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感谢邀请!
在孔子家族史上,其六世祖孔父嘉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官任大司马,可谓是位高权重。后来为太宰华督所杀。原本孔子的家族一直都是宋国的贵族,却因此而中道衰落,一下子变成了平民。
那么孔嘉为何会被杀呢?按照历史记载原因是“情杀”,说的是太宰华督见孔父嘉的妻子“美而艳”,便想据为己有,所以遂借百姓怨声载道之机,以安宁人民为名,将孔父嘉杀死,从而得到美人。而当时的宋殇公为,孔父嘉鸣不平,华督便又杀殇公,迎公子冯于郑,是为宋庄公。
由此来看子督的所作所为,纯粹是因色起意,从人品上来说当然是极度卑鄙无耻。以个人私德来说,子督被古往今来的众多士人所鄙弃。
事实上,当年宋殇公为了阻止堂兄弟子冯回国来抢夺君位,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让宋国百姓负担异常沉重;特别是近两年来,宋国外战还是屡战屡败,宋国人的怨言也越来越多了。在国际上,宋国西边的郑国,东边的鲁国、邾国,西南的蔡国,都已经与宋国反目成仇。外敌虎视眈眈,内部民怨沸腾,宋殇公政权已经是摇摇欲坠。
孔父作为“国防部长”,宋国对外战事如此频繁,确实是难辞其咎。宋殇公作为主谋更是罪无可恕。
所以从子督杀死孔父、宋殇公之事的结果来看,却是让宋国结束了持续十年的战争局面,对宋国百姓及东周各诸侯国来说,都是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左传》桓公二年说,宋殇公即位后,十年十一战,百姓苦不堪言。孔父嘉为司马,华督为太宰。借百姓怨声载道之机,华督先扬言说:“这都是因为司马的原因。”华督杀了孔父嘉之后,又杀死殇公,从郑国召回庄公而立为国君,以此来结好郑国。)
这种“恶花结出了善果”,在微言大义的《春秋》中又是何记录呢。关于《春秋》上记录此次宋国之乱,仅有十三个字:“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左传·宣公四年》中说:“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意思是,但凡弑君之事,如果提及了国君的名字,说明国君有无道之行;提及了臣下之名,则说明罪在臣子。
由此可见,孔子的评价还是挺客观的,子督弑君、殇公(与夷)无道他都一一指出,至于对自己六世祖的态度则有些微妙。
这个“父”字到底是好像并不是孔父嘉的名字,所以看起来孔子似乎还是给祖上留了些面子。其实这样做也并无太多不妥。毕竟宋朝国乱,战争频繁乃是宋殇公所致,孔父嘉只是忠心事君而已,这比之残忍好色、杀死同僚和君主的子督,则要好上太多。
事实上,关于这个“父”字还有其他的争论,比如杜预和孔颖达均主张这是名,并举出齐僖公姜禄父(甫)、蔡侯考父、季孙行父等等为例。所以,杜预和孔颖达均认为孔子这是在责难孔父。
所以,就目前来看,孔子之态度,还有些模糊不清。
但这并不影响《春秋》之“微言大义”,无论孔子对种孔父嘉态度,其实都可以接受,并不像影响所谓“大义”,而子督弑君、殇公(与夷)无道的评价则已经定论。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春秋,是一部私家编年体书,它为儒家五经之一,是三种史体之、编年体史书之祖。是一种写作方法,语言艺术之称,孔子因写春秋而得名,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领会。孔子六世祖,手握重兵,(相当于国防部长)。却因老婆姿色出众,被太宰华督看上,利用民怨,攻杀孔六世祖,強夺孔妻所杀。孔子对六世祖啥态度,宣扬仁、义、礼、智、信可看出,孔孑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在当时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后世视为至圣先师。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谢邀。此事未见孔子述及。但根据孔子主张的是礼治仁政,这件事由孔子评论肯定持遣责态度。不过孔子晚年似乎意识到了文人谋士只不过是上层的御用工具,如果有害自己的利益杀之也属自然。因为孔子还杀少正卯呢!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编年史写的一部史书,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各国之间不断争战,国内诸子争权,大臣谋杀国君的事情时有发生。孔子在记载史料时常用隐晦和批评手法记载这些事。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母亲生郑庄公时非常危险,郑庄公里两条腿先生出来后露头。这样出生的情况古今都是比较危险的,所以,郑庄公的母亲差点没把命丢了,打骨子里恨郑庄公而喜欢小儿子共叔段。郑庄公继位后,他的母亲让把京城封给共叔段,郑庄公答应了自已般到别的城市居住。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郑庄公手下大臣不愿意了哪有一个国家两个京城呢?郑庄公随口说出一向千古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过些日子他的母亲又要了两个边境城市给共叔段。这回共叔段兵强马壮准备当一国之君。他带兵攻打郑庄公,他的母亲打开城门。其实郑庄公早准备好了,就等弟弟举兵造反呢?结果郑庄公理直气壮的把弟弟灭了,把母亲囚禁到颖。声言"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孔子对郑庄公放纵共叔段的野心,置其于死地的做法是否定的,对共叔段贪得无厌是持批评态度的。因此,把郑庄公称“伯",把兄弟间的纷争比作两国打仗称"克",把共叔段逃住他乡称作"奔"。后世史学家也学会了这种笔法,比如北宋徵宗父子被金国抓住押往北国是汉民族的耻辱,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作"二帝北狩”,意思是宋微宗爷俩去北方打猎去了,这种记载历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孔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宋国的大司马。宋宣公临死时瞩托孔嘉把国君之位让给弟弟,即宋穆公。宋穆公临死时告诉孔嘉把国君之位传给宣公的儿子夷,并且把自已的儿子冯封到郑。夷,即宋殇公。宋殇公好战搞得民不僚生。当时国的太宰华督见孔嘉的妻子“美而艳”,就以保境安民为借口杀了孔嘉,把他的妻子抢过来做小老婆。宋殇公对这件事非常愤怒,华督干脆把鲁殇公也杀了,把封于郑地的冯接回来作国君,即历史上的宋庄公。孔子对这段历史显然是非常生气的,六世祖孔嘉被华督给砍了,死的窝囊啊!六世母被华督给妻了,不光彩呀!丢人哪!究竟怎样记这段历史呢?诸友给参谋一下。嘉薨,"妻美而艳,贫。华督怜而娶之。"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孔子六世主被杀,作为一位大圣人的孔子也会正确看待的。他是文圣,只能以文德礼的方式来宣扬治国之道,而非武力。他为了贯彻树立这种思想而周游列国。
亲人无端被杀,他当然会有悲伤,但以他的胸怀,见识,他能忍受住这不幸的惨痛,用他的礼、德、孝义来对待这一问题。
谢谢!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首先,不能把《春秋》微言大义说成“有人说,”而是史家定论。其次,《春秋》说的是鲁国史,以鲁国事为主,虽涉及大量其它国史,亦未详述,故于宋国不周详,其祖之事亦未涉及。再次,孔子序《春秋》乃为记史彰义,不为其私,故不可能为其祖专作评判。但史实自有其迹,孔子于史实亦有其断,从其它类似史事之中,亦可窥见孔子之旨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