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感谢邀请!
按道理讲,是这样的!因为在古代,军队是保证统治者能够实际掌控国家的最有力工具。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军队才能有底气。历朝历代,任何一位帝王,最想做的一件事,便是如何能将兵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就会可能出现将领拥兵自重,架空皇帝的悲剧。就像东汉末年的那些傀儡皇帝,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痛的,三国期间的汉献帝过的都是啥日子啊!
所以,就有了兵符这样的东西,这是将领调集军队的直接凭据,代表帝皇行使的权利是军权,效果就相似圣旨和尚方宝剑,见之如见帝皇。当初信陵君就是因为窃取到了魏王的兵符,才能攫取了晋鄙的军权,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果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谈。
据说兵符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所以也称虎符。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当地长官,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要用兵时,两半要对合才干调兵,且周围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为了避免冒充,在兴师动众时,除了要勘验兵符外,还要出示皇帝的圣旨或许朝廷的公文,缺一不可。和平完毕后,将帅手中的兵符要出借朝廷,不得私自珍藏。
所以,按理来说,古代士兵只要是心向皇权的,他们都是只认兵符,不认将帅。现代军人讲究以服从命令位天职。而在古代,士兵们第一个认的就是兵符,因为由于一支军队的树立都会被灌注听命于兵符,听命于皇上的观念。而山高皇帝远,普通士兵很少能够有机会认识皇帝,所以新兵入伍除了练习最主要的即是要知道兵符长啥姿态,识得兵符。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失利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无,命赵云攫取南郡,而且抓获守将陈矫,获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顺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相同的办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沉着调开而不导致置疑,兵不血刃就攫取了三处城池,而消耗许多赋税、戎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得,如何不生气?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程度有多深。
当然了,并不是有兵符就能保证军权了,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特别是那些树立过战功的武将,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个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那些功高将领,大都会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
不过,总的来说,兵符是绝对的信物保证。将领拿着虎符调兵,与凭空调兵,其能够调动的力量绝对不能够同日而语。
其实,兵符从表面上看是作为调兵凭据,更深一层意图即是为了加强中心权利,分解当地将领的军权,防止当地拥兵自重。
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谢邀!兵符代表皇帝或者国王的权威!说士兵仅认兵符,不认将帅是不全面的!有的将帅与士兵互动就很好!
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兵符是古代最高军事长官调调各级军队的一种特别形式,它可合二为一,天衣无缝。相当于现代的命令或高级机密文件。在战争年代,敌我情况复杂多变,将士们是只会认兵符的,没有了兵符或对不上号,就调动不了军队,或者引起怀疑……当官的不能丢掉官印,带兵的将领或统帅不能丢掉多符。否则指挥调动不了军队,甚至被疑怀真与假。
谢谢邀请!
更正:调调更为:调动。多符更为:兵符。致歉!
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古代兵符是皇帝命令的象征,就如圣旨同一个道理,代表皇帝的意思,将帅要领兵打仗或某些重大军事活动和军队转移调动,就必须手执兵符高高举起,士兵们一目了然,若无兵符,士兵们也不敢擅自行动。
当然各个时代兵符的管理方式也不同,秦朝十分严格,必须两块合一,缺一不可,但一些朝代兵符又归兵部掌管,或者皇帝亲自掌握,有些干脆放在高级将帅手里,但没有圣旨或尚方宝剑,纵使有兵符也无权调军打仗,当然到了乱世就不同,基本上都是将帅说了算,兵符、圣旨也失去号召力。
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先说一个"匀长"的故事。很多年前,粮米紧张,读书要在学校吃午饭。差不多自带米和搪瓷缸去蒸饭。但上千个这种蒸饭器,经常端错,搞得学校食堂别出绝招。他们就请美术老师和校工制作竹牌。在竹牌上标字号。然后开成两半,一半拴在搪瓷杯上。一半自己带着。取饭时,在出门口合牌,合上了就是你的。合不上,是你的也端不走。
这就是古代兵符信印的一种实际运用,效果非常好。有了竹牌就少有搞错过。
在古代,军队是一切的一切,是重中之重,必须决胜之。国王或皇帝抓住了军权,这是稳定统治的基础。但皇帝也不是逢战就亲征的。他要拜将领兵去征讨平乱。这就得给权利,给将领一个信符印章。虎符就是这一种,使用十分广泛。这虎符一半在"兵部",或者类似于兵部的机构,一半在受命將领手中。皇上册命一下,将军合符于兵部,即调遣军队。至于士兵,说白了是见不着兵符印信的。这兵符印信只掌在将领手中,交接军队后严加係管
皇帝或国王对出征将军说:国家内事,朕为之;军营之事,将军为之。为国为家,将军便宜从事,勿失朕望。
至于具体事例,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杀宋义,夺了符玺印信,带兵北上救赵;刘邦夺取韩信兵符印信,夺了韩信兵权,引兵攻打项羽。这些都是经典案例。
士兵只跟着将领走。他们听命令打仗。打败打胜,他有领导担着。而谁当领导,对他们关系不大。
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谢邀。
一支部队,假定是一万人。是由士兵,尉,校,将逐级率领的。
而兵符(古代称虎符),只有一对。不可能号令每个士兵都用兵符(虎符)。
所以,兵符(虎符)只是帝王对于统军主帅,统军主帅号令手下将军时用。士兵是只听上级的号令,跟兵符无关的
这从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可以看出。晋鄙统军十万。信陵君只窃得一片虎符,不可能让十万军皆认虎符。只能杀晋鄙以后,以虎符号令众将,而众将去指挥军队。所以,士兵认的还是上级军官。
符信(印信)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汉高祖刘邦曾两次夺韩信兵,都是先袭取印信(符信)。夺了印信,韩信就没了兵权,指挥不了下面的将校。
周亚夫军细柳。文帝欲入军营,被门卫阻挡,谓不得将令,任何人不准入内。这表明兵在军,只服从军令而不认人。兵不认外人,却必服从于上级〈如班长,排长什么的),所以还是认人的。
所以,兵符只对将帅有用。于士兵无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