙古人之要求,史嵩之不敢作主,赶紧向朝廷奏报。朝臣们一商议,纷纷表示机不可失,应该答应蒙古人,灭了金国,一雪靖康之耻。
也有人表示异议,淮东安抚使赵范警告说:“宣和时,海上之盟,初约甚坚,后卒取祸,不可不鉴。”当年宋朝不也跟金国结盟灭了辽国吗?后来怎么样呢,自取其辱罢了。可是宋理宗不理会,仍然令史嵩之遣使报蒙古,并要求灭掉金国后,宋朝收回河南之地。
金哀宗感到大事不妙,汴京城怕是守不住了,他决定东逃,逃往归德(河南商丘)。速不台得知金哀宗东逃后,遂进兵再度包围汴京。经过四个月的围困,蒙古人终于攻下汴京。
第三,金哀宗提出联宋抗蒙,遭到南宋朝廷的拒绝金国绝大部分土地已落入蒙古之手,连首都也被攻陷了,金哀帝成了落魄皇帝,他最后的希望是:联合南宋抵抗蒙古。
金哀宗派人前往南宋,两个目的:其一是借点粮食;其二是说明宋金联手的必要性。金哀宗是这样说的:“今蒙国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乃为我及彼也。”这是警告宋朝,蒙古乃是狼子野心,已灭掉四十个国家,倘若金国灭亡,接下来必是南宋。只有宋、金联手,才能自保。
对于金哀宗的话,宋理宗懒得理会。宋朝一直受金国欺负,就算议和,要么称臣,要么称侄,何其辱也。现在你金国已是落水狗,你别居高临下训导我。其实金哀宗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宋与蒙古并无世仇,与金则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来就非唇齿相依,何来唇亡齿寒呢?
因此,南宋政府最终出兵,与蒙古联手把金国灭了。不过,以后的故事,不幸被金哀宗言中,金国一灭,蒙古与南宋就从盟友变为敌人了。
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南宋当然知道唇亡齿寒道理,也会铭记北宋靖康之耻血泪教训。金朝是眼前的凶恶仇敌,蒙古是远方潜在的威胁;在经过30多年的犹犹豫豫中,两害权衡择其轻,南宋最终被迫选择联蒙灭金。
1196年,南宋意识到了蒙古崛起的威胁,左丞相余端礼就献言宋宁宗:“蒙古强大起来,可能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中原会乱成一锅粥了!”次年,大臣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又提醒宋宁宗:“即使蒙古灭了金,我们只是换了个更强的对手,不值得高兴!”
1211年,蒙古对金开战。南宋朝议对策,形成“扶金抗蒙”(工部侍郎乔行简为首)、“灭金拒蒙”(礼部侍郎真德秀为首)两派观点,最后的决策是;南宋中止向金国输纳岁币,但不出兵,静观蒙金厮杀,坐等其结果再谋定。可看到,南宋丝毫没有“联蒙”的意思。
1214年,经三年战争,蒙古重创金国,占领了山东华北,金朝被迫从北京迁都开封。蒙古撤军转向西征欧洲,蒙金恢复了暂时和平。金国腾出手来收拾南宋软柿子,发动“北失南补”抢掠入侵,一打就是7年;此间,蒙古不断遣使要跟南宋结盟灭金,南宋虽仇金,但没失去理智,始终不予答应。
1230年,蒙古为了灭金,强行突破南宋国防线,借道突入中原,金国灭亡已注定"。
1233年,南宋终于出炉“联蒙灭金”。按南宋大将孟珙话说就是;“金国灭亡已注定,联合蒙古,不激怒蒙古,为抗蒙备战尽量争取时间;此时南宋参与灭金,可向蒙展示南宋军力,还趁机抢夺失地,增加战略防御纵深”。
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国。
接下来,就是蒙古收拾“投机者”南宋……。
不要一味说南宋愚蠢!重文轻武,拳头不硬是被沦为强国“棋子”的根本原因。南宋不乏伐谋之人,但可惜,再好的谋略实施,也需要武力作后盾,而不是靠笔杆子支撑。
宋辽灭金导致亡国,为什么南宋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我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不客气地说,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大家一般都把责任放在南宋身上,觉得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才导致亡国。
真的是这样吗?
非也。
对于蒙古大举进攻金国,南宋上下吸取了北宋的教训,很早就派出各类细作,对金军和蒙古军之间的交锋了解甚多。当时的南宋朝廷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应当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蔽;一方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
南宋宰相乔行简就是第一种声音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乔宰相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认为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蒙古,他们的实力已经可以灭亡金国了,金国以前是我们的敌人,现在反而成了我们和蒙古之间的屏障。我们支持金国,给他们物资和钱,让他们替我们抵抗蒙古才是上策。
乔行简的正确主张,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比如以真德秀为首的大臣们就坚决反对这个主张,认为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昔日君父之仇。他们主张大宋应该自己强大起来,趁着金国现在抵抗蒙古的机会,收复失地,整饬军队,将来才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
宋朝朝野上下对这两种意见拿不定主意,但有一点是共识,都认识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为凶恶的敌人。大家认为乔行简的主张过于冷静,虽然符合当前的政治格局,但很难为广大老百姓接受,毕竟宋金之间有世仇,靖康之难还没过去多久;同时,大家认为真德秀的主张符合民意,却可能培养出一个比金国更可怕的敌人,北宋-辽-金的例子就在眼前,甚至有大臣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殷鉴不远(这句话完整版应该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考虑再三的南宋朝廷,最终决定先停了应该给金国的岁币,看看金国的反应再说。
正当南宋朝廷上下为联合蒙古还是联合金国的问题进行激烈思想斗争的时候,金国自己开始作死了。金军主力在野狐岭和会河堡两次会战中败给蒙古人,损失了几十万生力军。一时之间,两河地区兵力空虚,局势危如累卵。为避蒙军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这样一来,金国丢失了大批土地,失去了蒙古之间的战略缓冲,同时也损失了大批的粮食产地,导致金国出现了粮荒。在这种情况下,金国做出了一个决定,金宣宗完颜珣与丞相术虎高琪等人决心从南宋手里去夺取土地和产粮地,以弥补和蒙古战争的损失。
尽管大部分金国的大臣并不赞成发动这场战争,认为应该和南宋和解,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进一步和蒙古决战。可是,已经铁了心的金宣宗完颜珣与丞相术虎高琪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后以“岁币不至”为由发动南侵,调集主力20多万,在两淮、京湖和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起进攻。
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七年,金军损失惨重,进攻未果。这次贸贸然进攻,彻底毁掉了南宋和金国最后一丝联合的可能。面对金军这样的进攻,原本主张联合金国共同抵抗蒙古的大臣们,再也无颜谈什么联合,几乎一边倒支持和金国开战。可以说,正是金国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南宋朝廷几乎没得选择,只能选择联合蒙古进攻金国。金国的短视,毁了女真人自己的江山,而这种短视其实也把南宋给毁了,因为他们逼得南宋没有了任何选择的余地,最终也走上了一条绝路。
参考资料:
脱脱、阿鲁图:《宋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