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感谢邀请!
曹操年轻时候是个浪子,整天就喜欢浪!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年轻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然,这和他出身有关!
在那个时代,曹操就是妥妥的高富帅。爷爷曹腾,超级大宦官,四代元老,进爵封侯。老爹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如此好的家世背景,给了曹操不努力的理由,他不缺钱,不缺朋友,当官也是轻轻松松!
当然,曹操的浪,是他身上那满满的文艺细胞在作祟,这是文青的通病!
但是,曹操不是纨绔,也不是不学无术,良好的家世给与了他良好的教育。他饱读兵法,博览群书,精通武艺,是个文武全才。
所以,当时的曹操还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想用自己这一身本事,报效国家。
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那正是一个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纪!曹操渴望有番大作为,想要改变这个丑陋世界。他在满是权贵的洛阳城,从来都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在朝堂之上,他以一个议郎的卑微身份,屡次上表皇帝,恳求皇帝廓清吏治,惩除奸佞。
这就是年轻时候的曹操,一腔热血,胸怀大志,一心为国!
可是呢,一次又一次的现实将曹操的理想所击垮。由于得罪权贵,他被一次又一次的调离,皇帝对于他的上表也不为所动。这个天下,依然在一天天的破败下去。
所以,渐渐地,他变了!他不再奢望别人,他选择了自己。他用他自己的一双手来安定天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曹操,平定了东汉末年乱世的男人!
可惜,他却被一本小说给抹黑,被骂为贼!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年轻的时候,真如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点评前半句说的,是个具有着正义感的英雄能臣。
曹孟德22岁举孝廉,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一个首都一个区的片警的头头。
当时洛阳的达官贵人很多,所以京官难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热血青年曹操正义感爆棚,做其事来铁面无私,所以京剧里给这位弄个大白脸我觉得有点不太公平,至少在青年时期,是个黑脸。
有一次,曹操带兵丁巡夜,此时已经宵禁,却有个大宦官的侄子在街上随便乱窜,曹操当即就叫人把这个人抓了,手下提醒,这个人惹不起,后台老硬了。
曹操不管这套,依法办事,宵禁外出,杖责五十,结果这个人不经打,给打死了。
这个事情一传出去,着实把这些官二代们给吓坏了,从此在洛阳北部是不敢再造次,但是,达官贵人们却不肯罢休,明里治不了你,就暗里,于是不久,曹操就被调到了顿丘做官,远离了政治中心。
不久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的机会来了,面对黄巾军,曹操不为所惧,靠战功做到了济南相,在当地依旧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当地治安一时间大好,经济状况也跟着上去了。
但是,不久,董卓专权作乱,曹操一片赤诚之心,辞官回乡,起义兵讨伐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以显赫身份成了盟主,但是到了真正讨贼的时候,只有曹操毅然率领自己的5000人马与董卓决战,其他诸侯则在酸枣饮酒作乐。
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是曹操依旧寡不敌众的败退会来,看到诸侯还在寻欢作乐,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以谋”,就回了河内郡,发展力量,在未来的群雄逐鹿中胜出。
可以看得出来,曹操在迎献帝回许都,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前,都是正义而刚正的人。
就算是他将天子迎到许都后,也没有像一些野心家那样马上推翻了皇帝自己称帝,这是作为“奸雄”的谨慎,也是青年时“能臣”抱负的写照。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想要了解真实的曹操,你需要一本《三国志》,曹操的传记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年轻的曹孟德是机警少年,少侠,我们来看原文: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没有什么事干,表现的放荡不羁。当时的人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只有梁国乔玄,南阳的何颙觉得他是拯救天下大乱的治世之才。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从此跨入仕途。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关曹操年轻时候的为人,可以参考《三国志》以及裴注对他的评价。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三国志-武帝纪》在陈寿的笔下,曹操年轻的时候,是“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一个人。也就是说,他机警,善于变通,但是又喜欢打流混世,不爱读书。因此,在对他不友好的《曹瞒传》里,就说他“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整个一纨绔子弟。
因此,世人对他没什么太大好感(未之奇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初入仕途的曹操,却展现出了他不畏强权、勇于任事的一面: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在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公安厅长)的时候,曹操第一件事就是造了一堆大棒子,只要犯了死罪不论你啥皇亲国戚,一律打死。就连权宦蹇硕的叔父犯了宵禁,曹操也是二话没说打死完事儿。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曹操是一个很典型的“有能力的坏小子”。他虽然贪玩爱闹,但是脑子活泛,而且对权贵极其藐视。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曹操的祖父曹嵩是宦官所以才不怕蹇硕,但是能不害怕家里和蹇硕关系崩了的,不是愣头青,就是胆略过人。
而曹操,很明显属于后者。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年轻时的曹操天生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急忙调兵遣将予以镇压。曹操在这时得到重用,由议郎升为骑都尉,又因追随黄甫嵩、朱隽进攻黄巾起义军有功,被提升为济南国相。国相就是中央政府派到各王封地处理政务的官吏,职位相当于郡太守。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曹操到任济南后,马上敢作敢为地干了两件震惊世人、彪炳史册的事儿。
第一件:大刀阔斧整治官场,奏免贪官污吏。曹操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此时的济南也是一片乱象。“(济南国)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汉时大县称令,小县称长,所谓“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长期以来,济南国内的县令、县长,大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却因为后台太硬,历任国相均不敢管治,也不敢向朝廷举报。曹操一上任就奏免了百分之八十(或谓“奏免其八”是免了8个令、长)。这一来,上下无不为之震恐,违法作乱的官吏纷纷逃往外郡,济南境内一时变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曹操初政之时,就表现出了廓清吏治的决心和重教尚法、倡廉惩污的政治家风范。
第二件:心怀坦荡禁断淫祀,移风易俗。“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汉初,刘邦的孙子刘章因诛除诸吕有功,被封为城阳王,死后城阳国为其立庙祭祀。后来,青州等地纷纷效仿祠庙越来越多,其中济南国最多,一国之内竟有600多处祠庙。祭祀的排场也越搞越大,一些商人竟然坐着两千石官员才能坐的车,穿上国相、太守才能穿的服装,并且有歌舞艺人边跳边唱,奢侈的祭祀之风越来越甚,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历来官员却没有人敢于加以禁绝。曹操到任济南后,一举将祠庙全部摧毁,并下令严禁官民再搞祭祀活动,一时间境内无人敢再提奸邪鬼神之事,民风民俗由此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也曾记道:当时为刘章立祠、顶礼膜拜之风遍及各郡,“备置官属,烹杀讴歌,纷籍连日,转相诳曜,言有神明,其谴问祸福立应,历载弥久,莫之匡纠。唯乐安太守陈蕃、济南相曹操,一切禁绝,肃然政清。”曹操不顾重重压力和阻力,大行为国除弊、为民造福、移风易俗之举,更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不同凡响的胆识和气魄。
曹操年轻时就建立名誉,一鸣惊人,所以任职济南国后,他踌躇满志,一展身手,显赫的“政绩”为日后发展积累了“政治资本”。
不过,曹操在济南放所做作为触动了当时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朝廷和地方权贵,地方豪强也对他恨之入骨。曹操担心遭受打击报复、招致祸端,在干了一年的济南国相后,便向皇帝提出了辞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据记载,曹操回到家乡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应该说,鉴于当时的情势,曹操称病归里,实际上是韬光养晦、沽名钓誉的绝好机会,也是进一步“充电”的大好时机。隐居乡下仅有年余,32岁的曹操即被征为都尉,再一次踏上了前进的路途。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虽然对于曹操年轻时期的记载多见于野史杜撰,但是以其出身与后来所作所为来看,曹操如你我此间少年一样,年轻时也是个喜欢漂亮女生,不爱学习,喜欢玩耍,喜欢闯祸,当然也是个有雄心抱负,有远大理想的大好青年。
在《三国志》中,对青年曹操的描述也差不多如此,他喜欢玩鹰溜狗,喜欢打架,喜欢喝酒,喜欢惹祸,“飞鹰走狗,放荡无度”,总之,青年人该有的他都有。生长于宦官家庭的曹操,自小就会察言观色,知道如何投机取巧。至于说他性格奸诈,也与他的生长不无关系,试想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老实巴交的话,真的很难成事。(下图为王铮饰演的青年曹操)
曹操一直努力试图改变自己,他喜欢接近士林人士,但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并不是特别看得起他,甚至有些鄙视他“宦竖遗丑”的身份,长期遭受白眼的曹操导致心理有些扭曲,因此他对这些士林人士同样具有鄙视的思想,厌恶他们的虚伪。以这个角度来看,曹操是个率性之人,这也许就是他不为正统儒家道统所理解的原因之一。
曹操同样也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家伙《三国志.武帝纪》中,就曾写过他捉弄叔父的故事。另外,曹操跟袁绍小时候关系不错,两个生长在富裕家庭中的少年都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气,常常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儿,一时间朋党比周,横行街市,喜欢捉弄人和欺负人。当然,这种事情几乎在每个少年之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叛逆期做点缺德事,无可厚非。
曹操不论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如何奸诈,但这个人确实是个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日本的读者之中,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喜欢曹操这个人物,而我们却多数喜欢刘备,也许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不同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