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感谢邀请!

对于高句丽这个国家,大家应该不陌生。在中国历史上,高句丽这个国家从扶余人朱蒙建国,到吞并汉四郡占据辽东,再到灭国,和中原王朝政权都有着很深的纠葛!

特别是在隋唐这段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历史中,高句丽扮演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对手角色。两朝五代帝王,横跨70余年,除了唐高祖李渊没空,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对高句丽有所征讨,战争的规模也都很大,影响也不小。特别是隋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结果严重损害国力,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有此前车之鉴,为何唐太宗还要效仿杨广,亲征高句丽呢?

这就得提到高句丽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了,当时的高句丽历经数百年发展,已经成为辽东一霸,不仅占据了辽东大部,还掌控朝鲜半岛。而当时的高句丽和后来的女真人不一样,地据东北坐拥广大平原的的高句丽不是一个渔猎政权,而是一个一个和中原一样的农耕政权,一个律令制国家。不仅粮食物产丰富,还拥有百官朝廷。

这样的高句丽对于中原而言,就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有可能落下,甚至于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就像后来的金以及满清一样。这样事情有史可鉴,早在西晋时期,高句丽就趁中原混乱的机会,大举南侵,占据辽东大片领土。

而且,当时高句丽插手朝鲜半岛新罗与百济的争斗,帮助百济击败了新罗,唐朝因为和新罗交好,便出面调停,结果被高句丽所拒绝。

所以,所以唐太宗才决定继续高句丽用兵,以扫除这一威胁。

至于他为何要亲征高句丽,原因有很多。

第一,为面子,首先他排玄奘代表自己出面调停战争,结果被高句丽拒绝,这打的数唐太宗的脸,他忍不了。对于唐太宗这样一位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帝王来说,亲征是最好的找场子的方式。而且他还能借此证明,他比隋炀帝厉害,当初隋炀帝尽起天下之兵,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国内便因无法承受大军出征所带来的巨大消耗而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只得班师回国,没多久便身死国灭。他若是成功,自然比隋炀帝厉害,脸上有光。

第二,为局势,当时唐太宗日子其实挺不好过的,国内那些士族权贵,一直在和唐太宗闹矛盾,就连李靖这样的大将也牵连其中。唐太宗需要将矛盾转移,所以,这才不顾朝臣反对,御驾亲征。

第三,为了胜利。御驾亲征无疑是鼓舞士气的最好办法,唐太宗想借此表明他要和高句丽死磕到底的决心。正所谓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干头。

当然了,唐太宗此行虽然战果颇丰,但并没能征服高句丽。最终还是他儿子唐高宗抓住有利时机,由唐朝大将薛仁贵以及李绩等人率军攻破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灭亡了高句丽,这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是他人生的遗憾,为什么他要亲征,而不是派大将征讨?

我认为唐太宗有多方考虑:

一、他想立盖世功勋。唐太宗一朝文治武功,被誉“贞观之治",他先后灭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势力,只差一个高句丽不服唐朝,有心征服它,成就威服四海之功。

二、他想把隋朝彻底比下去。隋炀帝三征高丽,惨败而归,唐太宗想做成隋炀帝做不成的功业。

三、他自认为胜券在握。他在出征前经过几年准备,包括收葬隋朝将士尸骨,派使团摸清高句丽底数。而且唐朝综合国力和军队战力远在高句丽之上。让唐太宗认为征高勾丽手到擒来。

其实,唐太宗征高句丽对其打击还是很大的。他出征,包括李勣等名将随行。

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隋朝曾四次讨伐高句丽,都未取得胜利。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曾派兵征伐高句丽,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战败,直接导致隋朝不堪重负而亡。

面对辽东这样一个重大威胁,经常出击唐朝边境,反复无常。唐朝一直没有腾出手来攻击它。直到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伐高句丽。为何太宗要御驾亲征呢?

一、高句丽曾经拖垮了大隋朝,不得不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战略上的重视。说明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敌人。

二、唐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力雄厚,已经能够撑起一场大战。再加上陆续打败突厥、土谷浑、并灭亡东突厥,唐太宗被西、北方各国尊为天可汗。所以太宗趁着兵威御驾亲征,准备一举灭掉高句丽。

三、带有巡狩辽东之意。历代具有雄图大略的帝王,都会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业,唐太宗也不例外。

四、为了不重重蹈隋炀帝征高句丽的覆辙,所以太宗刻意下沾减轻沿途山东等地百姓负担,并带头减省节约,只吃最简单的饭食。大军上下效仿,减轻了国家负担。

五、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士气。虽然最后没有灭掉高句丽,但是太宗带领唐军也打了不少胜仗,克十城,迁徙七万多人口到唐境内,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最后终于被高宗李治派兵所灭。

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比起突厥,高句丽对唐朝的危胁更大!高句丽建国太王朱蒙即克亦石乃答赖部庶子,他身材高大面目英俊,文才武略勇敢善战!离开部落后,流浪到朝鲜半岛一带,沮原部酋长接纳了他,他替部落作战,吞并了不少小部落及其领地!酋长大喜把女儿许配给他,由于酋长两个儿子一病故一战死!因此酋长死后,克亦石即朱蒙继位!他趁周隋更替动乱之际,发兵灭了扶余国,把势力一度扩长到故汉带方乐浪郡一带!在今吉林集安半山地区建立王城,自称高句丽国,次序为朱蒙太王一王建楠一王建瑛一王建武!可惜到建武时,王权衰落,权臣泉盖苏文把持朝政,文武官员中大多是他的党羽!相对突厥吐藩契丹等游牧民族,高句丽更趋向于从渔猎转为农耕文明,其上位者倾慕秦汉魏晋文化,军政官制一如汉魏故事!又大力发展农业奖励耕战!因此它对唐朝的危胁更大!隋炀帝曾两征高句丽,征发频繁民生凋敝,引起农民起义!而当唐太宗讨平突厥,稳定了局面后,他把目光转向了东北方,一靖胡尘乃吾愿,但愿四海享太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铲除高句丽已成当务之急!因此他也两征高句丽,并病逝在第二次班师途中!远比那些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奴酋后代强1000000倍!

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因为唐初的高句丽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不同,高句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中央集权的国家。高句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有和中原王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兴起于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经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七百多年的扩展己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代高句丽统治者都野心勃勃窥视中原王朝的疆土,从中国历史上看,东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辽,金和后金政权都对中原王朝构成强大的挑战。所以,隋炀帝和李世民三征高句丽的决策英明无比,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勿为子孙留遗患。”唐初高句丽接纳了许多隋朝兵将,李世民认为各个方面还没有成熟才没有动兵。当时朝鲜半岛上有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新罗是唐藩属国居中间地带,南边百济北高句丽。高句丽想统一朝鲜半岛联合百济夹攻新罗,新罗向大唐求救救。大唐出面调停遭到高句丽拒绝。高句丽还遣使漠北薛廷陀试图夹击大唐。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打新罗意在控制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将对大唐构成严重挑战,因此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到幽州,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人,长安、洛阳兵三千人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万大军及部分胡人兵将向辽东进军。唐初军队是百战之师一路势如破竹攻下玄菟,横山,盖牟、辽东,白岩,早沙、银山,后黄`磨米等十城从辽州、盖州、岩州三地迁徒七万多人到中原。在新安建安、驻跸三次大战中斩首四万人,俘获牛马五万余头战略资源无数。使高句丽数百里地区荒芜人烟,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统治根基。李世民第一次亲征打到安市城,因为天气转冷,粮草用尽退兵。以后采取疲劳战术消耗高句丽的国力,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但也为后来唐高宗李治平定高句丽打下良好的基础。

贞观年间名将那么多,当年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世民亦是一代明君,马上而得天下,文韬武略自然无人能及。高句丽虽然一弹丸小国,奈何地理遥远,距离中原国土太远,士兵长途跋涉,远方交战是为兵家大忌。

更重要一点乃是天下刚刚平定,大唐开国之初,民生凋敝,人心不稳,此时更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百姓们希望安定,不喜战乱。北面又有突厥强敌,李世民亦是忧心忡忡,但毕竟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是有两把刷子,终于李世民稳定了突厥的局势。

此时心头大患已定,而恰在此时高句丽日渐强大,李世民更是下定决心除掉高句丽这个心头之患,借着平定突厥的胜势,李世民就想御驾亲征,一鼓作气,灭掉高句丽,谁料第一次李世民大败而归。李世民岂能善罢甘休,第二次又御驾亲征,这一次李世民便一命呜呼了。

而最终,李世民死后,唐高宗即位,唐高宗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歼灭了高句丽,终于算是解了李世民的心头之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