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
“摘顶子”就是罢官、免职,这个词一般出现在清朝,也就是咱们再清朝影视剧里面所常见的“摘取或夺取他顶戴花翎”的说法,其中的顶戴便是“顶子”,也就是乌纱帽。所以,“摘顶子”就相当于摘去官员的乌纱帽,意味着被罢官免职。
所谓顶戴花翎,就是一种清朝官员身份的标志,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官帽也称红缨帽,分凉帽和暖帽。凉帽像斗笠,无檐、喇叭式。暖帽圆形、有一圈檐,多黑色。
顶戴可以区分官员的品级,比如一品冠顶红宝石,二品冠顶红珊瑚,三品冠顶蓝宝石,四品冠顶青金石,五品冠顶水晶石,六品冠顶砗磲,七品冠顶素金,八品冠顶阴文镂花金,九品冠顶阳文镂花金。乾隆以后,冠顶采用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宝石,分为透明玻璃和不透明玻璃,透明的称亮顶,不透明的称涅顶。因此,一品亮红顶,二品涅红顶,三品亮蓝顶,四品涅蓝顶,五品亮白顶,六品涅白顶,七品黄铜顶(黄铜代替了金顶)。
无顶珠者则无官品。
而相对于“顶子”,花翎则更为尊贵和特殊,其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所谓花翎,实际上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分为三种,分别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与三眼花翎,这个一眼二眼其实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圆圈,其中三眼花翎最为珍贵与荣耀。
和珅才是双眼花翎,据说福康安是三眼花翎,李鸿章是三眼花翎,清史上不算最后瞎卖的那部分,真正得到三眼花翎的寥寥无几。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而电视剧上可是动不动就赏三眼花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三眼花翎真物稀少,孔雀可不会根据需要生产花翎。所以皇帝赏花翎必须的想清楚,库内是否有物。
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摘顶子”是专门指清朝官员的,是“摘取或者夺取顶戴花翎”的缩略版,意思是罢官免职的别称,明朝是摘乌纱帽。这要从清朝的官职改制说起了。
清朝官职服饰改革。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员服饰体系。到了满清入主中原后,对官员服饰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清朝的官帽以顶戴和花翎来区别,与其他王朝区别开来,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清朝的官帽上镶有不同的宝石,称为“顶子”,开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官帽。顺治帝1645年、雍正帝1727年、1730年经过三次增定和更定,清朝的官帽制度最终确定下来。(清朝一品大员用红宝石做顶子)
清朝的官帽。一、清朝的每个官员的官帽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类别。顾名思义,凉帽在阴历的三月-八月戴,剩余的时间戴暖帽。(凉帽和暖帽)
二、“顶子”宝石和官职。
清朝雍正皇帝时期的官帽规定:
一品冠顶红宝石,二品冠顶红珊瑚,三品冠顶蓝宝石,四品冠顶青金石,五品冠顶水晶石,六品冠顶砗磲,七品冠顶素金,八品冠顶阴文镂花金,九品冠顶阳文镂花金。
乾隆时期,这个宝石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差异,乾隆想了一个省钱的办法解决,用不同颜色的玻璃代替宝石,玻璃分为透明和不透明的,区分官员等级,透明的称为亮顶,不透明的称为涅顶。
一品亮红顶,二品涅红顶,三品亮蓝顶,四品涅蓝顶,五品亮白顶,六品涅白顶,七品黄铜顶。
不光不用宝石了,而且用黄铜代替了黄金。
三、花翎和蓝翎。
1.清朝的官帽上的顶珠下面有翎管,采用是白玉管或者翡翠管。清朝的官翎也分为两种:花翎和蓝翎。这个花翎和蓝翎主要是用来辨明等级、赏赐军功,也不能随便乱戴。(孔雀羽毛图)
2.花翎是孔雀羽毛做的,六品以上官员佩戴。蓝翎是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六品一下官员佩戴。原来的亲王、郡王、贝勒是没有花翎的,乾隆时期扩大化了,也有花翎戴了。
花翎分为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花翎的眼是根据孔雀羽毛上眼形状的圆来定的。
清朝一共给七位大臣赏赐了三眼花翎:傅恒、福康安、和琳(和珅的弟弟)、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丢顶子也就等于失去了政治生命,在古代是人生最大的打击,在当代也为人不耻,,,
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顶子〞其意指〝帽子〞是罩在人头上之饰物,既可护头颅,又起防寒保暖之用。〝顶子〞古时做官人所带的官帽,也称〝冠〞。从其的格式·妆饰物·颜色等等,可分出官位之大小等级。
摘〝顶子〞是因官员有特大错误或犯罪之节,只有摘去其〝顶子〞方可执行罚或砍头之实。所以,古时做官的人肯定怕被摘〝顶子〞。谢邀。个人浅识,不妥处,希大家解评。
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乌纱帽,代表着权利!被摘掉顶带花翎的同时手中的权力,也就被拿掉了。在现代就是被撤职了,手中没有了权利?过去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也就成为了大事。当官的人又有谁愿意放弃掉手中的权力?
古代官员为什么那么怕摘顶子?“摘顶子”是什么意思?
谢邀。
摘顶子表示撤职或降级。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身份品级的标志。清朝官员帽子上的顶珠和帽子后面插的羽翎,按品级而不同。羽翎分两种,蓝翎俗叫“野鸡毛",是六品以下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须皇帝特赐方可佩戴,用于五品以上官员。花翎分三种,分别是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最尊贵。花翎是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特别被人看重。
官员犯错被撤职或降级,有时就要被摘去花翎,这就是所谓的摘顶子。摘去花翎是清朝十分严重的惩罚。所以官员都怕。
欢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